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薇雯
(江苏省丹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丹阳212300)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2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平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2.6%,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7%,对比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评分,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急性脑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高,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4-0082-02
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类型之一,发病人群多为中老年人,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一旦出现脑血栓形成,患者就会出现上下肢麻木无力、口眼歪斜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导致肺部感染、压疮等。临床经验总结得出,脑血栓形成具备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的“四高一多”特点[1]。临床治疗中,对脑血栓形成患者实施早期系统化、规范化地康复护理,可有效降低致残率与死亡率,提升患者的运动能力与生活质量。本研究为了进一步观察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选取了我院于2015年1月到2016年3月期间接收并治疗的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比了常规护理干预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不同疗效,现将对比结果进行如下总结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92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关于脑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或MRI等检查证实。按照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将92例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范围51~85岁,平均(64.3±3.6)岁。观察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范围50~85岁,平均(64.1±3.5)岁。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护理措施包括住院安排、环境营造、健康宣教、心理疏导、饮食指导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1)体位护理:监督并协助患者频繁变换体位,左右侧卧与平卧相结合,以防某个部位因长时间受压而出现压疮;(2)语言训练:让患者练习简单的张嘴、伸缩舌等动作,以提升其面部与口腔肌力,接着指导患者进行发音练习,先从简单的单音节开始,再慢慢过渡到相对复杂的句子,如此循序渐进;(3)吞咽训练:鼓励患者动手进食,细嚼慢咽,食物以稠糊状流质食物为主,以防因呛咳而造成肺感染;(4)肢体功能锻炼:待患者病情基本稳定后,鼓励其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初期可先练习坐起、抬臂等简单动作,之后再锻炼扶物站立,锻炼的时间与强度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
1.3观察指标
1.3.1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临床疗效: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四级,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2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参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的Barthel指数记分法进行评定[3],≥60分为良,表示轻度功能障碍,可独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动;41~59分为中,表示中度功能障碍,需较大帮助方可完成日常活动;≤40分为差,表示重度功障碍,大部分日常活动无法完成或需专人照顾。
1.3.3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运动功能:参照简易Fegl-Mevyer积分评定法进行评定[4],满分为100分,评分<50分为严重运动障碍,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96~99为轻度运动障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对比
护理干预后,对照组患者治愈3例,显效17例,有效1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2.6%;观察组患者治愈7例,显效22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7%,对比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护理干预后,对照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为(58.2±6.5)分,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为(67.8±6.0)分,对比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运动功能对比
护理干预后,对照组患者的Fegl-Mevyer评分为(86.8±3.2)分,观察组患者的Fegl-Mevyer评分为(97.1±2.8)分,对比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推进,我国脑血栓形成患者的患病率逐渐提升,每年因心脑血管死亡的人数也高达300万之多。当前,我国脑血栓形成患者人数约为750万人,其中伴有永久性残疾者约占75%。肖艳玲指出,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促进神经侧支循环或神经轴突、突然联系的建立,刺激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代偿与重组[5]。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了常规护理干预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不同疗效,结果显示,早期康复护理组患者的总有效率、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提示,早期康复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因此认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急性脑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高,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高远.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5):220-221.
[2]陈月红,蒋建波.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1):172-173.
[3]季桂玲.护理干预对促进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的效果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2014(10):139-139.
[4]赵艳,梁渝,姚宏波.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21):3244-3245.
[5]肖艳玲.关于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探讨[J].人人健康,2015(21):1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