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方言论文-陈蕾

福安方言论文-陈蕾

导读:本文包含了福安方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福安方言,[j][w]声母,音位处理,韵书

福安方言论文文献综述

陈蕾[1](2019)在《福安方言近音声母[j][w]音位处理的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j]和[w],这两个近音声母的存在是福安方言音系中的特色之一。在音位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在确定[j]和[w]语音性质的基础上,结合其后韵母的具体情况进行音位处理。(本文来源于《龙岩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袁碧霞[2](2018)在《西班牙传教士《班华字典—福安方言》的体例及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班华字典—福安方言》是一部用闽语福安话解释西班牙语的大型词典,也是现存早期闽东方言词汇最丰富的一部词典,是研究闽语的重要材料。本文分析该词典的编撰体例,以及其在注音系统、用字方面的特点,总结其意义,指出其存在的不足。(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期刊2018年08期)

赵峰[3](2013)在《西洋传教士的福安方言研究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以来,地处闽东的福安,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西洋传教士在闽东传教的最佳切入点,是福建省天主教中心。为了便于传教,当时进入福安传教的多明我会士十分重视对所在传教区语言的掌握,福安话自然成为西洋传教士在闽东传教过程中重点学习和研究对象。《七音字汇》和《班华字典》即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两本福安话字典。这些字典的编撰,客观上保留了一个多世纪前福安方言的原貌,为我们探究福安方言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来源于《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吴姗姗[4](2012)在《四部福安方言韵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所能见到的福安方言韵书有《安腔八音》、《班华字典》、《简易识字七音字汇》以及新发现的韵书残卷《戚林八音福安地方方言版》。本文以福安地区这四部方言语料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二重证据法”、内部拟测法、排除法以及文献对读等方法,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将它们的音系与中古音系、宁德地区七县市语音及闽东方言南片韵书《戚林八音》音系进行对比后发现,福安方言韵书《安腔八音》实际上有新、老版本之别,老本《安腔八音》可能是陆求藻仿《戚林八音》并参考明梅膺祚的《字汇》于18世纪中、末叶编成,新本《安腔八音》实际上都是后来的传抄者在原本基础上根据时音重新加以修缮编排。目前所见到的版本则是1953年陈祖蔚对其祖父陈登昆及其师陆尚淋民国初年所传抄的《安腔八音》的手抄本。这四部韵书虽然都以反映闽东北片福安话为主,但又有各自的特色:其中《戚林八音福安地方方言版》成书时间最早,以反映18世纪中叶以后、20世纪以前的早期福安话为主。《安腔八音》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之前、19世纪中叶之后或者更早一点的福安话,它不但保留了古闽语的许多特征,而且兼具了早期福安话和现代福安话的特点,是一部新、旧语音系统迭置又杂糅周边县市方言的一部韵书。《班华字典》以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福安城口音为主,但它保留了早期福安话的音韵特征,兼具现代福安话的一些特点,同时还杂糅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福安城周边乡镇或郊县的口音。《简易识字七音字汇》则以反映20世纪30、40年代的福安方言为主。这四部方言韵书对今福安话语音研究有重要的语言学及词汇学意义,通过它们可以推测福安话具体的语音演变规律,对今福安话各种令人费解的复杂语音现象有重要的参证价值。(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秋谷裕幸[5](2012)在《《班华字典—福安方言》音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班华字典—福安方言》(1941-1943)的音系,并考察了近一两百年来福安方音的演变,同时还整理出同音字汇。(本文来源于《方言》期刊2012年01期)

吴姗姗,马重奇[6](2012)在《《戚林八音福安地方方言版》残卷与《安腔八音》手抄本韵部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所见到的福安方言韵书《安腔八音》实际上有新、老版本之别,老本《安腔八音》乃陆求藻仿福州方言韵书《戚林八音》参考明梅应祚的《字汇》于18世纪中、末叶编成,新版由陈登昆与其师陆尚淋在原本基础上根据时音于20世纪初重新修缮,目前所见版本是陈祖蔚1953年对新版《安腔八音》的手抄本。通过将残卷中残存的韵部与《安腔八音》手抄本作比较,结合现代福安方言,发现残卷所反映的福安方言韵部系统与新版《安腔八音》和现代福安方言有很大差别,推测残卷成书年代大概在18世纪中、末叶,最迟在19世纪初。(本文来源于《东南学术》期刊2012年01期)

吴清然[7](2009)在《闽语福安方言连读变调之优选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旨在优选论框架下对闽语福安方言的双字组连读变调进行音系分析。梁玉璋(1983)基于听觉分辨,指出福安方言有七个单字调:T1 (33),T2 (11), T3 (42),T4 (35),T5 (23),T6 (5) and T7 (2),以及较为复杂的二字组连读变调现象。一方面由于条件限制,梁(1983)语料数据所取得的方法是通过听觉分辨,没有试验语音工具的辅助验证,且发音配合人为城区一女性教育干部,数据采样上不存在随机性和普遍性,另一方面由于时间关系,在过去的二十六年里该方言在各因素的影响下已发生变化。因此,在采用梁(1983)语料数据基础上,本文通过语音分析软件Praat,对该数据做了如下修正:通过对二字组T3+T2的频谱图分析,发现该字组左字调的起始音频远远高于右字调的末尾音频,因此二字组T3+T2的变调不是如梁(1983)所提出T3+T2→35+53,而应处理为T3+T2→35+51.可见在历时层面上,福安方言的确存在语音变化。为使声调系统描述具有类型学上的普遍意义,本文对福安方言声调语音学特征做如下音系学处理:(1)由于T4(丝)调值的起点和终点分属高调域和低调域,根据声调值跨调域制约条件(Yip 1980,Bao 1990),将T4(42)高降调处理为53.(2)根据语音分析软件Praat的频谱图,将二字组T3+T2的连读变调处理为T3+T2→35+51,而不是如梁(1983)所说的T3+T2→35+53.(3)T1在二字组T1+T2 and T1+T3中时,调值由33为23,该现象可视为吴宗济&林茂灿(1989:157)的弯头现象:“字音曲线有些在开始的时候,还出现上升的弯头;在快终了的时,还出现下降的收尾。…我们…把起始的上升部分叫‘弯头段’,末尾的下降部分叫‘降尾段’。”“声调曲线有弯头和降尾是由于人类发音的生理机制造成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声带振动的惯性作用…在分析汉语声调时,弯头和降尾一般都是排除在外的。”(石锋1990:64)。(4)将梁(1983)中如下二字组的右字调变调视为协同发音现象并采用王嘉龄(1997)声调表征模式加以例证解释:分别为T2在二字组T3+T2中由11变成51(T3+T2→35+51),和T7在二字组T3+T7中由2变成5(T3+T7→35+5)。弯头和协同发音现象属于语音范畴,因此在本文音系解释部分不做考虑。因此,福安方言声调系统可归纳为:阴平(T1)33,阳平(T2)11,上声(T3)53,阴去(T4)35,阳去(T5)23,阴入(T6)5,阳入(T7)2。另外,对于福安方言声调内部特征的结构描写,本文采用了王嘉龄(1997)非线性声调表征处理模式。在福安方言所有可能的四十九种(7~*7)双字组组合中,可归纳出连读变调现象如下:(1)X→MM/T1_(X∈{T2, T3,}) or X→MM/MM_(X∈{T2, T3,})(2)T1→HH/_{T1, T4, T5, T6, T7} or MM→HH/_ {MM, MH, LM, H, L}(3)T3→MH/_{T2, T3, T7} or HM→MH/_{LL, HM, L}(4)T3→HH/_{T1, T4, T5, T6} or HM→HH/_ {MM, MH, LM, H}(5)X→HH/_T(X∈{T4, T5, T6, T7}) or X→HH/_T(X∈{MH, LM, H, L})可见,在福安方言二字组中,不考虑弯头和协同发音现象,除了T3在T2,T3或者T7前变成高升调(MH)和T2在出现左字位置时具稳定不变性外,左字调具有很高的高平化(HH)倾向。右字调除了T2和T3在T1之后发生变调外(变成MM),其他均不发生变调。这也表明,福安方言基本上属于右字凸显结构语言(right-prominent language)。福安方言双字组连读变调的语音事实可在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框架下得到合理的解释,本文提出十一条制约条件,并将其层级排列分为六个层次:MAX-(T); LL.TT Stability>>~*TM.XT (X∈{L, H});~*TM.TL;~*R.R>>R-ID (T)>>~*F;~*LT.TT; Falling. TT(?)Level. TT (TT∈{LL, HM, L})>>Left (T)→HH>>DEP-(T)。通过对所有可能的四十九种双字组组合(7~*7=49)的连读变调的优选竞选表(tableau)的评估分析,可发现该制约条件等级体系能够解释福安方言二字组中包括发生变调和不发生变调的所有符合语法的表层声调。本文的语音学意义在于借助现代语音处理软件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语音再分析,得到福安方言在历时层面上的语音变化事实;本研究的音系学意义在于一方面在汉语方言描写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已取得一定成果前提下,尝试对这些描写性研究成果进行解释性研究(explanative research);另一方面,优选论在解释福安方言连读变调上的可行性也再一次证明了该音系理论在语言研究方面的适用性和普遍性。(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陈平[8](2008)在《福安方言指示代词的音变构词》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安方言指示代词内部存在齐整的语音对应关系,主要有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间的声母对应、方位指代词和人或物指代词间的声调对应以及方位指代词和程度指示代词间的韵母对应叁种形式。这种语音对应是属于音变构词现象。(本文来源于《红河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赵峰[9](2008)在《福安方言本字考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安方言是闽东方言中较有特色的代表方言,它对周围其它方言的影响较大。文章对福安方言词的最初书面形式进行追索与考证。通过音义结合、方言比较等方法,分别从其词义、语音以及文字的历史与地域的流变上对其本字进行考释,同时列举了古代文献数据加以印证。(本文来源于《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5期)

马重奇[10](2001)在《福建福安方言韵书《安腔八音》》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建闽东方言可分为南北两片。南片以福州方言为代表,北片以福安方言为代表。福州有明末清初出版的韵书《戚林八音》,福安也有清末出版的韵书《安腔八音》。本文着重研究《安腔八音》的性质以及福安方言的演变轨迹。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壹、《戚林八音》与《安腔八音》的比较;贰、《安腔八音》与《简易识字七音字汇》的比较;叁、《安腔八音》与现代福安方言比较;肆、《安腔八音》声韵调系统及韵图简编。(本文来源于《方言》期刊2001年01期)

福安方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班华字典—福安方言》是一部用闽语福安话解释西班牙语的大型词典,也是现存早期闽东方言词汇最丰富的一部词典,是研究闽语的重要材料。本文分析该词典的编撰体例,以及其在注音系统、用字方面的特点,总结其意义,指出其存在的不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福安方言论文参考文献

[1].陈蕾.福安方言近音声母[j][w]音位处理的再分析[J].龙岩学院学报.2019

[2].袁碧霞.西班牙传教士《班华字典—福安方言》的体例及特点[J].现代语文.2018

[3].赵峰.西洋传教士的福安方言研究概述[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4].吴姗姗.四部福安方言韵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5].秋谷裕幸.《班华字典—福安方言》音系初探[J].方言.2012

[6].吴姗姗,马重奇.《戚林八音福安地方方言版》残卷与《安腔八音》手抄本韵部比较研究[J].东南学术.2012

[7].吴清然.闽语福安方言连读变调之优选论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9

[8].陈平.福安方言指示代词的音变构词[J].红河学院学报.2008

[9].赵峰.福安方言本字考释[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10].马重奇.福建福安方言韵书《安腔八音》[J].方言.2001

标签:;  ;  ;  ;  

福安方言论文-陈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