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悬沙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粉砂,沙,物理机制,悬沙模拟
悬沙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左利钦[1](2019)在《粉砂-沙运动物理机制及其悬沙模拟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泥沙运动物理机制及模拟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粗粉砂与细沙为对象,分析了泥沙运动的物理机制,包括泥沙自身特性、制约沉速、层化制紊效应(水沙相互作用)、床面形态、动床阻力等。从数值模拟的角度,提出了粉砂-沙悬沙运动统一模拟方法,包括底部参考浓度、临界起动剪切力、不同床面的泥沙扩散系数、制约沉速和层化效应等,并DV模型证明提出的模拟方法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期刊2019-10-11)
黄李冰,李义天,孙昭华,杨云平[2](2015)在《长江河口水流运动对悬沙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河口地区水流的往复运动,水流结构在涨落过程中不断变化,直接制约悬沙的分布。本文应用ECOMSED模型模拟长江河口的水流、悬沙动态过程,揭示悬沙在水流运动过程中的分布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长江河口区域悬沙浓度主要受径流与潮流作用的影响;随着径流来流量或潮差的不断增大,悬沙浓度呈增大趋势,高悬沙浓度区域外边界逐渐向外扩展,高悬沙浓度区域面积不断扩大,而增大幅度则逐渐减小;落潮过程高悬沙浓度区域范围较涨潮过程平均向外扩展0.06‰;涨潮过程高悬沙浓度区域范围存在缩退的现象。(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黄惠明,王义刚,张薇娜,袁春光[3](2014)在《辐射沙洲海域悬沙特征及悬沙浓度垂向运动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辐射沙洲海域的泥沙特征及运动规律研究是海岸泥沙运动力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江苏省沿海开发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结合辐射沙洲海域大范围准同步实测泥沙资料,就悬沙粒径的平面分布特征及悬沙浓度的垂向运动规律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结果表明,辐射沙洲海域悬沙中值粒径基本属于淤泥质范畴,虽具有沿岸和离岸的分布差异,但粒径变幅不大,基本在0.007mm以下;同时,海域悬沙浓度垂向分布近似满足Rouse分布律,但二者存在一定偏差,难以直接应用Rouse公式来描述辐射沙洲海域的悬沙浓度垂向分布特征。(本文来源于《浙江水利科技》期刊2014年05期)
左书华,庞启秀,杨华,张娜[4](2013)在《海州湾海域悬沙分布特征及运动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海州湾海域2006年1月、2009年6月和2009年8月大风期间的含沙量资料,结合1987—2005年不同时刻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对海州湾海域悬沙分布特征及运动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海州湾海区含沙量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含沙量及其影响范围均是冬季明显高于夏季;②含沙量与潮汐的关系是大潮>中潮>小潮,近岸含沙量有明显的涨落潮变化,远岸变化不明显;③近岸水域含沙量明显高于远岸水域,总体上呈南部含沙量大,北部含沙量低的特点;④大风期间水体紊动的作用比较强烈,含沙量较高,实测最大含沙量在1.5kg/m3以上;⑤随着波高的增大,含沙量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不过波高的变化与含沙量的变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⑥大多数情况下,波浪是近岸浅水区泥沙运动的主要动力,海域自身泥沙在波流作用下的反复搬运或输移对海州湾地形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赵张益,张庆河[5](2012)在《叁维悬沙运动的间断有限元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因泥沙输移问题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背景,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很大兴趣,同时建立了基于各种数值计算方法的数值模型。由于水流中间断或大梯度流动,导致泥沙或污染物质输移出现间断或大梯度输移问题;有时即使是光滑连续的流动,泥沙场或污染物质场也可能出现间断或大梯度。因此,采用一种具有捕捉间断机制的数值方法来建立高分辨率泥沙或污染物输移模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使用间断有限元(Discontinuous Galerkin,简称为DG)方法模拟上述输移问题。DG方法最早由Reed和Hill(1973)用于求解中子输移问题。将DG方法应用于求解对流扩散方程所描述的输移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数值离散方程中的扩散项。为此,学者们在DG方法的框架下提出了诸多数值格式,如IP(Interior Penalty)、BR(Bassi-Rebay)以及LDG(Local Discontinuous Galerkin)等格式。Arnold和Brezzi等人(2002)在统一的框架下分析了DG方法中各种离散扩散项的数值格式。Castillo(2002)则从实用的角度比较了各种格式的性能。在上述学者所分析的格式中,局部间断有限元(Local Discontinuous Galerkin,简称为LDG)方法在精确性和稳定性上具有一定的优势。Aizinger等人(2001,2002)在其建立的输移模型中采用LDG方法离散扩散项,并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模拟结果。但是,LDG方法应用于多维问题时,其单元自由度与非相邻单元有关,导致LDG方法不适于隐式求解。本次研究采用紧致间断有限元(Compact Discontinuous Galerkin Method,简称为CDG)格式离散扩散项并建立了基于无结构化叁角形网格的叁维悬沙输移数值模型。CDG格式具有分辨率高、局部守恒、易于处理复杂地形边界以及内置捕捉间断机制等LDG方法所具有的优点。同时,该方法在稳定性和稀疏性方面比LDG方法更有优势。模型在对流扩散理想算例检验的基础上,模拟了明渠流情况下松散床面泥沙掀起的纯悬浮过程以及纯沉降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11-01)
陈炜,李九发,李占海,戴志军,闫虹[6](2012)在《长江口北支强潮河道悬沙运动及输移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崇明北侧岸滩的自然淤涨和人工圈围,北支河道显着束窄,"喇叭口"顶点位置下移。在新的地形及流域来水来沙变异背景下,作为长江河口的分支强潮汊道,其悬沙运动与输移特点值得探讨。根据2010年4月小潮至大潮连续8d的半个半月潮水沙观测,结合多年不同河段水沙观测数据得到的含沙量过程曲线显示:整个河道潮流强、含沙量高,含沙量过程曲线呈"单峰—双峰—单峰"的变化特点;河道悬沙的输移以平流输移和"潮泵输移"为主,以"喇叭口"顶点为界,上游段河道平流输移占主导地位,"潮泵输移"次之;下游段"潮泵输移"占主导,平流输移次之。净输沙总量呈:上段河道向海,下段河道向陆,在"喇叭口"顶点附近存在一个泥沙汇聚的最大浑浊带区域。(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12年02期)
左书华,孙连成[7](2009)在《天津港至南排河岸段海域悬沙运动遥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Landsat-5/7卫星影像资料和实测含沙量资料,建立天津港—南排河岸段海域悬沙遥感模式,对表层水体悬沙分布及泥沙运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该海域含沙量均呈现从近岸至外海递减,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相对较高的含沙区域主要集中在-2m等深线以内,其表层含沙量一般在0.3kg/m3以上;沿岸线走向,含沙量的大小及分布范围总体呈现自北向南有所增大的特点;悬沙分布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冬季大风掀沙使得冬季含沙量明显大于夏季;当海域吹向岸风时近岸的含沙量要比吹顺岸风或离岸风时近岸含沙量高。(本文来源于《水道港口》期刊2009年06期)
左书华,李蓓,杨华[8](2009)在《上海洋山深水港区海域悬沙分布特征及运动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998年以来定点实测含沙量资料为基础,结合1996-2007年不同时刻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对洋山港附近海域悬沙分布特征及运动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洋山港海域含沙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潮差越大,水体紊动越强,水体含沙量越高;洋山港水域含沙量明显高于其周围的水域,特别是在大小洋山岛链之间,呈现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的趋势;"峡岛效应"也是引起高含沙量一个重要原因;长江入海泥沙直接扩散对洋山港水体含沙量的影响较小,研究区域水体含沙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波况及潮流对当地浅滩的掀扬及输送。(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09年03期)
李瑞杰,罗锋,朱文谨[9](2008)在《悬沙运动方程及其近底泥沙通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悬沙运动方程及其近底泥沙通量是不平衡输沙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从给出二维悬沙运动方程的推导出发,阐明近底泥沙通量的物理本质为悬沙运动方程的底部边界条件.分析研究了常用的挟沙力和切应力方法的内在联系,指出从物理意义和形式上两者的一致性,从理论上统一了挟沙力和切应力两种方法.同时在对近底泥沙通量表达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几个需要关注的问题,为研究和解决悬沙运动及近底水沙交换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期刊2008年11期)
张军[10](2008)在《波浪作用下悬沙运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波浪作用下泥沙的悬扬及运动规律是海岸动力学和海岸工程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以往大都从建立平稳波场下周期平均含沙量垂向分布公式入手。但这种方法未考虑对流项在悬沙运动中的影响,不能揭示含沙量的瞬态分布规律。本文通过物模和数模两种方法,研究泥沙的悬扬过程、悬沙含沙量瞬时垂向分布规律,以揭示泥沙运动的内在机理,取得的主要成果有概括如下。1.采用一实际沙样,进行了波浪作用下泥沙悬扬实验,测得了一定波浪条件下周期平均含沙量垂向分布和底部流速,据此推算出底部切应力。2.采用数学模型对波浪作用下含沙量垂向分布进行了模拟。计算中,首先运用波浪数值水槽计算波浪场参数,包括流速场、紊动参数以及VOF值。计算中发现,紊动强度随时间的增长而增强。当模型运行到近40个波时,波形开始出现明显衰减现象。故实际计算截取波形达到稳定后的叁个波的数据作为输入数据,进行悬沙悬扬规律研究,得到了瞬时含沙量沿水深分布的结果,并将结果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两者大体一致。(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8-09-01)
悬沙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河口地区水流的往复运动,水流结构在涨落过程中不断变化,直接制约悬沙的分布。本文应用ECOMSED模型模拟长江河口的水流、悬沙动态过程,揭示悬沙在水流运动过程中的分布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长江河口区域悬沙浓度主要受径流与潮流作用的影响;随着径流来流量或潮差的不断增大,悬沙浓度呈增大趋势,高悬沙浓度区域外边界逐渐向外扩展,高悬沙浓度区域面积不断扩大,而增大幅度则逐渐减小;落潮过程高悬沙浓度区域范围较涨潮过程平均向外扩展0.06‰;涨潮过程高悬沙浓度区域范围存在缩退的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悬沙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左利钦.粉砂-沙运动物理机制及其悬沙模拟方法[C].第十九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2019
[2].黄李冰,李义天,孙昭华,杨云平.长江河口水流运动对悬沙分布的影响[J].水力发电学报.2015
[3].黄惠明,王义刚,张薇娜,袁春光.辐射沙洲海域悬沙特征及悬沙浓度垂向运动规律研究[J].浙江水利科技.2014
[4].左书华,庞启秀,杨华,张娜.海州湾海域悬沙分布特征及运动规律分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5].赵张益,张庆河.叁维悬沙运动的间断有限元模型[C].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6].陈炜,李九发,李占海,戴志军,闫虹.长江口北支强潮河道悬沙运动及输移机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2
[7].左书华,孙连成.天津港至南排河岸段海域悬沙运动遥感分析[J].水道港口.2009
[8].左书华,李蓓,杨华.上海洋山深水港区海域悬沙分布特征及运动规律分析[J].海洋通报.2009
[9].李瑞杰,罗锋,朱文谨.悬沙运动方程及其近底泥沙通量[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8
[10].张军.波浪作用下悬沙运动研究[D].天津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