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黑洞双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子星,黑洞,吸积,X射线双星
黑洞双星论文文献综述
徐啸天[1](2019)在《中子星/黑洞X射线双星的形成与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X射线双星由致密天体(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与一个正常恒星构成,系统的X射线辐射由双星中的物质传输引发的吸积过程产生。在我的工作中,我主要关注于吸积天体为中子星或者黑洞的X射线双星。X射线双星的形成与演化的研究综合了天体物理中许多基础的分支,因而在第一章绪论部分我先对相关基础背景进行介绍。首先我将描述发生在致密天体周围的吸积过程,吸积会产生X射线辐射并且引发中子星的自转演化,接下来介绍驱动和影响整个双星系统演化的机制:角动量流失机制、物质交流,然后讨论中子星/黑洞X射线双星的部分观测特性以及相应可能的解释,最后总结中子星/黑洞X射线双星的形成演化的标准图像以及其中尚未解决的疑难。在接下来的叁章中分别介绍了我硕士期间发表的相关工作。第二章主要讨论黑洞小质疑X射线双星中发现的轨道快速收缩现象,其收缩速率远超出了标准理论的预言。有观测认为A0620-00和XTE J1118+480中存在环双星盘,基于此观测结果我们采用了恒星演化程序MESA研究了环双星盘与内部双星的相互作用。由于环双星盘的形成演化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的计算中考虑了以下两种情形:盘形成于单次爆发现象;盘内物质由连续的爆发不断补充。我们证明了环双星盘模型可以通合理的输入参数解释观测到的轨道快速收缩,同时不会引发快速的物质传输率。第叁章分析了黑洞小质量X射线双星中伴星为主序前星的可能性。我们用MESA计算了由主序前星和黑洞构成的双星的演化。我们发现潮汐力矩不总是能够锁定主序前星的旋转,因为公共包层演化后主序前星的自转角速度慢于轨道角速度,并且对流包层较深。物质传输只可能发生在主序前星质酸大于1.2 M(?)的情况中,恒星内部核反应点燃的比较剧烈,使得其结束林中四郎线阶段演化后会经历一段时期的膨胀。理论上这些系统的有效温度和轨道周期与观测到Li元素超丰的黑洞小质量X射线双星不相符,因而不支持这些源中存在主序前的小质量伴星。第四章中研究Be/X射线脉冲星中脉冲周期的双峰分布,分布的峰值分别为~10 s和~200 s。基于磁穿透的吸积盘模型,我们讨论了双峰分布背后可能的吸积模式。相较于前人的工作,我们考虑了以下Be/X射线双星中重要的特征:爆发态、宁静态中不同吸积行为的转换、宁静态中吸积盘的结构可能会发生改变。证明了 Be/X射线脉冲星的平衡自转周期由爆发态中的加速力矩与宁静态中的减速力矩的平衡决定,目前观测到的大部分Be/X射线脉冲星应该接近于自转平衡态,并且我们的模型可以自恰地给出观测到的脉冲周期的双峰分布。最后,第五章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总结,展望今后开展的工作并展示初步结果。超新星爆发过程中的不对称性会使得致密天体诞生时具有一定的初始速度,称为natal kick。Kick速度对于X射线双星以及双致密天体的形成十分重要,但当前观测上和理论上还没有给出对kick速度很好的限制,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尝试用星族合成方法对kick速度以及相应的超新星爆发类型进行限制。(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25)
黄国庆[2](2017)在《黑洞双星系统的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开设了相对论天体系统混沌研究的新方向,属于计算数学(物理)、非线性混沌动力学、天体力学(经典力学)和相对论天体物理的交叉领域。在国际上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相对论混沌研究体系,即构建了保能量或结构的数值积分方法,建立了相对论坐标选择无关的混沌判定指标,设计了正则共轭旋转变量,指出同阶后牛(本文来源于《中国天文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7-08-08)
鄢淑平[3](2017)在《黑洞双星GRS1915+105“心跳态”的盘冕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黑洞双星吸积流有待深入研究。我们通过使用新的时变分析方法,研究了黑洞双星GRS 1915+105"心跳态",获得了其吸积流的一些细节,并进一步探讨了盘冕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天文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7-08-08)
张旭,张皓晶,张雄[4](2016)在《射电噪类星体与X射线双星的黑洞活动基本面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很多低/硬态X射线双星系统(XRB)中,射电和X射线光度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Dong等人通过研究得出了射电静类星体(RQQ)也存在着这一关系,并且其关系式与低/硬态X射线双星的基本面关系有着一定的相似度.分析收集的射电噪类星体来探究射电噪类星体是否也存在着这种关联,这些源包含了255个射电噪类星体.分析结果表明:(1)255个射电噪类星体(RLQ)的黑洞质量与X射线和射电光度之间以及射电光度爱丁顿比率和X射线爱丁顿比率之间均存在相关性,这与Dong等人运用亮硬态黑洞双星和射电噪类星体所得出的基本面关系式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然存在一定差异.(2)低/硬态X射线双星与射电噪类星体的基本面关系式可统一为lg L_R=0.998~(+0.045)_(-0.045)lg L_X+0.592~(+0.049)_(-0.049)lg M_(BH)-6.56~(+1.605)_(-1.605)(其中L_R为射电光度,L_X为X射线光度,M_(BH)为黑洞质量).(3)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X射线和射电光度与黑洞质量所构成的基本面关系式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不仅可用于描述低/硬态X射线双星系统和射电静类星体,同样可用于射电噪类星体.(本文来源于《天文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王晨[5](2016)在《银河系内黑洞低质量X射线双星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银河系内通过动力学手段证认了24个黑洞X射线双星(BH XRB)系统。其中绝大部分是低质量X射线双星(LMXBs),由一个恒星级黑洞和一个低质量的伴星构成。尽管对于此类系统的形成,人们已经做了很多研究。但是在理论上利用星族合成程序重现此类系统还有很大的困难。这是因为在公共包层(CE)演化中,原初低质量伴星很难驱散BH大质量前身星的气体包层。原初中等质量伴星虽然能驱散包层,但是理论计算的结果却不符合观测。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利用恒星演化程序和星族合成程序去研究BH LMXB系统的形成历史。论文的第一章介绍了低质量X射线双星的观测特征以及它们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第二章研究公共包层演化中的恒星束缚能参数λ。在以往的工作中,人们一般简单地假设λ是一个常数,然而我们知道λ是随着恒星演化而改变的。在这一章里我们利用MESA程序,系统地计算了1-60M(?)op.Ⅰ恒星的束缚能参数。我们将恒星核与包层的分界点定为燃烧的H壳层中最致密的部分,并且计算了焓模型下的束缚能参数。最后我们对λ进行了多项式拟合,以便使结果可以很方便地用到未来的星族合成工作中去。论文的第叁章我们检验了BH LMXB系统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假设和条件,例如形成黑洞的超新星爆发机制,CE演化束缚能参数,CE效率因子,以及原初双星质量比。对于每一种模型,我们通过星族合成方法得到了伴星的诞生率及其质量分布,伴星有效温度和双星轨道周期的关系。将这些计算结果与观测相比较,我们可以对BH LMXBs形成和演化中的重要参量进行限定。我们指出,在标准的CE模型下,采用失败的超新星爆发机制可以得到符合观测结果的此类系统。最后,我们在第四章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6-05-21)
付博文,陈玉鹏,张澍,纪龙,李剑[6](2016)在《Swift/XRT对黑洞双星GS2023+338(V404Cyg)在2015年的爆发观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历了26 yr的沉寂后,黑洞双星GS2023+338(V404 Cyg,简称V404)在2015年6月再次爆发,并且在爆发末期,Swift上搭载的X射线望远镜(X-ray Telescope,简称Swift/XRT)在光子计数(Photon Counting,简称PC)模式下首次观测到了奇特的同心圆环结构.主要通过分析Swift/XRT观测数据,对该圆环结构进行了能谱和时变分析,给出了圆环的能谱和流量等信息.在此基础上采用云团模型来解释观测到的圆环,并对圆环特性及其与爆发源之间的关联等性质给出了限制.(本文来源于《天文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鄢淑平[7](2015)在《黑洞双星GRS1915+105”heartbeat”态X射线变化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We report a phase-resolved timing analysis of two RXTE observations of the microquasar GRS 1915+105 during the single-and double-peaked"heartbeat"states,respectively.The coincidence that the QPO in the hard pulse phase disappears in the both states strongly indicates that the QPO is originated from corona.The(本文来源于《中国天文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5-10-19)
汪九洲,汪定雄[8](2012)在《黑洞双星低硬态与喷流成协的模型(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黑洞双星与准稳态喷流成协的低硬态模型.把盘冕模型与束缚在盘的磁补丁的开磁力线结合起来,拟合了5个黑洞双星低硬态的谱型;通过调节吸积率和盘冕的外边界和数值计算,验证了处于低硬态的黑洞双星的喷流功率和X射线光度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董爱军,盖宁,张福安[9](2012)在《黑洞候选体X射线双星Cyg X-1硬度比周期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离散傅里叶分析法,基于RXTE(Rossi X-ray Timing Explorer)/ASM(All-Sky Monitor,1.5~12 keV)观测数据,对黑洞候选体X射线双星Cyg X-1硬度比HR(5~12 keV/3~5 keV)(简写HR)的时变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黑洞候选体X射线双星Cyg X-1硬度比HR存在明显的周期特性:(1)混合态(硬态+软态,本文指MJD=50087~55841期间所有的观测数据)时,HR存在T≈5.6 d、40.0 d、78.4 d、173.8 d以及400/800 d的时变周期;(2)硬态时,HR存在T≈5.6 d、33.7/67.6 d、45.3 d和165.3 d的周期特性;(3)软态时,HR出现了T≈38.5 d、48.1 d和128.3 d的周期性变化.并利用粘滞理论和Zdziarski吸积盘模型讨论了以上周期特性的物理机制.(本文来源于《天文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高凌云[10](2010)在《黑洞与大质量恒星构成的双星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M33 X-7双星系统发现于2007年,由质量为太阳16倍的黑洞和质量为太阳70倍的蓝色恒星组成,这种奇异的组合使其一直难以归类。黑洞巨大,恒星暗淡,互相环绕的周期很不规律,所以研究小组抛弃了以往模型。经过千百次模拟,他们终于找到了这个位于300万光年远处叁角座的黑洞及其伴星的形成过程。(本文来源于《现代物理知识》期刊2010年06期)
黑洞双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国内开设了相对论天体系统混沌研究的新方向,属于计算数学(物理)、非线性混沌动力学、天体力学(经典力学)和相对论天体物理的交叉领域。在国际上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相对论混沌研究体系,即构建了保能量或结构的数值积分方法,建立了相对论坐标选择无关的混沌判定指标,设计了正则共轭旋转变量,指出同阶后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黑洞双星论文参考文献
[1].徐啸天.中子星/黑洞X射线双星的形成与演化[D].南京大学.2019
[2].黄国庆.黑洞双星系统的动力学[C].中国天文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7
[3].鄢淑平.黑洞双星GRS1915+105“心跳态”的盘冕相互作用[C].中国天文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7
[4].张旭,张皓晶,张雄.射电噪类星体与X射线双星的黑洞活动基本面关系[J].天文学报.2016
[5].王晨.银河系内黑洞低质量X射线双星的形成[D].南京大学.2016
[6].付博文,陈玉鹏,张澍,纪龙,李剑.Swift/XRT对黑洞双星GS2023+338(V404Cyg)在2015年的爆发观测[J].天文学报.2016
[7].鄢淑平.黑洞双星GRS1915+105”heartbeat”态X射线变化研究(英文)[C].中国天文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5
[8].汪九洲,汪定雄.黑洞双星低硬态与喷流成协的模型(英文)[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9].董爱军,盖宁,张福安.黑洞候选体X射线双星CygX-1硬度比周期特性研究[J].天文学报.2012
[10].高凌云.黑洞与大质量恒星构成的双星系统[J].现代物理知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