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防措施论文-沈培志,王培源

突防措施论文-沈培志,王培源

导读:本文包含了突防措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反舰导弹,突防能力,技术手段,战术措施

突防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沈培志,王培源[1](2018)在《反舰导弹突防的技术手段与战术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反舰导弹的突防难度随着战斗舰艇防空体系的不断完善而急剧增加,提高导弹的突防能力,可从技术手段与战术措施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从隐身技术、超声速飞行技术、复合制导技术、超低空突防技术、多变弹道技术、航路规划技术、弹载干扰技术、领从弹技术8个方面,系统地总结了提高反舰导弹突防能力的主要技术手段。从作战运用角度,归纳了提高反舰导弹突防能力的6种战术措施,包括多方向攻击、异速导弹结合攻击、高低弹道协同攻击、异类异型弹组合攻击、全引导攻击和饱和攻击。(本文来源于《飞航导弹》期刊2018年01期)

李士刚,张力争[2](2014)在《弹道导弹突防措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介绍了弹道导弹面临的典型防御系统。针对该防御系统,提出了弹道导弹所能采取的典型突防手段,并将弹道导弹突防措施分为反侦察类突防和反拦截类突防两部分,介绍了反侦察类突防中的电子干扰、诱饵、隐身、助推段策略以及反拦截类突防中的加强防御策略、导弹机动发射与飞行、多弹头策略等。为研究弹道导弹突防技术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指挥控制与仿真》期刊2014年06期)

陈黎[3](2011)在《美国空军下一代轰炸机主要突防措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美国军方和工业界正在探讨在系统家族概念下发展下一代轰炸机,其设计思想与现役轰炸机相比将会发生较大变化。以美国军方对下一代轰炸机可能面临的战场环境分析为基础,初步介绍了下一代轰炸机拟采用的主要突防措施。(本文来源于《飞航导弹》期刊2011年09期)

马井军,马维军,赵明波,张开锋[4](2011)在《低空/超低空突防及其雷达对抗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低空/超低空突防作为现代雷达防空系统的"四大威胁"之一,对国家防御系统产生了严重影响和威胁。文章在阐述低空/超低空突防的发展历程、经典战役和主要武器装备的基础上,分别从技术层面和战术层面重点分析讨论了其技战术特点及对雷达防空系统造成的影响和威胁,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点对抗措施。对深入理解低空/超低空突防和促进我国雷达防空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指导价值。(本文来源于《国防科技》期刊2011年03期)

韩玉阁,靳友林,谭洪,宣益民[5](2011)在《固体微粒遮蔽的红外突防措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对弹道导弹中段弹头的发现、识别跟踪和拦截能力的不断提高,针对中段弹头突防措施的研究越来越重要。针对采用固体微粒进行红外遮蔽这种突防措施进行了探索,建立了气体携带固体微粒的喷射过程数学模型,利用数值求解方法得出了喷射过程中气体及固体颗粒在弹头周围空间的瞬态浓度分布,计算了其红外遮蔽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固体颗粒在气体作用下从喷口喷出后,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红外遮挡层,有效地降低了弹道导弹中段弹头的红外辐射亮度,因此,采用气体携带固体微粒进行红外遮蔽的突防措施是有效的。(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1年04期)

姚晓蕾[6](2010)在《突防措施下中段弹头的红外辐射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中段导弹温度场和红外辐射特性模型,收集并测试了模型计算中用到的弹道导弹和诱饵的一些材料特性参数,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误差分析;利用该模型计算比较了绝热、有内热源、恒温叁种不同内边界条件在不同材料、不同厚度条件下都中段弹头表面温度的影响;在中段导弹温度场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灵敏度理论建立了导弹材料特性参数的温度灵敏度模型,计算比较了不同参数和同一参数取值不同时的温度灵敏度,为导弹设计时特性参数的选择提供依据;根据多层隔热的原理,考虑反射屏和间隔物的不同接触情况,用蒙特卡洛法求解了反射屏之间、反射屏和涤纶网之间的辐射换热,建立了多层隔热材料耦合换热模型,求解得到了各层反射屏的平均温度分布和多层隔热材料的当量参数;利用中段导弹温度场和红外辐射特性模型,计算比较了在弹道导弹外表面用多层隔热材料代替涂层前后中段弹头表面的温度分布和红外辐射功率探测值,结果表明,用多层隔热材料代替涂层后,可以降低特别是有效降低阴影弹道中弹头表面的温度分布和红外辐射功率。以上理论和数据结果分析可以为弹道导弹和多层隔热材料的设计以及红外突防措施的确定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0-06-01)

吉莉,陈磊[7](2009)在《基于概率模型的弹道导弹突防措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作战效率的角度,建立多层防御系统的概率模型,分析单层防御系统性能变化对整体的影响;建立目标毁伤概率模型,分析单个目标命中概率对单层防御系统性能的影响;建立单层防御系统的贝努利实验模型,分析识别能力和毁伤能力对系统效能的影响。通过这些简单的概率模型,反向分析探讨了针对分层防御系统的弹道导弹突防问题。(本文来源于《火力与指挥控制》期刊2009年11期)

谢道成[8](2008)在《弹道导弹突防措施建模与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涉及的探测系统和拦截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反探测识别和反拦截两个角度出发,开展了弹道导弹突防措施建模与仿真研究,对各项措施的突防效果进行了对比与分析。开展了红外烟幕对天基高轨红外卫星的干扰效果分析。建立了天基高轨卫星的探测距离模型和红外烟幕干扰模型,分析了干扰条件下高轨卫星的探测预警概率,研究了烟幕对大气光谱透射比的影响,对比分析了烟幕干扰施加前后高轨卫星探测能力的变化情况。计算结果表明红外烟幕能够对天基高轨红外系统起到抑制、削弱作用。进行了反红外导引头识别的突防措施仿真分析。在红外导引头识别原理研究基础上,开展了红外隐身技术实现途径与躲避碰撞拦截的效果分析研究,对77K冷却弹头的捕获距离缩减至3.027km,EKV瞄准所需指令加速度超出其性能范围;开展了中段突防红外诱饵干扰技术研究,对红外诱饵特性和干扰原理进行了分析仿真,红外诱饵起到了较好的诱偏作用。完成了反雷达识别突防措施建模与仿真。建立了遮盖型干扰和欺骗型干扰模型;建立了箔条云团的作用特性模型;研究雷达轻诱饵释放过程,对分离后诱饵相对位置进行了求解。将弹头隐身、轻诱饵和电子干扰等突防措施应用于雷达的功能仿真之中,对单项突防措施作用前后雷达的探测能力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及说明。隐身弹头和轻诱饵干扰下,预警雷达和X波段雷达的探测概率都所有下降;电子干扰下,雷达的首次发现目标时间滞后,雷达的跟踪区跨度缩短了23.7s。进行了机动突防措施仿真研究。最佳机动方向垂直于机动瞬时射面,分析为使机动弹头零控脱靶量最大所应施加的机动冲量大小及机动时机选择问题,进而提出中段机动突防策略。对机动加速度按正弦机动和方波机动对脱靶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应用最优控制理论得到再入弹头俯仰平面和转弯平面的最优导引规律,应用最优导引规律对某近程导弹再入段进行了叁自由度仿真,实现了以不同弹道倾角再入,达到了躲避拦截系统高、低拦截区域的目的。本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弹道导弹突防措施的运用问题,研究工作为评价弹道导弹各项突防措施的可行性和应用效果提供了参考,对导弹武器装备研制论证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及工程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8-11-01)

姚奕,聂永芳[9](2008)在《提高反舰导弹突防能力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舰艇、编队反导手段的基础上,提出了饱和攻击、机动变轨、航迹规划、自卫式突防、领弹和盲射攻击、隐身技术、电子支援七种能够提高反舰导弹突防能力的措施。(本文来源于《飞航导弹》期刊2008年08期)

王大海[10](2007)在《反舰导弹突防的干扰与反干扰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反舰导弹突防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威胁和需突破的障碍,并针对舰载防空武器系统中的舰空导弹的拦截威胁,论述了采用箔条干扰突防原理以及战术使用.同时,也分析了舰船反导弹防御系统的对抗手段及干扰能力,提出了反舰导弹需采用多模制导、成像制导、超音速突防、超低空曲线飞行以及隐身设计等措施,对舰船反导弹防御系统实施反对抗.(本文来源于《光电技术应用》期刊2007年05期)

突防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简要介绍了弹道导弹面临的典型防御系统。针对该防御系统,提出了弹道导弹所能采取的典型突防手段,并将弹道导弹突防措施分为反侦察类突防和反拦截类突防两部分,介绍了反侦察类突防中的电子干扰、诱饵、隐身、助推段策略以及反拦截类突防中的加强防御策略、导弹机动发射与飞行、多弹头策略等。为研究弹道导弹突防技术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突防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1].沈培志,王培源.反舰导弹突防的技术手段与战术措施[J].飞航导弹.2018

[2].李士刚,张力争.弹道导弹突防措施分析[J].指挥控制与仿真.2014

[3].陈黎.美国空军下一代轰炸机主要突防措施分析[J].飞航导弹.2011

[4].马井军,马维军,赵明波,张开锋.低空/超低空突防及其雷达对抗措施[J].国防科技.2011

[5].韩玉阁,靳友林,谭洪,宣益民.固体微粒遮蔽的红外突防措施分析[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1

[6].姚晓蕾.突防措施下中段弹头的红外辐射特性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0

[7].吉莉,陈磊.基于概率模型的弹道导弹突防措施分析[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9

[8].谢道成.弹道导弹突防措施建模与仿真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

[9].姚奕,聂永芳.提高反舰导弹突防能力措施研究[J].飞航导弹.2008

[10].王大海.反舰导弹突防的干扰与反干扰措施[J].光电技术应用.2007

标签:;  ;  ;  ;  

突防措施论文-沈培志,王培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