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保罗尼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宗教对话,全球责任,宗教研究,多元宗教
保罗尼特论文文献综述
游斌,薛立杰[1](2014)在《面向全球责任的宗教对话》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经学致力于以经典互读推动宗教对话,以对话达成文明间的深度学习和互鉴。它期望成为一种“新学术”,帮助各大宗教传统在对话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它是一个内部充满张力的思想实验。它期望读别人经典,发展自身传统;它期望回归渊源,解决当下困境;它期望以普世价值,讲中(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14-12-09)
田莉[2](2014)在《论保罗·尼特宗教对话模式的伦理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教一直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时代已久的具有相对封闭的组织体系。而且它还对外有着强烈的排他性。宗教间由来已久的各种矛盾冲突错综复杂,并且可能被一些宗教极端分子利用破坏社会的和平。在这个和平的时代背景下,宗教需要相互理解对话,社会也需要引导宗教间形成对话。这是时代必然的产物。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全球化的影响下,宗教多元化已是这个时代背景下文化盛宴里的一道绚丽的雷电。宗教的多元化发展促使的各宗教之间的交流对话为各宗教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开辟了明确的道路。同时现代人的生存也存在着各种前所未有的危机当中。生态危机,能源危机,种族矛盾的激化等。许多人已认识到了他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了共同的难题,要求诸宗教合作提出解决方案。宗教间的对话交流并成为各宗教不可避免的趋势。而地球——人类的苦难如何同宗教的多元化相结合?约翰·希克通过宗教哲学的进路在基督神学世界掀起哥白尼革命,改变了人们认识上帝和耶稣的方式。保罗·尼特则从伦理实践的进路切入,继续了这一场神学革命,为时代的弊端,人类的危机以及宗教的成长找寻出路。出于这些背景,在宗教多元化的发展至今,保罗·尼特对宗教间相互关联对话的模式的研究以及解说当今宗教间为何要对话的宗教哲学思考更是我们学习研究的关键。本文就尼特相互关联和全球负责的对话模式的提出以及他的伦理实践的基础进行了一场详尽的讨论和学习。尼特是怎样从一个绝对的排他论者走上宗教多元论道路的,他并非一开始就看到诸宗教间需要彼此理解,相互沟通的迫切现实。在他的神学道路上经历了不少内心的挣扎、怀疑最后又十分坚定的提出相互关联和全球责任的对话模式。以及面对来自其他种对话模式的挑战时,尼特不断反思的过程中也是不断前进的过程。因为他不仅仅是关心诸宗教当前的发展,他还看到地球人类的危机。他认为这个以全球责任为基础的对话模式要求诸宗教看到苦难的他者,共同为地球——人类以及生态的福祉而联合起来努力,为宗教美好的明天,向世界美好的未来奋进。(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4-01-01)
富瑜[3](2013)在《保罗·尼特:宗教多元论与中国宗教》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7月,保罗·尼特教授应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的邀请,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学术访问。访问期间,尼特教授与中国宗教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中国宗教界的部分领袖进行了深入接触,展开了友好对话。他还在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举办多场讲座,并通过座谈的形式与大家交流了中国宗教学研究发展的现状,对中国宗教多元统一的传统给予了高度评价。(本文来源于《中国宗教》期刊2013年12期)
刘慧姝[4](2009)在《多信仰对话与全球责任——保罗·尼特的宗教多元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论述了当代着名天主教神学家保罗.尼特的宗教多元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主要论述了四个方面:(1)多信仰对话是否可能?(2)解放神学、信仰间合作和全球负责;(3)宗教对话模式与评价;(4)跨宗教对话标准与合作基础。尼特倡导全球负责的多信仰间对话,尽管富有理想色彩,但他的神学思想关注人类和生态苦难,推动全球诸宗教的合作和对话,促进世界和平,具有人文和积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研究》期刊2009年04期)
张志刚[5](2009)在《从宗教实践论看宗教对话的晚近动向——论保罗·尼特提出的第五种宗教对话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继《全球伦理宣言》发表后,长期致力于宗教对话实践的美国天主教神学家、沙勿略大学宗教学教授尼特(Paul Knitter,1934—)又提出了一种新的宗教对话模式,叫做"相互关联的、负有全球责任的对话模式"(a correlational and globally responsible model for dialogue)。从其代表作来看,此种对话模式形成于《一个地球多种宗教:信仰对话与全球责任》(本文来源于《对话: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期刊2009-06-11)
王蓉[6](2009)在《保罗·尼特的宗教多元论与宗教对话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当代人类的信仰和生存困境为背景,介绍和阐释当代基督教神学家保罗·尼特(Paul Knitter)的宗教多元论和宗教对话思想。自上世纪以来,西方与东方的接触与碰撞越来越多,我们发现自己置身于宗教多元论的处境之下,诸宗教的相遇成为20世纪以来我们面临的“一”与“多”问题的再现。我们可能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问过自己: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世界诸宗教在我们这个时代遭遇了什么?世界宗教是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诸宗教是否必须经历一场彻底而深刻的转变?保罗·尼特是一位对当今时代之挑战十分敏感的基督教神学家。他意识到,不论基督教思想家们如何解释我们这个时代的困境,给出了何种不同的回应方案,我们都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和人类一起在经历苦难!对尼特来说,要对时代之挑战做出回应,诸宗教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协作关系,切实承担起全球责任,并付诸伦理实践。要做到这一点,基督教内部首先必须经历一场彻底而深刻的转变。基于此,尼特建构了自己的基督教神学思想作为对时代之挑战的回应。本文从第二章开始,首先陈述了诸宗教在当代面临的困境,介绍了尼特对当今时代之挑战的深刻觉察。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保罗·尼特的宗教多元论和宗教对话思想产生的重要时代背景。第叁章则详细描述了保罗·尼特的对话奥德赛,交代了后面几章的讨论需要了解的神学家的成长背景。在这一章的内容里,笔者尽可能详细地还原了保罗·尼特在过去四十多年的宗教对话经历,以及他在信仰上的挣扎和超越,也为后面的讨论做了铺垫。在本文的主体部分(第四到八章),本文以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从宗教间关系模式、基督教神学建设和个人的超越叁个相互关联的主题重构了保罗·尼特对时代之挑战的回应。相互关联和全球负责的宗教对话模式是保罗·尼特处理宗教间关系的主要方式。本文第四章详细梳理他的相互关联和全球负责对话模式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以及来自其他神学家的批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论和反思。在第五章中,笔者进一步对保罗·尼特的相互关联和全球负责的伦理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尼特的伦理实践存在的问题。基督教神学建设是保罗·尼特为基督教回应时代之挑战而做出的一系列改革建议。本文第六章整理了保罗·尼特基于相互关联和全球负责模式发展出的诸宗教神学思想,并重点探讨他的基督论。笔者指出,由于保罗·尼特强调对传统基督论进行全面修正,主张放弃优越性宣称,并重新理解和解释耶稣的独一性问题,从而引发了学界关于耶稣独一性的大讨论。第七章,针对耶稣独一性问题,笔者以几位主要的基督教神学家为对象,整理了保罗·尼特对耶稣独一性问题的核心主张,以及其他神学家对他的批评。并在此基础上,笔者做进一步的反思。本文第八章是全文的高潮。笔者围绕保罗·尼特个人在基督教信仰上的诸多挣扎,以及他逾越进佛教的探索,探讨了他在宗教对话和信仰上的自我超越。在这一章里,笔者详细介绍了尼特的佛-耶对话思想和伦理实践。保罗·尼特逾越进佛教的经验以及重新回归基督信仰的新发现构成了他在信仰上的自我超越。从某种意义上说,尼特的自我超越在回应时代之挑战的同时又给基督教带来了新的挑战。他的“逾越”与“回归”经验引发了一连串的新问题:传统基督教的核心教义难道真的已经过时了?基督宗教与其他宗教的对话的未来将是怎样的?基督教在将来的宗教对话中,如何真正做到委身与开放?最后,在第九章本文的结论部分,笔者首先总结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进而沿着保罗·尼特的对话之路继续前进,自觉置身于我们时代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反思保罗·尼特的宗教多元论和对话思想给当代宗教对话带来的启示,尝试提出自己对基督教回应时代之挑战的展望。(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9-06-03)
王蓉[7](2008)在《论保罗·尼特的宗教他者意识与社会关怀》一文中研究指出保罗·尼特(Paul Knitter)是当代西方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活动家和天主教思想家之一。从1985年其成名作《没有其他的名》出版之后,他在20世纪90年代又先后出版了《一个地球多种宗教》及其姊妹篇《耶稣与其他的名》等着作,并编辑出版一套"信仰与信仰相遇"丛书,对当今世界的宗教对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他是美国纽约协和神学院的教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积极(本文来源于《基督宗教研究》期刊2008年00期)
王志成[8](2004)在《多元的诸宗教神学与宗教和平》一文中研究指出保罗·尼特(Paul Knitter)于2002年出版了《宗教对话模式》。在这部着作中,这位杰出的天主教神学家对上一个世纪基督教处理和其他宗教关系的理论作了全面梳理,将基督教宗教神学的模式概括为四类:置换模式、成全模式、互益模式和接受模式。 尼特(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04-01-21)
王志成[9](2003)在《保罗·尼特论宗教对话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系统介绍了保罗·尼特的宗教间对话模式理论。尼特把当今对话模式分为四类 :置换模式、成全模式、互益模式和接受模式 ,并对不同模式的基本理论以及理论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最后呼唤基督教内部进行对话 ,倡导不同宗教之间进行合作(本文来源于《浙江学刊》期刊2003年04期)
保罗尼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宗教一直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时代已久的具有相对封闭的组织体系。而且它还对外有着强烈的排他性。宗教间由来已久的各种矛盾冲突错综复杂,并且可能被一些宗教极端分子利用破坏社会的和平。在这个和平的时代背景下,宗教需要相互理解对话,社会也需要引导宗教间形成对话。这是时代必然的产物。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全球化的影响下,宗教多元化已是这个时代背景下文化盛宴里的一道绚丽的雷电。宗教的多元化发展促使的各宗教之间的交流对话为各宗教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开辟了明确的道路。同时现代人的生存也存在着各种前所未有的危机当中。生态危机,能源危机,种族矛盾的激化等。许多人已认识到了他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了共同的难题,要求诸宗教合作提出解决方案。宗教间的对话交流并成为各宗教不可避免的趋势。而地球——人类的苦难如何同宗教的多元化相结合?约翰·希克通过宗教哲学的进路在基督神学世界掀起哥白尼革命,改变了人们认识上帝和耶稣的方式。保罗·尼特则从伦理实践的进路切入,继续了这一场神学革命,为时代的弊端,人类的危机以及宗教的成长找寻出路。出于这些背景,在宗教多元化的发展至今,保罗·尼特对宗教间相互关联对话的模式的研究以及解说当今宗教间为何要对话的宗教哲学思考更是我们学习研究的关键。本文就尼特相互关联和全球负责的对话模式的提出以及他的伦理实践的基础进行了一场详尽的讨论和学习。尼特是怎样从一个绝对的排他论者走上宗教多元论道路的,他并非一开始就看到诸宗教间需要彼此理解,相互沟通的迫切现实。在他的神学道路上经历了不少内心的挣扎、怀疑最后又十分坚定的提出相互关联和全球责任的对话模式。以及面对来自其他种对话模式的挑战时,尼特不断反思的过程中也是不断前进的过程。因为他不仅仅是关心诸宗教当前的发展,他还看到地球人类的危机。他认为这个以全球责任为基础的对话模式要求诸宗教看到苦难的他者,共同为地球——人类以及生态的福祉而联合起来努力,为宗教美好的明天,向世界美好的未来奋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保罗尼特论文参考文献
[1].游斌,薛立杰.面向全球责任的宗教对话[N].中国民族报.2014
[2].田莉.论保罗·尼特宗教对话模式的伦理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4
[3].富瑜.保罗·尼特:宗教多元论与中国宗教[J].中国宗教.2013
[4].刘慧姝.多信仰对话与全球责任——保罗·尼特的宗教多元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世界宗教研究.2009
[5].张志刚.从宗教实践论看宗教对话的晚近动向——论保罗·尼特提出的第五种宗教对话模式[C].对话: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2009
[6].王蓉.保罗·尼特的宗教多元论与宗教对话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9
[7].王蓉.论保罗·尼特的宗教他者意识与社会关怀[J].基督宗教研究.2008
[8].王志成.多元的诸宗教神学与宗教和平[N].中华读书报.2004
[9].王志成.保罗·尼特论宗教对话模式[J].浙江学刊.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