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民族社区论文-高国富

城市民族社区论文-高国富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民族社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社区治理,民族院校,民族地区,校社共治

城市民族社区论文文献综述

高国富[1](2019)在《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创新实践研究——以北方民族大学“校社共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进入到了一个新时期,加强城市社区治理,提高城市社区服务能力,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已成为城市社区建设的方向。北方民族大学开展的"校社共治"实践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其从民族院校参与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的角度承担了为民族地区服务、促进民族团结和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在推动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帮助民族地区城市社区解决了治理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也为民族地区城市社区的稳定、进步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开创了新时期城市社区治理的新局面。(本文来源于《行政与法》期刊2019年11期)

卢时秀,李吉和[2](2019)在《社区共融: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社工介入——基于上海P区的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工作介入是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社会化的重要实践形式。上海P区实践是全国先行试点,这一实践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领域开创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形塑了"社会工作+"模式,科学提供了社会服务,有效营造了"民族共融"社区环境。同时囿于多种因素,在实践中也存在着项目资金来源碎片化、实施缺乏延续性、少数民族社会工作者专业性与自主性弱化、具有少数民族身份的社会工作者匮乏、社会工作者政策咨询与倡导功能缺位等困境。针对以上问题,统战、民宗部门需从行政驱动转向依法治理,建立健全城市民族工作领域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长效机制;多方联动,建立少数民族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聘任制度;转变"大政府"观念,促使购买模式由岗位制向项目制转变;厚植"治理"理念,健全社会工作者参与政策倡导与决策的工作机制。(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于文萍[3](2019)在《当前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的和谐关乎城市的稳定与发展,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2014年召开,在此次会议中确定了各民族已进入到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阶段,这是改革开放的主要成果之一,由此可以确定城市民族工作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并且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西安市莲湖区学习巷社区作为西安市模范社区,其社区属性和社区发展具有典型的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以城市社区民族工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西安市莲湖区学习巷社区为案例,借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思想以及现代治理理论等,通过实地走访与调研,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了解了西安市学习巷社区民族工作的开展情况,收集了各方对该社区民族工作的评价,在多方评价中反思民族工作的得失及改进之处,并尝试性的提出西安市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走向。文章结构如下:绪论。本章首先介绍了选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其次,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再次,笔者就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进行说明。第一章:城市社区民族工作基本概念及研究理论。本章对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厘清民族及少数民族,社区、民族社区,社区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的概念和相互关系,其次阐释了文章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思想以及现代治理理论等。第二章:西安市少数民族基本情况及民族工作现状。首先,笔者从宏观上介绍了西安市少数民族基本情况,包括少数民族人口现状、世居少数民族历史沿革以及西安市少数民族居住格局、经济情况、族际关系、文化教育事业;其次阐述了西安市民族工作现状,包括民族工作管理机构及职能、民族政策法规与运行、民族干部培养及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清真食品管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第叁章:学习巷社区民族工作的实绩考察。首先,介绍学习巷社区基本情况,包括社区地理位置及人口情况、社区民族工作主体及机构;其次,论述了学习巷社区民族工作开展情况;再次,总结学习巷社区民族工作的特点和新变化。第四章:对学习巷社区民族工作的评价与反思。分别从民族工作上级部门、民族干部、社区居民这叁个视角对学习巷社区民族工作进行评价和反思。第五章:社会治理现代化视角下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走向。基于新时期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特点和变化,本章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视角下对新时期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走向进行分析,力争找出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思路与方法。结论:笔者对本文研究的内容进行整理总结,对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4)

黎璐晗[4](2019)在《城市散居少数民族社区的地方性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正在以一种势不可挡的社会力量,不断推进少数民族社区的转型发展。与乡村少数民族社区相比,城市少数民族社区在地缘结构、社区人口结构以及社区经济结构等方面更易受到影响。尤其是在现代化转型发展过程中,城市回族社区存在近千年“寺坊一体”的空间格局正在被打破,“围寺而居”的“聚居”模式日益走向“离寺而居”的“散居”模式,原有的“同质社区”正在向“混居社区”发展。一系列的变化使得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的独特性和民族性受到冲击,但地方性仍然是个人身份和社区名片的重要缔造者。地方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地方性日益成为揭示地方独特性和解读人-地关系的重要维度。通过对城市散居少数民族社区地方性的研究,深入理解承载少数民族群众活动的空间,希望促进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的地方性传承与文化发展。本文选取开封善义堂回族社区为研究区域,在国内外学者地方性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具体到善义堂社区这一微观尺度,针对其独特性,尝试建构“结构-行动-经验”的研究框架,采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半结构化访谈、绘制意象图和时空路径图并重的研究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城市散居少数民族社区的地方性是“文化景观”和特定主体“地方芭蕾-地方感-能动性”的动态表征过程,即地方性是动态的、变化的。地方性依据活动者地方芭蕾、地方感以及能动性展现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2)文化景观是独特人-地关系投影到空间上的历史文化产物,在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的人-地关系结构中处于中心地位。居民以文化遗存为中心的社区重大活动的地方展演是人-地关系在空间中功能的映射。居民的地方感呈现出代际间弱化的现象。行为主体通过管理制度以及地方展演完成身份的建构与表征。(3)结构主义机制和人本主义机制共同作用于城市散居少数民族社区地方性的形成。一方面,善义堂社区地方性的形成与延续是外界结构性动力的结果。城市空间结构的更新改变了原有的人-地关系,空间格局的改变是城市散居少数民族社区地方性形成的空间基础;政府的政策支持助力了善义堂清真寺的地方文化的保留;资本的动因是早期地方性形成以及后期地方文化维系的物质基础;文化结构是空间生产的内在文化层面的体现,宗教信仰在文化结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文化景观以及宗教仪式影响地方性。另一方面,善义堂社区地方性的形成更是居民充分发挥主体性以及行动者引领的内生主体性机制驱动的结果。不同行为主体的地方性体验直接强化了居民对善义堂清真寺的地方感,寺管会作为行动者的积极引领与带动作用,是地方性延续的内在动力。由此可见,对于城市散居少数民族社区地方性的表征以及形成机制的研究应置于结构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共同视角下,既要关注人本主义视角下个人情感和经验,也要注重结构主义视角下社会群体建构的作用,将其看做是一个以“行动”为连接的“结构”与“社会”、“行为”与“个人”互动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周文凤[5](2019)在《城市少数民族社区地方认同的消解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在城市规划更多的追求效益、整洁和现代化的过程中,以往脏乱差的城市少数民族历史社区常常面临地方改造、消解和重塑的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则是在这一空间内人地关系的变化以及居民地方认同消解的风险。人们通过日常生活的栖居或定居不断重复对地方的体验,在地方消解的情况下,居民栖居的模式改变,如何在新时期通过重构地方认同以维系少数民族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成为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基于开封市善义堂回族社区的案例调查,综合采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对开封陕迁回民寺坊在现代性的作用下地方改造、地方认同变化及其如何构建新时期的地方认同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发现,旧城改造常常会影响城市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导致当地居民无法安置自己的归属感,基于栖居或定居的地方认同会发生重大改变。善义堂回族社区案例中,城市改造后仅存的清真寺建筑,成为维系当地居民地方认同的重要纽带。居民定居的形式由传统的围寺而居转变为远寺而居、散居或杂居,这一过程的转变一方面是现代性力量或城市改造改变了其原有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居民基于这一特定地方的情感体验也伴随这一过程而发生变化,居民对地方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动态变化和差异化的认同。城市少数民族社区改造之前,居民以定居的空间来作为地方与自我身份和自我认同的标准或坐标,而散居后他们的地方认同则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正是由于清真寺建筑遗存,当地居民才有机会重塑地方、重构地方文化符号、塑造记忆空间与建构地方想象,进而实现地方认同的重新建构。通过对善义堂清真寺地方认同的消解和重构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现代性对地方认同的消解主要表现在对地方本身的改造和对居民日常活动的影响上,尤其对老年人的地方体验和影响最大。相反,现代性在消解原来地方的同时又新塑了一个干净整洁充满现代化和商业气息的地方,基于地方文化遗存,老年人积极找寻对原来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年青一代更倾向认同现代化的新型社区。(2)基于地方的认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等外在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居民对某一地方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总是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地方意义和地方文化复杂性也使得地方内部充满认同的差异。(3)城市空间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虽然消解了地方认同的基础,但只要这个地方仍然留有文化遗存,地方就可以被赋予多种意义进行地方认同的重构,这对于城市少数民族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维系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4)城市回族社区在经历由封闭到开放,由聚居到散居、杂居的变化过程。坊民的地方认同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虽然现代化的社区不分民族、信仰和职业,并在国家正确的民族政策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氛围中形成民族平等的新型睦邻关系,但是就开封来说清真寺分布的集中化和不均衡性给回民日常生活造成不便。因此在城市少数民族街区进行改造时,应考虑少数民族的民族习惯和生活习惯,如集中安置的回民小区,根据需要可规划修建新的清真寺和其他服务设施等。(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杜泽金[6](2019)在《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无论是在经济结构、利益诉求,还是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个背景下,作为城市细胞的社区,其功能和目标都在发生着改变。担负着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和城市基层建设功能的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也随之进入新的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流动性进一步增强,各民族成员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选择移居到城市中来,使得城市基层社区越来越呈现多元民族性。不同民族成员对所居住社区的差异化需求对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创新和完善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自然就成为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针对城市多民族社区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城市多民族社区一直都在与时俱进地探索有效的治理机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城市多民族社区的组织体系已逐渐完善,治理主体已经从单一向多元发展,社区民族工作逐步深化,社区公共服务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依然存在:城市多民族社区情感表达和参与机制不足;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空间不足;族际交流不充分,族际影响不对等等制约社区发展的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社区治理的相关制度有待完善;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不足;社区环境建设有待加强;历史传统因素对社区的影响等。因此,要实现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体系现代化,就必须从制度建设、主体建设、环境建设、情感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推进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加强和完善城市多民族社区相关制度建设,加快城市多民族社区的法治化进程,完善社区治理的相关制度;叁是要注重社区多元主体能力的培育,最大程度上发挥各个主体的治理能动性,并注重各个治理主体之间关系的协调;四是建设民族互嵌型社区环境,使得社区内不同民族文化充分发展;五是推动城市多民族社区情感建设,发挥人和情感在社区运行中的积极作用,提高社区运行效率,促进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加强城市多民族社区的道德规范建设,提高社区不同民族成员的社区归属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研究如何推进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能够促使不同民族成员,特别是少数民族成员更好地融入城市,这不仅有利于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不同民族成员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而且能够激发我国基层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9-05-30)

单菲菲,罗晶[7](2019)在《新时代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建设与治理——基于西北地区四个社区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建设民族互嵌式社区是新时代改善民族关系、提高社区治理能力、维护地区稳定与发展的新举措。对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现实考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治理策略,有助于实现民族互嵌的政策目标。通过西北地区四个社区的田野调查发现,"互嵌"语境下当前此类社区具有共性特征:社区边界感清晰且个体存在感较高,具备和谐的民族关系基础,社区居委会治理工作初见成效,社区各族居民参与意愿强烈但较少付诸行动,亟需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同社区"互嵌"程度的差异表现在民族交往行为、居民对社区治理活动的认知、居民参与的关注内容等方面。治理策略应建立在充分认识此类社区共性特征的基础上,注重社区个性特点,形成细化、深化、精准化的"互嵌"提升路径。(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王晓晓,柴洋波,陆宇婷,嵇彩凤[8](2019)在《南京城市有机更新背景下少数民族聚集区防灾减灾路径研究——以七家湾回族社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社区防灾减灾的研究,以南京市七家湾社区为研究对象,从防灾减灾资源、防灾减灾工作机制以及公众参与叁个角度出发予以研究。首先,基于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得出七家湾社区防灾减灾资源的综合评价值;而后,对灾前、灾中、灾后的防灾减灾机制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借以调整后期七家湾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机制的重心。研究结果表明:在南京城市有机更新背景下,七家湾社区的防灾减灾路径亟需优化。在防灾减灾资源方面,不管是公共还是个体都配备不足;在工作机制上,存在社区灾害监测预警不到位、灾前应急预案制定有漏洞、社会组织协调机制不发达、风险分担机制匮乏等问题。最后,文章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七家湾社区的防灾减灾路径提出了改善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16期)

西文[9](2019)在《西山区创新城市社区民族工作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近年来,昆明西山区始终将城市民族工作着力点放在社区,在典型的新型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永昌街道盛高大城社区,该区积极探索创新“五位一体+”工作模式。社区通过以党支部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社区警务室、业主代表和物业公司为依托的“五位一体”服务站,向(本文来源于《云南经济日报》期刊2019-05-11)

单菲菲[10](2019)在《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结构的演进特征与未来进路——L社区的十年追踪研究(2008-2018年)》一文中研究指出治理是新时代中国改革的目标与关键内容,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成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着力点。在城市社区中,多民族社区由于异质性突出对实现治理有更迫切的需求与更高要求。基于此,本文从社区治理结构的角度切入,选取兰州市L社区为案例,通过对该社区2008年、2018年的田野调查,归纳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结构的演进特征,以便为进一步推进此类社区实现治理提出优化路径。研究发现:在治理语境影响下,城市多民族社区参与治理的组织已趋于多元,但社区居民一直游离于社区治理之外,参与治理的组织呈现出弱网络合作关系,制度与资源影响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因此,未来在社区治理主体培育方面,突破的重点是居民参与;为形成多民族社区内各参与组织实质性的合作关系,需加强制度供给和提升组织的资源汲取及互给能力。(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9年05期)

城市民族社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社会工作介入是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社会化的重要实践形式。上海P区实践是全国先行试点,这一实践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领域开创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形塑了"社会工作+"模式,科学提供了社会服务,有效营造了"民族共融"社区环境。同时囿于多种因素,在实践中也存在着项目资金来源碎片化、实施缺乏延续性、少数民族社会工作者专业性与自主性弱化、具有少数民族身份的社会工作者匮乏、社会工作者政策咨询与倡导功能缺位等困境。针对以上问题,统战、民宗部门需从行政驱动转向依法治理,建立健全城市民族工作领域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长效机制;多方联动,建立少数民族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聘任制度;转变"大政府"观念,促使购买模式由岗位制向项目制转变;厚植"治理"理念,健全社会工作者参与政策倡导与决策的工作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民族社区论文参考文献

[1].高国富.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创新实践研究——以北方民族大学“校社共治”为例[J].行政与法.2019

[2].卢时秀,李吉和.社区共融: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社工介入——基于上海P区的实践[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于文萍.当前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4].黎璐晗.城市散居少数民族社区的地方性表征[D].河南大学.2019

[5].周文凤.城市少数民族社区地方认同的消解与重构[D].河南大学.2019

[6].杜泽金.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7].单菲菲,罗晶.新时代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建设与治理——基于西北地区四个社区的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8].王晓晓,柴洋波,陆宇婷,嵇彩凤.南京城市有机更新背景下少数民族聚集区防灾减灾路径研究——以七家湾回族社区为例[J].戏剧之家.2019

[9].西文.西山区创新城市社区民族工作模式[N].云南经济日报.2019

[10].单菲菲.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结构的演进特征与未来进路——L社区的十年追踪研究(2008-2018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

标签:;  ;  ;  ;  

城市民族社区论文-高国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