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切需要解决初级卫生保健中的滥用和注射不安全问题

迫切需要解决初级卫生保健中的滥用和注射不安全问题

一、初级卫生保健中注射的滥用、不安全问题亟待解决(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富丽[2](2019)在《护理人员安全注射现状调查》文中认为目的调查医疗机构注射环境、护理人员安全注射知识和行为现状,初步了解我国安全注射现状,为规范护理人员注射行为、推进安全注射提供基础数据,为我国安全注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观察的方式,对安全注射现状分阶段进行调查研究。每家医疗机构观察2个注射现场,调查10名护理人员,调研数据收集汇总后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第一阶段,依托全国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监测项目,对20个省、市、自治区的68家医疗机构进行医疗机构注射环境和护理人员安全注射现状调查。第二阶段,对北京市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注射环境和护理人员安全注射现状调查。结果1.全国医疗机构安全注射现状共调查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68家医疗机构护理人员631名,观察注射现场143个。全国护理人员安全注射基本知识总的知晓率为84.54%,98.10%的护理人员都能清楚安全注射的概念,但安全注射范围的知晓率仅有25.36%。安全注射态度方面:97.62%的护理人员能意识到安全注射的重要性,但仅有18.20%的护理人员认为目前注射滥用比较常见。护理人员安全注射行为率为86.35%,安全注射行为率较低的有两次注射或者穿刺之间洗手(69.89%)、注射操作前洗手(72.27%)。目前还有5.71%的护理人员做不到“一人一针一管”。护理人员近3个月的锐器伤发生率为13.31%,平均年发生率为0.53次/(人.年),锐器伤发生后有61.90%的人未向上级报告。现场观察结果显示:安全设施配备方面98.50%接种环境光线充足,97.20%配有锐器盒,但仅有71.3%配备干手设施。注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不安全行为:77.60%的现场消毒后皮肤待干时间不足30秒,23.80%的现场皮肤消毒后用干棉签擦拭消毒部位,57.34%的现场存在徒手掰安瓿现象,20.28%的现场存在对注射器及针头进行手工毁形现象。2.北京市基层医疗机构安全注射现状共调查北京市朝阳区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146名,观察注射现场40个。北京市护理人员的安全注射基本知识总的知晓率为82.72%,99.32%的护理人员都听说过安全注射,95.21%的护理人员都知晓安全注射概念,但仅有27.4%的护理人员知晓安全射范围。安全注射态度方面:97.26%的护理人员能认识到安全注射的重要性,但仅有17.80%的护理人员认为目前注射滥用比较常见。护理人员的安全注射行为率为85.87%,在注射过程中100%能做到“一人一针一管”,100%的注射场所均配备锐器盒。每次检查注射用具的消毒灭菌情况(70.55%)、两次注射或者穿刺之间洗手(73.29%)、皮肤消毒后待干后进行注射(76.03%)、皮肤消毒后不用干的消毒棉签(棉签)擦拭消毒部位(76.03%)均执行率不高。护理人员最近3个月的锐器伤发生率为10.96%,平均年发生率为0.44次/(人.年),锐器伤发生后有62.50%的人未向上级报告。现场观察显示:注射现场安全注射设施配备方面,流动水洗手设施及锐器盒的配备均能达到100%,97.50%的现场配有速干手消毒剂,但是仅有70.00%的注射现场配备有干手设施。注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不安全行为:75.00%的现场消毒后皮肤待干时间达不到30秒,40.00%的现场存在徒手掰安瓿的现象,22.050%的现场存在对注射器及针头进行手工毁型,10.00%的人双手套回针帽。3.安全注射知识、态度、行为方面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安全注射基本知识得分在年龄、工作年限两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工作年限、学历、安全注射培训频率的护理人员安全注射行为得分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注射态度与安全注射行为存在正相关(γ=0.149,P=0.000),逐步代入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对安全注射行为有统计意义影响因子有9个,如对艾滋病患者提供注射并加强防护、工作年限、本科及以上学历等等。结论1.护理人员对安全注射知识详细内容掌握不够,对注射滥用缺乏认识,安全注射培训不足。医疗机构应构建合理的培训周期及培训模式,提升护理人员安全注射知识及态度。2.护理人员注射行为不规范,主要存在手卫生依从性差,皮肤消毒后作用时间不足,锐器伤发生率较高等问题。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安全注射规章制度,并完善安全注射操作流程规范,规范护理人员安全注射操作,提高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3.部分医疗机构安全注射设施配置不足,安全型、自毁型注射器未能广泛推广。需要国家加大对医疗机构安全注射用品配置的支持力度,制定安全、自毁型注射器的推广的相关政策及策略,减少因不安全注射引起的感染及对护理人员的职业伤害。

郎杰燕[3](2019)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制度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贯穿于政治学发展的始终。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性制度,其改革、发展与完善不仅能够分散农民疾病风险、降低农民医疗负担、增进农民健康福祉,而且有利于缓解社会利益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国家政权合法性。可见,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体现其社会性的同时也显现出很强的政治性。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从建国之初的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到如今城乡一体化整合期的“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走过一条“跌宕起伏”的制度变迁之路。时至今日,仍存在管理经办体制不顺畅、筹资结构不合理、待遇支付制度不健全、监督控费机制不完善、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等诸多问题,给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国家能力和政府信任带来巨大挑战。诚然,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形成了经济、制度、社会、文化、政治等不同的研究路径。但是,对于由宏观管理、筹资、待遇支付三项核心要素制度构成,关系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两个市场”,关涉国家、政府、社会团体及农民个人等多元利益,并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具有高度耦合性的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而言,单一角度的分析难免有失偏颇,难以揭示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真实过程”与内在逻辑。综合“结构”、“行动”与“历史”要素全面解释制度变迁的历史制度主义为理解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复杂变迁提供了一个广阔视角,以期探寻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深层逻辑,为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指明方向、提供路径。为此,本文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关于依据历史发展关键节点划分制度变迁阶段的方法,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历程划分为建国初期(1949-1957)、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7)、改革开放初期(1978-2001)、新世纪初期(2002-2008)、城乡一体化加速期(2009-今)五个阶段。通过全面、系统梳理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演变历程,总结归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并着重探寻其变迁的内在逻辑。由此得出以下三个主要结论:其一,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具有复杂变迁历程与多元变迁特征。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经历了“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五次重大变迁。并且,每次大的制度变迁阶段下均有制度创新、制度扩散、制度完善等连续的、有所差异的制度变迁过程。同时形成分层分序的变迁路径,诱致性与强制性并行、内源性与外源性交揉、渐进性与突变式共存、合意性与意外性同在的多样化变迁方式,以及利弊相随的制度变迁绩效。其二,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遵循“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逻辑。制度环境通过粘嵌耦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结构性影响,即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中的宏观管理、筹资和待遇支付制度分别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高度粘嵌,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结构性变迁。行动主体通过价值偏好与利益博弈机制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产生自主性影响,即建国初期农民的共同行动,人民公社时期国家的整体性动员,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医疗机构、农民等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新世纪初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以及城乡一体化加速期人社与卫生两个主管部门之间的管理权争夺,推动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自主性变迁。另外,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在近百年变迁历史中形成对“国家主导”、“自愿合作”以及“二元保障”路径的强劲依赖,并且还受到诸多偶然性事件以及关键节点等时间要素的深刻影响。其三,未来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应在优化制度环境、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突破路径依赖、把握关键节点的基础上向着更加公平、健康、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

张海涛[4](2018)在《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解决人民基本用药问题,满足人民基本用药需求,是推动落实“健康中国”战略规划和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步骤。自新世纪伊始,国家就“基本药物制度”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特别是2009年基本药物制度重建后。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基本建立了基本药物制度,为基本药物供应,价格调整和合理用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8年3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重新调整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职责归属,将其全权归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职责范围,为基本药物制度统筹推进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权利后盾,开创了基本药物制度管理的新纪元。现阶段,全国人大还在积极推进《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立法工作,积极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的法制建设。然而,随着经济社会体制的急剧转型和社会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人民用药需求与日俱增,药品供应环境不断变化,基本药物供应与人民基本用药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基本药物制度的发展与深入进入瓶颈期。这不但威胁到“健康中国”的持续推进,更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基本健康权益。为此,通过优化顶层设计、提升制度效能和执行效力,从而规范基本药物市场、约束医疗机构行为、满足人民基本用药需求,就成为新时代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之义。基于此,本文以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手段,以解决人民基本用药问题为目的,通过“明确目标——分析目标——实现目标”的研究思路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行研究,探讨当前阶段基本药物制度的基本目标、基本药物供给定价与使用等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进而基于此探索解决现存阻滞因素、实现基本要素制度目标的系统路径。在具体研究思路上,文章首先从基本药物制度的内涵,以及基本药物制度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入手,理清基本药物制度作为一项公共制度在解决人民用药问题方面的职能与作用,接着从人民用药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与矛盾出发,分析现阶段人民药品需求的主要矛盾,进而针对问题明确基本药物制度的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研究进一步分析当前基本药物制度与现阶段人民所需的、能够解决药品需求问题的制度机制之间存在的差距。并以此作为基本药物制度创新与制度变革的着力点,寻找弥补这一差距的有效路径,从而解决基本药物供应与人民基本用药需求之间的矛盾,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目标实现,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具体来说:一是明确目标,明确现阶段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主要目标。本研究首先从现实问题出发,对基本药物制度的目标进行分析,文章通过参阅大量实证研究的文献和新闻报道,归纳总结了存在于药品供应领域、药品价格领域及药品使用领域等三大领域的问题,即供应总量不足下的药品短缺与供应结构失衡下的公平漏洞、利益驱动下的药价攀升与报销机制缺陷下的药品负担过重、质量缺陷下的用药安全问题与不当处方下的用药失范问题。进而针对问题明确现阶段基本药物制度的主要目标,即满足普通人群的疾病预防和疾病预防需求,同时有效利用国家有限的卫生资源和解决药品供应问题,提高药品供应水平;帮助药品价格合理回归,提高药品的可承受能力;消除质量缺陷,促进合理安全使用药物。只有实现了基本药物制度的目标,才能彻底消解决人民用药领域的问题与矛盾,切实扞卫人民健康权益,促进健康中国建设。二是分析目标,分析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并指出基本药物制度的改革方向。通过对基本药物制度的内在特性对比和深入剖析,本文认为当前基本药物机制设计与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基本药物系统协调机制的设计不健全。一方面,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利益相容机制,各相关利益集团间存在利益协调问题,个体目标与制度目标相违背,增加了基本药物制度目标的实现成本;另一方面,政府职责与市场职责协调不明,当前基本药物制度运行中政府职能“越位”与“缺位”的问题并存,有限的制度管理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二是基本药物制度监督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基本药物补偿资金运作缺乏有效监督,现阶段基本药物制度的资金投入和资金运作不仅缺乏客观的资金投入依据、资金运作效果的考核、监测指标,还缺乏资金使用信息公开机制和资金运作反馈优化机制;另一方面,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保障监督机制不健全,为药品流通、使用环节的趋利行为提供了契机,使制度的推行效果受到影响。三是基本药物制度的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基本药物生产供应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国家并未对各地的补偿机制的运作进行严格规范,部分补偿机制存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的弊端,给基本药物制度的可持续运行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引导基本药物合理使用的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当前政府虽然出台了基本药物推行的激励措施,为了完成绩效考核和经济激励措施,药品与医生收入之间的联系将得到解除,医生的行为将得到规范。但是,激励机制相对笼统,激励效果不理想,可操作性有待提高。最后是实现目标,探索基本药物制度目标实现的策略实施路径。为保障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目标实现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本文以卫生正义理论为价值导向,以利益相关理论为协调手段,以制度变迁理论为经验指导,为实现国家基本药物目标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放眼国际社会,通过学习和借鉴境外国家和地区基本药物制度在推行过程中的成熟经验,以及国内多个省份和地区基本药物探索的先进经验,总结完善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现实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本药物制度目标实现的可行路径和政策建议。具体包括:(1)供应目标实现路径: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到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具体措施包括: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的结构性配置;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法律保障体系;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生产流通企业补偿机制;建立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信息检测机制;仿制品一致性评价体系;健全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使用补偿机制。(2)价格目标实现路径:从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到加强监督培训过程。具体措施包括:净化基本药物流通环节;探索基本药物的免费供应;完善基本药物报销机制;改善医务人员收入结构。(3)用药目标实现路径:从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到加强监督培训过程。具体措施包括:加强药品安全使用指导管理;提高基本药物遴选的合理性严谨性;强化医务人员处方行为监督机制;加强药学教育以及药师培训制度;构建基本药物合理使用长效机制。在文章的结构安排上,全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各部分逻辑结构和内容设置如下:首先是导论。介绍选题背景,回顾评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本文的基本药物制度及相关概念;继而引入卫生正义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制度理论,搭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的理论框架。健康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是“起点公平”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选择卫生正义理论为基本药物制度的顶层设计明确方向。基本药物制度覆盖范围广,涉及群体多,现阶段存在的药品供应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个利益群体基于自身利益选择造成的,在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时,有必要协调基层药物制度下的不同作用,明确基本药物制度框架下各角色的作用。因此,本文引入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本药物制度目标实现指导方向。任何成功的制度都不是一次设计建成的,符合需求的制度体系都离不开后期制度推行过程中的适时调试,基本药物制度的演变亦是如此,本文以制度变迁理论为指引,准确把握现实需求,准确定位问题的根源,指导基本药物制度目标的实现。第一章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概述。本章分析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概念,特点,内涵和功能,构建了全方位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此外,回顾了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历史沿革,并将国家基本药物的发展划分为概念引入阶段、初步建立阶段和全面实施阶段,分别介绍了各个阶段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设情况,以及制度推进过程中取得的成就,通过回顾基本药物的变迁经历,明确健全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意义。第二章深入分析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目标和机制设计缺陷。本研究基于现实问题展开基本药物制度的目标分析,首先归纳总结了存在于药品供应领域、药品价格领域及药品使用领域等三大领域的问题,即供应总量不足下的药品短缺与供应结构失衡下的公平漏洞、利益驱动下的药价攀升与报销机制缺陷下的负担过重、质量缺陷下的用药安全问题与不当处方下的用药失范问题。进而针对问题明确现阶段基本药物制度的主要目标,即满足广大人民治病防病的需要同时优化卫生资源的分配,促进人人享有基本药物。解决药品供应问题、提高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帮助药价理性回归,提高基本药物的可支付性;消除质量缺陷问题、促进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在明确基本药物制度运行目标的基础上,本文进而分析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制度机制的设计缺陷。本文认为,在制度的运行机制设计方面,众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利益相容机制,导致制度运行缺乏有效竞争;在制度运行的协调与监督方面,政府职责与市场职责的协调不明确、监督机制不健全、资金使用缺乏科学运作机制,致使制度运行缺乏效率;在制度运行激励机制方面,引导医务人员基本药物使用的激励机制尚不完善、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尚不健全,造成制度运行缺乏内在推动力。最后,研究从协调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三个维度入手,系统阐述了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建构的问题取向,探讨了基本药物制度建构的方向和重点。第三章介绍在国际社会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方面的先进经验以及在全国各地成功试行的基本药物制度。一方面,国际上很多国家的基本药物制度都已经相对成熟,积累了大量先进经验,虽然由于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医药行业结构的差异,药物政策内容各有特点,但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进,国际上逐渐形成一些共同的趋势,这些成功做法和趋势都值得我们仔细思考。另一方面,国内基本药物制度已实施多年,地方政府也在实践中探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一些有益经验。本节从基本药物供给,基本药物的价格和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三个方面考察了基本药物的实施情况。有针对性地寻找可行的完善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措施,为深化我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提供了切实支撑。第四章我国基本药物制度构建的应然取向分析。前述章节对现阶段目标、目标与现实的差距,以及目标实现的方法路径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剖析,本章则是基于前述三章的研究成果,从条件取向和路径取向两个方面,论述建构和完善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方向和方法,从而为进一步的操作性路径的提出奠定基础和条件。首先,对基本药物制度目标实现的条件取向进行论证,包括国家政治承诺与政治力量供给、法律法规体系保障、社会经济基础的夯实以及必要的政策环境等多个方面,从外部为建构基本药物制度创设了可能性;随后,研究基于理论的进路分析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路径取向展开探讨,借鉴卫生正义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分别阐析了基本药物制度建构与完善的多元化路径、切入路径与系统性路径,确立了制度建构的模式选择和切入视角。第五章在前面几部分探究和总结的基础上探讨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我国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策略路径。文章从基本药物制度三大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问题产生的成因、解决成因的有效措施,最终实现基本药物制度的政策目标。通过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的结构性配置、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法律保障体系、完善基本药物生产流通企业补偿机制、建立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信息检测机制等措施优化药品供应机制,实现基本药物供应保障子目标。通过净化基本药物流通环节、探索基本药物的免费供应、完善其报销机制、改善医务人员收入结构等措施优化药品价格机制,实现基本药物价格保障子目标。通过加强药品安全使用指导,落实仿制药品一致性评价工作、合理调整基本药物目录结构、强化医务人员处方行为监督机制、加强药学教育以及药师培训制度、构建药物合理使用长效机制等措施优化药品使用机制,实现基本药物使用保障子目标。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深入推行与不断完善建立健全国家卫生健康体系紧密相连,与“健康中国”建设密不可分。随着国家对人民健康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基本药物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将得到进一步认可,加快完善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维护和增进国民健康,做到美好愿望与现实要求的高度统一,是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期盼。

田孟[5](2018)在《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制度变迁与现实困境 ——以富县为个案》文中指出目前,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主要表现为大量的公共财政投入和密集的制度建设,然而这些举措却并未实现预期目标,出现了明显的政策偏差,并且最终造成了一种政府、患者(社会)和医院(医生)都不满意的意外结果。这种政策的意外结果构成了笔者的问题意识来源。全面考察农村新医改各项政策的具体实践过程,进而分析和解释其中的政策偏差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构成了本文的主要目标。本文主要基于富县这个中西部普通农业县的田野调查,采用将纵向的历史变迁梳理和横向的制度实践分析两个维度相结合的研究路径,探讨了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试图提出相应的破解之策。由于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深度“嵌入”于国家自上而下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农村自下而上的经济社会变迁的背景之中,因此,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过程便不仅可以看作是一个考察“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经济学或卫生经济学问题,而且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透视“国家与社会关系”(或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社会学问题。由于当前农村新医改所面临的问题已远远超出“政府-市场”框架的解释能力和认识范围,通过引入“国家-社会”框架,将能有助于深化认识,并对接下来的农村新医改具体实践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指导和建议。社会学意义上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主要关注的是在以国家力量为主要依托的、包括了现代市场和现代政府等在内的现代性因素进入尚具有传统性特征的乡村社会的过程中,那些包括了既有社会结构和文化、规范等要素在内的传统社会因素的反应、作用及其应对方式。其中,特别强调传统社会性因素和机制在这一现代化过程中的所具有的作用和价值等。具体就农村新医改这一研究主题而言,政府主导的卫生体制必须要在政府、市场和农民(社会)之间达成某种均衡,尤其是要注意调动农民及村社自身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笔者认为,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和基于村社的农民合作共同构成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主要机制。在“国家-社会”框架下,本文主要从纵向的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历程和横向的农村新医改的制度实践两个维度具体展开:首先是考察了新医改前的两个阶段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历程和模式,其次是分别考察了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阶段最主要的三项制度的实践过程及其面临的困境。首先是对于第一阶段即改革开放以前的考察。国民政府在建设现代卫生事业的过程中,不仅未能较好地体现政府主导作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也没有以农民为本位,积极发动农民,促成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主体性,这是国民政府时期现代卫生事业不彰的根本原因;而集体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主要是采取了将行政主导的体制和农民及村社本位的机制相结合的办法,最终快速、有效地推动了现代医疗卫生事业深入到农村社会之中,并取得了巨大成绩。其次是对于第二阶段即改革开放以后至新世纪以前的旧医改的考察。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从整体上看,卫生事业活力确实有所增强,卫生机构和卫生人员有所增加,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由于市场失灵的出现和普遍存在,不同区域之间,以及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组织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民众的不可承受之重。最后是对于第三阶段即新世纪以来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的考察。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中的三项主要制度都没有能够很好地实现预期目标,也即出现了政策偏差的现象。其中的关键原因就是在贯彻落实政府主导的原则的同时,没有能够考虑到农村的客观实际并调动农民的内在积极性。不过,笔者并非笼统地进行阐述和演绎,而是对新医改中的三项制度分别进行探讨:第一,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卫生人才问题上,笔者认为,现行城乡同一的执业医师制度脱离了农村的客观实际,是导致农村卫生人才事业陷入短缺困境的关键原因。第二,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医疗费用负担问题上,笔者发现,新农合筹资量的剧增并没有减轻农民的疾病负担,而是让农民的疾病负担持续性地保持在了一个并不能够保障其避免陷入贫困之中的支出水平之上。新农合制度以大病统筹作为基本的制度定位和将新农合视为社会医疗保险的倾向,不仅违背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而且也不符合疾病治疗的基本规律。第三,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上,笔者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各项服务主要采取了项目制的方式进行供给,从而非常明显地强化了政府内部“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导致农民参与决策的空间和主体性严重不足。对于当前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新医改所遭遇到的困境,必须超越“政府-市场”视角,引入强调社会机制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在后者看来,现代社会的建立过程本质上是现代性因素在整个社会弥散和建立的过程。然而,在此过程中,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都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新的社会秩序。这是因为,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都缺乏自律性,故而它们都有可能发生对于社会领域的过度扩展和僭越,也即进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领域,从而造成社会秩序的进一步混乱。因此,在一个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人们面对的可能不只是市场失灵的问题,也不单是政府失灵的问题,而往往是市场和政府同时出现失灵的问题。对此,“国家-社会”范式强调要超越市场与政府,站在社会的角度来反思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从而为社会秩序的最终达成提供创造性的思路。由此观之,农村新医改的各种制度之所以会在实践过程中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和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能够体现农民的本位原则,农民的参与性和主体性严重不足,农村社会的差异性在决策中没有得到基本的重视和充分的体现,农民的需求偏好得不到有效地地表达和回应。笔者提出,在通过适度下放决策权力的方式以完善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的同时,还应着力强调农民及村社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农村医疗卫生政策要以农民为本位,通过将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与自上而下的国家各项医疗卫生政策及资源相对接的平台和能力。总之,一方面要继续坚持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要特别强调以农民为本位的基本方略,即以农村的客观状况和实际需要作为卫生制度改革的基准,并特别注意在村社共同体的基础之上调动农民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参与模式”作为接下来农村新医改实践的主要方向,这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医疗卫生事业”总体目标中的“中国特色”之所在。

孙小霞[6](2017)在《基于药学服务理念的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现状分析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药学服务理念的角度为核心,调查基层医生的中药合理用药情况及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情况,进一步分析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依托和政策建议。方法: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如下:(1)文献研究法:全面检索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当前基层中药合理用药领域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同时梳理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对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与改革方面实施的一些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2)专家咨询法:多次向从事中药合理用药、卫生公共管理、统计学研究方面的专家以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进行咨询和论证,充分吸收专家及领导的合理建议,并及时修完善研究方案和相关细节。(3)问卷调研法:基于文献分析、政策梳理、专家咨询、预调研等方面的工作,以基层医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设计和制定本研究的终版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基层医生的一般情况、中药的应用、对药物安全问题的认知、继续教育培训及需求等4部分。现场调研时,所有问卷由研究者统一发放,向调研对象说明调查目的和填写方法后,以不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自行填写,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内容,然后逐一检查收回,并将问卷信息录入至Excel 2010,建立Access数据库。(4)现场访谈法:以现代药学服务理念为切入点,围绕基层医生所在各地区中医药服务的特点及发展现况对基层医生进行深入访谈,并将现场访谈资料作为问卷调研分析的辅助资料。(5)统计学方法:运用SAS9.30统计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主要涉及的统计学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与效度检验、因子分析及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结果:共发放调研问卷4842份,回收4842份,问卷回收率100%,剔除无效问卷30份,问卷有效率为99.38%。调研发现:(1)基层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尚不能满足基层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资源配置和分布不均衡,村卫生室、个体诊所的分布明显多于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但在医疗服务能力方面有所不及。基层医生主要存在专业分类不均衡、学历背景参差不齐、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低、门诊工作量大等问题,且中医药专业人员相对匮乏,不利于基层地区中医药服务的开展。(2)基层医生存在中药不合理使用的现象。基层医生由于专业知识、行医技能普遍较差,对于合理用药的认知度不高,存在用药行为不规范的现象,经常会开出许多不合理的处方,致使中药的合理用药现状不理想。在临床用药时,缺乏对中药的处方开具、特殊人群用药、给药途径、用法用量、配伍、用药疗程等方面的关注,不重视患者用药后的临床监护,存在一定的用药安全隐患。(3)基层医生对于药物安全问题的认识尚有不足。基层医生普遍对药物不良反应缺乏认识的问题,忽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ADR监测,对于药物不良反应的上报也缺乏一定的规范性。(4)基层医生的继续教育学习和培训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分析可知,基层医生参加培训受到许多影响因素的制约,同时基层医生认为在培训的地点、时间、次数、内容、形式、师资、激励制度方面还有待于加强和改进。结论:本研究立足于现代药学服务理念,结合基层中医药发展的相关背景对基层医生展开问卷调研,确保了基层地区医生中药合理应用现状研究的科学性、真实性。本课题对基层医疗机构从业者的现状、基层医生中药应用的情况及继续教育的实际需求进行了深入了解,探讨了基层医生的中药应用的现状及影响其合理用药的因素,为提升基层医生的中药合理用药水平提供了借鉴和指导,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和参考依据。

麻瑞勤[7](2016)在《缅甸独立后卫生事业的发展 ——基于现代化指标的分析》文中提出缅甸是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由于国内政局长期不稳定,加上政治经济政策长期失误,1962年以来缅甸的社会经济发展较慢,人民的生活较为贫困,且卫生状况不良,医疗保健事业十分落后,导致人民的健康水平较低,因此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是缅甸脱离贫困的必然选择。作为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方面,卫生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可以提高缅甸人民的生活和健康水平,为此,对缅甸卫生事业发展的研究就有其重要的意义,既可以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又可以使人们认识到缅甸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为以后的医疗卫生改革提供借鉴。本文以卫生事业为主题,主要研究缅甸独立后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在缅甸,政府是促进缅甸卫生事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因此文章首先介绍了缅甸独立后历届政府颁布的卫生政策及采取的措施,而历届政府在注重发展西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缅甸传统医学的发展;其次,本文通过具体论述缅甸在卫生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和其中的不足来阐明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文章还着重论述了国际援助和非政府组织对缅甸卫生事业的发展所作的贡献;最后,本文运用现代化理论从英格尔斯——同响评价体系中的三个卫生指标入手,从出生时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医疗服务水平三个方面对缅甸的卫生事业现代化发展程度进行评估。在对缅甸的三个卫生指标进行分析时发现,这三个指标均没有达到该体系中的指标要求,缅甸的医疗卫生事业仍然非常落后,且远远落后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甚至是东南亚的其他国家。落后的经济状况和不稳定的国内局势,严重制约了缅甸医疗卫生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和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因此,缅甸在实现卫生事业发展的现代化上是任重而道远的。

姚强[8](2015)在《国家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模型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提出卫生系统绩效评价以来,国家卫生系统绩效评价研究迅速发展并引起了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经合组织、欧盟和联邦基金等国际组织纷纷投入到卫生系统绩效评价之中,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荷兰等也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家卫生系统绩效评价在卫生系统绩效监测评价、卫生决策、资源规划和数据系统完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正处于卫生改革的关键时期,然而,我国尚未建立一个国家卫生系统绩效评价制度,亦未提出一个国家卫生系统评价的框架或模型,目前研究也没有系统的从理论和方法角度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和借鉴。尽管国家卫生系统绩效评价尽管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的影响而各具特色,但是通过对国际主流评价框架和典型国家绩效评价系统和结构化比较,总结和借鉴卫生系统绩效评价理论、方法和有益经验,进而构建和完善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模型,对我国卫生系统评价制度的建立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和比较国家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框架,总结国家卫生系统绩效评价理论、方法和规律,构建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模型和评价框架,为我国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框架体系和制度建立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三个渠道:(1)文献数据。中外文数据库、Google搜索引擎和官方机构网站系统收集卫生系统及其绩效评价相关文献,主要用于卫生系统基本理论和框架比较研究。(2)西部三省数据。陕西、重庆和广西2008~2012卫生统计数据和第四次、第五次卫生服务调查数据,主要用于中国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指标验证。(3)第五次卫生服务调查扩点省数据。从第五次卫生服务调查22个扩点省分东中西三层,每层选择三个扩点省,共9个扩点省的家庭问卷调查数据,主要用于中国卫生系统绩效评价实证研究,验证评价框架指标和标杆比较方法适用性。本研究将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1)描述性系统综述和科学计量学方法结合研究卫生系统基本理论,同时结合卫生系统分类理论和方法,确定主流框架和典型国家样本。(2)系统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相结合,同时利用理想类型指导思想,系统比较和分析卫生系统主流框架和典型国家绩效评价规律。(3)统一建模语言方法用于完善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框架构建流程和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模型,并构建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框架模型。(4)统计学分析方法,包括标杆比较方法和不平等指数等,进行中国卫生系统绩效实证研究。此外,专家咨询法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结果](1)卫生系统定义既要包含卫生系统“硬件”——结构,同时应该包括卫生系统“软件”——结构和目标之间的联系。(2)国家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框架根据其目的和功能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国际组织或机构主导制定的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框架用于不同国家之间卫生系统绩效的评价和比较,其中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经合组织、欧盟和联邦基金为其典型代表:另一类是各个国家针对具体国情制定的适合本国家的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框架,其中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和美国各具特色,各自代表了不同类型的卫生系统。(3)国家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模型包括利益相关者参与、概念模型或方法选择、国家政策环境分析、评价框架构建、评价管理实施以及激励机制和结果应用等关键流程。其中评价框架构建是整个评价模型的核心,构建路径又可以细分为框架构建目的、卫生系统边界、卫生系统目的和构成、评价框架体系形成和指标集建立及筛选等步骤。(4)广义的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框架模型应该包括卫生系统最终目标、非医学健康影响因素、卫生系统投入和卫生系统产出四个方面。而狭义的卫生保健系统与其卫生系统投入和产出两个部分相对应。卫生投入、产出和健康影响因素通过人群影响最终结果,其中卫生系统投入和产出为代表的卫生保健系统不仅能直接影响人群健康,而且能够通过非医学健康影响因素间接影响卫生系统最终结果的绩效。[结论](1)卫生系统“硬件”、“软件”和“目标”与卫生系统绩效的能力、过程和结果三个层次对应,因此,一个全面的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框架应该涵盖卫生系统的结构、中间过程和最终目标。(2)统一建模语言与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构建路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框架构架和指标选择思想一致,将统一建模语言融入框架构建路径,提高了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框架构建路径和模型的理论性和方法性。(3)基于Lalonde模型广义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框架模型具有全面、灵活特点,适合我国卫生系统绩效评价。其中,卫生投入和产出是评价的核心,最终目标维度是国际比较的基础。评价过程中应该同时关注水平和分布两个方面,公平与效率相结合。(4)根据卫生系统评价模型和国际经验,我国应成立国家层面的卫生绩效评价主体、构建国家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框架体系、完善评价指标集和数据收集系统、建立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激励机制和定期发布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报告,最终建立国家卫生系统绩效评价制度,支持卫生系统决策和规划配置,达到卫生系统加强和健康改善最终目标。[创新与不足]创新:(1)科学计量学方法和卫生系统分类理论结合,从科研产出定量角度和分类学角度共同确定了卫生系统绩效评价研究典型国家样本。(2)基于国际经验,构建了卫生系统绩效评价关键流程模型和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框架构建路径,并将UML方法融入到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框架构建路径之中。(3)构建了广义的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框架模型,并通中国卫生绩效评价框架制定和标杆比较方法实证验证了其在中国的适用性。不足:(1)社会保险类型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缺少可供借鉴的样本和经验。(2)评价指标筛选缺乏定量可操作的方法依据。(3)实证研究通过标杆比较方法对部分省份部分指标进行了比较和评价,综合评价结果解读和应用需谨慎。

黄婷婷[9](2012)在《高淳县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与影响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新医改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本文以江苏省第一批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地区之一的高淳县作为调研对象,探讨评价基本药物制度效果和影响的理论基础,并基于现场调查的结果,深入了解高淳县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及其实施情况,从而探讨影响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提出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方案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样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生和门诊患者进行定量调查;收集样本机构的门诊处方,对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评价;采用个人深入访谈的形式对卫生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样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负责人进行定性调查。调查的时间跨度为2009-2011年,样本机构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后期基于政策评价理论,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描述和分析。研究结果:基于调查结果,高淳县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取得的成效主要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费用有所下降;基本药物供应系统日趋规范;用药行为逐渐趋向合理;政府财政补助比例逐年升高,“以药养医”明显弱化。问题主要存在于:基本药物难以满足居民基本用药需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数量和效率明显下降,严重影响机构功能;绩效工资尚未落实,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有所影响;村医待遇保障不足;绩效考核没有着力点,难以有效开展;基本药物制度宣传力度不足。政策建议:合理调整基本药物目录,满足公众基本医疗需求;加强合理用药培训及监管,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完善绩效工资制度,保证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完善机构补偿机制,建立按绩效管理制度;加强基本药物制度宣传力度。

陈永聪[10](2011)在《上海市某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理用药监测指标体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当前,临床不合理用药、药物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和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合理用药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合理用药包含了四个方面,即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适当性。如何确定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的评价指标备受各方关注。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合理用药国际网络出版的《在医疗机构中如何调查药物的使用(选择药物使用指标)》(How to investigate drug use in health facilities (selected drug use indicators))中提出了合理用药国际指标:WHO在2002年发布了12条关于进一步促进合理用药的核心政策和干预措施,主要包括3方面的内容:教育方法、管理方法、规章制度。2002年,美国国际开发署根据WHO合理用药国际指标提出了《如何在医院调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选择的指标》(How to Investigate Antimicrobial Drug Use in Hospitals:Selected Indicators)。目前WHO和美国国际开发署提出的药物使用指标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研究目的】本课题研究目的是分析上海市某区(以后称为A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分析影响临床药物费用的相关因素;建立该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用药监测指标体系。[研究内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包括:1、2009年A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源与运行的基本状况分析。2、2009年A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与住院用药的合理性分析。3、2009年A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和住院主要疾病药物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4、随机抽取部分A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脑梗塞住院病历,对药物使用合理性进行评价。5、A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理用药监测指标体系研究。[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方法包括:1、文献查阅课题组查阅了2005~2009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关合理用药研究的文献,收集了衡量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情况的定量和定性指标及评价方法;收集2000年以来关于合理用药的法律、法规和文件。2、现有数据收集课题组收集了2009年A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信息系统(HIS)中的所有门诊与住院用药信息及病人和医师的相关信息。3、专家病例分析法课题组随机抽取了2010年A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20份脑梗塞住院病历,聘请2名神经内科的专家对病例住院第1-14天的治疗性药物使用合理性进行评价。4、监测指标体系的确立方法根据前期的研究结果,课题组确定了A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理用药监测指标及其参考值,并进行了模拟监测。5、统计分析方法在课题分析中,课题组计算了各指标的值及其均数、百分位数、相对比;使用了Kruskal-Wallis检验或χ2检验,以比较不同组间指标值的差异性;建立多元线性方程、多元logistic方程分析了药物费用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本次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状况分析2009年A区1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拥有职工210人,平均拥有在职卫生技术人员172人,平均实际开放床位182张。此外,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平均总诊疗人次为505555次,年平均出院人数为1565人。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药分析本次抽样调查的A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9年34145张门诊电子处方共涉及942种第一诊断、895种药物。门诊药物次均费用为33.71元,门诊处方的平均药费为78.06元,平均药物数为2.32种。抗菌药物使用的次数比例为13.10%,费用比例为12.46%,包含抗菌药物的处方占处方总数的26.43%;针剂使用的次数比例为15.51%,费用比例为13.45%,包含针剂的处方占处方总数的13.78%;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的次数比例为39.94%,费用比例为29.27%。本次抽样调查的A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87例出院病例共涉及143种出院第一诊断、570种药物。A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院病人中平均住院药物总费用(含中草药)为1256.05元/例。出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的次数比例为13.31%,费用比例为24.91%;针剂使用的次数比例为62.15%,费用比例为61.19%;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的次数比例为69.31%,费用比例为42.51%。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物费用影响因素分析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于A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前5位的疾病(高血压、上呼吸道感染、冠心病、糖尿病、支气管炎),药物总费用与病人性别、处方药物数、药物种类、医师性别、医师职称、病人付费方式有关。对于脑梗塞住院病例,药物总费用与病人性别与年龄、用药数量、药物种类有关。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脑梗塞住院用药的评价本次抽样评价的120份脑梗塞病例中,住院第1~14天的治疗性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适当性评分均值分别为3.68、3.79、3.84、3.82。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理用药监测指标及参考值的构建本次研究对门诊与住院用药监测各确定了10个指标,门诊用药指标如:处方平均用药数、抗菌药物处方比例(%)、针剂处方比例(%)等;住院用药指标如:例平均用药次数(次/例)、住院日均用药次数(次/日)、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等。课题组用百分位数法对这些指标确定了参考标准。6、合理用药评价指标的模拟应用A区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用药模拟监测显示,2009年监测值异常率为10.15%。另外,脑梗塞住院用药模拟监测显示,监测值异常率为7.87%。分析还显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监测值异常率不同,各月份的监测值异常率也不同。[讨论与建议]本次研究发现,A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和住院使用的药物种类数和费用较合理;抗菌药物、针剂使用比例较低;国家基本药物使用比例有待提高。作者认为,A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9年门诊使用药物的种类数、处方药费较合理;抗菌药物、针剂的使用比例较低;国家基本药物的使用比例有待提高。A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9年住院病例药费较低、药物种类比较集中;住院病例国家基本药物使用比例较高。解决不合理用药问题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乃至患者的共同努力。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该加强对医师用药的管理,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用药监督。

二、初级卫生保健中注射的滥用、不安全问题亟待解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初级卫生保健中注射的滥用、不安全问题亟待解决(论文提纲范文)

(2)护理人员安全注射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一览表
中文摘要
Ab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1.1 概念
    1.2 国外促进安全注射措施
    1.3 国内促进安全注射措施
    1.4 安全注射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本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2.1 问卷设计
    2.2 调查对象
    2.3 技术路线
    2.4 研究内容
    2.5 调查方法
第三部分 结果
    3.1 全国医疗机构护理人员安全注射现状
    3.2 全国医疗机构安全注射现场观察情况
    3.3 北京市基层医疗机构安全注射现状
    3.4 北京市基层医疗机构安全注射现场观察情况
第四部分 讨论
第五部分 研究局限性与建议
    5.1 局限性
    5.2 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个人简介
致谢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3)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研究
        (三)已有研究评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阐释
        (一)制度及制度变迁
        (二)医疗保险制度及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三)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四、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视角:历史制度主义
        (二)分析框架:环境·主体·时间与制度变迁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六、总体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总体思路
        (二)结构安排
第1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基本历程
    1.1 建国初期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1.1.1 制度生成:米山联合保健站建立
        1.1.2 制度扩散: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推广
    1.2 人民公社时期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1.2.1 制度创新:稷山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建立
        1.2.2 制度扩散: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大力推广
        1.2.3 制度衰退:国民经济调整下暂时性式微
        1.2.4 制度高潮:“六·二六”指示下走向“顶峰”
    1.3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1.3.1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雪崩式”解体
        1.3.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首次恢复重建失败
        1.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再度恢复重建无果
    1.4 新世纪初期“初级社会保险型”医疗保险
        1.4.1 制度创新:新农合政策出台
        1.4.2 制度试验:新农合试点启动
        1.4.3 制度扩散:试点扩大与“全覆盖”
    1.5 城乡一体化加速期“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1.5.1 制度创新:地方自发探索城乡医保制度整合
        1.5.2 制度扩散:中央顶层政策倡导性整合
        1.5.3 制度完善: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式整合
    小结
第2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总体特征
    2.1 分层分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路径
        2.1.1 分层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对独立性
        2.1.2 分序变迁:三项核心要素制度的相互关联性
    2.2 多样并存: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方式
        2.2.1 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并行
        2.2.2 内源性制度变迁与外源性制度变迁交揉
        2.2.3 渐进性制度变迁与突变式制度变迁共存
        2.2.4 合意性制度变迁与意外性制度变迁同在
    2.3 利弊相随: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绩效
        2.3.1 农村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2 “集体福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3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式”变迁绩效
        2.3.4 “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2.3.5 农村“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绩效
    小结
第3章 结构性变迁: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
    3.1 制度环境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3.1.1 粘嵌耦合:制度环境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3.1.2 农村医疗保险与制度环境的嵌入关系
    3.2 政治嵌入性:政治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2.1 国家缺位与“俱乐部式”管理
        3.2.2 “全能主义”与官僚化管理
        3.2.3 行政分权与管理主体缺失
        3.2.4 民生政治与政府垄断性管理
        3.2.5 政府治理变革与社会化管理
    3.3 经济嵌入性:经济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3.1 合作经济与农民自愿集资
        3.3.2 封闭性集体经济与强制性筹资
        3.3.3 经济性分权与医疗保险筹资不力
        3.3.4 经济发展奇迹与财政主导型筹资
        3.3.5 分配格局调整与社会化筹资
    3.4 社会嵌入性:社会环境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
        3.4.1 社会弥散与低水平医疗保健
        3.4.2 “总体性社会”与集体医疗福利
        3.4.3 社会转型与医疗自费
        3.4.4 社会权利诉求与初级医疗保险待遇
        3.4.5 社会公正与统一医疗保险待遇
    小结
第4章 自主性变迁:行动主体与农村医疗保险
    4.1 偏好与博弈:行动主体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制
        4.1.1 价值偏好:单一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4.1.2 利益博弈:多元行动主体与制度变迁
    4.2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行动主体及其利益诉求
        4.2.1 国家/政府的利益诉求
        4.2.2 医疗机构的利益诉求
        4.2.3 农民的利益诉求
    4.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博弈
        4.3.1 农民的共同行动与微型社区互助医疗保险
        4.3.2 国家的整体性动员与集体福利型医疗保险
        4.3.3 多元主体的非合作博弈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断裂
        4.3.4 多元主体的合作博弈与“初级社会保险型”农村医保
        4.3.5 管理权之争与“过渡型”社会医疗保险
    小结
第5章 历史性变迁:时间中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5.1 路径依赖、偶然事件、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5.1.1 自我强化: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5.1.2 意外结果:偶然事件与制度变迁
        5.1.3 “遗产”的产生与再生产:关键节点与制度变迁
    5.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5.2.1 “国家主导”路径的依赖
        5.2.2 “自愿合作”路径的依赖
        5.2.3 “二元保障”路径的依赖
    5.3 偶然事件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5.4 关键节点与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的三重逻辑与未来改革
    6.1 “环境·主体·时间”三重复合式制度变迁逻辑
    6.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及原则
        6.2.1 共享、健康与幸福:制度改革目标
        6.2.2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则
    6.3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策略选择
        6.3.1 优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环境
        6.3.2 规范各行动主体行为
        6.3.3 突破路径依赖
        6.3.4 注重关键节点
    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进一步讨论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基本属性及其必要性研究
        二、实施现状与现存问题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核心理论依据
        一、卫生正义理论与制度公平性研究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制度效能研究
        三、制度变迁理论与制度可行性研究
    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思路与结构
第一章 基本药物制度概述:定义、发展与制度建构
    第一节 基本药物制度的概念内涵与功能属性
        一、基本药物制度的概念内涵
        二、基本药物制度的功能属性
    第二节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发展脉络
        一、概念引入与探索阶段(1979—2008年)
        二、制度建构与初创阶段(2009—2011年)
        三、全面实施与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第三节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建构的成就及经验
        一、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建构取得的成就
        二、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建构的经验总结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问题分析及其成因挖掘
    第一节 基本药物制度在药品供应领域的现存问题及其成因
        一、问题表征:药品供给短缺与结构失衡
        二、问题成因:基于供给机制的系统分析
    第二节 基本药物制度在药品价格领域的现存问题及其成因
        一、问题表征:药价异常攀升且患者药负过重
        二、问题成因:基于药品流通和报销制度分析
    第三节 基本药物制度在药品使用领域的现存问题及其成因
        一、问题表征:用药安全问题与用药失范问题
        二、问题成因:基于质量管理、医患主体与基药目录分析
    第四节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问题取向分析
        一、基本药物制度的协调机制问题
        二、基本药物制度的监督机制问题
        三、基本药物制度的激励机制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本药物制度的国外经验与国内实践总结
    第一节 境外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经验总结
        一、药品供应保障经验:采购模式规范化,供应保障制度化
        二、药品价格保障经验:公共性药物服务,补贴式政府供给
        三、合理使用保障经验:药品遴选契合化,队伍建设规范化
    第二节 基本药物制度的国内实践探索
        一、基本药物供应保障的国内探索:强化机制与法治建设
        二、基本药物价格保障的国内探索:免费供应与强化管理
        三、基本药物使用保障的国内探索:政策及执行并重并举
    第三节 基本药物制度国内外实践经验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
        一、药品供应保障实践经验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
        二、药品价格保障实践经验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
        三、药品合理使用实践经验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建构的应然取向分析
    第一节 基本药物制度建构的条件取向
        一、国家的内在政治承诺与强大政治力量
        二、法律体系对公民健康权利的天然扞卫
        三、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奠定制度创新基础
        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造必要政策环境
    第二节 基本药物制度建构的路径取向
        一、卫生正义理论与制度完善的多元化路径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制度完善的切入路径
        三、制度变迁理论与制度完善的系统性路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现基本药物制度目标的路径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供应目标实现路径: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到健全法律保障体系..
        一、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法治化进程
        二、完善基本药物生产流通企业激励与补偿机制
        三、建立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信息监测机制
        四、健全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使用补偿机制
        五、优化医疗卫生公共资源的结构性配置
    第二节 价格目标实现路径:从健全医疗保险制度到降低居民医药负担..
        一、净化基本药物流通环节
        二、探索基本药物免费供应
        三、扩大基本药物覆盖范围
        四、完善基本药物报销机制
    第三节 用药目标实现路径:从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到加强监督培训过程..
        一、加强药品安全使用指导管理
        二、落实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
        三、提高基本药物遴选的合理性
        四、强化医务人员处方行为监督
        五、加强药学教育以及药师培训
        六、构建药物合理使用长效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5)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制度变迁与现实困境 ——以富县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政策的社会学研究
    1.3 理论资源与分析框架
    1.4 研究方法和田野工作
    1.5 章节安排及主要内容
2 改革开放前的富县现代卫生事业:从1949年到1984年
    2.1 现代卫生事业在民国时期从无到有
    2.2 现代卫生的全面建立:三级卫生网
    2.3 现代卫生事业全面建立的基本思路
    2.4 现代卫生事业全面建立的重要创新
    2.5 本章小结:集体时代的成就与经验
3 市场化思路下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1985年到2000年
    3.1 分田到户以后“落单”的村医
    3.2 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医改
    3.3 医改后卫生事业中的政府行动
    3.4 市场主导下的资源动员及困境
    3.5 本章小结:成就、问题和经验
4 农村新医改的卫生人才困境:政府主导下的医师资格制度
    4.1 医学毕业生过剩与农村医生短缺的悖论
    4.2 卫生人才“过剩-短缺”困境的既有研究
    4.3 医师制度的变迁与农村卫生人才的困境
    4.4 本章小结
5 农村新医改的医疗费用困境:政府主导下的合作医疗制度
    5.1 新农合制度的现状及其问题
    5.2 新农合制度困境的既有研究
    5.3 新农合制度困境的制度原因
    5.4 本章小结
6 农村新医改的农民参与困境:政府主导下的基本公卫制度
    6.1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的概况及其困境
    6.2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既有研究
    6.3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理论分析
    6.4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实践分析
    6.5 基本公共卫生制度困境的破解之道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农村新医改研究的范式转换及其困境的破解之道
    7.1 从“政府-市场”到“国家-社会”:卫生政策研究范式转换
    7.2 农村“新医改”困境的破解之道: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参与
    7.3 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参与:一些具体的农村新医改政策建议..
    7.4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不足、以及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和打算..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基于药学服务理念的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现状分析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概况
        一、合理用药现状
        二、基层中药合理应用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基层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概况
        一、我国临床药学服务的现状
        二、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意义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现状调研
    第一节、构建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调研的指标体系
    第二节、基层医生调研方案的设计
第二章 基层医生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第一节、基层医生的一般情况
    第二节、基层医生的中药应用情况
    第三节、基层医生对药物安全问题的认知情况
    第四节、基层医生的继续教育培训及需求情况
    第五节、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提升基层中药药学服务能力与合理用药水平的思考
    一、合理规划和配置基层医药卫生资源
    二、规范基层医生的合理用药行为
    三、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安全监测工作
    四、重视基层医生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结语与展望
附录
    附录1 法规政策梳理表
    附录2 调研问卷
    附录3 调研问卷
    附录4 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历

(7)缅甸独立后卫生事业的发展 ——基于现代化指标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
        (一) 卫生事业
        (二) 现代化指标
        (三) 现代化指标中的卫生指标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 重点、难点
        (二) 创新点
第一章 缅甸独立后历届政府发展卫生事业的政策
    第一节 1948-1962年间政府颁布的卫生政策
        一、国家繁荣计划
        二、缅甸传统医学的传承
    第二节 1962-1988年间政府颁布的卫生政策
        一、卫生方针及措施
        二、缅甸传统医学的发展
    第三节 1988-2015年间政府颁布的卫生政策
        一、卫生政策
        二、缅甸传统医学的发展
第二章 缅甸独立后卫生事业发展的成效与不足
    第一节 缅甸独立后卫生事业发展的成效
        一、卫生基本状况的改善
        二、疾病控制取得的有效进展
        三、保护特定人群的健康权益
        四、缅甸传统医药的发展
        五、国际援助与非政府组织对缅甸的援助
    第二节 缅甸独立后卫生事业发展的不足
        一、省邦之间、城乡之间卫生发展水平差距大
        二、卫生服务供给不足
        三、信息的公开与流通有待改善
第三章 现代化指标体系下的缅甸卫生事业发展水平
    第一节 现代化的理论
    第二节 缅甸现代化卫生指标的完成情况
        一、缅甸人口的出生时预期寿命状况
        二、缅甸医疗服务的发展水平
        三、缅甸的婴儿死亡率状况
    第三节 缅甸卫生事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国家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模型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3.1 卫生系统相关理论和概念研究
        1.3.2 卫生系统绩效评价主流框架研究
        1.3.3 国家卫生绩效评价框架比较研究
        1.3.4 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框架模型构建
        1.3.5 我国卫生系统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卫生系统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
    2.1 卫生系统基本概念
        2.1.1 卫生系统定义
        2.1.2 绩效与绩效评价
        2.1.3 卫生系统绩效评价
    2.2 卫生系统热点研究
        2.2.1 时间分布
        2.2.2 国家分布
        2.2.3 热点主题
    2.3 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框架
        2.3.1 国际比较框架
        2.3.2 国家评价框架
        2.3.3 中国研究现状
    2.4 卫生系统分类理论
        2.4.1 卫生系统分类起源
        2.4.2 卫生系统分类归纳法
        2.4.3 卫生系统分类演绎法
    2.5 国家卫生系统分类
        2.5.1 英国——国家卫生服务系统
        2.5.2 澳大利亚——国家卫生保险系统
        2.5.3 加拿大——国家卫生保险系统
        2.5.4 荷兰——政府主导的社会卫生保险系统
        2.5.5 美国——私人卫生系统
    本章小结
3 国家卫生系统绩效国际比较框架比较研究
    3.1 框架构建关键路径模型
    3.2 主流框架关键过程比较
        3.2.1 框架构建背景
        3.2.2 框架构建目的
        3.2.3 卫生系统边界
        3.2.4 卫生系统目标
        3.2.5 卫生系统结构
        3.2.6 卫生系统评价框架
    本章小结
4 典型国家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框架比较研究
    4.1 绩效评价关键流程模型
    4.2 典型国家框架关键过程比较
        4.2.1 背景历程
        4.2.2 参与对象
        4.2.3 概念模型
        4.2.4 政策背景
        4.2.5 评价框架
        4.2.6 管理实施
        4.2.7 激励机制
    4.3 典型国家绩效评价特点分析
        4.3.1 英国
        4.3.2 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4.3.3 荷兰
        4.3.4 美国
    本章小结
5 基于UML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框架模型构建
    5.1 框架构建理论与方法
    5.2 基于UML方法框架构建
        5.2.1 需求分析
        5.2.2 用例模型构建
        5.2.3 类模型构建
        5.2.4 框架模型建立
    5.3 维度内涵与主要指标
        5.3.1 卫生系统最终目标
        5.3.2 非医学健康影响因素
        5.3.3 卫生系统产出
        5.3.4 卫生系统投入
    本章小结
6 中国卫生系统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6.1 中国卫生体制历史沿革
        6.1.1 医疗卫生公益性发展阶段
        6.1.2 医疗卫生公益性衰减阶段
        6.1.3 医疗卫生公益性回归阶段
    6.2 中国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框架
        6.2.1 构建理论基础
        6.2.2 初步框架体系
        6.2.3 框架体系完善
    6.3 中国卫生系统目标维度绩效评价
        6.3.1 数据来源
        6.3.2 评价方法
        6.3.3 主要结果
    本章小结
7 讨论与建议
    7.1 讨论
        7.1.1 卫生系统基本概念与分类理论
        7.1.2 国家卫生系统绩效评价主流框架
        7.1.3 卫生系统绩效评价关键流程模型
        7.1.4 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框架构建路径
        7.1.5 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框架模型与指标
    7.2 建议
        7.2.1 成立国家层面的卫生绩效评价主体
        7.2.2 构建国家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框架体系
        7.2.3 完善评价指标集和数据收集系统
        7.2.4 建立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激励机制
        7.2.5 定期发布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报告
8 研究创新与不足
    8.1 创新与价值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框架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专家咨询表

(9)高淳县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与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基本药物的概念及发展进程
    2 国际上基本药物制度的开展情况
    3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发展历程及现状
        3.1 我国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取得的进展
        3.2 我国现阶段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 研究框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与影响评价的理论框架
        2.2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效果和影响评价
        2.3 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策略研究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研究
        3.2 现有资料收集
        3.3 现场调查
        3.4 数据分析方法
        3.5 质量控制
第三部分 基本药物政策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1 卫生政策的定义和构成
    2 卫生政策评价的内容
    3 卫生政策评价的价值取向
        3.1 基于民本主义和人本主义
        3.2 以公平为核心价值尺度,兼顾效率
    4 卫生政策评价的方法
    5 基本药物制度政策目标
        5.1 提高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
        5.2 保障药品质量,促进药品合理使用
        5.3 改变“以药养医”的现状
        5.4 落实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
第四部分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情况
    1 概况
    2 安排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专项启动资金
    3 确定基本药物用药目录
    4 基本药物的采购配送
    5 基本药物合理使用相关培训及监管
    6 基本药物质量监管
    7 基本药物目录外用药规定
    8 基本药物报销
    9 高淳县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配套措施
        9.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
        9.2 乡村一体化管理
第五部分 高淳县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及影响评价
    1 高淳县社会经济及卫生资源状况
    2 医疗服务提供变化
        2.1 服务数量
        2.2 服务费用
        2.3 服务效率
    3 合理用药
        3.1 平均处方药品种数
        3.2 平均处方费用
        3.3 抗菌药物使用比例
        3.4 抗菌药物两联及以上使用比例
        3.5 激素药物使用比例
        3.6 注射剂使用比例
        3.7 非基本药物目录药品使用情况
    4 机构经济运行情况
        4.1 收支分析
        4.2 收入结构变化
        4.3 财政补助的保障程度
    5 医患双方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情况及满意度
        5.1 医生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及满意度
        5.2 患者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及满意度
第六部分 主要研究发现
    1 基本药物制度取得的成效
        1.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费用有所下降
        1.2 基本药物供应系统日趋规范
        1.3 用药行为趋于合理
        1.4 政府财政补助比例逐年升高,“以药养医”明显弱化
    2 基本药物政策目标实现程度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存在逐利现象
        3.2 不合理用药问题依然严峻
        3.3 基本药物难以满足居民基本用药需求
        3.4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数量和效率明显下降,严重影响基层医疗机构功能落实
        3.5 绩效工资尚未落实,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有所影响
        3.6 村医收入待遇保障不足
        3.7 绩效考核没有着力点,难以有效开展
        3.8 基本药物制度宣传力度不足
第七部分 政策建议
    1 合理调整基本药物目录,满足公众基本医疗需求
    2 加强合理用药培训及监管,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3 完善绩效工资制度,保证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4 完善基层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建立按绩效管理制度
    5 加强基本药物制度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上海市某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理用药监测指标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一、不合理用药的现状、后果及影响因素
    二、合理用药的概念
    三、合理用药的具体要求
    四、促进合理用药的干预措施
    五、合理性用药国际指标
    六、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与合理用药
    七、我国临床合理用药监测状况
    八、质量控制原理及质量控制系统设计
第二部分 研究目的
第三部分 研究内容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状况分析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用药情况分析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物费用影响因素研究
    四、专家病例评价
    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理用药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六、合理用药评价指标的模拟应用
第四部分 研究方法
    一、文献查阅
    二、现有数据收集
    三、专家病例分析法
    四、合理用药监测指标体系的确立方法
    五、统计分析方法
    六、技术路线图
第五部分 研究结果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状况分析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药情况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物费用影响因素研究
    四、脑梗塞住院用药的专家评价
    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理用药监测指标的研究
    六、合理用药评价指标的模拟应用
第六部分 讨论与建议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状况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用药状况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住院用药状况
    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物费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五、脑梗塞住院用药合理性研究
    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理用药监测指标及模拟监测
第七部分 本次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本次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
附件
附表
综述一
综述二
综述三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四、初级卫生保健中注射的滥用、不安全问题亟待解决(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护理人员安全注射现状调查[D]. 王富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10)
  • [3]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D]. 郎杰燕. 山西大学, 2019(01)
  • [4]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研究[D]. 张海涛. 苏州大学, 2018(12)
  • [5]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制度变迁与现实困境 ——以富县为个案[D]. 田孟.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 [6]基于药学服务理念的基层医生中药合理用药现状分析与思考[D]. 孙小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
  • [7]缅甸独立后卫生事业的发展 ——基于现代化指标的分析[D]. 麻瑞勤. 云南大学, 2016(02)
  • [8]国家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模型理论与方法研究[D]. 姚强.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7)
  • [9]高淳县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与影响评价[D]. 黄婷婷. 南京医科大学, 2012(02)
  • [10]上海市某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理用药监测指标体系的研究[D]. 陈永聪. 复旦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迫切需要解决初级卫生保健中的滥用和注射不安全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