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素相关基因论文-吴娟娟,吴明月,贾惠,张森,朱蕙霞

产素相关基因论文-吴娟娟,吴明月,贾惠,张森,朱蕙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产素相关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冬虫夏草,虫草素,分子技术,生物信息学

产素相关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吴娟娟,吴明月,贾惠,张森,朱蕙霞[1](2019)在《冬虫夏草中虫草素相关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虫草素是冬虫夏草和蛹虫草的有效成份之一,根据野生型虫草菌的虫草素相关基因片段,利用PCR技术在冬虫夏草中扩增获取相似基因片段。方法:根据已公开专利报道的野生型虫草菌的虫草素相关基因片段,设计引物在冬虫夏草DNA中PCR扩增目的序列,测序并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相关片段。结果:在冬虫夏草的DNA中利用PCR扩增到一条613 bp虫草素相关基因片段,与NCBI基因数据库比对显示,与蛹虫草的中ATCC34164序列相似性达到96%。利用ORF Finder共查询到6个ORF片段,其中最大的为294 bp;利用ProtScale分析最大ORF序列翻译成的蛋白质,发现该翻译蛋白质为亲水性蛋白;利用TMpred预测到该翻译蛋白质存在2种跨膜模型,推荐相对膜的取向由内到外,N端处在膜外。结论:本研究为冬虫夏草中虫草素相关基因功能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可靠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交通医学》期刊2019年03期)

周红[2](2019)在《甘薯F_1群体重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及花青素相关基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薯是无性繁殖作物,育种过程中只对F_1世代进行选择,传统的育种方法主要集中在实生系时期进行选择,而在早期实生苗时期只做少量淘汰。因此,探索将汰选工作提前到实生苗早期,可以降低甘薯育种的工作量,提高育种效率。本研究利用广东省主栽品种广薯87和紫肉品种紫罗兰进行杂交,获得357个F_1实生苗后代,分别对实生苗各性状和无性系各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分析两个时期不同性状的相关关系,同时,对块根花青素含量相关基因进行了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F_1实生苗子叶节高、株高、苗重的变异系数较高,在0.33~0.44之间,茎粗、节长的变异系数较小,在0.17~0.28之间,各性状均呈连续性分布,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2.无性系时期分别对地上和地下部分进行10个的农艺性状的调查,地上部蔓长与基部分枝数变异系数较高,在0.28~0.37之间;节长和茎粗变异系数较小,在0.19~0.21之间。地下部单薯重、单株结薯数和单株薯重变异系数较大,在0.31~0.42之间,块根长度、块根直径、薯干率的变异系数较小,在0.13~0.21之间。10个农艺性状均呈连续性的分布,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3.实生苗子叶节高、茎粗、节长、苗重性状间大部分呈极显着正相关;实生苗根色与子叶节高、茎粗呈极显着正相关;实生苗根色与薯干率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单株薯重呈显着负相关;实生苗节长与无性系蔓长、节长和单株薯重呈极显着正相关;实生苗株高和子叶节高与无性系节长呈极显着正相关;实生苗茎粗与无性系茎粗呈显着正相关;实生苗苗重与蔓长呈显着正相关。单株薯重与基部分枝数、单株结薯数呈积极显着正相关,蔓长与块根直径呈极显着正相关。4.F_1后代中块根紫肉与非紫肉分离比是1﹕1,初步确定亲本紫罗兰为显性杂合基因型,广薯87为隐形纯合基因型,紫肉后代的花青素含量变化较大,并出现超亲现象,表现为连续性分布,说明花青素含量受微效基因影响。苗期根色的分离比是紫色对非紫色为3﹕1,紫色为显性。花青素含量与苗期根色、茎基色、茎端绒毛、皮色呈极显着正相关,与脉基色显着正相关;块根花青素含量、薯皮色、脉基色与单株薯重呈负相关,柄色与茎粗呈负相关。5.利用SSR标记对花青素相关基因进行初步定位,获得两个两侧连锁标记:IBM266和IBM395,与目标基因遗传距离分别为27.5cM和33.6cM,将其定位在2号染色体上。(本文来源于《广东海洋大学》期刊2019-06-01)

陈春莹,刘小乐,程丽琴,付艳霞[3](2019)在《沉默间皮素基因对可溶性间皮素相关蛋白表达及对上皮性卵巢癌生长转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沉默间皮素(MSLN)基因对可溶性间皮素相关蛋白(SMRP)表达及对上皮性卵巢癌SKOV3细胞生长转移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SKOV3细胞,实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不处理,阴性对照组转染MSLN siRNA阴性对照,沉默组转染MSLN si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SLN和SMRP表达,采用MTT法和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采用Transwell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迁移,通过腹腔注射观察肿瘤细胞在小鼠体内生长转移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沉默组MSLN mRNA(0.10±0.02)表达显着降低(P<0.05),SMRP蛋白(0.17±0.04)表达显着降低(P<0.05),第12、24、48、72小时的OD值均显着降低(P<0.05),细胞集落数目显着减少(P<0.05),穿膜细胞数目[(24.7±9.4)个]显着减少(P<0.05),细胞迁移距离[(504.3±53.6)μm]显着减小(P<0.05),肿瘤个数、瘤体最大径、肿瘤分布部位和肿瘤质量均显着减少(P<0.05)。结论沉默MSLN基因能够显着下调SMRP表达,抑制上皮性卵巢癌SKOV3细胞体内、体外的生长转移。(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9年10期)

王大玮,沈兵琪,周凡,周军[4](2019)在《基于转录组测序的云南‘火把梨’花青素相关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云南‘火把梨’转色前后的梨果皮为试验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 HiSeq TM 2000/MiSeq)对两种梨材料全转录功能基因组测序后组装,再通过GO、Swiss-Prot两大数据库进行花青素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筛选,以了解可能与花青素合成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模式,同时将差异基因在NCBI数据库进行Blast序列比对,对其功能进行分析。最终共获得7.52 Gb数据,组装过滤后共获得75 227 538条Clean reads,3 920条差异表达基因,通过通路分析和Pathway功能注释,在花青素合成过程中的两条通路中共注释到30条与花青素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初步对这些差异基因的功能进行鉴定和分析,对后期基因克隆及转基因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06期)

彭艳红,蒋亦昕,白光,王庆峰[5](2019)在《胃炎康方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胃泌素相关基因调控通路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预测胃炎康方的作用靶点,以临床样本验证该靶点的准确性,确定胃炎康方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2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予胃炎康方,每日1剂,水煎,每日2次口服。2组均连续治疗4周。分析2组临床疗效。采用生物信息学手段挖掘胃炎康方潜在调控基因,预测其作用于胃炎的靶点。应用免疫组化法分析胃部组织样本以验证胃炎康方的作用机制。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49/56),对照组为78.6%(44/5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显示2组胃部病理学结构均好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网络药理学对胃炎康方作用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其胃泌素相关的靶基因包括前列腺素G/H合成酶2、B细胞κ轻肽基因增强子抑制因子、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δ及前列腺素F2α受体。并预测胃炎康方可基由PTGS2→IKBKB的信号通路,抑制胃泌素所致的炎症反应。通过胃炎康方治疗的临床样本分析,基本验证以上推论。结论胃炎康方通过对PTGS2、IKBKB、PIK3CD、PTGFR等靶基因的调控激活相应信号通路而发挥治疗作用。采用网络药理学手段可快速预测复方作用靶点,应用该方法可解释复方对相关疾病的治疗机制,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肖美芳,林樟萍,陆喆,刘乾坤[6](2019)在《降钙素相关基因肽在小鼠巨噬细胞炎症调控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降钙素相关基因肽(CGRP)在炎症调控中的作用,验证CGRP可通过活性氧簇-核苷酸结合低聚体结构域样受体3(ROS-NLRP3)信号通路抑制小鼠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的分泌。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脂多糖(LPS)100 ng/ml组(LPS组)、CGRP 10 ng/ml组(CGRP 10组)、CGPR 30 ng/ml组(CGRP 30组)、CGRP 100 ng/ml组(CGRP 100组)及CGRP 30 ng/ml+LPS 100 ng/ml组(CGRP 30+LPS组)。作用12 h后,分别收集各组细胞的培养上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蛋白表达。同时收集各组细胞,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检测炎症因子IL-1β、TNF-α和炎症复合体NLRP3 m RNA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内活性氧簇(ROS)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ROS-NLRP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LRP3、Caspase-1、IL-1β及TNF-α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PS组细胞中IL-1β、TNF-α及NLRP3 m RNA表达水平升高,培养上清液中IL-1β和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细胞内ROS水平升高,且细胞内NLRP3、Caspase-1、IL-1β及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 <0.05);与LPS组比较,CGRP 10组、CGRP 30组、CGRP 100组、CGRP 30+LPS组细胞中IL-1β、TNF-α及NLRP3 mRNA表达水平降低,培养上清液中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细胞内ROS水平降低,且细胞内NLRP3、Caspase-1、IL-1β及TNF-α蛋白表达水平也降低,所有指标中CGRP 30组降低最明显(P <0.05)。结论 CGRP可降低巨噬细胞内ROS和NLRP3的表达,使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的释放减少,CGRP可能在减弱局部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3期)

庞湃,孙长伏,佐佐木朗[7](2018)在《小鼠拔牙创愈合过程中音猬因子及降钙素相关基因肽表达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在本研究中我们研究了音猬因子(SHH)信号通路以及降钙素相关基因肽(CGRP)阳性感觉神经元在牙槽骨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变化。研究方法:选取6-8周龄小鼠,拔除左上颌第一磨牙,在拔牙后1/3/5/7/14天处死小鼠获取上颌骨组织,分别制作成石蜡及冰冻切片,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GRP、SHH和下游PTCH1及GLI2的表达,通过免疫荧光双染定位CGRP及SHH/GLI2阳性细胞表达部位。研究结果:SHH在拔牙后第3天表达水平达到峰值,然后自第5天开始表达水平逐渐降低。CGRP,PTCH1及GLI2表达趋势相似,均在拔牙后第5天及第7天表达水平达到峰值。CGRP及GLI2在一些炎性细胞及有成骨作用的细胞中共表达。同时在一些部位CGRP阳性的神经元同时表达GLI2。研究结论:SHH信号通路可能通过与CGRP阳性神经元相互作用影响着牙槽骨生成并进一步调节拔牙后牙槽窝的愈合过程。(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李凤蕾,薛姗姗,彭正午,王化宁,周翠红[8](2018)在《电针干预对CUS大鼠抑郁样行为及海马内源性大麻素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US)大鼠抑郁行为的改善作用及内源性大麻素受体1(CB1)、二酰基甘油脂肪酶(DAGLα)、脂肪酰胺水解酶(FAAH)和单酰基甘油脂肪酶(MAGL)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模型组(CUS),模型+电针治疗组(CUS+EA),每组8只。CUS组以及EA+CUS组大鼠接受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处理(CUS)造模; EA+CUS组在造模第14 d开始给予电针干预,每天给予百会穴电针刺激30 min,电流1 m A,频率2/15 Hz疎密波,连续7 d; Sham组和CUS组给予假刺激;静养两周后,通过旷场,强迫游泳以及糖水偏好实验检测各组大鼠的抑郁样行为。行为学检测结束后处死大鼠,通过real time RT-PCR检测海马CB1受体、DAGLα、FAAH及MAGL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1) CUS处理可以导致大鼠明显的抑郁样行为,包括进入旷场中心区次数和时间减少(P <0. 05),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增加(P <0. 01),糖水摄取量下降(P <0. 05)。CUS组大鼠海马的CB1、DAGLα的mRNA表达下调(P <0. 05),而FAAH和MAGL表达上调(P <0. 05)。(2)电针刺激可以缓解CUS大鼠的抑郁样行为,CUS组与EA+CUS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 <0. 05)。(3)电针刺激可以恢复CUS大鼠海马的内源性大麻素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论:电针刺激可以缓解CUS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调节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的CB1受体和内源性大麻素代谢酶基因表达。(本文来源于《神经解剖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王春霞[9](2018)在《重组鸡GSTA3和Ex-FABP蛋白对TD肉鸡红细胞中凋亡和前列腺素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胫骨软骨发育不良(Tibial Dyschondroplasia,TD)是一类流行于生长速度较快的禽类中的骨病,过程中常伴随着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PGs)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参与骨形成和与炎症相关的骨吸收。本课题组前期克隆表达了在TD发生过程中表达有显着差异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A3(glutathione-S-transferase A3,GSTA3)和细胞外脂肪酸结合蛋白(extracellular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Ex-FABP)。为探明重组GSTA3蛋白和重组Ex-FABP蛋白在TD发生和恢复时对红细胞凋亡和前列腺素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试验运用福美双诱导肉鸡TD后分别注射重组GSTA3蛋白和重组Ex-FABP蛋白,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红细胞中凋亡和前列腺素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本试验结果表明:(1)在肉鸡的红细胞中存在6种凋亡相关基因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Bcl-2相关蛋白X(Bcl-2-associated X,Bax)、鼠双微粒体 2(murine double minute 2,MDM2)、Bcl-2结合抗;凋亡基因 1(Bcl-2-associatedathanogene 1,BAG-1)、Bcl-2 结合抗:凋亡基因 3(Bcl-2-associated athanogene 3,BAG-3)和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 3(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3,STAT3)和 7 种前列腺素相关基因 GSTA3、环氧合醇 2(cyclooxygenase 2,COX-2)、前列腺素 D2 合成酶(Prostaglandin D2 Synthase,PTGDS)、前列腺素 E 合成酶(Prostaglandin E synthase,PTGES)、前列腺素 E 受体 3(prostaglandin E receptor3,PTGER3)、前列腺素 E 受体 4(prostaglandin E receptor4,PTGER4)和前列腺素还原酶 1(Prostaglandin reductase 1,PTGR1)的转录表达,以及 BAG-3、Bax、Bcl-2以及COX-2的蛋白表达。(2)红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表达与TD的发生密切相关,而且重组GSTA3蛋白可在TD早期促进所有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并在TD恢复阶段恢复正常表达水平,这表明重组GSTA3蛋白可能通过抵抗福美双的毒性作用参与TD的恢复;在TD早期红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受到抑制,并在恢复阶段通过调节PGs相关基因的表达而促进红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此外,重组GSTA3蛋白可调节红细胞中PGs相关基因的表达并参与TD的恢复。(3)TD的发生可以通过下调抗凋亡基因(BAG-1、MDM2、STAT3)的表达而促进红细胞的凋亡,从而影响软骨部位血管化及相应的营养运输,并且Ex-FABP蛋白对多数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重组Ex-FABP蛋白在TD发生初期对鸡红细胞没有显着的促进免疫调节的作用;在TD恢复期红细胞恢复了一定的解毒作用和PGE2的合成,从而促进PGs相关的免疫调节反应,而且中剂量Ex-FABP蛋白对这些基因表达的促进作用较好,可能有助于加快TD的恢复进程。总之,本试验证明有多种凋亡和前列腺素相关基因在鸡红细胞中表达,并且各基因的表达与TD的发生密切相关;重组GSTA3蛋白可以通过调节凋亡和前列腺素相关基因的表达来促进红细胞的抗凋亡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而重组Ex-FABP蛋白可能在TD恢复期参与红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但抗凋亡作用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刘春杰[10](2018)在《棘孢木霉菌嗜铁素相关基因sidA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铁是真核细胞的一种至关重要的元素,对一些重要的细胞功能如DNA的合成与修复、呼吸作用以及自由基的解毒作用等也是必需的。虽然地壳的含铁量非常丰富,但由于在中性pH的需氧环境中铁的溶解度有限,因而能被生物体直接利用的有效铁含量很低。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某些植物和微生物能够产生一种在低铁的环境中特异性地螯合叁价铁离子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嗜铁素,将土壤中难溶性的铁转化为生物体可利用的铁。虽然本实验室对胞外嗜铁素在生防、促生等方面做了一些研究,但对其合成的分子机制以及促生机制尚不明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木霉菌(Trichoderma spp.)是当前绿色农业生产中最具应用潜力的生防微生物之一,能够产生具有吸收、贮存和胞内运输铁的功能以及对菌体本身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的嗜铁素。本研究以实验室分离鉴定的高产嗜铁素菌株棘孢木霉菌(Trichoderma asperellum)T6为材料,展开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为了明确棘孢木霉菌嗜铁素合成的关键基因,首先,通过棘孢木霉菌野生型菌株(WT)在缺铁培养基连续培养并测定每天的嗜铁素相对含量的实验,发现在第5 d时,嗜铁素相对含量达到最大值37.53%,随后趋于稳定。其次,通过棘孢木霉在有无铁元素培养基中的单位嗜铁素相对含量测定实验,发现有铁时的单位质量嗜铁素相对含量比缺铁时的下降了96.43%,有铁时的菌丝干重比缺铁时的上升了125.86%;同时通过RT-PCR对有无铁时的棘孢木霉菌sidA基因表达量分析,缺铁比有铁时表达量升高。以上两个实验结果表明,sidA基因与嗜铁素产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初步认为sidA基因可能参与棘孢木霉菌嗜铁素的合成。2、通过棘孢木霉基因组数据库(http://genome.jgi.doe.gov/Trias1/Trias1.home.html)获得sidA基因序列,同时利用SMART进行结构域分析来进一步确定棘孢木霉菌sidA基因序列的正确性。通过Double-jiont PCR技术对棘孢木霉主要嗜铁素编码基因sidA进行了基于同源重组原理的基因敲除,同时构建了基因缺失菌株ΔsidA,以研究嗜铁素的生物学功能。通过获得sidA基因的敲除突变体,将明确sidA基因是否是棘孢木霉菌嗜铁素合成的关键基因。(1)为了确定潮霉素B对棘孢木霉的筛选浓度,在PDA与TB_3固体培养基上分别设置一系列浓度梯度,在40 h时测其生长直径并计算抑制率,结果表明,在40 h内,300μg/mL的潮霉素B能100%抑制棘孢木霉菌丝的生长。(2)经Double-joint PCR技术构建的棘孢木霉菌sidA敲除片段,利用同源重组的原理和原生质体转化法,获得sidA基因敲除突变体?sidA;通过锚定PCR以及Southern blot验证了基因敲除以及单拷贝整合。3、得到正确的棘孢木霉菌sidA基因敲除突变体?sidA后,对其表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为了进一步确定sidA基因是棘孢木霉菌嗜铁素合成的关键基因,本文通过测定在缺铁LNM培养基中培养5 d后的野生型(WT)菌株和2个突变体菌株(?sidA)的单位质量嗜铁素相对含量,结果发现2个突变体菌株的单位质量的嗜铁素相对含量分别下降了38.67%、36.65%。结果表明,sidA基因的确是棘孢木霉菌嗜铁素合成的关键基因。(2)为了研究嗜铁素对木霉菌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通过WT和?sidA分别在PDA、LNM、MM、MM-Fe(缺铁的MM培养基)四种培养基上的木霉菌落生长测定实验,发现在含铁丰富的PDA与MM培养基上生长无显着差异;在缺铁的LNM与MM-Fe培养基上生长时,WT比?sidA生长稍快,以上结果表明在缺铁的环境下,嗜铁素对木霉的生长具有促生作用。(3)为明确嗜铁素sidA基因的敲除对木霉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在9 h、12 h时,用显微镜观察WT和?sidA的孢子萌发情况并拍照,?sidA的孢子萌发率比WT的孢子萌发率分别平均下降了96.26%、46.40%;2个?sid A在PDA上生长10 d后的产孢量也分别下降了33.01%和41.02%。结果说明嗜铁素sidA基因能影响木霉的产孢量和孢子萌发。(4)为了研究sidA基因对木霉菌抗性的影响,本文通过WT和?sidA在NaCl、KCl、DS(D-Sorbitol)及SDS胁迫下的平板生长测定实验,发现?sidA在受NaCl、KCl、DS及SDS这四种因素胁迫时抑制率比WT的高,表明sidA基因的敲除降低了棘孢木霉菌T6对多种胁迫因子的抗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30)

产素相关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甘薯是无性繁殖作物,育种过程中只对F_1世代进行选择,传统的育种方法主要集中在实生系时期进行选择,而在早期实生苗时期只做少量淘汰。因此,探索将汰选工作提前到实生苗早期,可以降低甘薯育种的工作量,提高育种效率。本研究利用广东省主栽品种广薯87和紫肉品种紫罗兰进行杂交,获得357个F_1实生苗后代,分别对实生苗各性状和无性系各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分析两个时期不同性状的相关关系,同时,对块根花青素含量相关基因进行了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F_1实生苗子叶节高、株高、苗重的变异系数较高,在0.33~0.44之间,茎粗、节长的变异系数较小,在0.17~0.28之间,各性状均呈连续性分布,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2.无性系时期分别对地上和地下部分进行10个的农艺性状的调查,地上部蔓长与基部分枝数变异系数较高,在0.28~0.37之间;节长和茎粗变异系数较小,在0.19~0.21之间。地下部单薯重、单株结薯数和单株薯重变异系数较大,在0.31~0.42之间,块根长度、块根直径、薯干率的变异系数较小,在0.13~0.21之间。10个农艺性状均呈连续性的分布,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3.实生苗子叶节高、茎粗、节长、苗重性状间大部分呈极显着正相关;实生苗根色与子叶节高、茎粗呈极显着正相关;实生苗根色与薯干率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单株薯重呈显着负相关;实生苗节长与无性系蔓长、节长和单株薯重呈极显着正相关;实生苗株高和子叶节高与无性系节长呈极显着正相关;实生苗茎粗与无性系茎粗呈显着正相关;实生苗苗重与蔓长呈显着正相关。单株薯重与基部分枝数、单株结薯数呈积极显着正相关,蔓长与块根直径呈极显着正相关。4.F_1后代中块根紫肉与非紫肉分离比是1﹕1,初步确定亲本紫罗兰为显性杂合基因型,广薯87为隐形纯合基因型,紫肉后代的花青素含量变化较大,并出现超亲现象,表现为连续性分布,说明花青素含量受微效基因影响。苗期根色的分离比是紫色对非紫色为3﹕1,紫色为显性。花青素含量与苗期根色、茎基色、茎端绒毛、皮色呈极显着正相关,与脉基色显着正相关;块根花青素含量、薯皮色、脉基色与单株薯重呈负相关,柄色与茎粗呈负相关。5.利用SSR标记对花青素相关基因进行初步定位,获得两个两侧连锁标记:IBM266和IBM395,与目标基因遗传距离分别为27.5cM和33.6cM,将其定位在2号染色体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素相关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吴娟娟,吴明月,贾惠,张森,朱蕙霞.冬虫夏草中虫草素相关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J].交通医学.2019

[2].周红.甘薯F_1群体重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及花青素相关基因定位[D].广东海洋大学.2019

[3].陈春莹,刘小乐,程丽琴,付艳霞.沉默间皮素基因对可溶性间皮素相关蛋白表达及对上皮性卵巢癌生长转移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9

[4].王大玮,沈兵琪,周凡,周军.基于转录组测序的云南‘火把梨’花青素相关基因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9

[5].彭艳红,蒋亦昕,白光,王庆峰.胃炎康方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胃泌素相关基因调控通路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9

[6].肖美芳,林樟萍,陆喆,刘乾坤.降钙素相关基因肽在小鼠巨噬细胞炎症调控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9

[7].庞湃,孙长伏,佐佐木朗.小鼠拔牙创愈合过程中音猬因子及降钙素相关基因肽表达相关研究[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8].李凤蕾,薛姗姗,彭正午,王化宁,周翠红.电针干预对CUS大鼠抑郁样行为及海马内源性大麻素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神经解剖学杂志.2018

[9].王春霞.重组鸡GSTA3和Ex-FABP蛋白对TD肉鸡红细胞中凋亡和前列腺素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8

[10].刘春杰.棘孢木霉菌嗜铁素相关基因sidA的功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标签:;  ;  ;  ;  

产素相关基因论文-吴娟娟,吴明月,贾惠,张森,朱蕙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