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传输层安全性协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TEEN协议,对称加密,公钥加密
传输层安全性协议论文文献综述
车步波,郭改枝[1](2018)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TEEN的传输效率及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TEEN路由协议在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应用于TEEN协议的混合型加密算法。簇内使用对称加密,簇间使用公钥加密。仿真结果表明,使用了混合型加密算法的TEEN协议与只使用了对称加密算法的TEEN协议相比能够提供更高的传输成功率,并且能够抵御女巫攻击和防止篡改路由信息。(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Mo-meng,LIU,Juliane,KR?MER,Yu-pu,HU,Johannes,BUCHMANN[2](2017)在《一个格上不经意传输协议的量子安全性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不经意传输协议(oblivious transfer,OT)因其简易的密码功能广泛应用于安全多方计算。以往OT协议都是基于传统数论问题(例如,离散对数,大数分解问题)所构造的,随着量子计算技术的发展,基于传统困难问题的OT协议安全性受到极大的威胁。因此,人们转而考虑使用后量子密码技术替代以往OT协议所依赖的传统困难问题。目前,已有一些基于后量子密码体制的OT协议被提出。然而,大多数后量子密码构造只在假设传统敌手存在的环境下证明其方案安全性。在本文中,我们在量子敌手存在的环境下,证明一个基于格公钥密码的OT协议([PVW08])的安全性。首先我们使用量子平移定理([Unr10])证明该协议的安全性可以完全平移到量子环境中,此外,我们还使用其他两个专用于分析后量子密码原语的分析模型([HSS11],[Son14])从不同的角度对该协议进行安全性分析,从而保证我们给出的量子安全证明的正确性。我们的成果可以看作对后量子密码协议分析模型的一个实际应用实例。(本文来源于《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期刊2017年09期)
焦芳芳,胡正伟,王喆[3](2010)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可靠的传输层协议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端到端通信的可靠性是无线传感器网络许多应用场合的重要条件。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传输层安全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在建立攻击模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可靠的传输层协议安全行问题,并具体提出了安全防御方法,为进一步的研究拓展了思路。(本文来源于《数据通信》期刊2010年06期)
崔茂争,于伟伟,刘莲,魏亚玲[4](2010)在《基于多示例学习的不经意传输协议安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不经意传输协议在执行过程中要能够同时保证发送方的隐私和接收方的隐私。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示例学习的模型,对不经意传输协议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以下前提下利用此模型可以使不经意传输协议的发送方经过几次通信后算得接收方所选择的数据:(1)接收方的询问请求具有连续性;(2)发送方对接收方的选择兴趣有一定的先验知识。从而表明在不经意传输协议的执行过程中接收方的隐私会受到侵犯,不经意传输协议对接收方不是绝对安全的。(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现代化》期刊2010年09期)
刘沛[5](2009)在《无线局域网第二层隧道协议传输安全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无线网络的发展也得到了长足进步。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基于802.11协议的无线局域网技术。然而由于其传播媒介的开放性,与有线网络相比更容易被黑客窃听或攻击。因此,对无线局域网的安全问题研究显得非常重要。由于常规的无线局域网安全措施如WEP等都已被证明不再安全,所以更多的安全措施也相继出台,利用VPN技术来实现无线局域网的安全保护就是其中之一。VPN技术也分为多种,如L2TP,PPTP,IPSecVPN和SSL VPN等。L2TP VPN作为第二层的VPN技术,由于简单易行,可支持多协议(可承载IP、X.25、帧中继或异步传输模式ATM的点对点协议帧)等诸多优点在VPN市场上占有重要角色。而且L2TP VPN也能很好地解决IPSec VPN在无线网中存在的效率低的缺陷,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本课题就是以L2TP作为无线局域网VPN的设计方案。将L2TP VPN安全技术引入无线网络,可以进一步在第二层增强WLAN的安全性,保证无线数据的安全传输。本文首先分析了无线局域网几种安全机制的不足,然后对L2TP VPN这一目前广泛流行的信息安全技术及其实现方案进行了较多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无线局域网的L2TP VPN解决方案;最后,在无线环境下两台PC进行测试,并分析了在无线局域网中L2TP存在的安全性漏洞,在加密机制方面提出了两种改进方案。最后,本文重点论述了新版的微软点对点加密协议(MPPE)的改进方案, MPPE协议通过加密PPP有效载荷以保证数据的机密性,采用了快速、易行的加密算法,并提供了密钥的自动产生和自动刷新功能。(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09-05-01)
徐亚凤,杨更,马志伟[6](2007)在《传输控制协议及互联网络协议的安全性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TCP/IP协议的内容,并详细对TCP/IP协议本身存在的一些安全性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防范措施。(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7期)
李梦阳[7](2006)在《一种提高文件传输协议FTP安全性的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件传输协议FTP是Internet传统的服务之一。FTP使用户能在两个联网的计算机之间传输文件,它是Internet传递文件最主要的方法,已经被广泛使用。但FTP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漏洞,即其默认传输密码的过程是明文传送的,安全性极差。本文介绍通过对操作系统本身进行设置或使用专门的加密软件,从而提高系统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市场》期刊2006年12期)
孙林红,叶顶锋,吕述望,冯登国[8](2003)在《传输层安全协议的安全性分析及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一次一密、访问控制和双证书机制对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协议进行了安全性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对TLS协议的消息流程以及消息的内容进行了扩展,改进后的协议更具有安全性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软件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江嘉[9](2003)在《传输协议ICMP的安全性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Internet传输协议(ICMP)的构成及各部分的具体功能。论述了当前黑客利用ICMP对Internet共享资源进行攻击的机理。为预防和阻止黑客利用ICMP协议对网络进行攻击提供了技术支持,使网络更加安全。实践证明,ICMP的安全性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期刊2003年01期)
吴凯,陈晓苏,肖道举[10](2003)在《网络传输层安全协议SSL的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简述了SSL V3.0的分层结构、加密属性,并从握手协议层和记录协议层出发对其安全性做出分析。(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系统应用》期刊2003年01期)
传输层安全性协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不经意传输协议(oblivious transfer,OT)因其简易的密码功能广泛应用于安全多方计算。以往OT协议都是基于传统数论问题(例如,离散对数,大数分解问题)所构造的,随着量子计算技术的发展,基于传统困难问题的OT协议安全性受到极大的威胁。因此,人们转而考虑使用后量子密码技术替代以往OT协议所依赖的传统困难问题。目前,已有一些基于后量子密码体制的OT协议被提出。然而,大多数后量子密码构造只在假设传统敌手存在的环境下证明其方案安全性。在本文中,我们在量子敌手存在的环境下,证明一个基于格公钥密码的OT协议([PVW08])的安全性。首先我们使用量子平移定理([Unr10])证明该协议的安全性可以完全平移到量子环境中,此外,我们还使用其他两个专用于分析后量子密码原语的分析模型([HSS11],[Son14])从不同的角度对该协议进行安全性分析,从而保证我们给出的量子安全证明的正确性。我们的成果可以看作对后量子密码协议分析模型的一个实际应用实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输层安全性协议论文参考文献
[1].车步波,郭改枝.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TEEN的传输效率及安全性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Mo-meng,LIU,Juliane,KR?MER,Yu-pu,HU,Johannes,BUCHMANN.一个格上不经意传输协议的量子安全性分析(英文)[J].FrontiersofInformationTechnology&ElectronicEngineering.2017
[3].焦芳芳,胡正伟,王喆.无线传感器网络可靠的传输层协议安全性研究[J].数据通信.2010
[4].崔茂争,于伟伟,刘莲,魏亚玲.基于多示例学习的不经意传输协议安全性分析[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0
[5].刘沛.无线局域网第二层隧道协议传输安全性的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09
[6].徐亚凤,杨更,马志伟.传输控制协议及互联网络协议的安全性浅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
[7].李梦阳.一种提高文件传输协议FTP安全性的策略[J].科技经济市场.2006
[8].孙林红,叶顶锋,吕述望,冯登国.传输层安全协议的安全性分析及改进[J].软件学报.2003
[9].江嘉.传输协议ICMP的安全性解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3
[10].吴凯,陈晓苏,肖道举.网络传输层安全协议SSL的安全性研究[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