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分析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分析

邱廷顺满小妮(寿光市人民医院CT、MR室山东寿光262700)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在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使用Siemenssensation16层螺旋CT检查,25例经病理证实的病例均进行了平扫和增强。结果2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CT表现为:向胃肠道腔内、外生长或跨胃肠道壁生长的软组织肿,肿块密度均匀或混杂。增强后,良性肿块密度均匀,强化显著,恶性肿块,周边强化,内见液化坏死及囊边区域,部分可见溃疡形成。结论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够反映肿瘤的特点,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准确定位,能够反映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诊断分析【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3-0219-01

胃肠道间质瘤(GIST)以往多归为平滑肌肿瘤。Mazur等[1]于80年代首次提出,GIST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细胞,后来,Miettinen又将其定义为原发于胃肠道、大网膜和肠系膜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间质肿瘤,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性肿瘤[2]。本文旨在探讨胃肠道间质瘤16层螺旋CT的影像学表现。

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06年9月-2011年12月的2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男17例,女8例,年龄45~82岁,均在40岁以上,平均63.5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并且有较完整的CT资料。本组病例以上腹部不适就诊者14例,腹胀及腹部隐痛2例,呕血3例,恶心呕吐4例,查体发现2例。

2检查方法CT扫描机用SIEMENSSOMATOMSensation16。让患者仰卧位,由肝脏顶部到会阴水平连续螺旋扫描,管电压、管电流分别为120KV、160mA,层厚5mm,准直器宽1.5mm,进床速度24mm/s。

3结果3.1CT表现CT可清晰显示间质瘤的三种生长方式[3]:腔内型、腔外型及哑铃型。良性胃肠间质瘤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晰,周围脂肪间隙清晰,良性肿块平均大小约3.1cm×4.4cm,平扫可见肿块多为等密度,强化后可见均匀强化;较大的大于5cm的肿块的中心可见液化坏死区,但对周边的组织器官是挤压性的改变,强化后可清晰显示肿瘤的边缘。恶性胃肠间质瘤多为不规则形或分叶较为明显,边缘模糊,周围脂肪间隙显示不清,强化后见不均匀强化,肿瘤中心多见液化坏死区域,肿瘤对周围的组织器官是明显的侵犯,肿瘤的大小2cm×3.2cm-18.5cm×8.6cm,平均7.0cm×6.3cm,且腔内型生长的肿块边缘容易形成溃疡.本组病例中胃间质瘤16例,肠道间质瘤9例,以胃部发生最高,占64%。

3.2手术病理与CT诊断结果对比25例患者经CT诊断后,均进行病理检查,可见胃肠道间质瘤多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以梭形细胞为主[4]。排列呈旋涡状或栅栏状.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CD117均为阳性;CD3418例为阳性,7例为阴性,符合胃肠间质瘤的病理改变,与CT诊断的符合率为100%.4讨论4.1GIST的临床特点食道至肛门的胃肠道均可发生GIST,包括网膜、肠系膜、腹膜及后腹膜等,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GIST的生长特点是悬垂式,多数肿瘤局限。多为单发,恶性间质瘤的转移方式多为血行转移,转移部位多见于肝脏,依次是腹膜、网膜,淋巴结转移少见。GIST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人群总发病率为14.5/100万。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腹痛、腹胀、腹部不适、腹部肿块、呕血、便血、偶伴发热等。肿瘤好发生于胃部,本组资料大部分与文献一致。

4.2GIST的影像学表现(1)胃肠间质瘤的不同CT表现主要依靠其大小、侵犯范围及发生的时间。胃肠间质瘤多为孤立的,边缘清晰的软组织肿块。胃肠间质瘤为富血供肿瘤,CT增强可清晰显示肿瘤内的血管和肿瘤的供血动脉。本组资料可清楚显示肿瘤实质部份动脉期、门脉期强化呈现递增的趋势,平衡期强化未见明显减退,延迟期稍有减退。由于肿瘤内的血供不足,肿瘤内部很容易发生坏死、液化、囊变,表现为不规则的低密度区域,另钙化比较少见。可有肝、肺及腹腔淋巴结转移。(2)较小的胃肠间质瘤成息肉样外观,多在做CT扫描或内窥镜是偶然发现,内窥镜在诊断小的胃肠间质瘤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CT增强扫描显得极为重要,强化后可见小的胃肠间质瘤呈现明显均匀强化,边缘清晰。小的息肉样的胃肠间质瘤大多为良性。

本组25例患者的CT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相符合率为100%,这说明,在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上CT基本就能明确诊断,但是一定要注意胃肠间质瘤恶变的征象,比如瘤体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内见大片坏死区域,强化后边缘明显强化,周围组织器官侵犯,可见增大的淋巴结以及腹腔积液等。

总之,GIST可做的影像学检查较多,如X线,B超,CT,MRI以及内窥镜检查。但螺旋CT有良好的组织对比度,是GIST最常用和最有价值的检查手段之一。同时CT检查有以下诊断及治疗价值:(1)明确向腔外生长的肿块与胃壁的关系及生长方式;(2)了解肿块的大小、形态、范围及边缘轮廓,为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可靠依据;(3)判断肿块是实性还是非均质性及有无液化坏死、钙化;(4)了解胃壁与肿瘤的解剖关系;(5)明确肿块对周围组织器官的挤压、浸润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另CT检查尚可弥补内镜和消化道造影对胃肠腔外型间质瘤诊断的不确定性参考文献:[1]戴瑜珍.胃肠道间质瘤病理特征研究进展[J].安庆医学,2006(1):47-48.[2]北京医学会普外科专业委员会.北京市23所医院2000年至2004年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治情况的调查和回顾性分析.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47-49.[3]罗叶旋,孟磊,等.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中国医学创新杂志,2002,21(4):282-284.

标签:;  ;  ;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