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现代化模式的重大转换

马克思主义中国现代化模式的重大转换

郭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191

从现代化视角来审视,近代中国八十年的文化选择实质上是一个追求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自强运动,奉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旨在保种、保教的前提下,以西学补中学,学习西方的器艺文化,尝试进行资本主义器物层面现代化。“中体西用”虽然在思维方式上和运动策略上有其必要性,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以“中体西用”为指导的资本主义器物层面现代化的失败。随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企图借清廷的力量以自上而下的改良方式推行“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将理想付诸自下而上的革命方式,建立“民主共和国”。但是,无论改良还是革命,均未成功,资本主义政治现代化的选择也败于垂成。辛亥革命以前种种现代化努力的夭折,其实也是宣告“中体西用”、“中西调和”、“三民主主义”发展模式或现代化模式的失败。

尽管先进的中国人为追求资本主义现代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血的代价,但这一事实并没有使对现代化心弛神往的中国人偃旗息鼓,在1911年至1921年这10年间,对现代化的探索依然强烈。陈独秀等中国的先进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从西方资本主义理论库中择取了“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一对核心价值,对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家族主义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广泛的批判和重估,把中国现代化推进到观念文化层面。陈独秀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不论什么事物,即使是“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数,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如果与现代资本主义价值不相符合,“皆一文不值也”。)李大钊则痛斥孔教乃“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必须指出,十月革命前,中国先进分子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化的推崇,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所局限。在当时的情况下,全球现代化呈单一模式,只有英法所开创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类型。这一类型表现出无可争辩的影响力,成为发展中国家竞相模仿的对象。

然而,1914至1918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撕开了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面纱,特别是巴黎和会给中国人以耻辱,于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失去了魅力。“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就在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失望,对中国未来的出路苦闷彷徨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获得了成功,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居于独一无二地位的境况,开创出人类历史上第二种现代化类型即社会主义现代化类型。由此,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发生了重大转折,先进的中国人放弃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类型的钟情,由“西化”到“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并自觉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先进分子。1918年,李大钊在《言治》季刊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指出:“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十月革命预示着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到来,是“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此后,一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而且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展开论战,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特别是1920至1921年间,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以张东荪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展开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这场论争持续一年多,从本质上说,是一次关于中国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实行社会革命还是实行社会改良和需不需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论争。以提倡基尔特社会主义为名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人,既无法说明在中国当时条件下如何实行基尔特社会主义,又无法抹煞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下资本主义不可能在中国发展起来的事实。他们在马克思主义者的回击下,只有败下阵去。在论争中,以李大钊等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坚定地选择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李大钊指出,资本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人民在世界经济上的地位,已立在这劳工运动日盛一日的风潮中,想行保护资本家的制度,无论理所不可,抑且势所不能”。[14](P356)他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指出:“今日在中国想发展实业,非由纯粹生产者组织政府,以铲除国内的掠夺阶级,抵抗此世界的资本主义,依社会主义的组织经营实业不可。”在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上,早期马克思主义批判了实行阶级调和、分红制度、互助合作等改良主义主张,提出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张。陈独秀说,中国社会黑暗至极,除了中国劳动者联合起来组织革命团体,改变生产制度,是无法挽救的。李达提出,在中国要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虽然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没有将现代化的资本主义方向与利用资本主义以推进现代化这两个问题区别开来,对资本主义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还缺乏必要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须具备的历史条件也缺乏足够的估计,但是,他们提出的上述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为初创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所接受。后来,中国共产党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思想。因此可以说,“在现代化价值取向上,五四以后的启蒙运动无疑是极为重要的转折。一种不同于地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崭新的现代化价值取向已出现,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超越资本主义取向的新选择。”

总起来说,经过五四文化选择,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并逐步成为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新的文化选择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和传播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选择不仅成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新起点,规约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且开始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转换。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说,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是中国文化选择史上的重大转折。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邹诗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重建[J].中国社会科学,2005(1)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李毅、张凤江.裂变与选择——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历史探索[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5]李大钊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陈独秀.独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标签:;  ;  ;  

马克思主义中国现代化模式的重大转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