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技术社会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克思,工具化,情境化,技术社会学
技术社会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叁虎[1](2019)在《马克思的技术社会学话语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围绕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构建马克思的技术社会学话语,不同的理论预设会产生不同的话语指向。马克思并不是技术工具论者,也不是技术决定论者,甚至不完全是技术社会建构论者。唯物史观,本身包含了工具化和情境化的辩证分析方法。按这一方法,问题不在于技术是否产生决定性影响,而在于要解释它是怎样发生影响的和发生怎样的影响。具体从资本主义这一特定社会情境,依照资本价值增殖的逻辑,既能对技术的变革作用做出社会建构论解释,又能以异化的概念对技术进行社会批判,然后参照原始共同体模式,向人们承诺,以自然-人性-社会合一为归旨的无阶级的共产主义,代表着人类通过生产方式变革创造美好生活的技术发展价值方向。这种技术社会学话语,带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建设性,对我们在新技术发展规划、技术社会评估和技术社会问题应对等方面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大有裨益。(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郝新鸿,柯文[2](2016)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铁路政治——对中吉乌铁路的技术社会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一体化铁路运输网的建设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在传统的技术观中,铁路作为技术人造物可按其自身的逻辑标准在不同语境中复制与扩散。然而,中吉乌铁路建设的曲折过程却表明,作为技术人造物的铁路,在跨文化、跨国界、跨民族的扩散中,其意义不断被各种地方性经济、文化、社会,特别是地缘政治要素所重塑。这一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中,我们应超越实证主义技术观,自觉意识到技术扩散中的地方性异质要素,以全球化发展的新思维,在"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上,不断突破地缘政治思维,提升和反思国际关系的价值追求,以更高智慧在实践中将互联互通推进到新的水平。(本文来源于《科学学研究》期刊2016年07期)
夏保华[3](2016)在《简论莫斯的技术社会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塞尔·莫斯是法国着名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他于20世纪上半叶在"技术学"的名义下自觉地开展技术社会学研究,开创了法国技术社会学派。他明确将"技术学"看做一门独立的有重要地位的社会学分支,超越已作为常识的技术"工具观",从柏拉图的技术"活动观"视角重新解释技术现象,提出意蕴丰富的"技术""身体技术"等概念,对"技术与身体""技术与科学""技术与巫术"叁种基本技术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他看来,技术是社会的表征,最终将人类从精神和物质的危机中拯救出来。(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夏保华[4](2015)在《简论早期技术社会学的法国学派》一文中研究指出早期技术社会学的法国学派在今天学界鲜被提及。实际上,法国社会学的主要开创者塔尔德、涂尔干和莫斯都把发明或技术看作是重要的社会现象,开拓了具体的有特色的技术社会学研究。塔尔德将"发明问题"视为社会学的两大问题之一,自觉地进行了发明社会学的早期探索;涂尔干和莫斯则在"技术学"的名称下努力将技术社会学发展成为一门社会学分支。早期技术社会学的法国学派很大程度上已提前预见了后来出现的新旧技术社会学的发展。(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5年08期)
崔慧[5](2015)在《我国低破技术创新和应用瓶颈的技术社会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人口的与日俱增,我们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引发很多严重的自然灾害,还给我们人类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由于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我们人类的生存发展已经受到了严重威胁,大气环境日渐恶化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关注的热点,目前造成全球气温明显升高的首要原因,就是CO2等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因此,创新和应用低碳技术是减少CO2等温室气体过量排放、减缓全球气温升高、消除雾霾天气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从技术社会学的角度出发,首先论述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的现状,并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低碳技术的引进和转让困难,低碳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弱,“中端技术锁定”的问题日益突出等。根据所述问题分析其瓶颈因素:我国政府缺乏低碳创新政策,人民群众缺少正确的低碳消费模式,大部分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其次论述我国低碳技术应用的现状,并且指出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政府管理体制不完善,微观领域与宏观形势相错位,人民群众低碳意识不够,根据上述情况做出分析,指出造成此情形的主要因素有: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我国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健全,大众消费观念滞后以及技术条件的限制。最后站在技术社会学的视角下,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出突破路径,即国家、政府、企业、公民。(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5-05-01)
李叁虎[6](2015)在《技术社会学的研究路径与中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技术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学关注的重要议题,目前国外技术社会学研究大致可概括为如下框架:一是在技术-社会关系层面,技术的社会影响和技术的社会建构分别构成了技术社会学的规范和经验两种路径,规范技术社会学包括实证性和否证性两个进路,经验技术社会学包括描述性和建设性两个进路;二是在技术-价值关系层面,实证性技术社会学和描述性技术社会学的共同前提是研究对象主体(技术或社会)的价值中立,否证性技术社会学和建设性技术社会学的共同前提是全部研究对象的价值负荷。与国外技术社会学进入主流社会学趋势相比,中国技术社会学研究还限于STSS(科技与社会研究)领域。必须要借鉴国外技术社会学研究框架,抓住社会学和STSS的本土化要求,深入中国技术发展史和展望世界技术前沿领域,重点进行传统文化的技术社会学思想阐释、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范技术社会学研究和促进中国特色的经验技术社会学研究,最终呈现中国技术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通讯》期刊2015年01期)
黄祖军,赵万里[7](2014)在《传统技术与地域社会的相互建构:对自贡井盐社区的技术社会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技术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但技术决定论、社会建构论、技术与社会互动论都存在技术与社会的二元论解读,难以避免技术与社会的二元论困境。通过对自贡井盐社区的研究得出,井盐技术与自贡井盐社区存在相互影响、共同演进的互构共生关系,且这种关系蕴涵于整体的地方性井盐实践之中。这是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实践逻辑,无疑为消解技术与社会的二元对立提供了一种启发性思路。(本文来源于《科学与社会》期刊2014年04期)
吴红[8](2014)在《奥格本学派的形成及其对技术社会学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奥格本是发明社会学的创始人,他开创了对技术发明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先河。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一大批学者进入发明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由此形成了奥格本学派。奥格本学派致力于发明和社会相互影响的研究,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发明社会学理论。奥格本学派的发明社会学是技术社会学发展的早期阶段,对技术社会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黄翔[9](2013)在《实践的回归:寻求科学技术社会学和科学哲学相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技术社会学和科学哲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资源不同,两者经常处于相互排斥的局面。其实,两者并非不可兼容,而是可以也应该相互合作。达成两者的相容需要双方抛弃各自的还原论观点:科学哲学需要抛弃科学的认知规范最终应还原为具有绝对普遍适用性的逻辑和数学规范的观点,而科学技术社会学也需要抛弃科学中的规范应完全还原为社会学规范的观点。非还原主义的相容性要求科学哲学从以理论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为中心,抛弃实践与科学知识规范性的理解无关的论点。20世纪上半叶,纽拉特、弗雷克和波兰尼的科学哲学为实践与科学知识规范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论据,为20世纪下半叶科学哲学走向以实践为中心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为科学哲学和科学技术社会学提供了相容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3年07期)
王全[10](2013)在《对教育技术社会学学科研究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技术社会学研究对象为学校系统中与教育技术相关的行为、活动、组织和制度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该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行动、教育活动、学校组织及教育制度;学科研究方式为学科的基本假设及微观、中观及宏观的研究视角。(本文来源于《教育探索》期刊2013年05期)
技术社会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一体化铁路运输网的建设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在传统的技术观中,铁路作为技术人造物可按其自身的逻辑标准在不同语境中复制与扩散。然而,中吉乌铁路建设的曲折过程却表明,作为技术人造物的铁路,在跨文化、跨国界、跨民族的扩散中,其意义不断被各种地方性经济、文化、社会,特别是地缘政治要素所重塑。这一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中,我们应超越实证主义技术观,自觉意识到技术扩散中的地方性异质要素,以全球化发展的新思维,在"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上,不断突破地缘政治思维,提升和反思国际关系的价值追求,以更高智慧在实践中将互联互通推进到新的水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技术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叁虎.马克思的技术社会学话语及其意义[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郝新鸿,柯文.“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铁路政治——对中吉乌铁路的技术社会学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6
[3].夏保华.简论莫斯的技术社会学思想[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4].夏保华.简论早期技术社会学的法国学派[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
[5].崔慧.我国低破技术创新和应用瓶颈的技术社会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5
[6].李叁虎.技术社会学的研究路径与中国建构[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5
[7].黄祖军,赵万里.传统技术与地域社会的相互建构:对自贡井盐社区的技术社会学研究[J].科学与社会.2014
[8].吴红.奥格本学派的形成及其对技术社会学的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
[9].黄翔.实践的回归:寻求科学技术社会学和科学哲学相容点[J].学术月刊.2013
[10].王全.对教育技术社会学学科研究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