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官修类书与中国古代政治(论文文献综述)
周予希,赵树望,周武忠[1](2021)在《中国传统园林观念的结构演迁:以唐至清代官修类书中的园林知识迁移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在唐至清代的四部官修类书中,由造园实践驱动、以类目为单位的园林知识的迁移,见证了古代最高统治者与文士阶层的传统园林观念在一千余年间的结构性演迁——从初唐提倡"农艺",到盛唐—北宋关注"营造",再到清初融入"考工"成为一种旨在维护儒家社会秩序的"经世之道"。尽管"园林"在传统知识系统中始终未能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这四部类书中,其立足设计和建造的"营造"观念却呈现持续增强的趋势。
许欣悦[2](2020)在《南宋风物志 ——《锦绣万花谷》宋人世俗探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锦绣万花谷》为南宋时期的类书,主要是供给平民百姓阅读的实用书籍,具有鲜明的“市井文化”特色,时人多次参考,后世多次印刻。其在“闻必求,求必览”且“取之怀袖”的过程中,以“獭祭鱼”(即以“罗列故实”之意)的收录方式保存了宋之前的典章故事、轶闻杂谈与宋时人们的社会风物、生产、生活器用的基本面貌,其类似“百科全书式”的文献中,展现了宋代社会物用与生活方式审美下的赏物面貌。相对于北宋初年编纂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主要为宫廷皇室、士大夫使用的类书而言,《锦绣万花谷》更为普及并被大众广泛接受。故此,对此文献研究意义明确,即以实在的社会生活物用资料来呈现我国中古社会的大众设计史实。本文选择以《锦绣万花谷》中涉及风物相关词条、史经典籍为研究南宋世俗风物之样貌的文献基础,并将编纂者散落抄录至《锦绣万花谷》中各门类下的、与风物有关的类目词条进行分类,站在其类目布局的大框架下考析其涉及的物名词条原典来源,且作有条理的梳理与归纳。以《锦绣万花谷》中的风物典词条与宋人的笔记、绘画、书法、工艺等作品作为文献互证基础,以此梳理书中各门类下的风物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整理出一条《锦绣万花谷》中展现的物用,直至呈现风物史线索。线索一,风物的传承在于追述风物原典的初始样貌,南宋风物是由汉唐至北宋,经社会环境与自然条件承袭而成的,《锦绣万花谷》中大量辑录了前人风物典籍片段,为南宋风物经历代延续久积而成的生活风物形态探究提供了资料;线索二,再现了世俗风物与传统礼制风物的不同,商品经济对传统礼制的冲击、北宋至南宋时南北杂集碰撞与融合,在风物上表现为奢靡僭越风与世俗化,书中蒐集的宋时正史、时人诗词文句,保存了传统礼制传承下风物的坚守与改变以及各个阶层风物表现中的世俗迷恋;线索三,文人审美成为南宋风物赏用的主流,书中辑录的前人与南北宋人文章、诗词片段中,可以看到入宋以后,阶级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在朝廷、士人、社会教化下致使南宋世俗风物更加偏向文气。由此串联起来,以设计学视阈解读《锦绣万花谷》文献背后呈现的宋代风物中的物与百姓生活方式,可为风物史研究中宋代“物”的复原提供一个可供参照的版本,进而为设计史研究开掘更多可以佐证历史生活真实面貌的写照文献。
刘全波[3](2020)在《论类书学的建构与类书研究的疆域》文中指出一类书知多少?类书是一种辑录各种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知识性资料汇编。一千多年来,类书作为典籍之荟萃,知识之精华,对文献保存、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都产生了重要作用。曹之先生在《中国古籍编撰史》中曾发问道:古代类书知多少?
王郭燕[4](2020)在《《白氏六帖事类集》及文学思想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氏六帖事类集》是唐代着名文人白居易私修的一部类书,三十卷,此书也是唐代保存最完整的私修类书。《白氏六帖事类集》在流传过程中曾广受欢迎,与《蒙求》一起成为日本平安时期的童蒙书。南宋《白帖》与《孔传》合刻,今《四库全书》中保留的是一百卷的《白孔六帖》。相较于唐代其他三部类书,《白氏六帖事类集》受到的关注就少很多。本文试通过对《白氏六帖事类集》的研究,关注此书与白居易诗文创作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书编纂体系中所展现的白居易对于前代诗文、诗人的接受与认知。本文首先将类书的定义与源流作一梳理,接着归纳《白氏六帖事类集》的研究现状。第一章主要探讨《白氏六帖事类集》的基本面貌,其中涉及编修的背景、以及用表格的形式整理《白氏六帖事类集》的部类与门类、体例,通过广泛的罗列,归纳分析《白氏六帖事类集》的部类、体例的特征。第二章从白居易讽谕诗的创作出发,试找寻讽谕诗中典故的应用与《白氏六帖事类集》即诗人创作“素材库”之间的渊源。白居易诗歌创作中的典故、语词来源与《白氏六帖事类集》多有渊源,尤其是白居易在任左拾遗时期创作的《策林》、《百道判》,这些策文、判文广泛来源于现实社会,规谏讽谕帝王,重社会功用,与《白氏六帖事类集》的关系更为深刻,也同样具有实用性价值。白居易一生着作颇丰,生前也曾多次编写文集,白居易青、壮、中年时期创作风格多变,诗人一生接受儒、释、道三家思想,这些矛盾与多变也可以在《白氏六帖事类集》部类的编纂中窥探到。第三章首先从《白帖》“文部”出发,分析白居易对于“文”的认识。其次从类书的角度探寻白居易的效陶心态。白居易诗歌创作中的闲适诗,颇有陶渊明的气韵,历来学者就将白居易与陶渊明比较。《白氏六帖事类集》引文不清、部类不分、又不引唐人文献,但在一些部类中,却多有提及陶渊明。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盛产“效陶诗”的诗人,在其“效陶诗”中“菊”、“酒”、“琴”诸意象与“隐士”相结合,成为白居易仿效接受陶渊明的一个途径。
王亚伟[5](2020)在《《渊鉴类函》与《古今图书集成》中的游侠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先秦以降,游侠出现并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特别是到了西汉时太史公司马子长在其《史记》中为游侠单独作传,游侠的基本内涵与形象得到重新塑造与确立,自此历代对游侠的书写相继不绝,游侠的史料与文学文献不断积累。到封建时代的后期,尤其是清代,类书编纂之风掀起新一轮的热潮,游侠作为单独一类事物被收录其中。在清代形成的类书《渊鉴类函》与《古今图书集成》中均辑录了游侠的相关资料,这些受到编排与选录的游侠资料,对于游侠文献的保存与流传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们既是历代游侠资料的客观汇编,又包含着该时代编纂者们集体意识与主观倾向,蕴含着他们对游侠的态度与观念。目前,就学界对类书中的游侠研究情况来看,仍未见专文对此进行梳理与探讨。因此,这将是本文着重展开的重点,文章由以下几点构成:首先在绪论中阐述研究问题提出的缘起,对相关学术史进行回顾,并且对研究的思路与框架以及研究的方法与意义进行说明;其次在第一章中梳理类书《渊鉴类函》与《古今图书集成》的基本情况,主要梳理类书发展过程和清代类书盛世出现的背景以及这两种类书编纂形成的具体情况;再次于第二章中分别对《渊鉴类函》与《古今图书集成》中的游侠资料汇编进行考述,主要对其中部类的游侠资料进行整理并加以分析,探寻类书《渊鉴类函》与《古今图书集成》中对游侠文献保存与流传的价值和游侠文献呈现的文化内涵与文学意蕴以及编纂者们对游侠的态度与评价;然后在第三章中对《渊鉴类函》与《古今图书集成》中的游侠资料进行对比,主要从分类体系与文献辑录标准两个角度展开;最后是结语部分。本文在分别梳理《渊鉴类函》与《古今图书集成》中的游侠资料辑录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两部类书的结构与类书中辑录游侠资料的情况进行详细论述与阐释。
刘健[6](2020)在《《奁史·冠带门》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奁史》是清代文人王初桐编纂的一部专门辑录古代女性相关文献资料的私修类书。全书共100卷,分为36门类,148子目。《冠带门》为其中第65卷及66卷内容,“冠带”指古人的帽子和腰带,《奁史·冠带门》辑录了大量珍贵的女性冠饰、带饰文献资料,对研究古代女性冠服文化、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奁史·冠带门》保存了众多早已亡佚的古籍文献资料,具有校勘和辑佚价值。然而,该书并未得到详尽深入的文献整理和研究。故此,本文首先对《奁史·冠带门》进行文献整理,依据《续修四库全书》》收录清代嘉庆二年《奁史》刻本中的卷六十五、六十六《冠带门》为底本,进行标点。遇错误等不作修改,径直遵循原文。进而在整理的文献基础上,对《奁史·冠带门》辑录文献进行编纂学研究,以唯物历史观作为指导,通过对清代私修类书的发展状况,数量、类型及《奁史》成书的背景、过程等方面,分析《奁史·冠带门》的编纂背景。探讨《奁史·冠带门》辑录女性相关文献的编排方式、编排特点、辑录体裁、注释方式等,通过同其他类书对比,阐释《奁史·冠带门》文献体例的优长。通过对《奁史·冠带门》辑录文献资料细致对比,指出《奁史·冠带门》编纂存在的问题之处。其次在完成编纂学研究后,对《奁史·冠带门》进行史源学研究,以《奁史·冠带门》所辑录的古籍文献的来源为重点,分析其所引书目的特点及辑录文献存佚情况探讨其所引书目的实际来源,并对所辑录文献资料丰富性、改动造成的衍文、脱文、错记等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再次深入探讨《奁史·冠带门》辑录古代女性相关文献的材料价值及其校勘、辑佚价值。之后再对《奁史·冠带门》中所辑录的古代女性冠饰进行专题研究,依托其所辑录的古籍文献阐述古代女性冠饰的起源及发展脉络,并对《奁史·冠带门》出现的具体古代女性冠饰进行考述,明晰其形制、特点,有助于探究当时女性的审美意趣、社会生活情况及冠服等级礼法制度。最后,综合总结全文研究,通过对《奁史·冠带门》辑录文献的分析,阐释其文献学价值及古代女性冠饰形制、特点及其代表的礼法制度。
李沐熹,王璐[7](2019)在《古代官修类书的编辑传统》文中指出类书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宝藏。在类书中官修类书的成就最突出,同时也是类书最高成就的代表,文章研究我国古代官修类书在编辑理念、编排体例等方面形成的历代相延的传统,反映了古代文化的特色,阐述我国古代官修类书产生的原因、历史背景、发展状况、代表性作品、编辑传统以及它们的价值。
李东燕,董文域[8](2019)在《论我国古代类书的发展与类分》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古代类书作为独具特色的书籍体裁,起源于战国时期,形成于三国时期,成熟于唐宋时期,鼎盛于明清时期。我国古代林林总总的类书,按其编辑性质、辑录内容与编排方式的不同,可进行不同的类分。探讨我国古代类书的发展与类分,对传承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具有非凡的价值。
张一凡[9](2019)在《《骈字类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古代类书自魏晋时期发轫,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时至清朝康雍之际,官方敕撰的类书多达六部。其中《骈字类编》是康熙年间张廷玉、沈宗敬、吴士玉等人奉敕纂修的一部大型字典类类书,于雍正四年编修完成,入府刊刻。全书共二百四十卷,体例上结合周亮工的构思,创新地采用“齐字首”的方式排列词条,专收二字对举的“骈字”,将其分为“天地”、“时令”等共十三个门类。该书内容广博,体例精审,然而自刊印以来,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界关于该书的研究更是寥若晨星。本文以《骈字类编》为研究对象,从编纂背景、刊印版本、体例特色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此为个案管窥康熙时期类书纂修的时代特色。绪论部分对类书定义、起源以及相关的研究现状等问题进行了梳理。类书源起于魏文帝曹丕敕编的《皇览》,是一种将原始文献拆分抄纂,并将其“按类编排”的书籍形式,具着“资料汇编”与“文献保存”的双重价值。在梳理清代以前类书发展的历史中发现,官修类书凭借其广博的内容和精审的体例一直位于重要的地位,并且官修类书的发展与封建王朝的经济与文化密切相关。第一章对《骈字类编》的编纂背景和职官等问题进行了探究。明清两代,封建集权政治走向顶点,类书编纂数量也达到了历代之最。清朝统治者自入关以后,在发展经济之余也在逐步加强皇权内部的汉文化教育,一时之间,朝堂之上呈现出满汉文化交相辉映的境况。康熙皇帝自幼接受汉文化教育,极度推崇“朱子之学”,在其执政之后更是将其推广至全国。康熙的文教观念影响了全国的政治环境,也影响了清初的文学氛围。翰林院自明代设立以来就是重要的文化部门,清代承袭明代的职官制度,并在此之上有所改进。在《骈字类编》的编纂职官中,多从翰林院学士中挑选,形成“翰林院——内阁——詹事府”一脉相承的文化部门。这些进士出身的翰林院的官员,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功底和知识储备,在修书过程中贡献了大部分的力量。第二章对《骈字类编》的版本和刻印等问题进行了梳理。明清两代,随着版刻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的刻印进入了高度繁荣的时期。康熙于武英殿专设监造办,负责官修图书的刊刻与发行。武英殿修书处所编刻的书籍用料上乘、刻工精美,逐渐成为清代重要的出版机构。《骈字类编》于雍正年间编修完成,即入武英殿刊刻,后又被收入《四库全书荟要》和《四库全书》之中。光绪年间,西方石印技术传入后又影印出版了石印本。《骈字类编》版本的发展贯穿清代的历史,对该书版本梳理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展示清代官方刻书机构的发展。第三章对《骈字类编》的体例特色进行了分析。《骈字类编》在体例上以独创的“齐字首”的形式收录大量的二字词,并将其分为十三个门类。在词条排列上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在引文的摘引上囊括经史子集四部。该书与同时期的《佩文韵府》互为经纬,相互并举,成为清代重要的类书之一。但在与其他类书相比之下,《骈字类编》仍旧也存在收词形式单一、释义不够详尽等不足之处。总而言之,《骈字类编》作为清代一部大型官修类书,以其严格的收词、独创的体例、广博的引文,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曹珍[10](2019)在《潘自牧及其《记纂渊海》研究》文中提出宋代是类书的大发展时期,数量众多、规模空前,体制大备,分类缜密,流播广泛。尤其是和前代类书相较,有宋一代所编撰之类书,在承继前代类书编撰经验的同时,推陈出新,不仅仅局限于为作文提供检索词藻、典故之便,而是大大增加了其使用功能,如以备科考、书信笺启之用等。另外,宋代所编类书,不似前代多为敕撰,而是多为私修。宋代私撰类书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在内容、分类、体例等方面也多有创新。南宋中期潘自牧编撰的以记言为主的类书《记纂渊海》作为我国现存最早名言警句分类汇编,世称记言类书创自此书,在宋代类书中别具一格,编排体例极具创新性。它不像传统类书那样,多以“天、地、人、事、物”的顺序来安排部类,而是突出“人、事”两类,详于纂言。分为论议部、性行部、识见部等22部,每部之下又分类,每一类用一个词或词组作标题,如“颖悟”“包容”“方兴未艾”“一视同仁”等,突出引录内容的主题,每一个标题之下,又分经、子、史、传记、集、本朝六部,在每一部之下罗列相关材料,可谓纲举目张,井然有序,十分清楚,使得传统类书的类分原则进一步细化和扩展,极便于检索。另外它不仅辑录征引宋前古籍,而且设“本朝”部,对宋代的文献亦多有保存,故对于文献的校勘、辑佚颇具价值。基于其编排体例独特,文献价值巨大,且学界未有系统研究的原因,本论文广泛搜求多领域的文献加以利用,首先考证、厘清编者潘自牧之生平家世等情况,进而对《记纂渊海》的编撰流传、版本情况,部类划分、编排体例、征引文献等方面予以全面系统的研究,充分论证其在类书编撰史上的地位、价值及影响。本文的正文部分共分设六章。第一章编者潘自牧的家世与生平。从历史学角度全面考察潘自牧的生平、家世、交游及着述。由于《宋史》上无传,潘自牧的家世籍贯、生卒年、仕宦履历、交游着述等皆不甚明晰,文献典籍所涉其生平事迹亦存在错讹之处。本章在全面钩稽有关方志、家乘、序跋等资料的基础上,围绕上述问题进行探讨,纠正前人所载之谬误,梳理出潘自牧生平之大概,厘清其宦迹、交游、着述等情况。第二章论述《记纂渊海》的编撰与流传。《记纂渊海》的成书得益于诸多方面:时代、家庭文化的影响;潘自牧个人较高的文化素养;亲朋师友的参与与协助;发达的区域文化环境;前代类书的参照与取材。《记纂渊海》成书于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成书不久后即有福建书坊刊行,此后流播广泛,宋、元、明、清四代皆有刊刻,宋、明两代并对其进行了续补与改编。第三章《记纂渊海》版本叙录。《记纂渊海》于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成书,潘自牧亲自作序,195卷,是为宋刻原编本。淳佑戊申(1248)年稍前,南宋宋惠父对潘自牧《记纂渊海》作了续补,125卷,今存94卷,是为《记纂渊海后集》。明万历七年,王嘉宾在宋刻本《记纂渊海》及《记纂渊海后集》的基础上,更改原编本卷目编次,增删大量内容,改编为100卷,是为明万历刻本。宋元明清四代,《记纂渊海》多有流传,形成195卷宋刻原编本及100卷明万历改编本两种版本系统。第四章《记纂渊海》的部类划分及编排体例。两种版本系统的《记纂渊海》部类划分及编排体例不尽相同。与前代类书相类比,详论宋刻本、明刻本《记纂渊海》的部类划分及编排体例,突出其编撰特色,并将两个版本系统的《记纂渊海》部类划分及编排体例进行比较,突出二者之不同,以证各自价值。第五章《记纂渊海》征引文献考论。《记纂渊海》部头较大,取材广泛,引文谨严,据考宋刻本所引文献达一千余种,通过考辨其引文方法,揭示引书所体现的时代风尚,深受理学思想影响之特色,并证明《记纂渊海》当为科举应试之类书。同时,也将对引文存在的一些疏漏及不足进行揭示。第六章《记纂渊海》的价值与影响所及。结合南宋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通过列举例证的方式,指出两种版本系统的《记纂渊海》均具有较高的文献学、目录学、史料学等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记纂渊海》的影响所及。
二、官修类书与中国古代政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官修类书与中国古代政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传统园林观念的结构演迁:以唐至清代官修类书中的园林知识迁移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提倡“农艺”:唐《艺文类聚》中的园林观念 |
二、关注“营造”:唐《初学记》和宋《太平御览》中的园林观念 |
三、统归“考工”:清《古今图书集成》中的园林观念 |
结语 |
(2)南宋风物志 ——《锦绣万花谷》宋人世俗探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题缘起 |
二、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路径与方法 |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
五、研究对象《锦绣万花谷》历史定位 |
第一章 《锦绣万花谷》的编纂及内容概述 |
第一节 《锦绣万花谷》物名分类 |
第二节 《锦绣万花谷》中列目布局 |
第三节 《锦绣万花谷》中征引搜集文献典考 |
第二章 《锦绣万花谷》中风物的实证 |
第一节 服饰织绣——风物典中的服饰 |
第二节 珍馐嘉旨——风物典中的饮食器 |
第三节 建筑房舍——风物典中的营造 |
第四节 客路行舟——风物典中的出行 |
第三章 《锦绣万花谷》中映射出的南宋风物史貌 |
第一节 四方辐辏——风物典中的商业 |
第二节 常心乐事——风物典中的乐事 |
第三节 百工竞巧——风物典中用品 |
第四章 《锦绣万花谷》中风物史流传至南宋展现的生活方式 |
第一节 教育“畅和”——知识下移 |
第二节 食俗尚“乐”——“此皆京师旧人” |
第三节 岁时讨“喜”——民间风土节令 |
第五章 《锦绣万花谷》中风物史貌折射出的宋时风物意蕴 |
第一节 逾礼奢侈、好尚虚荣 |
第二节 市井流通之世俗风物——世俗情 |
第三节 匠人炼器之文人用器——文人意 |
结论 |
一、《锦绣万花谷》记载的风物传承具有实证与佐证的依据,是考据宋代市井生活设计的重要文献。 |
二、《锦绣万花谷》宋人视角所投射出的“识物”与“赏物”,是宋代市井生活设计的写照。 |
三、《锦绣万花谷》的文献挖掘与研究,是对当今设计领域非遗保护与古物今传的再认识。 |
附录一 史籍类书的比较 |
附录二 《永乐大典》引用《锦绣万花谷》 |
附录三 《锦绣万花谷》版本图录 |
附录四 文中举例《锦绣万花谷》中的类目词条对应原文索引 |
附录五 《锦绣万花谷》中风物与图谱对比图例表 |
附录六 继《锦绣万花谷》之后风物史记述的延传文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白氏六帖事类集》及文学思想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概念界定——类书的定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背景与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白氏六帖事类集》的基本面貌 |
第一节 《白氏六帖事类集》的撰修背景 |
第二节 《白氏六帖事类集》的部类 |
第三节 《白氏六帖事类集》的体例与引文特点 |
第二章 《白氏六帖事类集》与白居易诗文创作的关系 |
第一节 《白氏六帖事类集》与白居易讽谕诗用典之关系 |
第二节 《白氏六帖事类集》与《策林》之渊源 |
第三章 《白氏六帖事类集》所体现的文学思想 |
第一节 《白氏六帖事类集》“文部”文学思想 |
第二节 《白氏六帖事类集》对于陶渊明的接受与认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个人学术成果 |
(5)《渊鉴类函》与《古今图书集成》中的游侠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释名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释名 |
(一)《渊鉴类函》 |
(二)《古今图书集成》 |
(三)游侠 |
第二节 学术史研究回顾 |
一、《渊鉴类函》与《古今图书集成》学术史研究梳理 |
(一)《渊鉴类函》研究综述 |
(二)《古今图书集成》研究综述 |
二、游侠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对比分析与综合分析 |
(三)图示法 |
二、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渊鉴类函》和《古今图书集成》的类书概述 |
第一节 类书的产生与发展 |
一、类书的起源与产生 |
(一)类书的历史起源 |
(二)“类书”之名的产生 |
二、类书的发展与繁荣 |
(一)类书的开端——魏晋南北朝 |
(二)类书的逐步兴起——隋唐五代 |
(三)类书的初盛——宋辽金元 |
(四)类书的弥盛造极——明代 |
(五)类书的又一轮热潮——清代 |
第二节 清代类书编纂之风形成的背景与原因 |
一、类书《渊鉴类函》《古今图书集成》编纂的总体背景 |
(一)政治方面 |
(二)经济方面 |
(三)文化方面 |
二、《渊鉴类函》与《古今图书集成》编纂的直接原因 |
(一)康熙帝的阅读需求 |
(二)陈梦雷的提出 |
第三节 《渊鉴类函》与《古今图书集成》的编修 |
一、《渊鉴类函》的编修 |
(一)以显贵和学术权威为主的编纂集体 |
(二)顺利的编修历程 |
(三)继承旧制的体例 |
二、《古今图书集成》的编修 |
(一)变换易主的编撰者 |
(二)坎坷的编修历程 |
(三)创新的结构体例 |
第二章 《渊鉴类函》与《古今图书集成》中的游侠考述 |
第一节 《渊鉴类函》中的游侠考 |
一、游侠资料内容整理 |
(一)以人部·游侠类目为主导的辑录内容 |
(二)以其他部零散分散辑录为辅的内容 |
二、游侠辑录资料分析 |
(一)《渊鉴类函》辑录游侠文献评析 |
(二)《渊鉴类函》反映的游侠内涵与游侠文化 |
(三)《渊鉴类函》反映出的游侠观念 |
第二节 《古今图书集成》中的游侠考 |
一、游侠资料内容整理 |
(一)以理学汇编·学行典·游侠部为主导的辑录内容 |
(二)以其他汇编典部零星分散为辅的辑录内容 |
二、游侠辑录资料分析 |
(一)《古今图书集成》辑录游侠资料评析 |
(二)《古今图书集成》反映的游侠内涵与游侠文化 |
(三)《古今图书集成》反映的游侠观念 |
第三章 类书中游侠之比较 |
第一节 分类体系对游侠辑录情况影响的比较 |
一、分类体系思想的比较 |
(一)对包罗万象、天地人事物序列分类思想的承袭 |
(二)分类体系思想的深化 |
(三)分类体系思想对游侠文献辑录的影响 |
二、延续旧体例与重制新体例的比较 |
第二节 游侠文献取舍标准的比较 |
一、材料的种类与来源 |
二、编修者的观念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6)《奁史·冠带门》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小结 |
第一章 《奁史·冠带门》整理 |
第二章 《奁史·冠带门》的编纂学研究 |
第一节 《奁史·冠带门》编纂背景研究 |
一、清代私修类书发展概述 |
二、清代私修类书的数量与类型 |
三、乾嘉学派学术思想背景 |
四、《奁史》编纂及校阅情况 |
第二节 《奁史·冠带门》编纂体例研究 |
一、文献编录方式 |
二、文献编录特点 |
三、兼备故事与诗文的辑录体裁 |
四、兼收并蓄的引文注释文献方式 |
五、体例之失 |
第三节 《奁史·冠带门》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
一、辑录资料,文不对题 |
二、引文出处标注不足 |
三、部分文献未经过详细考证 |
四、引文格式错乱不一 |
五、引书之失 |
第三章 《奁史·冠带门》的史源学研究 |
第一节 《奁史·冠带门》的引书特点研究 |
一、女性冠饰、带饰资料引书特点 |
二、《奁史·冠带门》引书存佚分析 |
第二节 《奁史·冠带门》引文来源探究 |
第三节 《奁史·冠带门》辑录资料考辩 |
一、文献资料浩繁多样,取舍得当 |
二、文献资料合理改动,利于查检 |
第四章 《奁史·冠带门》的价值 |
第一节 辑录女性相关资料的文献价值 |
一、女性饰物的汇集者 |
二、女性饰物研究的领路人 |
第二节 《奁史·冠带门》的校勘与辑佚价值 |
一、可校存世之书的脱文讹误 |
二、辑录久已失传的佚文资料 |
第五章 《奁史·冠带门》所见女性冠饰探究 |
第一节 古代女性冠饰溯源及其发展脉络 |
一、古代女性冠饰溯源 |
二、古代女性冠饰发展脉络 |
第二节 冠饰考 |
一、礼冠 |
二、便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古代官修类书的编辑传统(论文提纲范文)
一、官修类书的问世 |
二、官修类书的发展 |
1.隋唐时代。 |
2.宋明两代。 |
3. 清代。 |
三、我国古代官修类书的总体编辑特点 |
(8)论我国古代类书的发展与类分(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古代类书的起源与形成 |
二、我国古代类书的成熟与鼎盛 |
三、我国古代类书的类分 |
(9)《骈字类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骈字类编》编纂考 |
第一节 清初文化背景与类书编纂 |
一、清初的类书编纂之风 |
二、康熙的文教理念与文化政策 |
第二节 《骈字类编》编纂职官考 |
一、清代初期的文官制度 |
二、《骈字类编》编纂职官举例 |
第二章 《骈字类编》版本考述 |
第一节 清代初期的官方刻书机构 |
一、清代初期官方刻书机构概说 |
二、武英殿刊刻书籍的样式与装帧 |
第二节 《骈字类编》的版本系统 |
一、雍正四年内府刊本 |
二、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抄本 |
三、《四库全书荟要》本 |
四、光绪年间石印本 |
第三章 《骈字类编》的体例特色 |
第一节 古代类书的分类传统 |
第二节 《骈字类编》的分类体例 |
一、“义取骈字”——《骈字类编》的收字范围 |
二、“齐以字首”——《骈字类编》的目录设置 |
三、“编则从类”——《骈字类编》收词的编排顺序 |
四、“考索旧文”——《骈字类编》引文的排列 |
馀论 |
附录 《骈字类编》职官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潘自牧及其《记纂渊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编者研究 |
二、版本研究 |
三、体例研究 |
四、征引文献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基本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潘自牧家世与生平 |
第一节 潘自牧的家世与个人素养 |
一、潘自牧祖籍与先世 |
二、潘自牧父名考辨 |
三、潘自牧家庭教育与个人素养 |
第二节 潘自牧生平交游与着述 |
一、潘自牧之生平 |
二、潘自牧交游考 |
三、潘自牧之着述 |
第二章 《记纂渊海》的编纂与流传 |
第一节 《记纂渊海》编纂的背景 |
一、时代文化背景 |
二、宋代学术文化影响下的类书编撰 |
第二节 《记纂渊海》的成书与刊行 |
第三节 《记纂渊海》的流传与改编 |
一、南宋时期《记纂渊海》的流传及续补 |
二、元明清时期《记纂渊海》的流传及改编 |
第三章 《记纂渊海》版本叙录 |
第一节 一百九十五卷本版本系统叙录 |
一、宋刻本 |
二、宋钞本 |
三、元刻本 |
四、明钞本 |
五、明铜活字本 |
第二节 一百卷本版本系统叙录 |
一、明万历七年刻本 |
二、明钞本 |
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第三节 《记纂渊海》海外藏本及现今通行本 |
一、日本藏本 |
二、现今通行本 |
第四章 《记纂渊海》的部类划分及编排体例 |
第一节 《记纂渊海》以前类书的部类和体例 |
一、《记纂渊海》以前类书的部类划分 |
二、《记纂渊海》以前类书的体例 |
第二节 宋刻一百九十五卷本的编排体例及其内容 |
一、部目划分 |
二、编排体例 |
第三节 明万历刻一百卷本的编排体例及其内容 |
一、部目划分 |
二、编排体例 |
第四节 宋刻本与明刻本编排体例及其内容之比较 |
第五章 《记纂渊海》征引文献考论 |
第一节 《记纂渊海》引书统计分析 |
第二节 《记纂渊海》引文方法考辨 |
一、主题词突出法 |
二、直引法 |
三、节引法 |
四、约引法 |
五、存异法 |
第三节 《记纂渊海》引书特色 |
一、反映时代之风尚 |
二、反映理学思想之影响 |
三、反映科举应试之实用特色 |
第四节 文献征引的缺陷 |
一、征引文献出处不一 |
二、征引内容不一 |
三、分类不够严谨 |
四、引书错误 |
第六章 《记纂渊海》的价值与影响 |
第一节 《记纂渊海》的文献学价值 |
一、校勘价值 |
二、辑佚价值 |
第二节 《记纂渊海》的目录学价值 |
第三节 《记纂渊海》的史料学价值 |
一、史学史料价值 |
二、文学史料价值 |
三、理学史料价值 |
第四节 《记纂渊海》的影响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宋刻本《记纂渊海》引书目录 |
附录二 宋刻本《记纂渊海》所引部分已佚典籍叙录 |
附录三 明万历刻本《记纂渊海》所引佚书《历代郡县地理沿革表》辑录 |
附录四 《记纂渊海》书影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参与课题 |
致谢 |
四、官修类书与中国古代政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传统园林观念的结构演迁:以唐至清代官修类书中的园林知识迁移为中心[J]. 周予希,赵树望,周武忠. 装饰, 2021(09)
- [2]南宋风物志 ——《锦绣万花谷》宋人世俗探源[D]. 许欣悦.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3]论类书学的建构与类书研究的疆域[J]. 刘全波. 中华历史与传统文化论丛, 2020(00)
- [4]《白氏六帖事类集》及文学思想初探[D]. 王郭燕.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渊鉴类函》与《古今图书集成》中的游侠比较研究[D]. 王亚伟. 西南大学, 2020(01)
- [6]《奁史·冠带门》整理与研究[D]. 刘健.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7]古代官修类书的编辑传统[J]. 李沐熹,王璐.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12)
- [8]论我国古代类书的发展与类分[J]. 李东燕,董文域.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9(02)
- [9]《骈字类编》研究[D]. 张一凡.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10]潘自牧及其《记纂渊海》研究[D]. 曹珍. 西北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