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隔作用论文-李世家,王贵松

远隔作用论文-李世家,王贵松

导读:本文包含了远隔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脏保护作用,梗死面积,缺血适应,体液因子

远隔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世家,王贵松[1](2019)在《远隔缺血适应心脏保护作用的神经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1]),早期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其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再灌注治疗过程中无法避免的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所致的心肌细胞坏死或凋亡,在最终心肌梗死面积中所占比例达50%~([2]),严重影响STEMI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一直以来,探索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保护措施成为冠心病防治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一系列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远隔缺血适应(RIC)对STEMI患者是一种有效的心脏保护策略,可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和临床预后~([3,4])。RIC通过对远隔组织或器官(如肢体)循(本文来源于《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李华钢,刘煜敏,孙冬[2](2019)在《远隔缺血后处理联合脑心通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脑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远隔缺血后处理(RIPostC)联合脑心通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将12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脑心通组)、RIPostC组和RIPostC+脑心通组,每组各40例;3组均按照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用药,并严格控制高血压、高血糖等危险因素。结果 经过6个月的干预后RIPostC+脑心通组的症状改善率显着高于对照组(77.5%vs 32.5%,P<0.01)。RIPostC组症状改善率为52.5%,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6),但显着低于RIPostC+脑心通组(P=0.017);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显着降低(P<0.01),且治疗后RIPostC+脑心通组的NIHSS评分显着低于RIPostC组(P<0.05);治疗后RIPostC组和RIPostC组+脑心通组患者BI指数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P<0.01);RIPostC+脑心通组的脑梗死再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5%vs 20%,P=0.044)。结论 远隔缺血后处理具有显着的脑保护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以及降低脑梗死的再发生,且RIPostC联合脑心通治疗效果更佳。(本文来源于《卒中与神经疾病》期刊2019年03期)

周俊辉,刘晓乐,孟宪慧[3](2019)在《远隔缺血预处理对食管癌根治术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及术后早期康复的改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远隔缺血预处理(RIPC)对食管癌根治术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及术后早期康复的改善作用。方法择期接受食管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RIPC组(R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麻醉方法及苏醒期躁动的常规预防措施相同。R组在麻醉诱导后5 min于患者右上肢上臂采用测压袖带给予3个循环的5 min缺血(袖带充气,压力≥200 mm Hg)及5 min再灌注(袖带放气至0 mmHg)处理;C组将袖带绑于患者右上肢,但不进行充气及放气操作。(1)两组患者在麻醉结束后0、5、10、15、20、30、60min采用叁分法进行苏醒期躁动评分,躁动评分≥1分记为患者发生躁动,计算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躁动发生率。(2)使用FORE-SIGHT脑氧饱和度监测仪监测患者的局部脑氧饱和度(r SO_2),分别于麻醉前10 min(T_0)、麻醉后10 min(T_1)、手术开始前10 min(T_2)、手术开始后10 min(T_3)、手术开始后30 min(T_4)、手术开始后60 min(T_5)、术毕前10 min(T_6)及术毕时(T_7)记录患者的r SO_2。(3)分别于术后第1天和第2天采用康复质量评分量表-15(QoR-15)评估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质量。(4)监测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期嗜睡、呼吸抑制、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低血压、高血压、恶心、呕吐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1)与C组患者相比,R组麻醉结束后5、10、15、20min时躁动评分为3分的例数明显减少(P均<0.05),R组麻醉结束后10 min时的躁动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2)与C组患者相比,R组T_3~T_5时r SO_2均显着升高(P均<0.05)。与T_0时相比,两组患者T_1~T_2及T_6~T_7时r SO_2均显着升高(P均<0.05),而C组患者T3~T5时r SO_2均显着降低(P均<0.05),R组患者T_4~T_5时r SO_2均显着升高(P均<0.05)。(3)R组患者术后第1天和第2天的QoR-15评分分别为(115.5±6.6)、(128.2±7.6)分,C组分别为(91.4±7.9)、(103.5±8.2)分,两组相比,P均<0.05。(4)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期嗜睡、呼吸抑制、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高血压、低血压、恶心、呕吐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例数相比,P均>0.05。结论 RIPC可有效降低食管癌根治术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躁动评分,提升患者术中r SO_2,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9年12期)

李娟,白卫平,刘永飞,韩瑞丽,孙绪德[4](2019)在《Nrf2/HO-1在远隔缺血后处理减轻大鼠心肺复苏脑损伤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化酶-1 (HO-1)在远隔缺血后处理减轻大鼠心肺复苏脑损伤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Control组)、远隔缺血后处理组(RIPost组),每组15只。Control组大鼠建立窒息性心肺复苏脑损伤模型,RIPost组大鼠在自主循环恢复后行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在自主循环恢复后24 h分别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观察脑组织的损伤情况; 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脑组织Nrf2、HO-1蛋白及其mRNA表达情况。结果与Sham组相比,Control组呈急性缺血性改变,海马区神经元有明显的损伤,血清NSE含量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RIPost组病理学改变轻于Control组,血清NSE含量也较Control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Control组、RIPost组的Nrf2核蛋白和HO-1蛋白表达均高于Sham组,且RIPost组HO-1蛋白表达显着高于Contro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 05)。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Control组及RIPost组Nrf2 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RIPost组HO-1 mRNA的表达较Control组升高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远隔缺血后处理可减轻大鼠心肺复苏脑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大鼠Nrf2/HO-1通路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2期)

王东东[5](2019)在《微波消融正常肌肉联合Celecoxib对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及血流灌注影响作用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 兔脊柱旁肌肉VX2种植瘤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目的:建立兔脊柱旁肌肉VX2种植瘤模型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法将VX2瘤组织块种植于15只新西兰大白兔脊柱旁肌肉内建立肿瘤模型。接种后分别于第14、21、28、35天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随机选取1只荷瘤兔处死,行大体解剖及病理学检查。结果:15只实验兔脊柱旁肌肉VX2瘤组织块均成功种植,建模成功14只,成瘤率为93.3%。种植瘤CT平扫呈低密度结节灶,边缘模糊。CT增强扫描病变呈环状强化,边缘模糊,中心见低密度坏死区。种植瘤生长迅速,不同时间段肿瘤增长率(Tumor growth rate,TGR)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4)。VX2瘤组织块种植术后第14~28天瘤体大小为1.0~2.5cm。种植瘤坏死率第14~28天间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第28天与第35天种植瘤坏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43)。VX2种植瘤病理组织学呈浸润性生长,内部粥糜样坏死。瘤细胞呈条索状或巢状弥漫分布,间质血管丰富。瘤细胞形态不规则,体积较大,细胞异型性明显并见较多核分裂像。第35天时,5只荷瘤兔CT增强扫描发现腹膜后淋巴结及肺转移,2只荷瘤兔脊髓受侵犯。结论:脊柱旁肌肉种植瘤恶性度高,生长速度快,成瘤时间短,瘤组织血供丰富,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用于研究肿瘤局部治疗的实验模型。第二部分微波消融正常肌肉对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及血流灌注影响作用的初步研究目的:探讨微波消融(microwaveablation,MWA)正常肌肉对远隔VX2种植瘤的细胞增殖及血流灌注的影响作用。方法:16只脊柱旁肌肉内VX2种植瘤模型兔随机均分为MWA组和假治疗组。MWA组消融对侧正常肌肉组织模拟肿瘤完全消融。于术前24小时、术后即刻、术后72小时、7天及14天时行远隔VX2种植瘤CT灌注扫描。于术前24小时、术后72小时、7天及14天麻醉前采集外周血,采用兔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测定)法测定兔血清中COX-2含量。同期灌注扫描后行经皮穿刺活检,瘤组织行免疫组化CD34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与PCNA。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荷瘤兔外周血清COX-2浓度、肌肉VX2种植瘤CT灌注参数值、PCNA及MVD计数。结果:16只荷瘤兔实验技术成功率93.75%。MWA后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加速,MWA组与假治疗组远隔VX2种植瘤比较:第14天时肿瘤生长率(Tumorgrowth rate,TGR)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2)。第7天及第14天PCNA 阳性细胞数比例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72小时至第14天MVD计数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MWA组与假治疗组远隔VX2种植瘤CT灌注参数值相比较:第7~14天时血容量(Blood volume,BV)值增加,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期血流量(Blood flow,BF)值降低,组间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第72小时至第14天平均通过时间(Meantransmittime,MTT)值增高,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7天时表面渗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增加,组间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MWA组与假治疗组外周血清COX-2浓度比较:第72小时及第7天时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前24小时及术后14天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MWA正常肌肉组织建立的完全消融模型,制作方法简易、可靠,消融后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加速,血流灌注量增加。第叁部分 微波消融正常肌肉联合Celecoxib对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及血流灌注影响作用的初步研究目的:探讨肿瘤完全微波消融(Microwaveablation,MWA)联合应用Celecoxib对兔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及血流灌注的影响作用。材料与方法:24只荷瘤兔被随机均分为MWA组、联合治疗组及对照组(A、B及C组)。MWA正常肌肉组织后,联合治疗组每日以50mg Celecoxib灌喂,其余两组生理盐水灌喂。VX2种植瘤CT灌注扫描后经皮穿刺活检,瘤组织行免疫组化CD34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density,MVD)与PCNA阳性细胞数比例。外周血清检测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COX-2)浓度值。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Celecoxib对MWA后瘤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能够降低肿瘤内MVD计数并能降低肿瘤血流灌注。B组肿瘤生长率(Tumorgrowthrate,TGR)第14天时较A组减低,有统计学差异(P=0.022),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第7及14天时B组瘤组织PCNA比值较A组明显降低,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3、0.009),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428、0.152)。第7天时B组MVD计数低于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26),第14天时两组间MVD计数无统计学差异。叁组间CT灌注参数值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较大。第7及14天时B组BV、MTT及PS值均低于A组,而BF值升高,均有统计学差异。第7天时B组外周血清COX-2浓度值较A组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22),其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315)。第14天时,B组与另两组外周血清COX-2浓度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联合应用Celecoxib能够抑制MWA正常肌肉组织后对远隔VX2种植瘤血流灌注及瘤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9-04-01)

徐唐鹏,胡梦雪,许斌,宋启斌[6](2019)在《远隔效应的作用机制及临床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远隔效应概念的提出及放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关于如何促进远隔效应的临床前及临床试验投入研究。近年来,有研究指出,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可促进原发及转移部位肿瘤消退。同步智能技术的发展,如纳米颗粒技术、SRBs及肿瘤内输送技术,放疗联合免疫治疗有望增强肿瘤免疫原性、减轻肿瘤免疫抑制及剂量限制性毒性作用。(本文来源于《肿瘤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王栋[7](2018)在《远隔肢体缺血后处理脑保护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主要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远隔肢体缺血后处理(remote Limb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RIPost C)血清NO及cAMP含量的变化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的相关性,探究RIPost C内源性脑保护作用的相关机制。方法:根据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2017年4月至2017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急性期(发病距离处理时间≤72h)患者80例,NIHSS评分在4~15分之间;排除严重高血压、房颤、脑出血、严重心功能不全、严重肝肾功异常等情况,依照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患者意愿将收集的患者分成RIPost C组、常规治疗组,各40例,以上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选取年龄、性别与脑梗死患者相匹配的非脑梗死急性期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n=40)患者给予基础治疗,即给予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降脂药物、改善血液循环药物及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RIPost C组(n=40)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使用缺血处理适应仪每天进行两次RIPost C,连续1周,即接受双侧上肢完全缺血5min/再灌注5min为一个周期,5个周期为一组(5min/5min×5 cycle),并处理前及处理后第1天、第7天采集患者外周血标本,常规治疗组也于相应时间点采集患者外周血标本,对照组留取体检当天血标本,同时评估RIPost C组和常规治疗组患者处理前及处理后7d行NIHSS评分以及ADL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将收集的血标本采用ELISA技术检测RIPost C组、常规治疗组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中NO及cAMP含量,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ADL评分的变化,各个时间点NO及cAMP含量的变化。结果:1、处理前RIPost C组NIHSS评分及ADL评分与常规治疗组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处理后7d两组NIHSS评分及ADL评分均较入院时明显改善(P<0.05),但RIPost C组处理后7d的NIHSS评分及ADL评分改善更显着(ΔNIHSS:P=0.001;ΔADL:P=0.012),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处理前血清NO及cAMP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RIPost C组患者处理后1d血清NO及cAMP含量较常规治疗组升高(P<0.05),有统计学差异;处理后7d血清NO及cAMP含量较常规治疗组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3、常规治疗组患者处理前、处理后1d、处理后7d血清NO及cAMP含量呈下降趋势,但无显着差异(P>0.05);而RIPost C组患者处理前、处理后1d、处理后7d血清NO呈升高趋势,血清cAMP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但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缺血后处理后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远隔肢体缺;血后处理对脑梗死具有一定保护作用。2、远隔肢体缺血后处理可能通过调控NO及cAMP含量发挥其脑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12-01)

尤久琳,陈姝娜,高斌,解婷婷,冯加纯[8](2018)在《远隔缺血处理对慢性脑灌注不足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缺血处理(ischemic conditioning)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根据处理的时间不同,缺血处理分为缺血前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缺血过程中处理(ischemic per-conditining)和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分别在脑缺血事件发生前、发生过(本文来源于《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郝美丽,席悦,蔡梦昕,田振军[9](2018)在《在抗阻运动抑制心梗大鼠心肌细胞凋亡中其远隔器官骨骼肌FSTL1发挥重要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抗阻运动或胫骨前肌注射卵泡抑素样蛋白1(Follistatin-likeprotein1,FSTL1)腺相关病毒载体后骨骼肌源性FSTL1对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MI模型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LAD)结扎制备,术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心梗安静对照组(MI)、心梗+抗阻运动组(MR),心梗+腺相关病毒空载体组(MV)、心梗+FSTL1腺相关病毒载体组(MF),每组10只,其中S组只穿线不结扎。术后1周,MR组进行为期4周的爬梯抗阻运动,MV组和MF组于左肢胫骨前肌分别注射腺相关病毒空载体和FSTL1腺相关病毒载体。训练结束后次日,腹腔麻醉,常规血流动力学测定LVSP、LVEDP、±dp/dt max等,评价心功能。Masson染色观察并计算心肌胶原容积百分比(CVF%);TUNEL检测法观察并分析心肌细胞凋亡情况;PT-qPCR检测心肌fstl1m RNA表达;Westernblotting实验测定骨骼肌和血清FSTL1蛋白含量,心肌FSTL1、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MI后,骨骼肌FSTL1蛋白表达显着降低,血清和心肌FSTL1蛋白表达显着上调,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细胞凋亡均显着增加,心肌Bcl2/Bax比值显着减少,LVEDP显着增加,LVSP、±dp/dt max显着降低,心功能显着下降。抗阻运动或胫骨前肌注射FSTL1腺相关病毒载体后,心肌fstl1m RNA表达升高,但无显着变化,骨骼肌、血清和心肌FSTL1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且叁者呈显着正相关,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纤维化显着减少,LVEDP显着降低,LVSP、±dp/dt max显着升高,心功能显着改善。结论:抗阻运动可增加骨骼肌FSTL1表达或骨骼肌高表达fstl1后骨骼肌源性FSTL1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心脏,抑制心肌细胞凋亡,降低心肌纤维化,改善MI大鼠心功能。(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暨“科技创新与运动生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2)

王心颖,丁文婷,鲍双振,高倩,魏琰[10](2018)在《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100)和对照组(n=100)。对照组仅采用基础药物治疗,试验组采用基础药物治疗加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偏利现象发生率。结果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试验组NIHSS评分[(13.3±2.1)分]较对照组[(15.2±1.8)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两组偏利现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试验组偏利现象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能够明显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水平,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8年18期)

远隔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 探讨远隔缺血后处理(RIPostC)联合脑心通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将12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脑心通组)、RIPostC组和RIPostC+脑心通组,每组各40例;3组均按照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用药,并严格控制高血压、高血糖等危险因素。结果 经过6个月的干预后RIPostC+脑心通组的症状改善率显着高于对照组(77.5%vs 32.5%,P<0.01)。RIPostC组症状改善率为52.5%,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6),但显着低于RIPostC+脑心通组(P=0.017);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显着降低(P<0.01),且治疗后RIPostC+脑心通组的NIHSS评分显着低于RIPostC组(P<0.05);治疗后RIPostC组和RIPostC组+脑心通组患者BI指数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P<0.01);RIPostC+脑心通组的脑梗死再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5%vs 20%,P=0.044)。结论 远隔缺血后处理具有显着的脑保护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以及降低脑梗死的再发生,且RIPostC联合脑心通治疗效果更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远隔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世家,王贵松.远隔缺血适应心脏保护作用的神经机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9

[2].李华钢,刘煜敏,孙冬.远隔缺血后处理联合脑心通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脑保护作用[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9

[3].周俊辉,刘晓乐,孟宪慧.远隔缺血预处理对食管癌根治术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及术后早期康复的改善作用[J].山东医药.2019

[4].李娟,白卫平,刘永飞,韩瑞丽,孙绪德.Nrf2/HO-1在远隔缺血后处理减轻大鼠心肺复苏脑损伤中的作用[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9

[5].王东东.微波消融正常肌肉联合Celecoxib对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及血流灌注影响作用的初步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6].徐唐鹏,胡梦雪,许斌,宋启斌.远隔效应的作用机制及临床进展[J].肿瘤学杂志.2019

[7].王栋.远隔肢体缺血后处理脑保护作用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8

[8].尤久琳,陈姝娜,高斌,解婷婷,冯加纯.远隔缺血处理对慢性脑灌注不足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8

[9].郝美丽,席悦,蔡梦昕,田振军.在抗阻运动抑制心梗大鼠心肌细胞凋亡中其远隔器官骨骼肌FSTL1发挥重要作用[C].2018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暨“科技创新与运动生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10].王心颖,丁文婷,鲍双振,高倩,魏琰.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

标签:;  ;  ;  ;  

远隔作用论文-李世家,王贵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