孢粉指示论文-杨军飞,邹斌,周娟,张洁,计勇

孢粉指示论文-杨军飞,邹斌,周娟,张洁,计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孢粉指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孢粉,流域生态环境,指示作用,研究进展

孢粉指示论文文献综述

杨军飞,邹斌,周娟,张洁,计勇[1](2019)在《孢粉在流域生态环境中的指示作用及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介绍孢粉信息表达的影响因素、指示性、模型的构建及在流域气候环境的应用,总结了孢粉的提取方法、水动力作用、风力作用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阐述了国内外对孢粉在流域生态环境重建中的指示作用及研究进展,指出了孢粉在流域生态环境重建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人民珠江》期刊2019年10期)

杨再宝[2](2019)在《南海南部孢粉分布特征及其对周边地区4万年来气候环境演化历史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南海南部15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及位于巽他陆坡西部的CG2孔106个层位和东部CB19孔86个层位的积物样品进行孢粉组合、孢粉浓度、百分含量等综合研究,对南海南部孢粉来源和传播方式进行了讨论,并将CG2孔和CB19孔孢粉数据与其它古气候记录对比,重建了南海南部4万年以来植被演化历史及水文气候特征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孢粉分布特征研究对南海南部15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研究发现,沉积物样品中的孢粉呈现以蕨类孢子为主,木本花粉次之,草本花粉最少的特征:1)木本花粉浓度和百分含量分布特征显示出高值区分布在距离海岸线及主要岛屿较近的位置,离海岸线越远,数值越低。其中,松属花粉可能来自南海北部周边山地,而热带高山雨林花粉的源区为其南部的婆罗洲(以东北部山区为主),由地表径流输运而来。低山雨林花粉在研究区的分布普遍偏少,这与其花粉颗粒小而致密有关,只能借助水流传播,且传播距离较短。热带低地雨林花粉分布特征表明花粉源区位于婆罗洲及纳土纳群岛等南海南部主要岛屿,传播的主要载体是地表径流及河流。红树植物花粉主要来源是纳土纳群岛及婆罗洲的海岸带,且由表层洋流来运输。2)草本植物花粉在南海的分布普遍不高,且主要来源地为纳土纳群岛及婆罗洲,并以河流运输为主。草本植物中的禾本科花粉主要分布在南沙海槽及巽他陆坡附近,可能与婆罗洲与纳土纳群岛上广泛分布的农田有关。3)蕨类孢子浓度高值区分布在巴拉望岛西海岸,婆罗洲北部海岸的南沙海槽,这一区域孢子浓度大都大于800粒/g。巽他陆架及陆坡区浓度也相对较高,一般大于400粒/g。这种离岸越远数值越低的分布特征表明,蕨类孢子的主要来源是巴拉望岛,婆罗洲,南沙群岛也有部分贡献,传播途径为河流及洋流。蕨类孢子的孢粉含量分布呈现出与浓度相反的方式,即离岸越远数值越高。首先表明在南沙群岛上的植被类型中,蕨类植物占优势;其次,因蕨类孢子体积大密度小,容易随洋流进行远距离输运。芒萁属孢子的浓度和百分含量分布特征相同,呈现距离婆罗洲北部岸线越远,数值越低的趋势,表明相比于南沙群岛婆罗洲上的森林植被破坏比较严重。4)通过对研究区内,东北向和西南向的两个表层孢粉剖面研究发现,孢粉更容易沉积在具有较高周围地形的南沙海海槽中,使得孢粉向更远距离的传输变得困难,说明海底地形对孢粉的空间分布具有强烈的影响。2.CG2孔重建的LGM以来南海西南部植被演化及水文气候记录CG2孔106个层位的沉积物样品进行孢粉分析,并基于8个层位的浮游有孔虫~(14)C测年建立的年代框架,重建了南海西南部LGM来南海西南部植被演化。CG2孔的降水数据(蕨类孢子百分含量、海水剩余氧同位素和粘土矿物)可以很好的反映研究区内的水文气候变化。与邻近婆罗洲石笋数据代表的热带对流强度的变化趋势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南部水文气候在H1时期,发生重大转变,蕨类植物孢子含量明显降低,草本花粉含量增多,δ~(18)O_(seawater)值变重、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比值减小,均表明区内降水大幅减少。在进入全新世阶段后,区内降水稳步增加。根据现代松属植被的分布及松属花粉传输方式,将CG2孔松属花粉的浓度作为东亚冬季风强度替代指标。CG2孔松属花粉浓度与东亚冬季风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在末次冰消期期间,当AMOC关闭时,强盛的EAWM甚至可以跨赤道影响ASM。将CG2孔的水文气候数据与南北半球夏季风强度数据对比发现,在南北半球间的降雨在末次冰消期时存在“翘翘板”式的变化。在AMOC关闭,北半球变冷使得南北半球间温度梯度加大,EAWM增强,且与ASM产生跨赤道的联系,并推动ITCZ的向南移动,导致研究区内较为干旱的条件。现代ENSO的变化对南海南部的降水变化有显着影响,经对比发现,LGM以来,赤道太平洋ENSO-like状态也会影响南海南部的降水。尤其是末次冰消期时,El Ni?o-like状态可能是CG2水文资料逐渐响应AMOC陡峭变化的主要原因。植被的破坏能够减少陆地的蒸发量,从而降低研究区内岛屿上的对流降水。在末次冰消期时,海平面“扮演”植被破坏者的角色,影响植被分布的同时也减少了陆地降水。植被在冰消期海平面上升时期的破坏也可能是H1事件降水减少的一个因素。3.CB19孔重建的四万年以来南海东南部植被演化CB19孔86个层位的沉积物样品进行孢粉分析,并基于4个层位的浮游有孔虫~(14)C测年建立的年代框架,重建了南海东南部4万年来南海东南部植被演化的历史。研究结果表明,在MIS 3阶段,婆罗洲北部水热条件相对适宜,婆罗洲上植被的垂直分布结构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热带高山雨林、低地雨林、热带低山雨林和红树林均有分布,且覆盖面积保持相对稳定。MIS 2期时,虽然降水保持稳定,但气温大幅降低,热带高山雨林植被的扩张,压缩了热带低山雨林和低地雨林的生存空间。虽然海平面降低,但较短的陆架不足以为热带低山雨林和低地雨林提供足够扩展空间,同时陡峭的陆架破折地区,也严重影响了红树植物的生长。CB19孔孢粉数据中重复出现较高含量的高山雨林花粉与北半球高纬度的Heinrich事件相对应。通过与其位于热带地区的温度记录进行对比,发现热带高山林成分(以罗汉松属为主)的相对含量,能够用来作为热带地区千年尺度气候变化的有效指标,并揭示了赤道附近南海周边岛屿上的植被对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千年尺度的快速冷事件的响应模式。CB19花粉序列中,两个松属花粉的浓度峰值出现在25 ka和31 ka,与Heinrich事件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分别对应H2和H3,同时符合黄土记录的东亚冬季风强度变化,进一步验证了来自南海南部的松属花粉浓度可以作为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指标。综上,通过对表层沉积物和柱状样孢粉的综合研究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孢粉样品中,除松属来源较广外,其他孢粉主要来自南海南部以婆罗洲为主的岛屿,为CG2孔和CB19孔孢粉重建区域古气候、古环境演化提供孢粉来源的基础。两个柱样站位的松属花粉的浓度,是良好的冬季风强度指标,其高值与北半球高纬冷事件相对应。婆罗洲的植被以高山雨林向山下扩张的模式响应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冷。以蕨类含量为指标的降水数据显示,南海南部降水H1时期大幅减少,与南半球的降水增加相对应,表明ITCZ的向南移动,但其对北半球高纬冷事件的平缓响应,表现出El Ni?o-like状态对研究降水的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9-06-01)

余少华,郑卓,Peter,Kershaw,陈芳,荆夏[3](2018)在《晚全新世陆源孢粉快速沉积指示的人类活动与叁角洲平原扩张》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北部陆架是珠叁角平原向南海过渡的海陆相互作用的关键前锋地带,在海平面稳定之后的7000年以来,这里具有沉积速率快,物质来源稳定的特征,因而是研究晚全新世陆源沉积记录的理想场所。本研究选取南海北部SCSF47柱状样品,采用孢粉、炭屑、有孔虫、CIA和有机碳方法进行6500年以来的古环境分析,其结果表明以孢粉浓度为代表的陆源物质输入从2800年开始显着增加。通过表层孢粉与钻孔孢粉进行物源对比分析后,发现其快速增加的花粉浓度是源自于显着增强的珠江河口输入,其物质来源开始从珠叁角流域到珠叁角平原转变。以往的陆上钻孔记录认为珠叁角平原是在晚全新世时开始形成,但由于珠叁角平原在海平面稳定后的7000年以来,一直在向海洋扩张,因此陆上钻孔沉积容易受到海岸线迁移的影响,较难确定珠叁角平原快速堆积的形成过程。本次研究认为南海北部陆架沉积记录的2800年以来的快速堆积正是对应了晚全新世珠叁角平原开始快速形成的时期。在珠叁角平原开始形成后,人类活动也在此区域开始加剧,距今2300年时次生林指标松属花粉含量显着增加,以及距今1200年时,禾本科花粉、芒箕属孢子等显着增多,指示农业活动规模的扩大,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珠江输沙量增加,进一步促进了晚全新世珠叁角平原的形成。以上结论说明南海北部陆架2800年以来的快速沉积与晚全新世珠叁角平原的快速扩张和人类活动增强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韩佳宜[4](2017)在《孢粉与植硅体的史前自然环境指示意义——以两处史前遗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考古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考古发现的日益丰富,古代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变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最能直接揭示环境变化的植物遗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两处典型的史前遗址为例,探讨孢粉与植硅体这两种微小植物遗存对于史前自然环境的指示意义。(本文来源于《文物世界》期刊2017年03期)

孟庆涛,郑国栋,刘招君,胡菲,孙平昌[5](2016)在《桦甸盆地始新世孢粉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研究了桦甸盆地始新世植物孢粉的特征,并采用共存因子分析法定量重建该区始新世气候变化。通过详细鉴定和统计,桦甸盆地始新世桦甸组共鉴定出孢粉85属100种,以被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其中栎粉、椴粉、桤木粉和榆粉含量较高,裸子植物花粉和蕨类植物孢子含量较低,孢粉组合中热带-亚热带分子较多,但含量低于温带及亚热带,属北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通过共存分析获得的桦甸盆地始新世气候参数:年均温为13.6℃~18.4℃、最热月均温23.6℃~27.9℃、最冷月均温5.5℃~7.8℃、年降雨量887~1 206 mm、最湿月降雨量187~236 mm、最干月降雨量16~41mm、最温暖月降雨量45~143 mm。相比较于吉林东部珲春盆地始新世的孢粉植物群和古气候,差异不大,均属典型的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本文来源于《世界地质》期刊2016年01期)

韩美琴,李希来,安福元,李宗盟,乔有明[6](2016)在《孢粉指示鄂陵湖地区晚全新世以来植被与环境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黄河源地区鄂陵湖地层剖面的研究,综合分析同一地区不同植被带孢粉代用指标,获得了晚全新世以来鄂陵湖流域植被及气候演变记录。1)1.90~1.60 ka BP,植被类型以高寒草原为主,区域气候干旱寒冷;2)1.60~0.80 ka BP,为高寒草甸景观,孢粉组合反映出次生植被具有垂直地带性,湖滨地区次生植被为十字花科及紫菀属,而阴坡和山顶区则为紫菀属及蒲公英属,干旱程度有所缓解;3)0.80 ka BP~,整体景观为莎草、十字花科、蒿属为主的高寒草甸景观,气候转向暖湿,但整体仍较为干旱。其中,0.66~0.84 ka BP出现一次湿润时期,植被丰富。(本文来源于《盐湖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郭喜运[7](2015)在《内蒙古朝克乌拉地区晚更新世-全新世早期孢粉特征及古气候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内蒙古朝克乌拉地区ZK05钻孔中湖相沉积物中2个孢粉组合带的分析,结合沉积环境与年龄数据,对研究区的古气候环境进行探讨。孢粉分析结果表明,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一段地质历史时期本区气候经历了以森林植被为主的森林-草原植被类型向以草原植被为主的一种森林—草原植被类型进行转化,草原气候具有逐渐干旱的发展趋势,为本区的古气候演化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华北国土资源》期刊2015年05期)

李亚蒙,梁明媚,秦锋[8](2013)在《孢粉与硅藻共同指示的陆地-水体环境相关性——以山旺和张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温度与降水量的变化,必然会对水体环境造成影响。通过陆地植物孢粉反映的陆地环境的变化,与通过硅藻组合反映的水体环境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在对孢粉组合进行分析的同时,进行硅藻组合的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陆地-水体环境的相关性。通过对中中新世山东山旺组硅藻组合以及晚上新世山西张村组硅藻组合的分析,结合相同剖面、相同样品进行的孢粉组合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孢粉数据的湿润生境向干燥生境的转变与硅藻组合指示的水深、水体盐度变化相一致,反映了陆地与水体生态系统之间的密切关系,说明硅藻组合反映的水位变化过程与孢粉组合所反映的湖岸气候变化是大致吻合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第九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0-21)

陈碧珊,郑卓,黄康有,郑艳伟,许清海[9](2013)在《惠州黄洞水库沉积速率及孢粉的环境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惠州黄洞水库沉积钻孔(HD)进行了210Pb和137Cs测试,结合岩性、粒度分析和建库历史资料为佐证,以137Cs为主确定了研究区沉积物年代序列和沉积速率,同时对钻孔沉积物进行了孢粉和炭屑指标的实验分析。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建库前沉积速率较快(约为1.5 cm/a),建库后(1960年以来)沉积速率降低(约为1.0 cm/a)。钻孔孢粉组合和炭屑记录揭示出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孢粉种类为禾本科(Gramineae)花粉、芒箕(Dicranopteris dichot oma)、松属(Pinus)花粉等,孢粉绝对浓度和乔木与非乔木花粉比值(AP/NAP)是指示森林覆盖度的重要指标。同时出现乔木花粉减少、孢粉总浓度下降及禾本科相对含量上升,表明了裸地增加和水土流失严重,为人类砍伐和焚烧频率最高的时期。显着的大面积山火事件可以根据沉积物炭屑浓度与孢粉浓度比值(C/P)的峰值来判断。孢粉和炭屑记录揭示流域内建库前、大跃进-文革期、改革开放中后期3个时期不同的植被生态条件,反映了不同阶段人类活动方式和强度的变化,与历史文献记载的1958年大炼钢铁、1963年百年一遇大旱和1986年造林绿化工程等主要事件对比显示出一致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3年10期)

秦占杰,袁秦,魏海成,盛淑蓉,山发寿[10](2013)在《老挝甘蒙省晚白垩世农波组孢粉组合及其对成盐环境的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沙空那空盆地东南缘农波坳陷中龙湖钾盐矿区钻孔LH01岩芯叁个含盐段上覆泥岩层孢粉分析,自下至上得到Exesipollenites-Classopllis-Ephedripites和Psophosphaera-Classopllis-Exesipollenites两个孢粉组合,并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得出叁个含盐段成盐地质时代为晚白垩世土伦—桑顿期;另孢粉组合反映的植被景观面貌证实了该区在成盐期间气候总体炎热干旱,最终形成以蒸发岩与泥岩交替出现的叁个沉积循环序列,其上泥岩层中孢粉组合的变化说明第叁成盐旋回期间气候有转凉迹象。(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孢粉指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南海南部15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及位于巽他陆坡西部的CG2孔106个层位和东部CB19孔86个层位的积物样品进行孢粉组合、孢粉浓度、百分含量等综合研究,对南海南部孢粉来源和传播方式进行了讨论,并将CG2孔和CB19孔孢粉数据与其它古气候记录对比,重建了南海南部4万年以来植被演化历史及水文气候特征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孢粉分布特征研究对南海南部15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研究发现,沉积物样品中的孢粉呈现以蕨类孢子为主,木本花粉次之,草本花粉最少的特征:1)木本花粉浓度和百分含量分布特征显示出高值区分布在距离海岸线及主要岛屿较近的位置,离海岸线越远,数值越低。其中,松属花粉可能来自南海北部周边山地,而热带高山雨林花粉的源区为其南部的婆罗洲(以东北部山区为主),由地表径流输运而来。低山雨林花粉在研究区的分布普遍偏少,这与其花粉颗粒小而致密有关,只能借助水流传播,且传播距离较短。热带低地雨林花粉分布特征表明花粉源区位于婆罗洲及纳土纳群岛等南海南部主要岛屿,传播的主要载体是地表径流及河流。红树植物花粉主要来源是纳土纳群岛及婆罗洲的海岸带,且由表层洋流来运输。2)草本植物花粉在南海的分布普遍不高,且主要来源地为纳土纳群岛及婆罗洲,并以河流运输为主。草本植物中的禾本科花粉主要分布在南沙海槽及巽他陆坡附近,可能与婆罗洲与纳土纳群岛上广泛分布的农田有关。3)蕨类孢子浓度高值区分布在巴拉望岛西海岸,婆罗洲北部海岸的南沙海槽,这一区域孢子浓度大都大于800粒/g。巽他陆架及陆坡区浓度也相对较高,一般大于400粒/g。这种离岸越远数值越低的分布特征表明,蕨类孢子的主要来源是巴拉望岛,婆罗洲,南沙群岛也有部分贡献,传播途径为河流及洋流。蕨类孢子的孢粉含量分布呈现出与浓度相反的方式,即离岸越远数值越高。首先表明在南沙群岛上的植被类型中,蕨类植物占优势;其次,因蕨类孢子体积大密度小,容易随洋流进行远距离输运。芒萁属孢子的浓度和百分含量分布特征相同,呈现距离婆罗洲北部岸线越远,数值越低的趋势,表明相比于南沙群岛婆罗洲上的森林植被破坏比较严重。4)通过对研究区内,东北向和西南向的两个表层孢粉剖面研究发现,孢粉更容易沉积在具有较高周围地形的南沙海海槽中,使得孢粉向更远距离的传输变得困难,说明海底地形对孢粉的空间分布具有强烈的影响。2.CG2孔重建的LGM以来南海西南部植被演化及水文气候记录CG2孔106个层位的沉积物样品进行孢粉分析,并基于8个层位的浮游有孔虫~(14)C测年建立的年代框架,重建了南海西南部LGM来南海西南部植被演化。CG2孔的降水数据(蕨类孢子百分含量、海水剩余氧同位素和粘土矿物)可以很好的反映研究区内的水文气候变化。与邻近婆罗洲石笋数据代表的热带对流强度的变化趋势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南部水文气候在H1时期,发生重大转变,蕨类植物孢子含量明显降低,草本花粉含量增多,δ~(18)O_(seawater)值变重、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比值减小,均表明区内降水大幅减少。在进入全新世阶段后,区内降水稳步增加。根据现代松属植被的分布及松属花粉传输方式,将CG2孔松属花粉的浓度作为东亚冬季风强度替代指标。CG2孔松属花粉浓度与东亚冬季风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在末次冰消期期间,当AMOC关闭时,强盛的EAWM甚至可以跨赤道影响ASM。将CG2孔的水文气候数据与南北半球夏季风强度数据对比发现,在南北半球间的降雨在末次冰消期时存在“翘翘板”式的变化。在AMOC关闭,北半球变冷使得南北半球间温度梯度加大,EAWM增强,且与ASM产生跨赤道的联系,并推动ITCZ的向南移动,导致研究区内较为干旱的条件。现代ENSO的变化对南海南部的降水变化有显着影响,经对比发现,LGM以来,赤道太平洋ENSO-like状态也会影响南海南部的降水。尤其是末次冰消期时,El Ni?o-like状态可能是CG2水文资料逐渐响应AMOC陡峭变化的主要原因。植被的破坏能够减少陆地的蒸发量,从而降低研究区内岛屿上的对流降水。在末次冰消期时,海平面“扮演”植被破坏者的角色,影响植被分布的同时也减少了陆地降水。植被在冰消期海平面上升时期的破坏也可能是H1事件降水减少的一个因素。3.CB19孔重建的四万年以来南海东南部植被演化CB19孔86个层位的沉积物样品进行孢粉分析,并基于4个层位的浮游有孔虫~(14)C测年建立的年代框架,重建了南海东南部4万年来南海东南部植被演化的历史。研究结果表明,在MIS 3阶段,婆罗洲北部水热条件相对适宜,婆罗洲上植被的垂直分布结构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热带高山雨林、低地雨林、热带低山雨林和红树林均有分布,且覆盖面积保持相对稳定。MIS 2期时,虽然降水保持稳定,但气温大幅降低,热带高山雨林植被的扩张,压缩了热带低山雨林和低地雨林的生存空间。虽然海平面降低,但较短的陆架不足以为热带低山雨林和低地雨林提供足够扩展空间,同时陡峭的陆架破折地区,也严重影响了红树植物的生长。CB19孔孢粉数据中重复出现较高含量的高山雨林花粉与北半球高纬度的Heinrich事件相对应。通过与其位于热带地区的温度记录进行对比,发现热带高山林成分(以罗汉松属为主)的相对含量,能够用来作为热带地区千年尺度气候变化的有效指标,并揭示了赤道附近南海周边岛屿上的植被对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千年尺度的快速冷事件的响应模式。CB19花粉序列中,两个松属花粉的浓度峰值出现在25 ka和31 ka,与Heinrich事件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分别对应H2和H3,同时符合黄土记录的东亚冬季风强度变化,进一步验证了来自南海南部的松属花粉浓度可以作为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指标。综上,通过对表层沉积物和柱状样孢粉的综合研究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孢粉样品中,除松属来源较广外,其他孢粉主要来自南海南部以婆罗洲为主的岛屿,为CG2孔和CB19孔孢粉重建区域古气候、古环境演化提供孢粉来源的基础。两个柱样站位的松属花粉的浓度,是良好的冬季风强度指标,其高值与北半球高纬冷事件相对应。婆罗洲的植被以高山雨林向山下扩张的模式响应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冷。以蕨类含量为指标的降水数据显示,南海南部降水H1时期大幅减少,与南半球的降水增加相对应,表明ITCZ的向南移动,但其对北半球高纬冷事件的平缓响应,表现出El Ni?o-like状态对研究降水的调节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孢粉指示论文参考文献

[1].杨军飞,邹斌,周娟,张洁,计勇.孢粉在流域生态环境中的指示作用及研究进展[J].人民珠江.2019

[2].杨再宝.南海南部孢粉分布特征及其对周边地区4万年来气候环境演化历史的指示[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9

[3].余少华,郑卓,Peter,Kershaw,陈芳,荆夏.晚全新世陆源孢粉快速沉积指示的人类活动与叁角洲平原扩张[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4].韩佳宜.孢粉与植硅体的史前自然环境指示意义——以两处史前遗址为例[J].文物世界.2017

[5].孟庆涛,郑国栋,刘招君,胡菲,孙平昌.桦甸盆地始新世孢粉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J].世界地质.2016

[6].韩美琴,李希来,安福元,李宗盟,乔有明.孢粉指示鄂陵湖地区晚全新世以来植被与环境演化[J].盐湖研究.2016

[7].郭喜运.内蒙古朝克乌拉地区晚更新世-全新世早期孢粉特征及古气候指示意义[J].华北国土资源.2015

[8].李亚蒙,梁明媚,秦锋.孢粉与硅藻共同指示的陆地-水体环境相关性——以山旺和张村为例[C].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第九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3

[9].陈碧珊,郑卓,黄康有,郑艳伟,许清海.惠州黄洞水库沉积速率及孢粉的环境指示意义[J].地理科学.2013

[10].秦占杰,袁秦,魏海成,盛淑蓉,山发寿.老挝甘蒙省晚白垩世农波组孢粉组合及其对成盐环境的指示意义[J].地球学报.2013

标签:;  ;  ;  ;  

孢粉指示论文-杨军飞,邹斌,周娟,张洁,计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