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发酵放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红曲色素,萃取发酵,正交实验,发酵罐
发酵放大论文文献综述
相龙贝,李小蓉,曹雁平,王成涛,杨雪莲[1](2019)在《红曲霉液态萃取发酵产红曲色素的放大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曲色素是通过红曲霉菌发酵而制备的一种天然药食两用的色素。萃取发酵,通过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萃取剂,解除胞内红曲色素的积累作用和负反馈抑制,从而提高红曲色素产量。根据前期研究,将筛选得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植物油配比,所得萃取剂具有较为理想的萃取能力和生物相容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发酵罐放大培养,优化了发酵罐发酵条件,并研究了萃取发酵对红曲色素产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以及正交实验优化得到发酵罐生产的最佳条件:转速为200 r/min,通气量为3 v/vm,pH为5.0。在此条件下,红曲红、橙、黄色素含量分别达到164.7 U/mL、132.4 U/mL、122.6 U/mL。加入Brij 35后,红曲红、橙、黄色素含量可分别达到239 U/mL、203.7 U/mL、187.1 U/mL,相对于常规发酵提高了45.11%、53.85%、52.61%。(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杨帆[2](2019)在《叁年内新上8条生产线,全面布局微生物发酵板块! 湖南坤源在十周年庆典上放大招》一文中研究指出2009至2018的十年间,湖南坤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坤源")从零开始,默默耕耘,厚积薄发,自2014年改制以后持续快速增长,如今拥有8条生产线,下辖6家全资分子公司,组建技术服务团队100余人,年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成功跻身水产动保行业第一梯队,尤其在华中市场享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及影响力。2018年12月20日,"湖南坤源十周年庆典暨2018渔药经销商会议"在湖南浏阳隆重召开,盛邀全国各地近(本文来源于《当代水产》期刊2019年01期)
张涛[3](2018)在《麦芽醋醋酸发酵工艺的中试放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麦芽为原料,在利用液-液摇瓶发酵法对麦芽醋发酵的相关条件进行优化的基础上,再采用液态深层发酵法对麦芽醋生产的醋酸发酵工艺进行中试放大研究。研究表明,利用50 L发酵罐,采用分批发酵的方式,前中后期通风量分别为1.5,2.0,1.5 m~3/h;前中后期搅拌速度分别为100,150,100 r/min;起始酒精度5%(V/V),起始pH值4.0,接种量9%,装液量50%(V/V),罐压0.2 kg/cm~2,发酵温度32℃。经过60 h的发酵,最终醋酸的净含量为4.64 g/100 mL。(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期刊2018年19期)
窦速林[4](2018)在《重组乳杆菌放大生产最佳发酵时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微生态制剂的工厂化生产,确定重组乳杆菌放大生产最佳的发酵时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成本。因此,本研究利用传统的干酪乳杆菌放大培养基MRS培养基对重组ETEC K99和重组PEDV-S1干酪乳杆菌进行摇瓶培养和发酵罐生产,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重组质粒的拷贝数,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目标蛋白表达菌数,探究质粒拷贝数与目标蛋白表达菌数之间的相关性,确定放大培养的最佳发酵时间。首先,通过发酵重组干酪乳杆菌,绘制重组干酪乳杆菌的生长曲线,确定其生长的最佳时期。之后,将p LA-K99/L.casei与p LA-PEDV-S1/L.casei分别接种至添加抗生素和不添加抗生素的MRS培养基中传代培养,进行稳定性实验。我们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重组干酪乳杆菌中质粒的拷贝数,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乳酸菌的目标蛋白表达菌数。结果表明两株重组菌在摇瓶8 h达到生长顶点,传至120代时外源质粒并无丢失情况出现。p LA-K99/L.casei的质粒拷贝数在8 h达到峰值31.12,表达目标蛋白的重组菌在8 h达到峰值98.64%,p LA-PEDV-S1/L.casei的质粒拷贝数在8 h达到峰值29.97,表达目标蛋白的重组菌在7 h达到峰值92.76%。两株重组乳酸菌进行200 L发酵罐放大培养的检测结果表明,与摇瓶发酵相比,发酵罐发酵可以提高细菌数量,质粒拷贝数及目标蛋白表达菌数的结果与摇瓶发酵结果一致。以上试验结果显示了在细菌生长的对数生长期末期,质粒拷贝数和目标蛋白表达菌数最多。在衰亡期,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质粒拷贝数逐渐减少,目标蛋白表达菌数也在相应减少。因此,重组乳杆菌在对数生长期质粒拷贝数与目标蛋白表达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发酵的最佳时间是6~10 h。重组乳杆菌可以进行工厂化发酵生产。(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8-06-01)
姚伶俐,潘海峰,田文娟,惠天聪,谢志鹏[5](2018)在《代谢工程改造大肠杆菌合成丁二酸及发酵罐放大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Escherichia coli AFP111发酵生产丁二酸时大量副产乙酸,丁二酸得率低。【目的】代谢工程改造EscherichiacoliAFP111,提高丁二酸得率,降低副产物乙酸的生成,建立100 L规模的丁二酸发酵工艺。【方法】一步同源重组敲除乙酸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改造丁二酸合成途径关键酶启动子实现过表达;单因素优化5L发酵罐培养条件。【结果】敲除乙酸产生途径编码乙酸激酶和磷酸转乙酰酶的基因ackA-pta、苏氨酸脱羧酶和2-酮丁酸甲酸裂解酶的基因tdcDE获得SX02菌株,摇瓶发酵条件下其乙酸产量下降了53.42%,丁二酸得率提高9.85%。在SX02菌株基础上,经启动子改造过表达编码葡萄糖激酶的基因glk后获得菌株SX03,其Glk酶活性提高3.66倍,乙酸产量下降了31.62%,丁二酸得率提高8.28%。SX03菌株发酵生产丁二酸在5 L发酵罐进行放大,其乙酸产量为3.97 g/L,丁二酸得率为1.62 mol/mol葡萄糖,相比出发菌株的乙酸产量下降了75.76%,丁二酸得率提高19.12%。在5L发酵罐上对比研究了中和剂Na2CO3和NaOH混合液替换碱式MgCO3的发酵效果,并优化了发酵pH、搅拌转速和葡萄糖浓度,获得如下最适发酵条件:pH6.8,搅拌转速250r/min,葡萄糖100g/L,发酵结束时乙酸产量为2.24 g/L,丁二酸得率为1.66 mol/mol葡萄糖。中和剂替换优化后乙酸产量下降了20.65%,丁二酸得率提高2.47%。菌株SX03发酵工艺进一步在100 L发酵罐上实现放大,其乙酸产量为1.91 g/L,丁二酸得率为1.30 mol/mol葡萄糖。【结论】通过代谢工程改造的大肠杆菌,其副产物乙酸含量显着下降,丁二酸得率提高,并在5 L和100 L发酵罐上实现了工艺放大,展现出较大的工业化利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8年12期)
刘培洋[6](2018)在《γ-聚谷氨酸发酵培养基优化与放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γ-PGA是通过D-/L-谷氨酸之间脱水缩合形成的γ-谷氨酰键连接而成的一种水溶性阴离子聚合产物,是一种具有保湿性、成膜性、高吸水性、可降解性、成纤维性、生物相容性、可食用性和超强的吸附性等特性的新型天然高分子,其在食品、医药、环保、化妆品和农业等多个领域都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主要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γ-PGA,如何实现低成本发酵和提高单位产量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解淀粉芽孢杆菌YP11的初始培养基优化、5 L发酵罐放大试验、500 L发酵罐放大试验和γ-PGA发酵动力学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以解淀粉芽孢杆菌YP11作为发酵生产γ-PGA菌株,通过响应面设计法优化初始培养基。以提高解淀粉芽孢杆菌YP11发酵生产γ-PGA产量为目的,在前期单因素优化得到的初始培养基的基础上,应用Design-Expert V8.0.6软件中的Plackett-Burman设计试验方案,从初始培养基的9种组分中寻找出了影响γ-PGA产量最显着的叁个因素(谷氨酸钠、硫酸铵和氯化钙)。采用最陡爬坡实验确定出了接近γ-PGA最高产量时叁个因素的浓度范围,进而设计叁因素叁水平的Box-Behnken试验,确定出了相应的最优浓度。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YP11生产γ-PGA的最优培养基为:谷氨酸钠84.53 g/L,柠檬酸钠12 g/L,甘油30 g/L,(NH_4)_2SO_4 21.67 g/L,CaCl_2 0.07 g/L,MnSO_4·H_2O 0.1 g/L,MgSO_4·7H_2O 0.5 g/L,K_2HPO_4·3H_2O 0.5 g/L,FeCl_3·6H_2O 0.06 g/L。以此最优培养基进行了6组摇瓶发酵平行验证实验,γ-PGA平均产量为37.048 g/L,是优化前(初始培养基)产量(26.73 g/L)的1.39倍。应用最优培养基进行了5 L及500 L发酵罐分批发酵放大试验。在摇瓶发酵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了5 L发酵罐最优培养基和初始培养基的分批发酵放大试验,对比分析发现菌体生物量和发酵液粘度的最优培养基均高于初始培养基,最优培养基γ-PGA的产量(35.853 g/L)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了初始培养基γ-PGA产量(25.456 g/L)的1.41倍。在5 L发酵罐发酵工艺参数的基础上进行了500 L发酵罐放大试验,考察菌体生物量、pH、γ-PGA产量以及发酵液粘度参数在整个发酵周期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发现在500 L发酵罐中菌体的延滞期增长,但最终的菌体生物量、发酵液的粘度以及γ-PGA的浓度都高于5 L发酵罐,γ-PGA的最高产量达到36.245 g/L。对实罐发酵(5 L和500 L)进行了发酵动力学分析和研究。通过对解淀粉芽孢杆菌YP11产γ-PGA发酵特征的分析,建立了5 L和500 L发酵罐的γ-PGA发酵动力学模型,并运用Origin 9.0软件进行动力学方程非线性拟合分析。结果表明,菌体生长动力学均符合Logistic方程,产物(γ-PGA)生成动力学均符合Leudeking-Piret方程,底物(谷氨酸钠)消耗动力学均符合底物消耗的物料平衡简化方程;菌体最大比生长速率500 L发酵罐发酵放大试验(0.187 h~(-1))中低于5 L发酵罐的发酵放大试验(0.285 h~(-1));5 L发酵罐的产物生成以及底物消耗均比500 L发酵罐要快。各模型调整后的R~2值都在0.98以上,基本上能够真实的反映出菌体生长、γ-PGA产物生成和底物谷氨酸钠消耗在整个发酵过程的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04-01)
周志勤,周艳,马贵龙[7](2017)在《死谷芽孢杆菌S292发酵罐放大培养及其发酵液的抗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死谷芽孢杆菌S292(Bacillus vallismortis strain S292)是1株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较好抑制作用的细菌。为利用其发酵产物进行生物农药的研制,在对死谷芽孢杆菌S292摇瓶试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发酵罐放大培养试验和发酵液的抗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死谷芽孢杆菌S292在ZYBIO-1030L发酵罐放大培养试验中,20 L的装罐量,48 h种龄,7%接种量,32℃发酵温度,180 r/min的搅拌转速,培养4 d条件下,其发酵液抑菌活性最强。发酵液活性物质的紫外、日光和热稳定性较好,但对有机溶剂和强酸强碱较为敏感;对供试的15种植物病原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发酵液活性物质初步确定为蛋白、氨基酸或多肽类物质。另外,发酵液粗提物的500倍液对葡萄白腐病的田间防效为87.9%,低于对照药剂25%丙环唑乳油1 000倍液的防效(95.0%),但差异不显着,表明发酵液粗提物对葡萄白腐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张国民[8](2017)在《餐厨垃圾厌氧发酵工艺及中试放大》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14亿人口大国,食物消耗量比较大,相对产生的餐厨垃圾也比较多,用厌氧发酵技术处理餐厨垃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工业化应用方面还严重不足。本文进行了餐厨垃圾厌氧发酵小试实验和中试放大设计,来研究餐厨垃圾厌氧发酵工艺在实际中应用,以期对今后工业化餐厨垃圾厌氧发酵工艺和技术提供借鉴。本文首先对新鲜餐厨垃圾原料进行筛选和破碎两种物理前处理,通过测定原料基本性质VS、TS和产气潜力等,来确定餐厨垃圾发酵最大产气率。实验采用单相和两相这两种反应工艺,反应器采用连续全混反应器,以叁种不同有机负荷率1.5、2和3 g VS/(L·d)为变量进行研究。通过实验可得,以1.5 g VS/(L·d)进料时,单相中甲烷产率为420.2 mL/(g VS·d);而两相体系中产酸相不产气,产甲烷相产气为396.2 mL/(g VS·d)。以2 g VS/(L·d)进料时,单相和两相最大产沼气率为798.0、618.8 mL/(g VS·d),最大产甲烷率分别为520.8、464.1 mL/(g VS·d)。相比而言,在湿发酵条件下,单相混合发酵更适宜餐厨垃圾长期厌氧消化产甲烷。其次,对餐厨垃圾固体废弃物堆肥和废水处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餐厨垃圾堆肥的实验,可得到在70℃条件下,堆肥效果最佳,而添加菌剂、秸秆等,加快并提升了餐厨垃圾堆肥效果。餐厨垃圾发酵后会产生大量沼液,为了使废水达标排放,设计出微藻反应器和膜生物反应器,形成二级废水处理系统。最后,从工业化的角度对模块化餐厨垃圾处理的主体工艺进行了设计,根据能源化工的行业标准和小试试验结果及实际情况设计出中试水平的工艺技术包,为进一步工程设计提供依据。工艺主要包括餐厨垃圾预处理、厌氧发酵和生物天然气提纯这叁个模块,并对整个工艺进行了工艺评价和经济效益评价,从各项评价指标看,该餐厨垃圾厌氧发酵工程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朱肖磊[9](2017)在《一株1905#L-苏氨酸诱变菌株发酵工艺的优化和中试放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酵法生产L-苏氨酸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方法,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苏氨酸产量最大的国家,然而全球苏氨酸产能的扩张速度远远大于市场需求量的增长速度,已经形成了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市场竞争非常惨烈。为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本文以广东肇庆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菌种研究室提供的基因工程菌Escherichia coli THR6 1905#高产菌株为出发菌株进行了系统发酵工艺优化研究,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50L发酵罐发酵培养,与原始菌株对比验证1905#菌株的发酵水平,并得到1905#菌株50L发酵过程的各种参数指标。结果表明1905#菌株产酸水平达到130g/L,转化率达到53%,对比原始菌株产酸水平110g/L及糖酸转化率50%分别提高了18.2%和6%;并且发酵过程中1905#菌株对比原始菌株,在OD方面得到了提高,在满足溶解氧大于20%的控制条件下,搅拌转速及通风量都得到了相应的降低,更有利于能耗的降低。2.发酵初始培养基中添加赤砂糖作为一部分碳源和促生长剂,氮源使用硫酸铵和酵母抽提物,本论文通过试验对比,使用更为廉价的甘蔗糖蜜代替赤砂糖、玉米浆代替酵母抽提物,添加量分别为2g/L和8g/L。同时优化了硫铵的添加量为0.5g/L,将苏氨酸的50L发酵罐发酵产酸提高至140g/L,糖酸转化率提高至55%。3.根据50L发酵罐发酵优化的结果,将1905#诱变菌株发酵放大至12m3中试试验,根据发酵过程及结果,结合中试设备条件进行优化,确定甘蔗糖蜜添加量为0.15%,玉米浆添加量为8g/L,硫酸铵添加量为0.15g/L,使发酵产酸为135g/L,糖酸转化率为57%。我国关于苏氨酸发酵方面的研究基本以摇瓶和小发酵罐研究为主,很少有报道10吨级以上发酵罐发酵的研究,而且大部分发酵水平比较低,不符合国内苏氨酸发酵水平的实际情况,此论文对苏氨酸发酵水平工业化生产提高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同时,对了解国内苏氨酸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帮助。(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4-07)
田友明,孙元亨,肖安风[10](2016)在《琼脂硫酸酯酶的发酵优化及中试放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实验室克隆表达的产琼脂硫酸酯酶的重组大肠杆菌(E.coli-ars)为研究对象,首先在摇瓶中对其诱导条件进行单因素优化,得到最佳条件为:诱导温度21℃,诱导时间24h,诱导剂α-乳糖4g/L,诱导初始菌浓度(OD_(50))0.6;然后在5 L罐中对菌株进行发酵,在发酵过程中进行补料试验,结果表明补料提高了生物量,但是对酶活力没有促进效果。最后在摇瓶及5 L罐发酵基础上,分别进行20 L和200 L发酵罐的中试放大实验,结果表明,20 L罐中最大酶活力为157.5 U/mL,200 L罐中的最大酶活力为110.4 U/mL。(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叁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1-09)
发酵放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09至2018的十年间,湖南坤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坤源")从零开始,默默耕耘,厚积薄发,自2014年改制以后持续快速增长,如今拥有8条生产线,下辖6家全资分子公司,组建技术服务团队100余人,年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成功跻身水产动保行业第一梯队,尤其在华中市场享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及影响力。2018年12月20日,"湖南坤源十周年庆典暨2018渔药经销商会议"在湖南浏阳隆重召开,盛邀全国各地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发酵放大论文参考文献
[1].相龙贝,李小蓉,曹雁平,王成涛,杨雪莲.红曲霉液态萃取发酵产红曲色素的放大工艺研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2].杨帆.叁年内新上8条生产线,全面布局微生物发酵板块!湖南坤源在十周年庆典上放大招[J].当代水产.2019
[3].张涛.麦芽醋醋酸发酵工艺的中试放大研究[J].农产品加工.2018
[4].窦速林.重组乳杆菌放大生产最佳发酵时间的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8
[5].姚伶俐,潘海峰,田文娟,惠天聪,谢志鹏.代谢工程改造大肠杆菌合成丁二酸及发酵罐放大工艺[J].微生物学通报.2018
[6].刘培洋.γ-聚谷氨酸发酵培养基优化与放大试验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8
[7].周志勤,周艳,马贵龙.死谷芽孢杆菌S292发酵罐放大培养及其发酵液的抗菌活性[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7
[8].张国民.餐厨垃圾厌氧发酵工艺及中试放大[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
[9].朱肖磊.一株1905#L-苏氨酸诱变菌株发酵工艺的优化和中试放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10].田友明,孙元亨,肖安风.琼脂硫酸酯酶的发酵优化及中试放大[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叁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