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类别模型论文-戢晓峰,李德林

潜在类别模型论文-戢晓峰,李德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潜在类别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运输经济,旅客群体细分,潜在类别模型,公路旅客群体

潜在类别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戢晓峰,李德林[1](2019)在《基于潜在类别的公路旅客群体细分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弥补当前公路旅客类别划分主观随意性强、缺乏科学依据的不足,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从社会经济属性和心理因素两个层面甄选旅客年龄、性别、收入、学历、出行目的及选择公路客运主要理由等6个指标作为外显变量,在对连续变量进行类别化处理的基础上,将各外显变量概率参数化,构建公路旅客群体细分的潜在类别模型。基于昆明市833份公路的有效调查问卷,使用Latent GOLD软件构建潜在类别模型,将旅客市场细分为具有不同特征的4种类别,并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对细分结果进行校核。研究结果表明:昆明市公路客运市场旅客可细分为4类,分别以在校学生、初入职场的毕业生、务工人员及商务人士为主体,分别占总体的40.06%,22.56%,21.59%及15.79%;4类旅客在收入、受教育水平及选择公路客运首要理由方面均有明显差异,该差异与各类别主体人群特征相匹配,且各类旅客均具有重视便捷性的特征;聚类分析的分类误差均小于5%,表明基于潜在类别的公路旅客市场细分结果可靠。(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陈思为,唐立,罗霞,张年[2](2019)在《基于潜在类别模型的网约车用户市场细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理解网约车用户出行需求,使用潜在类别模型对网约车用户进行市场细分。选取网约车使用频率、出行特征相关属性以及个人社会经济属性等影响因素对网约车选择行为建模,使用效率实验设计法生成意向偏好问卷,在成都市开展了实地调查。模型标定结果表明:在通勤和非通勤场景下,将网约车用户细分为四类最合适,两个场景下的市场结构比例均约为5:2:2:1。性别、月收入、时间、费用、网约车使用频率、私家车使用权等是对网约车用户进行市场细分的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综合运输》期刊2019年06期)

王志鑫,韩红娟,刘龙,余红梅[3](2018)在《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不同潜在类别的增长混合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增长混合模型在识别轻度认知障碍的老年人群中存在的潜在类别及识别不同类别的群体认知功能的发展轨迹的应用。方法利用65岁以上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的随访数据构建增长混合模型(growth mixed model,GMM)。利用贝叶斯信息标准(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进行潜在类别的确定并用后验概率进行模型评价。结果轻度认知障碍的老年人呈现出了3种不同的认知轨迹:类别1的人群初始认知功能低且短时间内快速下降中间又有反弹,最后下降至一定程度后趋于平缓,称之为"痴呆高危人群",占全部人群的4.46%。类别2的人群具有较低的认知功能且随着年龄增长认知能力急剧下降,这部分人群称之为"痴呆低危人群",占全部人群的33.28%。类别3的人群具有较高的认知功能,随着年龄增长认知功能缓慢下降,称之为"正常老化人群",占全部人群的62.26%。结论研究揭示了轻度认知障碍的老年人群中认知发展轨迹的异质性,有助于健康促进人员针对高危人群及早制订干预措施从而减少老年痴呆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华疾病控制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李丹,杨波,杨剑,徐小芳,吴玲霞[4](2018)在《上海市徐汇区外来孕产妇系统保健项目使用情况的潜在类别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上海市徐汇区外来孕产妇系统保健项目使用情况的潜在类别模型,为全覆盖管理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上海市徐汇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保门诊参加首次婴儿体检的非上海市户籍的外来儿童母亲(产妇)进行关于参加孕产妇系统保健的回顾性调查。选取建立孕妇保健手册,产前检查各项目、产后访视各项目共23个变量作为显变量,进行潜在类别分析(LCA),识别潜在类别,进而对外来妇女参与孕产妇系统保健的特征进行分类。结果当潜在类别数目为6时模型拟合最佳。依据各因素潜在类别条件概率的分布特征,1 248例研究对象参与孕产妇系统检查项目的行为方式可分类为:参与各项服务积极性高组;产前检查参与度中等、产后访视积极性高组;参与各项服务积极性低组;忽视产前检查、重视产后访视组;产前检查一般、重视产后访视组;参与各项服务积极性低组,分别占调查对象的37.50%、33.57%、10.66%、7.93%、7.45%、2.88%。结论不同流动特征人群对孕产妇系统保健服务利用行为特征分类不一致。潜在类别分析可以应用于不同特征对象的识别。通过依据各项目的参与行为的潜在类别特征进行人群的分型,识别母婴保健服务项目参与度不足的人群,以便制定有针对性的保健干预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8年14期)

石岩,姚瑶,王芳芳,孟庆红,乔乾库[5](2018)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知信行潜在类别模型群体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分布特征。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山西省阳城县的3个乡镇卫生院登记在册的所有糖尿病患者,用知信行问卷对糖尿病患者关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知识、态度和行为进行探索性潜在类别分析,将人群进行分类,同时,比较不同行为类别的认知类型和态度的构成情况。结果 DR认知类型分为4类:知识丰富型(10.78%)、知识一般型(37.59%)、知识缺乏型(19.88%)、知识严重缺乏型(31.76%);态度分为2类:积极态度型(40.83%),消极态度型(59.17%);行为分为2类:积极行为型(51.19%),消极行为型(49.81%)。不同DR知识类别的行为类型及不同DR态度类别的行为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筛选出的糖尿病患者中的DR知识严重缺乏型和知识缺乏型、态度消极者、行为消极者,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进行重点干预。(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18年07期)

冀晓慧,卜涛,皮路程,赵丽,刘丽[6](2018)在《潜在类别因子模型在基于通路的稀有变异遗传关联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潜在类别因子模型(latent class factor model,LCFM)在基于通路的稀有变异遗传关联研究中的应用,并和潜在类别模型(latent class model,LCM)进行比较。方法选取遗传分析工作组17(genetic analysis workshop 17,GAW17)中的VEGF通路变异数据及其200次模拟表型数据进行分析。将通路下基因中的稀有变异集合为一个新变量,和常见变异一起拟合LCM和LCFM,再调整年龄、性别和吸烟状态后分别拟合潜在类别及潜在类别因子对模拟表型Q1或Q4的线性回归模型(200次),并分别计算两种方法的统计效能和I类错误。结果 LCM将通路作为整体,统计效能为1.000,I类错误为0.030。LCFM将通路中的8个基因构造成叁个因子,因子1和因子2含强效应基因,因子3含弱效应基因,其统计效能分别为0.980,1.000,0.595;I类错误分别为0.045,0.040,0.070。结论 LCFM比LCM更适宜分析通路数据。LCFM不仅能对通路中多基因信息降维,且能够根据后验概率从多个维度对人群分类,而且能估计因子载荷以反映基因间的关联强弱,为进一步的生物学机制研究提供线索。(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统计》期刊2018年03期)

薛海红[7](2018)在《联合模型在轻度认知障碍向阿尔茨海默病转化潜在类别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老年人群不同潜在类别的协变量和结局变量的特点,探讨不同类别老年人认知功能变化轨迹的影响因素,确认认知干预的重点人群,为老年人认知损害预防和干预措施及卫生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挖掘联合模型(Joint model)在纵向数据中的分析优势,为其他具有多个纵向标记物和多个终点事件的数据提供方法学借鉴。方法:研究数据来自于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影像学倡议研究(Alzheimer’s disease Neuroimaging Initiative,ADNI),筛选了245例基线被诊断为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s,MCI)、结局事件为MCI或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患者,构建联合潜在类别模型(Joint latent class model,JLCM),其中描述标记物轨迹的纵向过程通过线性混合模型实现,生存过程采用比例风险模型,潜在类别过程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通过贝叶斯信息最小准则(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后验分类表、预测值与观测值进行比较、是否满足条件独立假定等标准对该模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结果:JLCM将MCI向AD转化的人群分成了3类: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在生存模型中,对于类别1低危群体,ApoEε4携带者(HR:2.96;95%CI:1.80,4.88)、较低的日常活动能力(HR:1.12;95%CI:1.06,1.18)均会增加AD的发生率。对于类别2中危群体,较低的日常活动能力(HR:1.50;95%CI:1.30,1.73)会增加AD的发生率。对于类别3高危群体,女性发生AD的可能性远高于男性(HR:40.51;95%CI:5.05,324.94);受教育程度为中学组发生AD的可能性高于文化程度为中学以上组(HR:9.05;95%CI:1.97,41.62);ApoEε4携带者发生AD的风险更高(HR:4.70;95%CI:1.86,11.85);与日常活动能力较高者相比,日常活动能力低下者AD发生风险较高(HR:1.16;95%CI:1.04,1.29)。在对认知进行调整后的纵向模型中,对于类别1低危群体,较低的文化程度(:-0.43;95%CI:-0.80,-0.06)、ApoEε4携带者(:-0.90;95%CI:-1.11,-0.68)、较多的日常行动能力损害(:-0.17;95%CI:-0.19,-0.15)均可能引起认知的下降。对于类别2中危人群,文化程度越低(:-1.95;95%CI:-2.76,-1.13)、日常行动能力越低(:-0.38;95%CI:-0.42,-0.35)认知损害程度越大。对于类别3高危群体,较低的文化程度(:-3.06;95%CI:-4.54,-1.58)、较多的日常行动能力损害(:-0.69;95%CI:-0.73,-0.64)可能导致认知的下降;与独身状态相比,在婚状态(:4.31;95%CI:1.88,6.75)会增加认知水平。结论:1、MCI向AD转化的人群主要分叁类,对于认知功能下降和AD发生风险不同类别的人群,传统危险因素发挥的作用不同。叁类人群认知功能下降和AD发生风险的共同危险因素为,类别1低危组:ApoEε4和日常活动能力;类别2中危组:日常活动能力;类别3高危组:受教育程度和日常活动能力。老年人在平时生活中进行认知刺激和适当的身体活动可能延缓认知的退化和痴呆症的发生。2、将联合潜在类别模型应用于纵向标志物与结局指标有关联的数据分析,有助于及时识别认知下降的高危个体,为老年人认知损害个体化预防指导和早期干预提供可靠的流行病学评价与强有力的统计决策支持。(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8-06-08)

陈小娜[8](2018)在《基于潜在类别模型的广东省居民慢性病危险因素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广东省居民生活行为和代谢性危险因素流行现状、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明确广东省慢性病危险因素干预的优先问题、重点人群,为制定慢性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广东省14个疾病监测点选取该地区居住时间超过6个月的成年居民进行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采用复杂加权方法对研究人群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分布、主要生活行为及各代谢组分流行现状进行分析。采用潜在类别模型分别依据五个主要生活行为、七个代谢组分构建广东省居民生活行为模式和代谢模式。分类变量组间比较、单因素分析采用基于抽样设计校正的Rao-Scott?~2检验。利用复杂抽样下的无序多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生活行为模式及代谢模式的多因素分析。结果(1)经复杂加权估计,广东省居民现在吸烟率为25.3%:50-59岁年龄组现在吸烟率较高,男性高于女性。过量饮酒率为4.9%:40-69岁年龄组过量饮酒率较高,男性高于女性。经常锻炼率为26.5%:18-39岁年龄组经常锻炼率较高,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足量蔬菜摄入率为66.2%:70岁及以上年龄组足量蔬菜摄入率较低。足量水果摄入率为11.3%:农村40-59岁人群足量水果摄入率较低。(2)广东省居民生活行为模式可以分为叁类,分别是行为健康组、缺乏运动及水果摄不足入组、行为不健康组,分别占3.3%、71.4%、25.3%。生活行为模式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70岁及以上、农村、受教育程度低、未就业是缺乏锻炼及水果摄入不足生活行为模式的危险因素;除男性、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外,已婚/同居、丧偶也是生活行为模式不健康的危险因素。(3)广东省居民超重肥胖率为26.3%:40-59岁年龄组超重肥胖率较高。血压偏高检出率为19.5%:血压偏高检出率随着年龄增大而升高,农村高于城市。血糖偏高检出率为27.4%:血糖偏高检出率随着年龄增大而升高,男性高于女性。血脂偏高检出率为26.5%:不同年龄组、性别、城乡居民血脂偏高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广东省居民代谢模式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代谢相对健康组、血脂异常组、血糖异常组、血压异常组,四类人群分别占66.5%、15.8%、7.8%、10.0%。代谢模式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年龄小、离退休、不良生活行为方式是以血脂异常为主代谢异常模式的危险因素;受教育程度低、离退休是血糖异常的危险因素;而男性、70岁及以上、离婚/分居、受教育程度低、离退休是血压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水果摄入不足是广东省居民突出的不健康膳食问题,尤其是农村中年人群。中年男性的吸烟、过量饮酒情况较为严峻,同时女性、中老年、农村居民缺乏锻炼及70岁以上人群的蔬菜摄入问题值得关注。广东省居民总体生活行为方式状况堪忧,只有少数居民主要生活行为模式健康,应重点加强男性、农村、受教育程度低居民的健康教育宣传工作。超重肥胖是中年人的突出问题,同时年龄大、农村女性居民的血压偏高及年龄大、城市男性的血糖偏高问题值得关注。广东省居民血脂异常代谢模式问题较为严重,其次是血压异常、血糖异常。积极预防超重肥胖是控制代谢危险因素的首要环节。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居民是代谢危险因素防控的重点对象,针对这部分人群应积极开展代谢异常早期筛选工作,同时促使其形成良好生活行为习惯已经迫在眉睫。本研究充分发挥分类潜变量模型在模式识别与亚类鉴定中的技术优势,识别广东省居民的生活行为和代谢危险因素模式,为确定重点干预人群,早期发现疾病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广东药科大学》期刊2018-05-31)

杨洋[9](2018)在《考虑潜在类别模型的停车换乘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了解出行者交通出行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挖掘不同出行人群在交通方式选择中所表现出的外显和潜在因素,对辅助交通管理者制定合理可行的交通政策,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城市中心区生活环境,合理配置道路资源有重要意义。停车换乘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需求管理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运用。但是,各地停车换乘的使用率却高低不一。影响停车换乘服务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涵盖从停车换乘设施到出行者个人特性。本文在英国贝弗利城镇停车换乘规划的背景下,利用二项Logit模型对外显因素水平变化进行了测算,并利用测算结果对出行者意向数据进行了收集,在潜在类别模型的基础上挖掘了影响停车换乘行为的潜在影响因素。具体的,论文首先利用二项Logit模型,分析了常见的五种影响因素对出行者停车换乘行为的影响。从分析结果中,发现了最有效提高停车换乘系统分担率的影响因素是增加中心城区停车费用,接下来依次包括了增加中心城区停车难度,缩短公共交通旅行时间,降低公共交通收费和减小出行者交通方式偏好。然后,利用二项Logit模型对不同影响因素弹性系数的测算结果,设计了出行意向调查问卷,得到了居民关于停车换乘行为的偏好数据;接下来结合所得到的偏好数据,建立潜在类别模型,对出行者的停车换乘行为进行潜在类别分析,最终将出行者分为了4个潜在类别。最后,根据潜在类别模型的分类结果和其概率分布图,给出了不同潜在类别出行者对不同影响因素的选择程度。从结果中看来,面对停车换乘系统的潜在用户,着重提高停车换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和舒适度,对提高其分担率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15)

陈伟珂,孙春苗[10](2018)在《建筑施工安全类群管理模式研究——基于潜在类别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弥补现存"普适化"管理模式无法适应个性凸显的施工人力环境的缺陷,提出应充分考量个体特征差异建立类群管理模式(Group Management Model,GMM)。首先,整理归纳相关文献,确定了建筑工人个体素质测评指标及测量量表;然后,利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486份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归类,将建筑工人归纳为"认知缺陷型"、"明知故犯型"和"优质型"3个类群,比例分别为40.96%、36.72%和22.32%。最后,就不同类群的建筑工人提取其潜在特征并进行详细的特征分析并据此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可为实现施工安全的精细化管理目标、提高制度的有效性和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潜在类别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深入理解网约车用户出行需求,使用潜在类别模型对网约车用户进行市场细分。选取网约车使用频率、出行特征相关属性以及个人社会经济属性等影响因素对网约车选择行为建模,使用效率实验设计法生成意向偏好问卷,在成都市开展了实地调查。模型标定结果表明:在通勤和非通勤场景下,将网约车用户细分为四类最合适,两个场景下的市场结构比例均约为5:2:2:1。性别、月收入、时间、费用、网约车使用频率、私家车使用权等是对网约车用户进行市场细分的重要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潜在类别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戢晓峰,李德林.基于潜在类别的公路旅客群体细分模型[J].公路交通科技.2019

[2].陈思为,唐立,罗霞,张年.基于潜在类别模型的网约车用户市场细分[J].综合运输.2019

[3].王志鑫,韩红娟,刘龙,余红梅.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不同潜在类别的增长混合模型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8

[4].李丹,杨波,杨剑,徐小芳,吴玲霞.上海市徐汇区外来孕产妇系统保健项目使用情况的潜在类别模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8

[5].石岩,姚瑶,王芳芳,孟庆红,乔乾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知信行潜在类别模型群体特征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

[6].冀晓慧,卜涛,皮路程,赵丽,刘丽.潜在类别因子模型在基于通路的稀有变异遗传关联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18

[7].薛海红.联合模型在轻度认知障碍向阿尔茨海默病转化潜在类别研究中的应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8

[8].陈小娜.基于潜在类别模型的广东省居民慢性病危险因素模式研究[D].广东药科大学.2018

[9].杨洋.考虑潜在类别模型的停车换乘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10].陈伟珂,孙春苗.建筑施工安全类群管理模式研究——基于潜在类别模型[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8

标签:;  ;  ;  ;  

潜在类别模型论文-戢晓峰,李德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