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计算机通信网络及管理信息系统的设想

院前急救计算机通信网络及管理信息系统的设想

一、院前急救计算机通讯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的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李轩[1](2020)在《吉林省急救医疗体系现状与急救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针对吉林省急救中心和各医疗机构急救科室的急救能力和急救从业人员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吉林省急救能力现状,了解吉林省急救资源配置现状以及资源配置公平性,找出存在的问题,为卫生部门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数据支持和建议,以期提高吉林省医疗急救救治能力。[方法]采用机构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吉林省各急救中心、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以及急救从业人员进行调查。自行设计调查表格对各单位进行发放回收,数据用IBMSPSS24.0和Excel软件进行整理分析吉林省急救体系现状。调查表内容包括吉林省各急救中心和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急救科室基本情况、人员组成情况和急救设施情况等。问卷内容包括吉林省急救从业人员基本情况,日常干工作时间、工作压力、对工作的满意情况,工作中法律风险认知情况等。运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等方法评价急救设备与人员配置的公平性。[结果]1.全省各地区共计49家急救中心,1572名急救人员。吉林省急救中心普遍以差额拨款为主要的拨款方式。急救中心的运行模式以依托型为主,指挥型模式与独立型模式相辅相成。全省绝大部分市州的急救中心未开展设立下辖站点网络,能做到下辖急救站点的有12家,占比近全省四分之一。2.急救人员男女占比分别为51.3%和48.7%。急救人员年龄分布集中在30-50岁之间,最多的是30-40岁年龄层,占比30.3%。急救人员学历分布中大专占比最多,为37.5%。急救人员专业情况中护理专业占比34.0%,医学(西医)专业占比21.9%,其他专业占比39.2%。3.根据急救中心建设标准,建筑面积超过5000㎡急救车辆不应少于60辆,长春市远远高于标准。延边市、通化市、松原市、吉林市同样远远高于标准,梅河口市和辽源市高于标准,四平市达到标准,白城市急救中心建筑面积4430.32㎡有急救车14辆,低于国家标准。4.全省各地区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共计121个急诊科室,2613名急诊科人员。其中男性占比30.2%,女性占比69.8%。30岁以下占比34.8%,本科学历人数占50%以上,专业情况集中在护理与临床。医生集中在30-50最之间,护士集中在40岁以下,从医护的年龄分布可以看出吉林省公立医院急诊科的人员分布并未呈现老龄化,而是呈正态分布,梯队年龄很健康。5.急救车辆配置整体非常公平,各市间比较可以发现,通化、松原,辽源三个地区相比于其他市州车辆配置的公平性较差。急救人员配置整体绝对公平,各市间比较可以发现,松原、白城、吉林、白山相比于其他市州人员配置的公平性较差,白城人员配置合理性较差,辽源急救人员配置公平性不高。急救资源按地理分布配置的公平性相对较好。急救人员的曲线比急救车辆的曲线离公平线更远,急救人员的配置比急救车辆的配置公平性更不足。6.急救从业人员对急救工作关于收入待遇、责任风险、职称评定和工作强度四方面的满意程度情况中,超过40%的人在这四方面都选择了一般。医院培训是急救从业人员获取法律风险认知的主要途径。急救人员对法律法规的需求程度很高。[结论]1.吉林省急救信息网络建设有待完善,急救站的指挥调度不能及时高效,影响急救的出车效率。2.个别市州急救半径过大,存在急救资源浪费,急救资源不能最大化利用。3.吉林省急救从业人员的法律培训薄弱,急救的法律知识匮乏,急需专业性法律培训。4.吉林省部分地区急救资源配置合理性欠缺,急救设备存在不同程度短缺情况,急救人才稀缺。5.急救从业人员工作压力大,任务重,医患纠纷多,对急救体系满意度低。

方娴[2](2020)在《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面临着突发事件严峻的威胁和挑战,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其偶然性和巨大的破坏力,导致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巨大损失。紧急医疗救援是应急管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医疗机构迅速高效开展医疗救援能够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新疆地处祖国西北部,周边与八国相邻,特殊的地缘位置和自然条件使得其发生突发事件风险较高,时刻考验着政府及各部门的应急管理能力。由于新疆三级综合型公立医院承担着地区医疗救援的重任,因此研究其医疗救援应急管理具有现实意义。目的:本研究以承担新疆各地州突发事件医疗救援应急主要任务的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为研究对象,从入院救治患者伤害特征、医务人员应急救援及管理认知和医院风险事件识别综合分析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的现状和不足:首先回顾性分析既往救治的突发事件住院患者的伤害情况,分析伤害所造成的医疗救援压力和社会经济损失;其次,医务人员是医院开展紧急医疗救援的核心力量和专业人员,分析医务人员医疗救援综合能力和对医院应急管理的认知情况,寻找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能力不足;再次,对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内外环境进行突发事件和内部脆弱性风险评估,帮助医院确定医疗救援和应急管理的优先干预重点,做好医院自身灾害防范能力建设。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构建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乌鲁木齐市、北疆地区和南疆地区的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救援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最终为全面提高新疆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提供“政府-社会-医院”无缝隙衔接策略和政策建议。方法:(1)通过乌鲁木齐市5所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病案系统收集2011-2018年收治的因交通事故、职业灾害事故、火灾事故和社会安全事件住院治疗的29595例患者病历信息,分析其社会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民族、职业)、伤害特征(伤害部位和伤害性质)、临床特征(入院情况、住院天数、手术情况、转归情况)及住院费用。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住院费用采用CPI指数进行贴现标化。(2)对新疆21家样本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相关科室的5022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其人口学基本情况、应急培训演练及救援情况(次数及级别)、医疗救援应急能力认知(包括突发事件认知、医疗救援角色认知、医疗救援工作能力认知和急救知识技术掌握情况四方面)和对医院应急管理认知(包括承担应急任务、明确各级职责、应急培训演练、应急物资保障、应急经验总结和应急信息沟通六方面)。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连续性变量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医务人员对医院应急管理认知的影响因素。(3)运用风险矩阵法和Borda序值法对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外部环境即新疆地区4类突发事件的风险可能性和严重性两方面进行评估并确定其风险等级;再运用Kaiser模型风险评估矩阵对医院内部环境可能发生的4类致灾因子从其发生可能性和严重性(包括人员、财务、运营影响和应急准备、内外部应急响应6方面)进行灾害脆弱性风险分析,确定其相对风险值(R%)并进行排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自然灾害和技术事故两种致灾因子的相关性。采用德尔菲法构建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对新疆21家(全疆合计23家)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的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后,结合该指标体系最后确定新疆整体(21家医院)、乌鲁木齐市(包括7家医院)、北疆地区(包括8家医院)和南疆地区(包括6家医院)的医疗救援应急能力得分。结果:2011-2018年收治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患者29595例,(1)社会人口学特征中,男性占75.0%,年龄主要集中在1935岁(35.3%)和3645岁(24.1%)年龄段,职业以工人(26.9%)、自由职业者(18.1%)和农牧民(17.5%)居多。(2)伤害特征:事件类型中交通事故患者最多占50.6%,社会安全事件占24.1%,职业安全事故占23.3%;伤害部位,上下肢受伤占39.6%,头颈部位占34.8%。(3)临床特征:入院患者入院时病情以急危重为主占78.3%,患者多集中在骨科、急诊创伤科和神经外科,住院天数较长,60%需要手术治疗,90%以上患者治愈或好转。死亡例数共计861例,其中交通事故占66.43%,职业安全事故占31.4%。(4)直接经济负担,29595例患者共产生住院费用8.0亿元,交通事故占比最高达到62.5%,住院总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9%。社会安全事事件人次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2%。样本医院的5022名医务人员中,(1)近三年接受应急培训人员仅占59.3%,参加应急演练人员仅占60.8%,并且培训和演练次数较少级别较低;但有20.3%的人参与应急救援,救援次数较多且级别较高,地区间也存在差异(P<0.05)(2)医疗救援应急能力认知方面,一是突发事件分类回答错误率高,达到25.7%;二是医疗应急救援能力认知中安全防护(85.4%)、健康教育(62.2%)、心理支持(76.0%)、公共卫生防疫(64.0%)应答率低于急救技能(94.7%)和急救知识(95.3%)。三是50.7%的医务人员认为自身应急知识不能满足救援需要,掌握的急救技能中现场灾情评估(33.4%)、心理危机干预(33.4%)、健康教育(36.9%)和生物性致病因素防护(19.4%)的应答率低于其他急救技能。(3)医务人员对医院应急管理的认知水平基本在3.0分上下,属于一般熟悉水平,其中承担应急任务和明确职责两部分评分较高为3.08±1.02和3.09±1.04,其他部分认知评分低于3.0分,应急培训、演练和救援是应急管理认知水平的影响因素。南疆地区除个别条目外对医院应急管理认知整体高于其他两个地区。医院外部环境突发事件风险等级中,地震和道路交通事故为极高风险事件,暴雪、生物灾害、极端温度、企业安全事故、火灾事故、环境灾害、传染病暴发流行、“苯中毒、铅中毒和尘肺”以及经济安全事件为高风险事件。医院内部风险事件相对风险度较高的依次是火灾(48.72%)、暴力型医疗纠纷(47.60%)、医院感染暴发(46.65%)、地震(45.40%)、电力故障(44.94%)、流行病暴发(41.44%)、信息系统故障(41.25%)、电梯故障(40.23%)等,部分自然灾害因子和技术事故因子间相关性高于0.4。其次构建的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8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以及76个三级指标,对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后结合该指标体系确定其应急管理能力得分,其中医疗救治能力、应急保障、培训演练和考核能力得分较高,分别为0.23806、0.13622和0.10355,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制度和监测预警系统得分较低,分别为0.00134、0.00106和0.00091。乌鲁木齐市、北疆和南疆地区的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与新疆整体的应急医疗救援情况近似。结论: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现状存在不足:(1)突发事件伤害导致医疗救援压力大,人群健康损伤严重,医疗急救需求增多,直接经济负担严重;(2)医务人员存在应急培训演练机会较少,与现实医疗救援工作形成矛盾。医疗救援应急能力认知不够综合全面,突发事件认知不足,对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公共卫生防疫、安全防护方面认知低于临床急救技能和知识。对医院应急管理的认知水平普遍不高,可通过综合规范的应急培训演练体系提高其认知水平。(3)医院应明确将地震和道路交通伤害极高风险事件作为医疗救援优先目标,重点关注暴雪、传染病流行、企业安全事故等高风险事件救援,持续关注中低风险事件,定期采取风险评估的防控与救援措施。在内部加强对火灾、暴力型医疗纠纷、医院感染爆发等高风险事件的抗灾能力建设,明确自身脆弱性,完善高风险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强化部门防控,提高应急救援水平。从整体看,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的医疗救治、应急保障、培训演练和考核能力相对较好,而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制度和监测预警系统的能力相对较弱,应重点建设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制度和监测预警系统。乌鲁木齐市、南疆和北疆地区应急管理能力与整体相似。综合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管理的不足,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通过发挥政府应急医疗救援管理体系的支撑作用和社会网络应急救援体系的辅助作用,综合提升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应急救援管理能力。

石禹[3](2019)在《“互联网+”模式120急救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重症危急病例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院前急救的任务十分艰巨。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出车不够及时、任务无法实时追踪、系统不够智能化等等问题,急救调度工作面临种种困难。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互联网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越来越普遍运用,各种传统急救调度工作中的困难被逐渐解决。“互联网+”模式120急救调度系统就是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120急救调度相结合,积极创新,从而达到缩短院前急救响应时间,更好服务于社会的目的。本文采用松耦合的SOA模型,客户端/服务器架构,使用Visual Studio、微信WEB开发者工具、oracle数据库等软件进行系统开发,设计和实现了急救呼叫受理、车辆调度、重大事故上报、预告知、微信报警、手机定位、地图服务以及短信回访八个功能。急救呼叫受理、车辆调度、重大事故上报是院前急救调度的基本功能,主要实现了120急救的基本流程;预告知实现了提前通知车辆所选的医院做好救治准备;微信报警实现了微信用户预存健康档案和一键定位报警;手机定位实现了无需报警人口述就能迅速定位到地址;地图服务实现了批量算路、地址联想和路径规划;短信回访实现了发送回访短信和统计满意度。本文研究的“互联网+”模式120急救调度系统在具备传统急救调度系统的功能基础上,利用互联网通讯、手机定位、短信网关、微信小程序等技术,将120急救中心、分站、医院、救护车等急救资源围绕病人为中心紧密相连,行成一套有序、流畅、智能的调度系统。与传统系统相比,“互联网+”模式120急救调度系统的接警、出警速度都有大幅度提高,急救服务的质量也得到了显着的提升。

李爽[4](2019)在《院外心搏骤停数据库构建及基于MCLP的急救资源优化配置与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发生率高而存活率低,尽早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和快速除颤是抢救OHCA患者的关键措施,可由第一反应人在医疗急救(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人员到达现场之前借助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实施,以有效缩短OHCA患者的应急反应时间。我国第一反应人和AED资源有限,且缺乏合理利用,使得OHCA院前急救形势严峻。基于此,本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构建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并进行OHCA现状分析,以最大覆盖选址模型(Maximal Covering Location Problem,MCLP)为基础,构建基于 OHCA 的AED优化配置方案和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制定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流程,进而形成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以充分利用第一反应人和AED资源使之有效参与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从而改善心搏骤停院前急救现状,提高OHCA患者存活率。研究方法1.构建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并进行OHCA现状分析基于Utstein报告模式,参考AHA指南、欧洲复苏协会指南以及国内外OHCA数据库,收集上海市浦东新区2012年1月~2017年7月OHCA院前急救病历信息,使用MySQL数据库软件,以E—R模型和第三范式为设计指导,采用专家小组会议确定数据库表结构,构建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应用OHCA数据库对浦东新区16122例OHCA事件进行现状分析。2.构建并验证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通过信息收集和实地调研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AED配置现状;结合OHCA数据库中录入的5年(2012年~2016年)OHCA位置信息,通过地理编码将位置信息录入ArcGIS系统中,采用欧几里得度量计算距离,分析当前AED对OHCA的覆盖水平;以MCLP为方法学基础,设置AED的有效覆盖半径和AED数量两种参数,形成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并以2017年的OHCA位置信息为基础,对AED优化配置方案进行验证。3.构建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以ArcGIS系统中2012~2016年的OHCA位置信息为研究基础,以MCLP为方法学基础,根据社区网格化管理概念将浦东新区划分为若干网格单元作为第一反应人的活动辖区,设置第一反应人的有效覆盖半径和OHCA覆盖水平两种参数,形成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4.构建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结合前期AED优化配置方案以及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充分考虑实际情况,通过文献分析和专家小组会议构建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流程,进而形成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研究结果1.形成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是参考上海市浦东新区的院前急救特点,结合国际公认指南、专家会议进行设计,规范了 OHCA数据内容的录入标准和表达方式,其结构清晰、内容详实、操作便捷,具备录入、查询、导出及管理功能,可为未来院前急救中心常规OHCA患者的信息登记提供模板。应用OHCA数据库对上海市浦东新区16122例OHCA事件进行现状分析,结果显示OHCA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以81-90岁高发,但患者ROSC率和成活出院率均较低。80.22%的OHCA发生于居民区,公共区域的OHCA以街道发生频率最高。65.9%的患者以心源性病因为主,首次监测心律多为心搏停止,心律类型为不可除颤型心律。OHCA目击率、旁观者CPR实施率以及旁观者除颤实施率均较低,超过半数的OHCA放弃了心肺复苏。OHCA的高发时段为6:00-11:59,冬季较夏季发生频率高。OHCA的持续时间、急救响应时间均超过心搏骤停患者的黄金救治时间。2.形成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AED合理性分析显示AED安放位置与OHCA发生地不匹配现象严重。当AED的覆盖半径为100 m时,当前配置的AED对OHCA的覆盖率仅为4.60%,OHCA患者离最近的AED的平均距离为1124.99 m。优化后的AED配置方案AED对OHCA的覆盖率显着提高,OHCA患者距离最近的AED的平均距离缩短,两种优化配置策略对比显示重新改变已配置的AED位置可节约成本,更大程度地提高对OHCA的覆盖水平。其次,AED验证结果显示仅依靠步行获取AED的时间超过黄金救治时间4min,而骑行和电动骑行基本在4min以内。AED优化配置方案验证结论与之前一致,证明AED优化配置方案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3.形成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研究显示,当覆盖半径为100 m时,第一反应人可快步行走至OHCA患者身边,其需求量为4626人时可覆盖95%的OHCA。若第一反应人骑行或电动骑行至患者身边,其最大覆盖半径分别为300 m和500 m,此时需要配置1626个和1262个第一反应人,才可将OHCA覆盖率提高到95%。4.形成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根据前期综合分析,选择AED优化配置方案为:①已配置的AED位置不可移动时,AED覆盖半径为100 m时新增AED数量400台时的AED优化配置方案;②已配置的AED位置可移动时,AED覆盖半径为100 m时AED数量1000台时的AED优化配置方案。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为:①覆盖半径为500 m,OHCA覆盖率为90%时的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②覆盖半径为500 m,OHCA覆盖率为95%时的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以此为背景,根据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流程,形成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结合第一反应人的交通状态和OHCA事件中可利用的交通工具,呼叫不同覆盖半径下的第一反应人并取来不同覆盖半径下的AED,以尽可能使第一反应人和AED在医疗急救人员到达现场之前到达OHCA患者身边,时间在4 min之内。研究结论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具有中国心搏骤停特征,同时兼顾Utstein指南报告模版和国外成熟数据库特征,可规范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信息录入,高效管理和分析OHCA数据,提供临床及科研决策支持,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大样本OHCA病例分析显示OHCA事件发生率逐年上升,但ROSC率和成活出院率均较低,院前急救形势严峻。OHCA事件目击率、旁观者CPR和旁观者除颤实施率均较低,凸显了第一反应人和AED有效参与院前急救的重要性。当前AED配置合理性有待提高,基于OHCA事件的AED优化配置方案可有效弥补这一缺陷,充分发挥AED在院前的急救价值。此外,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为建立第一反应人体系提供了参考依据,并提示在未来配置第一反应人时,可根据招募的第一反应人的数量,为其合理配置交通工具,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让第一反应人随身携带AED,以缩短应急响应时间。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提供了第一反应人和AED参与OHCA院前急救的新模式,可为未来院前急救提供借鉴,以有效缩短OHCA患者的应急响应时间,改善院前急救现状,提高OHCA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范嘉隽[5](2018)在《上海市院前急救现状分析及改进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院前急救是指医护人员对伤病员从事发地到医院之前进行现场抢救、监护、运送的过程。院前急救体系承担群众日常急救、突发公共事件救援和重大活动保障等职责,事关民生福祉与城市安全,是城市医疗卫生体系和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急症医疗服务系统的首要环节。上海市属于经济发展强省,人口相对较多,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突发疾病概率的提升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2016年2月,上海市政府制定并出台了《关于深化本市院前急救体系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本文通过对文献的研读,对理论基础的理解出发,以公共管理的视角对上海市院前急救进行了理论层面的研究。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本人走访了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通过访谈,调研的形式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通过数据分析和对国内外现有模式的比较,去粗取精,求真务实,勾画出一个符合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特点的医疗急救体系。在章节安排上,第一章主要是对院前急救的理论基础进行介绍。通过对院前急救相关概念和理论介绍,使本文浅显易懂,从而避免过多专业带来的理解问题。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介绍上海市院前急救的现状。本文认为院前急救分三大要素,分别为急救通讯、急救运输以及急救医疗。本文根据这三个大要素,在本章中进行分段,分层次讨论,通过具体模块分析,找出上海市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提供具体对策。第三章则主要对院前急救的国内外模式进行分析和对比,从而找出适合上海市院前急救的模式。为第五章归纳后的总的对策和建议提供分析依据。针对第二章的重点研究章节,本文将院前急救分成三大要素,八个分析模块来具体分析。具体包括急救站点设置,救护车辆配备,医护人员配备,救护联动机制,快速救援路径,医患沟通,分级救治以及医院接收的具体流程。通过和国内外现有模式的对比,及整理数据来总结需要改进的方面。本文认为,目前上海市院前急救整体管理较为薄弱,其中包括缺乏联动机制;缺乏分级分类救护模式;非急救业务挤占有限急救资源以及全市缺乏科学、完善的急救资源配置。除此之外,还缺乏人才建设机制,信息化技术建设以及法制建设。在政府职能实施的过程中,要确保建立强有力的指挥中心,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善于做好协调工作并加强公共组织执行中的监管。在战略层面要建立现代急救管理制度,实现医疗大数据战略,加强信息化建设;统筹社会资源,政府协调社会联动急救;发挥市场主体意识,改进过程中建立良好沟通。本文的创新在于,大量一手资料的收集,以及第二章中对于三大要素中八个分析模块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第四、第五章则在第二、三章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以流程图表的表现形式,梳理了具有针对性的上海市院前急救的对策,使其更具备可操作性。

韩家豪[6](2018)在《急诊信息管理系统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背景由于我国的社会医疗服务体系不健全,大多数患者无论病情轻重都前往三级医院就医,使三级医院的急诊科人满为患。当急诊医疗资源不可避免的分散到非危重患者人群,整个急诊医疗体系对危重患者的接诊能力就会下降。随着急诊工作量的日益增大,手工统计的数据和信息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流失,急诊医疗资料保存、收集和分析缺乏规范和效率。急诊信息管理的缺乏和滞后,导致对急诊服务流程、医疗质量、工作量和内容的评价、监控及分析困难重重。医疗信息化即医疗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是指通过计算机科学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及数据库技术,为各医院之间以及医院所属各部门之间提供病人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并满足所有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借助无线信息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通过建立起一个院前院内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使急诊患者的临床数据得到有效保存及规范管理成为可能。2016年《医院信息平台应用功能指引》和2017年《医院信息建设应用技术指引》的发布,使医疗信息化管理成为新一轮医疗改革的重点。加强急诊科的信息化建设和数据的临床应用已经成为急诊科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目的通过我院与信息技术公司合作研发的院前院内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在急诊科的应用,分析急诊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指导急诊临床工作、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改善科室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经我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信息化管理系统采集的急诊就诊患者基本信息及相关临床资料,应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图表绘制,应用SPSS23.0(Chicago,I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有结果使用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院前急诊患者资料显示:2017年我院急诊科院前出车量为5515次,接诊患者4813人次。院前急救患者轻度2371例(占49.26%),中度1547例(占32.14%),重度645例(占13.40%),死亡250例(占5.19%)。810时是我院院前急救出车的高峰时间段。我院院前急救派车-出车时间达标率为99.83%、派车-现场时间达标率为99.68%。2.院内急诊患者资料显示:2017年我院院内接诊量为151508人次;院内接诊患者Ⅰ级患者343例(占0.23%),Ⅱ级患者4895例(占3.23%),Ⅲ级患者88759例(占58.58%),Ⅳ级患者57511例(占37.96%)。1720时为院内急诊的就诊高峰时间段。我院院内急诊不同分级患者分诊时间中位数为Ⅰ级2 min,Ⅱ级4 min,Ⅲ级1 min,Ⅳ级1 min,不同分诊等级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候诊时间中位数为Ⅰ级3min,Ⅱ级4 min,Ⅲ级9 min,Ⅳ级10 min,不同分诊等级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院前急救疾病谱中前五位疾病类型依次为:神经系统急症1306例(27.13%)、创伤933例(19.38%)、循环系统急症688例(14.29%)、呼吸系统急症503例(10.45%)、消化系统急症369例(7.67%);院内急诊疾病谱中前六位疾病类型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52407例(36.86%)、消化系统疾病28338例(19.93%)、创伤13630例(9.59%)、神经系统疾病10038例(7.06%)、耳鼻喉/口腔/眼科疾病9177例(6.45%)、循环系统6784例(4.77%)。4.院前急救病情严重程度为轻、中、重度患者中神经系统急症所占比例为最高,分别为35.39%、33.62%、38.65%,死亡患者中循环系统急症所占比例最高,达77.31%。院内急诊分诊等级为Ⅰ级患者中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占43.97%;Ⅱ级患者中循环系统疾病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占23.98%;Ⅲ级患者中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占37.13%,Ⅳ患者中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占56.30%。5.院前急救患者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8190岁(19.87%)、7180岁(17.68%)、6170岁(14.61%)三个年龄段;院内急诊患者的年龄分布主要集中于014岁(27.39%)、2130岁(18.66%)、3140岁(12.92%)三个年龄段。6.院前急救患者分布排在前五位地点为:江南大道中(300次,占6.21%)、江南西路(273次,占5.66%)、前进路(261次,占5.41%)、新港西路(257次,占5.33%)、东晓南路(300次,占4.37%)。结论1.目前急诊医疗资源未能得到合理使用,推进急诊信息化管理和分级诊疗是优化急诊医疗资源分配的重要途径。2.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急症是我院急诊科危重症管理工作的重点,医院应重视卒中中心和胸痛中心的建设。

刘兴元[7](2018)在《对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医疗卫生应急和院前急救工作信息化程度和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对云南省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我省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吴立文[8](2017)在《浅谈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院前急救信息化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应急反应速度,为急救人员提供有效的医疗技术支持。信息化在确保数据资料实现传输的同时还可以存储语音、图像等的信息和必要时的回放,以明确紧急医疗救治质量,分析信息化实施后医疗资源利用的情况,保证急救信息链的完整,增强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协同工作的能力,提供可借鉴的管理模式。本文以提高区域院前急救效率为目标,分析北京市海淀区医学救援中心的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现状中的问题,提出完善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以及在建设中应注重政府主导、系统的实用性、院前与院内信息平台对接的关键点。

路剑新,皇俊[9](2016)在《浅谈常州地区引进的“120远程急救互联网系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适应突发工业意外事故、交通事故及自然灾害事故现场救护的需要,为整体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能力。探讨实施现场急救新理念、新模式、新装备、新疗法的效果。方法在常州地区建成立信息化、网络化、整体化、环环相扣无缝隙连接的现场救治新模式,中心在急救车上安装无线CDMA视频服务器、海利赢TE-4000Y无线多参数远程监护系统和对讲机,在中心和医院安装LED显示系统,给专科医生配备平板笔记本电脑。结果在监控中心的值班人员通过网络便能看到及时视频;领导也可通过手机、笔记本上网观看视频,随时随地及时指导现场的抢险救灾工作;专科医生也可通过LED显示屏、笔记本电脑观看视频,随时随地通过对讲机及时指导现场急救人员对患者进行妥善地抢救,为后续院内治疗做好铺垫作用。结论急救新模式在危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是切实可行的,明显提高了急救质量,提升了急救队伍的应变速度,整体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能力。

葛鑫[10](2016)在《计算机网络通讯指挥系统在120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提出院前急救是指对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的病人在到达医院前进行的紧急救护,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和监护转运至医院的过程。院前急救水平反应一个国家组织管理、医疗水平及公共福利的综合能力,因此院前急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完善,120急救指挥中心网络系统在院前急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在现代急诊医学的背景下,120急救指挥中心计算机网络通讯指挥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并分析其特点和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

二、院前急救计算机通讯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的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院前急救计算机通讯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的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急救医疗体系现状与急救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急救医疗的相关概念
    1.3 国内外现状
        1.3.1 国内现状
        1.3.2 国外现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质量控制
第3章 结果
    3.1 吉林省120 急救中心情况分析
        3.1.1 急救中心基本情况
        3.1.2 急救人员人口学特征
        3.1.3 急救人员各职业类型年龄分布与学历分布情况
        3.1.4 急救人员编制、资质情况
        3.1.5 急救人员技术资格与技术职务情况
        3.1.6 急救人员流入来源情况
        3.1.7 急救车辆情况
        3.1.8 急救中心互联互通与信息系统情况
        3.1.9 急救过程中相关时间情况统计
    3.2 吉林省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急诊科急救能力分析
        3.2.1 吉林省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急诊科室基本情况
        3.2.2 急诊科研能力情况
        3.2.3 急诊科应对突发疫情情况
        3.2.4 急诊是否可进行检验或影像检查(24 小时)情况
        3.2.5 急诊人员人口学特征
        3.2.6 各职业类型人员年龄分布情况
        3.2.7 各职业类型人员学历分布情况
        3.2.8 急诊人员编制情况
    3.3 吉林省急救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
        3.3.1 急救资源按人口分布现状
        3.3.2 急救资源按地理分布现状
    3.4 急救从业人员工作现状
        3.4.1 急救从业人员日常工作情况
        3.4.2 吉林省急救从业人员培训情况
    3.5 吉林省急救从业人员对工作满意情况
        3.5.1 对工作满意程度
        3.5.2 对工作压力大小
    3.6 急救从业人员法律风险认知情况
        3.6.1 急救从业人员法律风险认知途径
        3.6.2 急救从业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需求情况
        3.6.3 急救从业人员对急救相关建议
第4章 讨论
    4.1 吉林省急救资源配置及急救能力现状
        4.1.1 急救相关人员配置情况
        4.1.2 急救机构设备配置情况
        4.1.3 急救网络建设情况
        4.1.4 救援能力情况
        4.1.5 资源配置公平性情况
        4.1.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4.1.7 科研能力
    4.2 吉林省急救医务人员急救现状认知分析
        4.2.1 工作压力满意度情况
        4.2.2 法律培训需求及认知情况
    4.3 对策建议
        4.3.1 人力资源方面的建议
        4.3.2 救援能力建议
        4.3.3 资源配置公平性建议
        4.3.4 加强法律知识和培训建议
        4.3.5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4.3.6 宣传急救知识,公共场所投放AED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各类突发事件不断频发
        1.1.2 我国面临突发事件严峻挑战
        1.2 国内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研究
        1.2.1 国外应急管理理论研究
        1.2.2 我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1.3 国外医疗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1.3.1 国外公共卫生处置研究
        1.3.2 国外医院医疗应急管理研究
        1.4 我国医疗应急管理研究及现状
        1.4.1 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现状
        1.4.2 我国医疗机构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1.4.3 医疗机构应急管理能力研究现状
        1.5 研究不足
        1.6 理论研究基础
        1.6.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1.6.2 风险管理理论
        1.6.3 系统管理理论
        1.6.4 无缝隙政府理论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1.8 研究内容
        1.8.1 主要研究内容
        1.8.2 几个概念
        1.9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基础
    第2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救治患者特征研究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病例信息质量控制
        2.1.3 研究方法
        2.1.3.1 文献研究法
        2.1.3.2 贴现法
        2.1.3.4 数据分析方法与统计软件
        2.1.4 相关内容界定
        2.1.4.1 住院病例伤害类别界定
        2.1.4.2 住院病例创伤部位界定
        2.1.4.3 住院病例损伤性质界定
        2.2 结果
        2.2.1 应急救治住院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
        2.2.2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患者伤害特征
        2.2.3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患者临床特征
        2.2.4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时间分布
        2.2.5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费用分析
        2.3 讨论
        2.3.1 突发事件导致社会危害性严重
        2.3.2 突发事件导致社会直接经济负担严重
        2.3.3 应用事件规律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季节性防控
        2.4 小结
    第3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研究
        3.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2.1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结果.
        3.2.2 不同地区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结果
        3.3 讨论
        3.3.1 医务人员培训演练机会少,与现实医疗救援工作形成矛盾.
        3.3.2 医务人员医疗救援能力认知缺乏综合性
        3.3.3 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水平不高,且存在地区差异
        3.3.4 构建规范综合的应急培训演练体系
        3.3.5 医院针对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不足提升医院应急管理水平
        3.4 小结
    第4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风险分析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2.1 专家情况
        4.2.2 新疆突发事件风险分析
        4.2.3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HVA)
        4.3 讨论
        4.3.1 借助科学方法确定新疆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优先目标.
        4.3.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明确自身脆弱性,强化灾害风险防控
        4.4 小结
第三部分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评价
    第5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及能力评价
        5.1 研究对象与方法
        5.1.1 研究对象
        5.1.2 研究方法
        5.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情况
        5.2.1 基本情况
        5.2.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情况
        5.3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5.3.1 德尔菲法筛选指标
        5.3.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5.4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分析
        5.4.1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情况统计
        5.4.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综合分析. ..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四部分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策略
    第6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策略及建议
        6.1 完善政府医疗救援应急管理体系
        6.1.1 制定专项法律法规明确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组织机构职责.
        6.1.2 构建高级别合作协调联动机制
        6.1.3 借助应急管理平台,建立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6.1.4 建立财政补偿机制和应急物资动态管理机制
        6.1.5 打造地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提升区域医疗救援能力
        6.1.6 组合各类救援队伍,打造地区综合紧急医疗救援队伍
        6.1.7 建设医疗救援学科,培养专门人才队伍
        6.1.8 打造立体救援模式,增加高技术含量应急救援设备
        6.1.9 加强突发事件高危行业针对性监管,从源头降低事件风险
        6.2 发挥基层组织职能,构建社会网络医疗救援应急体系
        6.2.1 制定基层医疗救援应急预案
        6.2.2 集合和调配基层辖区内医疗救援应急资源
        6.2.3 针对高风险行业及人群开展医疗救援应急教育和培训. . . . . .
        6.2.4 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救援功能
        6.2.5 组建基层医疗救援志愿者团队
        6.3 综合提升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应急救援管理能力
        6.3.1 医院应急管理组织层级扁平化
        6.3.2 医院脆弱性风险防控
        6.3.3 做好紧急医疗救援队建设
        6.3.4 应急医疗救援队员素质和能力要求
        6.3.5 应急预案制定修订
        6.3.6 医院建立综合性应急培训演练体系
        6.3.7 院前及院内应急救援流程衔接
        6.3.8 建设医疗救援重点科室
        6.3.9 后勤物资设备保障
        6.3.10 信息通讯系统保障
        6.3.11 灾后身心康复支持
    第7章 结论与创新
        7.1 结论
        7.2 创新
        7.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互联网+”模式120急救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
    2.1 微信小程序
    2.2 Web API技术
        2.2.1 WEB API技术介绍
        2.2.2 在微信程序中应用Web API
        2.2.3 百度地图API
    2.3 Web Service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3.2 急救调度功能需求分析
        3.2.1 电话呼救响应
        3.2.2 调度功能
        3.2.3 重大事故上报
        3.2.4 预告知客户端
    3.3 互联网辅助功能需求分析
        3.3.1 微信报警功能
        3.3.2 手机定位功能
        3.3.3 地图服务功能
        3.3.4 短信回访功能
    3.4 非功能需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
        4.1.1 系统架构设计
        4.1.2 系统功能详细设计
        4.1.3 系统各功能之间通信设计
    4.2 急救调度模块详细设计
        4.2.1 急救呼叫响应设计
        4.2.2 车辆调度设计
        4.2.3 重大事故上报设计
        4.2.4 预告知功能设计
    4.3 互联网服务模块详细设计
        4.3.1 微信报警设计
        4.3.2 手机定位功能设计
        4.3.3 地图服务功能设计
        4.3.4 回访功能设计
    4.4 数据库设计
        4.4.1 呼叫记录表
        4.4.2 短信记录表
        4.4.3 受理记录表
        4.4.4 出车记录
        4.4.5 微信报警信息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系统开发环境
    5.2 急救调度模块功能实现
        5.2.1 急救呼叫响应
        5.2.2 车辆调度
        5.2.3 重大事故上报
        5.2.4 预告知
    5.3 互联网服务模块功能实现
        5.3.1 微信报警
        5.3.2 手机定位
        5.3.3 地图服务
        5.3.4 短信回访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目的
    6.2 测试环境
    6.3 测试方法
    6.4 测试步骤
    6.5 功能测试
    6.6 性能测试
    6.7 实际运用情况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院外心搏骤停数据库构建及基于MCLP的急救资源优化配置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构建及应用
    一、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构建
    二、浦东新区OHCA数据录入及现状分析
    三、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构建及验证研究
    一、浦东新区AED配置现状研究
    二、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构建
    三、AED优化配置方案验证
    四、讨论
第四部分 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研究
    一、研究资料和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第五部分 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院前急救模式构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六部分 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局限
    四、研究展望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和科研工作参加情况说明
    一、发表论文情况
    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三、学术交流情况
    四、所获奖励和荣誉
致谢

(5)上海市院前急救现状分析及改进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研究背景
    二、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论文研究方法和内容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公共物品理论
        二、经济学资源配置效率理论
        三、新公共管理组织理论
第二章 上海市院前急救现状及分析
    第一节 上海市院前急救概况
        一、上海市院前急救的历史变迁
        二、上海市院前急救的建设目标
        三、上海市院前急救的基本构成
    第二节 上海市院前急救要素分析
        一、急救通讯
        二、急救运输
        三、急救医疗
第三章 国内外院前急救模式借鉴
    第一节 国外院前急救模式
    第二节 国内院前急救模式
    第三节 上海市院前急救模式的比较分析
第四章 上海市院前急救现存问题
    第一节 上海市院前急救整体管理较为薄弱
        一、全市尚未实现市、区二级急救资源的有效的统筹配置
        二、缺乏分级分类救护模式
        三、非急救业务挤占有限急救资源
        四、院前院内急救环节衔接不畅
    第二节 上海市院前急救缺乏人才建设机制
        一、院前急救从业人员流失率高
        二、院前急救医师的资质偏低
    第三节 上海市院前急救信息化技术建设不完善
        一、未建立统一的调度平台
        二、各医疗信息系统的共享不足
        三、急救信息系统与其他部门联动不足
        四、急救信息系统的智能化程度较低
    第四节 上海市院前急救法制建设尚需完善
第五章 上海市院前急救改进对策及建议
    第一节 政府加强院前急救整体规划
        一、协调统筹市、区一体化管理
        二、急救服务立体化
        三、开展分级救治
        四、逐步剥离非急救业务
    第二节 增加院前急救的人才储备
        一、增设院前急救专业
        二、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
        三、打通急救人才的晋升渠道
        四、提高院前急救人员待遇水平
    第三节 建立完善的院前急救信息化平台
    第四节 尽快出台院前急救的相关法律
    第五节 院前急救优化流程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6)急诊信息管理系统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对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云南省院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云南省急救中心
        1.1.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扎实
        1.1.2应用系统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1.1.2.1急救优先分级调度系统 (MPDS)
        1.1.2.2院前医疗急救费用无线医保报销信息系统
        1.1.2.3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系统
        1.1.2.4突发事件伤病员信息管理系统
        1.1.2.5急救车车载视频监控系统
        1.1.2.6互联网电子地图子系统
        1.1.2.7患方满意度回访系统
        1.1.2.8“微信急救”服务系统
    1.2 州 (市) 、县级急救中心
2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 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2.2 信息孤岛, 信息不通畅
    2.3 急救调度系统及设备资源闲置严重、利用率不高
3 思考与建议
    3.1 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 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
    3.2 全面规划, 整合资源
    3.3 推进院前急救与院内接诊无缝衔接信息系统建设
    3.4 夯实全省院前急救基础能力, 完善工作机制和建立健全制度体系

(8)浅谈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紧急医学救援信息化发展现状
    1.1 急救
    1.2 具体应用实例
2 国内紧急医学救援信息化的状况
    2.1 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和部分辖区 (县) 都建立了急救中心和院前急救系统
    2.2 现在120急救中心已经在进行新的尝试和研究
3 海淀120急救中心信息化建设情况
    3.1 信息化建设前
    3.2 信息化建设后
4 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4.1 信息化发展不全面
    4.2 信息化人才队伍滞后
    4.3 院前院内信息化平台衔接不紧密
5 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对策
    5.1 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
    5.2 培养专业化的信息人员
    5.3 构筑院前院内融合的信息化系统
    5.4 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10)计算机网络通讯指挥系统在120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计算机网络通讯指挥系统的构成
    1.1 计算机网络及服务系统
    1.2 数字录音录时及无线通讯系统
2 系统工作流程见图1。
3 计算机网络通讯指挥系统的特点
    3.1 系统化
    3.2 网络化
    3.2 形成了科学、合理、有效的急救方案
    3.3 加强了医院的管理水平
    3.4 顺应医疗政策, 提升医疗水平
4 总结

四、院前急救计算机通讯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的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急救医疗体系现状与急救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D]. 李轩. 吉林大学, 2020(08)
  • [2]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D]. 方娴. 吉林大学, 2020(08)
  • [3]“互联网+”模式120急救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石禹. 东南大学, 2019(10)
  • [4]院外心搏骤停数据库构建及基于MCLP的急救资源优化配置与策略研究[D]. 李爽.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2)
  • [5]上海市院前急救现状分析及改进对策研究[D]. 范嘉隽. 华东政法大学, 2018(02)
  • [6]急诊信息管理系统的临床应用[D]. 韩家豪. 广州医科大学, 2018(06)
  • [7]对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 刘兴元. 云南科技管理, 2018(01)
  • [8]浅谈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J]. 吴立文.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43)
  • [9]浅谈常州地区引进的“120远程急救互联网系统”[A]. 路剑新,皇俊. 第十二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2016灾害医学与急危重症高端论坛、国家级继教项目“心肺复苏与急危重症学习班”、广东省继教项目“心肺复苏与急危重症培训班”资料汇编, 2016
  • [10]计算机网络通讯指挥系统在120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 葛鑫.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33)

标签:;  ;  ;  ;  ;  

院前急救计算机通信网络及管理信息系统的设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