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利用率论文-何楷迪,孙建,陈秋计

降水利用率论文-何楷迪,孙建,陈秋计

导读:本文包含了降水利用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降水利用率,净初级生产力,青藏高原,土壤质地

降水利用率论文文献综述

何楷迪,孙建,陈秋计[1](2019)在《气候要素和土壤质地对青藏高原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和降水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降水利用率(precipitation-use efficiency,PUE)是直观反映群落生长状况以及植被对降水的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利用2000–2015年植被NPP遥感产品,结合同时期的气象和土壤质地数据,采用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和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降水、气温和土壤质地对青藏高原NPP和PUE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降水(|r|=0.71,P <0.001)和气温(|r|=0.67,P <0.001)与NPP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且降水对NPP影响大于温度;2)降水(|r|=0.4,P <0.001)和气温(|r|=0.56,P <0.001)与PUE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但降水对PUE变化的解释能力低于温度;3)土壤黏粒含量和PUE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r|=0.41,P <0.001),土壤砂粒含量和PUE之间呈显着负相关关系(|r|=0.35,P <0.001)。综上可知,在青藏高原降水是NPP的第一限制因子,而温度是控制PUE的首要因子,土壤质地对PUE的影响应予以长期关注,这有利于为不同质地条件下的水资源分配方式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裴雪霞,党建友,张定一,张晶,王姣爱[2](2018)在《不同降水年型下旱地深翻时间和施肥方式对小麦产量及水肥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旱地小麦自然降水和肥料利用效果以实现稳产高产栽培,通过3个不同降水年型田间试验,研究了晋南旱地麦田休闲期深翻时间和氮、磷施用方式对小麦群体、产量及水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期降水量及其分布、深翻时间和施肥方式共同影响旱地小麦播前0~200cm土壤蓄水量、产量、水肥利用效率。休闲期丰水年较平水年和枯水年分别增产75.29%和170.39%,播前0~200cm土壤贮水量分别多42.77mm和116.91mm,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高2.94和8.77kg·mm-1·hm-2,氮、磷利用效率也较高。8月中上旬深翻蓄水效果较好,可促进小麦植株和籽粒对氮、磷的吸收,增加冬前茎数和穗数,8月中旬深翻较7月中旬深翻增产5.43%~18.15%,播前0~200cm土壤贮水量增加12.12~18.45mm,水分利用效率和磷素利用率也较高。与播种前配施氮、磷肥相比,8月中上旬深翻时配施磷肥,播种前施入氮肥,可提高冬前和拔节期茎数、穗数和穗粒数,促进氮、磷积累和转运,从而增产,同时提高收获期0~200cm土壤贮水量和水分利用率。在当前气候、栽培条件下,晋南丘陵旱地不同降水年型下均以8月中上旬深翻配施磷肥,播种前施入氮肥可提高土壤渗水特性,最大限度纳秋雨蓄墒,增加小麦冬前和拔节期茎数和穗数,提高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李廷亮,谢英荷,高志强,洪坚平,马红梅[3](2018)在《周年覆盖对黄土旱塬冬小麦产量及降水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黄土旱塬麦田降水资源少,降水季节与冬小麦需求错位,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为探究适合当地旱作冬小麦高产高效的栽培措施,通过4年大田试验,研究了无覆盖条播(USL)、垄膜沟播(RFSF)和全膜覆土穴播(WFFHS)种植方式下,冬小麦夏休闲期残膜覆盖的蓄水保墒效果以及周年覆盖条件下冬小麦的产量效应和降水生产效率情况。结果表明:夏休闲期残膜覆盖可以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垄膜沟播和全膜覆土穴播处理2m土壤休闲蓄水量分别较露地条播处理高12%~22%(P<0.05)和14%~30%(P<0.05),相应休闲效率在29%~42%,亦显着高于无覆盖条播处理,且差异性随夏休闲期降水量增加而增加。全膜覆土穴播周年覆盖具有显着的增产效应,较传统无覆盖条播平均增产40%,覆膜种植促进了冬小麦千粒重和穗数的增加,籽粒产量与穗数呈极显着正相关(r=0.830**),覆膜和合理构建群体是提高旱塬冬小麦产量的重要措施。不同处理间水分生产效率、休闲期降水生产效率和周年降水生产效率以全膜覆土穴播处理最高,平均值分别为19.3,9.3,11.7kg/(hm2·mm)。黄土旱塬冬小麦生育期耗水深度达2m以下,覆膜种植处理的耗水量高于无覆盖条播处理,且覆膜加大对1m以下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从作物高产和降水高效利用角度考虑,全膜覆土穴播周年覆盖是黄土旱塬冬小麦一种有效的栽培模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裴雪霞,党建友,张定一,王姣爱,张晶[4](2017)在《不同降水年型下播期对晋南旱地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近54年来山西省临汾市逐日降水量,将7个试验年份分为丰水年型、平水年型和枯水年型,研究了不同年型不同播期对旱地小麦关键生育期持续时间、降水、积温、日照时数、小麦产量及籽粒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进行相关、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为旱地小麦稳产高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生育期持续时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苗期、分蘖期和起身拔节期,而对抽穗期和成熟期影响最多仅相差1 d。旱地小麦全生育期持续时间与积温显着正相关。降水年型显着影响旱地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同降水年型下降水分布不同小麦产量也有较大差异,丰水年型旱地小麦产量较平水年型和枯水年型分别提高100.0%和135.9%。籽粒水分利用率为丰水年型>枯水年型>平水年型,丰水年型和枯水年型下,籽粒水分利用率随播期推迟而升高,平水年型下,籽粒水分利用率随播期推迟先升高后降低。在拔节—抽穗期,小麦产量与积温显着负相关,与日照时数极显着负相关,与降水量极显着正相关;在抽穗—成熟期,产量与积温、日照时数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年降水量及其分布是影响旱地小麦稳产高产的关键,丰水年型适播期在10月4日左右,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可获得高产,同时生育期耗水量最少,水分利用率较高;平水年型和枯水年型适播期应在9月28日左右,产量最高,水分利用率也较高。随播期推迟,应适当加大播量。(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范珍[5](2015)在《换个地膜 旱地雨水攒着“喝”》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范珍)在今年旱情严峻的情况下,我省大同、朔州、忻州、太原、吕梁等地示范的渗水地膜全覆盖穴播谷子、玉米、大豆、红芸豆、高粱等长势喜人,与没有采用这一技术的地块形成鲜明对比,科技的力量又一次让老百姓叹服。7月31日,从省农科院获悉,由省农科(本文来源于《山西日报》期刊2015-08-04)

张星星,朱成立,彭世彰,罗玉峰[6](2014)在《降水预报准确度分析及其在提高降水利用率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降水利用率,以南京地区为例,搜集了中央气象台2011年6月26日至10月28日南京市未来4 d降雨预报值及南京气象站实测降雨数据,分析各等级降雨预报的准确度及其在水稻灌溉决策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无雨和小雨预报时准确度较高,如达到灌溉标准的下限可直接按计算灌水定额实施灌溉;预报为中雨和大雨时,实际发生降雨的概率较高,因此可适当推迟2 d进行灌溉;如果没有降雨或者降雨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则可进行补充灌溉。(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韩丽丽,郑凯[7](2012)在《影响吉林省玉米生产的干旱类型及提高降水利用率》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介绍了吉林省旱作玉米的干旱类型、干旱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及旱作玉米提高降水利用效率的的措施,以指导生产实践。(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期刊2012年10期)

张绪勇,李宏岳,慕诚[8](2011)在《镇原旱作农业技术让农民走上富裕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镇原讯 今年以来,镇原县以“夯基础、保供给、促增收”为目标,将大田由平地改为沟垄, 改播前覆膜为秋覆膜或早春顶凌覆膜,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效果显着。   镇原县是雨养旱作农业大县,年降雨量在450毫米左右,且降水季节错位,时空分布不匀,自然利(本文来源于《陇东报》期刊2011-12-05)

张绪勇,李宏岳,慕诚[9](2011)在《镇原“一膜两用”收效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镇原讯(通讯员 张绪勇 李宏岳 慕诚)镇原县以“夯基础、保供给、促增收”为目标,将大田由平地改为沟垄,改播前覆膜为秋覆膜或早春顶凌覆膜,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取得显着效果。  镇原县是雨养旱作农业大县,为解决自然降水利用率低这一难题,该县从20(本文来源于《甘肃经济日报》期刊2011-11-16)

李化民,佟永江[10](2011)在《浑源十万亩旱作农业地膜覆盖项目启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李化民 通讯员佟永江)3月份,浑源10万亩旱作农业科技推广地膜覆盖项目全面启动。    浑源是全省43个玉米生产重点县之一,耕地面积77.5万亩,旱地为59.5万亩,其中玉米播种面积35万亩左右。十年九旱、年年春旱,作物播种、作苗困难,(本文来源于《山西日报》期刊2011-04-05)

降水利用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提高旱地小麦自然降水和肥料利用效果以实现稳产高产栽培,通过3个不同降水年型田间试验,研究了晋南旱地麦田休闲期深翻时间和氮、磷施用方式对小麦群体、产量及水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期降水量及其分布、深翻时间和施肥方式共同影响旱地小麦播前0~200cm土壤蓄水量、产量、水肥利用效率。休闲期丰水年较平水年和枯水年分别增产75.29%和170.39%,播前0~200cm土壤贮水量分别多42.77mm和116.91mm,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高2.94和8.77kg·mm-1·hm-2,氮、磷利用效率也较高。8月中上旬深翻蓄水效果较好,可促进小麦植株和籽粒对氮、磷的吸收,增加冬前茎数和穗数,8月中旬深翻较7月中旬深翻增产5.43%~18.15%,播前0~200cm土壤贮水量增加12.12~18.45mm,水分利用效率和磷素利用率也较高。与播种前配施氮、磷肥相比,8月中上旬深翻时配施磷肥,播种前施入氮肥,可提高冬前和拔节期茎数、穗数和穗粒数,促进氮、磷积累和转运,从而增产,同时提高收获期0~200cm土壤贮水量和水分利用率。在当前气候、栽培条件下,晋南丘陵旱地不同降水年型下均以8月中上旬深翻配施磷肥,播种前施入氮肥可提高土壤渗水特性,最大限度纳秋雨蓄墒,增加小麦冬前和拔节期茎数和穗数,提高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降水利用率论文参考文献

[1].何楷迪,孙建,陈秋计.气候要素和土壤质地对青藏高原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和降水利用率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9

[2].裴雪霞,党建友,张定一,张晶,王姣爱.不同降水年型下旱地深翻时间和施肥方式对小麦产量及水肥利用率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8

[3].李廷亮,谢英荷,高志强,洪坚平,马红梅.周年覆盖对黄土旱塬冬小麦产量及降水利用率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8

[4].裴雪霞,党建友,张定一,王姣爱,张晶.不同降水年型下播期对晋南旱地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

[5].范珍.换个地膜旱地雨水攒着“喝”[N].山西日报.2015

[6].张星星,朱成立,彭世彰,罗玉峰.降水预报准确度分析及其在提高降水利用率中的作用[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7].韩丽丽,郑凯.影响吉林省玉米生产的干旱类型及提高降水利用率[J].吉林农业.2012

[8].张绪勇,李宏岳,慕诚.镇原旱作农业技术让农民走上富裕路[N].陇东报.2011

[9].张绪勇,李宏岳,慕诚.镇原“一膜两用”收效好[N].甘肃经济日报.2011

[10].李化民,佟永江.浑源十万亩旱作农业地膜覆盖项目启动[N].山西日报.2011

标签:;  ;  ;  ;  

降水利用率论文-何楷迪,孙建,陈秋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