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选线原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交流注入,母线分列操作
选线原理论文文献综述
黄坛坛[1](2019)在《基于注入原理的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配电网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与用户相连,其运行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关系到社会生产与人们的生活。我国中低压配电网主要采用小电流接地方式,据统计,小电流接地系统故障中80%以上的故障为单相接地故障。随着配电网络越来越复杂,线路越来越多,若不能及时发现故障,极容易使故障恶化扩大,造成更严重的短路故障,甚至严重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至今仍没能彻底解决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问题。因此,对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解决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灵敏度低的问题,本文在注入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交流注入法和母线分列动作的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方法,并分析了两种选线方式适应的中性点运行方式及抗过渡电阻能力;针对“S注入法”所存在的缺陷,提出利用随机共振理论检测微弱的S注入电流信号,进而完成故障选线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应用对称分量法分析并总结出小电流接地故障的零序压及各线路零序电流的变化特征;据此特征,提出基于交流注入的选线方法,以增强故障稳态特征量。单相接地故障后在母线处每相对地接入电力电容器短时增大故障线路的零序电流,扩大故障线路与非故障线路稳态判据特征量之间的差距,改善基于故障稳态特征量的选线判据条件。以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为条件,确定注入电容电流的大小。分析了交流注入法的抗过渡电阻能力,设计出具体的选线流程并利用PSCAD仿真软件对所提的交流注入法进行仿真验证。(2)根据电气事故处理规程规定的接地故障线路操作规定“采用母线分列,确定接地故障母线系统”,提出一种基于母线分列动作的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方法。针对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和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分别分析了母线分列操作前后零序电压、故障线路和非故障线路中各电气量的变化规律,提出两种中性点运行方式下基于母线分列动作的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判据,该判据能够区别金属性故障与非金属性故障,可以准确选择故障线路,同时可以识别母线故障。设计了具体的选线流程图并利用PSCAD仿真和现场试验验证了该选线判据的有效性。(3)在介绍“S注入法”选线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指出了S注入信号检测困难的原因。分析了随机共振理论的经典模型及能够增强系统输出的机理,提出利用随机共振理论检测S注入信号的方法。利用归一化尺度变换对S注入信号频率进行处理,以达到随机共振理论求解时对输入微弱信号的频率要求。设计了基于随机共振理论的S注入信号检测流程。PSCAD和Matlab软件仿真验证了该信号检测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冯志翔[2](2018)在《基于行波原理的配电网故障选线与定位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配电网是电力系统中重要的一环,作为输配电的最后环节,配电网面向用户,配电网的运行稳定性与可靠性直接影响到用户的用电质量。根据相关统计,在用户所遭受的平均停电时间中,90%以上是由配电网故障引起的。如果能够快速确定故障线路,定位故障位置,及时排除故障,则能够有效缩短停电时间,保证供电的可靠性。随着通信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硬件价格的下降,原来一些因为经济原因而没有采用的技术手段也可逐渐应用到配电网故障定位中,配电网中如PMU(相量测量单元)、故障指示器等监测装置的布置也在逐渐完善,这些方面都让我们在应对故障定位问题时,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本文结合配电网本身特性,针对配电网选线问题和配电网故障定位问题做了相关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文首先对行波的传播特性进行了分析,对模量行波的特点、初始行波波头等行波的相关性质进行了分析。对行波波头在经过小波变换后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在PSCAD/EMTDC电磁暂态仿真软件中搭建仿真模型对分析进行了仿真验证。最后,通过理论分析与仿真比较了小波函数特点并选取了适合行波信号处理的3次B样条小波。根据行波折、反射基本特性对电压、电流行波在母线处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故障线路电流行波幅值与非故障线路有明显差别,根据行波的这种幅值差异提出了利用电压、电流行波幅值比进行故障选线的方法。在PSCAD/EMTDC中,搭建相关配电网模型,分别在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两种接地方式下对选线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选线结果不受中性点接地方式,过渡电阻与故障初始相角的影响。对选线判据在架空线、电缆混连线路中的适用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分析表明该判据适用于混连线路。结合配电网中的故障指示器,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单端量的行波测距策略。这种策略利用配电网中的故障指示器,仅需布置一台单端行波测量装置,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可行性。针对测距需要,对故障指示器的布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故障指示器的布置原则,对测距过程中的伪故障点、行波波头识别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方案。最后,通过具体的例子,阐述了行波测距策略的测距过程,验证了策略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陈晓川[3](2017)在《基于零序有功分量法的短时投切并联小电阻的选线原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因为机理局限,选线试验效果好而实际准确性差的怪象成为消弧选线装置的常见情形。为此,供电局尝试采用了对消弧装置本体进行加装并联小电阻的改造方案,在单相接地故障时消弧线圈投入的瞬间投入小电阻,在短时内制造出明显的零序电流有功分量,极大地强化故障特征,有效提高选线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2017年12期)
闫严[4](2017)在《小电流接地系统选线装置原理仿真和测试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中低压配电网主要采取中性点非直接接地方式(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该接地方式下常发生单相接地短路故障,发生单相接地短路故障时短路电流非常小(一般不超过10A),短时间内不会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但发生故障后,非故障相电压升高至线电压,电压升高将对线路及电气设备造成影响,甚至发展成相间短路,造成线路跳闸,扩大故障范围。因此,一旦发生接地短路就需要快速确定故障线路,并及时的排除故障,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目前常采用的方法是在变电站装设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进行故障选线。根据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依据的特征量不同可以将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分为主动式选线装置和被动式选线装置。被动式选线装置主要利用暂态和稳态信息特征选线,主动式利用改变故障后某物理状态特征量(如投入中电阻,改变消弧线圈大小)进行选线。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生产厂家较多,针对不同的选线原理有各种产品性能和选线能力参差不齐的选线装置。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平台和系统可针对不同选线原理的选线装置进行检测。因此本课题以RTDS为测试核心,在RTDS系统的仿真软件RSCAD上搭建典型实际变电站数据的仿真模型,根据不同的选线原理进行模型搭建和波形分析,最后利用RTDS仿真的实时性搭建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闭环测试平台,并利用脚本程序进行测试过程控制。此外,因为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故障情况(如不同的接地电阻大小、不同的故障时间,不同故障位置等),因此本课题还开发了界面程序,可对发生的故障情况进行选择组合,实现在不同故障情况下对选线装置的检测。(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7-06-01)
周亚夫,许辰雨[5](2017)在《基于直流漏电流检测原理的直流电路接地选线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直流系统接地故障不能及时排除,会造成直流电源短路或保护设备误动,引起严重后果的问题,采用基于直流漏电流检测原理,并利用微机系统实现信息的采集和处理的接地故障选线方法,分析基于不平衡电桥的直流母线绝缘监测,基于直流电流传感器的支路电流巡检原理及基于微机控制的数据采集系统。结果表明:该方法抗干扰能力强、工作稳定、选线准确,是实现直流系统接地检测的理想选线方法。(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王昕,张婉婕,赵斌超,王军[6](2015)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下的选线装置原理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大多数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来降低通过故障点的电容电流,进一步降低电压,熄灭电弧,大大的提高电网系统供电的可靠性,但是利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来进行电弧消除的方式中仍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需要加以深入的研究与完善。该文阐述了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及其优点,探讨了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下常见的选线原理,并分析了选线原理的不足之处与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5年29期)
邢威[7](2015)在《浅析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原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纵观小电流接地选线的发展历史,简要概括了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故障时系统基本特征,分析了几种选线原理的特点,提出了尚需解决的问题,最后给出了分析结论。(本文来源于《中国电业(技术版)》期刊2015年08期)
邱燕玲[8](2015)在《基于风险调控原理的高地震烈度山区选线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5.12”汶川大地震对山区铁路公路造成巨大的破坏作用,不仅严重阻碍了抢险救援队伍的进入,而且严重滞后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目前线路工程的抗震设计主要体现在结构物抗震设计方面,但通过选线源头规避与线路工程全寿命周期统筹防控风险,才是最先进有效的抗震减灾模式。因此高地震烈度山区铁路减灾选线,应是以铁路定线为主体,同时考虑线路工程全寿命周期统筹防控风险的一种总体设计。论文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大量实震资料调查的基础上,以大地震风险调控为指导思想,开展了高烈度地震区新建线路从廊道选择、空间定线到个体工程设计的选线技术研究,并针对震后成灾环境巨变,次生山地灾害频发的特殊情况,研究有关震后线路工程修复与重建技术。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如下:通过对实震现象的调查分析,总结了路基工程震害特征,提出减轻山区线路震害的根本措施:路基工程破坏并不严重,而且易于抢通;山地灾害是造成线路工程破坏的最主要因素,山地灾害对线路工程的影响远大于工程直接震害;边坡防护工程能有效减轻山地灾害对线路的影响,但地震触发山地灾害的发生往往是始于山脊线附近的,对线路造成巨大损失的山地灾害发生在路域以外;对山地灾害的预防(防治)不能单纯依靠工程措施,应该在线路设计的源头——选线阶段从减灾的角度来考虑;线路通过发震断裂,任何加强工程结构物抗震能力的措施都难以抵抗大地变形问题,应通过选线阶段的策略来减轻震害损失。针对选线设计环节中的廊道方案选择,运用构造地貌理论,对活动断裂塑造的地貌格局和强震灾害效应的综合分析,得出廊道方案原则:断裂构造盆地在地形陡峭的山区往往形成一系列宽谷或线状分布的开阔地形,即是自然演化的经济据点和交通廊道,也是选线应利用的有利地形,还能有效减轻铁路服务期内的山地灾害;逆断层下盘挠曲盆地、正断层上盘断陷盆地、走滑断层断陷盆地和拉分盆地,均是铁路廊道方案可利用的地貌单元;综合考虑地震风险和地形条件,对逆断层,线位可选择在下盘的盆山过渡区域;对正断层,由于该类断层震级不大,铁路可沿正断层上盘断陷盆地布线,并采用工程抗震设计抵御地震风险;对走滑断层,一般有平直地形可利用,可实现以简易工程通过走滑断裂带的减灾策略。针对选线设计环节中的空间定线,根据波动理论与实震资料,研究了地震波在叁维空间传播的地形效应,以线路在地震动作用相对较弱的部位通过为原则,提出高地震烈度山区空间定线要点:区域性地震动的强弱程度与高程并无密切的关系,宽厚山体或大地势台阶也不存在明显的地震动沿高程递增的规律性,在选线确定大段落线路高程时,可不考虑高程放大效应;体波的直射和反射使背坡面易于产生顺坡向的裂隙,因此易在背坡面产生大规模的崩塌灾害,迎坡面更易于形成面波,且面波不易于传出迎坡面,因此在迎坡面产生表层塌滑灾害,当坡体两岸条件相同时,在体波占地震波主要能量的近场区,线路应选择迎坡向,在面波占地震波主要能量的远场区,线路应选择背坡向;峡谷地形在空间上能有效阻断高频成分Rayleigh波的传播,地震波在峡谷入射一侧振动强烈,在另一侧减弱,选线通过峡谷地形时,根据活动断层与峡谷之间的相对位置,应避免选择峡谷入射方向的一侧。针对选线设计环节中的个体工程布设,在风险调控的设计思想下,提出高地震烈度区采用新建工程造价低、损毁后宜修复的路堤、浅路堑、短隧、低桥等简单易修复的工程减轻大震风险的减灾策略。对大地形变导致断层两侧线路发生错断的特殊灾害,研究了相应的线路减灾设计方案,为使线路恢复的工程量最小,线路宜以大曲线半径通过断层,地震后可通过减小曲线半径的措施恢复线型要求;若不降低原线路设计水准,在线路设计时,曲线外移变形一侧需预留一段直线段;不宜以直线段通过断层,若以直线段通过断层,也应在断层附近设一曲线。对于断层蠕滑问题,认为在线路空间定线时不构成控制性问题,可放在工程布设和工程设计环节予以考虑。灾害弹性是目前国际上应对大灾所提出的最新理念,建设灾害弹性道路体系,也是我国的发展方向,而铁路公路抢险修复技术,则是弹性道路体系实现迅速恢复正常功能的重要保障。在汶川地震路基工程震害调查的基础上,总结路基工程抢险保通工程措施;对震后受损的路基支挡工程,研究其震损机理、震后损伤评估及震后修复加固技术。另外,在汶川地震震后线路工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峡谷地区重建线路和震后新建线路,提出选线设计的原则。震后线路抢险保通的基本原则是对线路通行有较大影响的变形过大或局部破坏结构,采取简单有效的临时加固措施,维持道路通行,提高线路通行能力。对路基挡墙主要采用加固坡脚,对地基不稳定工点,需治理滑坡。挡墙震损主要有倾斜变形和滑移变形两种模式。倾斜变形挡墙震后仍为挡土墙工点,采用横向加固措施可有效地控制变形发展,并能将挡墙整体稳定性和基地应力恢复到规范要求;整体滑移变形挡墙可能已转变为滑坡工点,需根据变形位移判断是否已发生转化,从而按滑坡制定处治方案。对在原有线路廊道上恢复重建的线路工程,需避开地质灾害高发期,重建工程应以震后次生山地灾害防范为主指导选线设计,在地质选线框架下,注意震后次生山地灾害的特点。震后新建“生命线”工程,应在廊道上与既有线分开。(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5-08-30)
赵雪林,林蒙丹[9](2015)在《基于参数识别原理的单相接地选线装置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参数识别原理的选线新方法 ,现场动模系统仿真、录波数据仿真证明:该方法耐过渡电阻能力强,选线正确,不受间歇电弧和消弧线圈影响,适用于各种系统,具有自举性;本原理利用网架模型变化识别故障,从故障本质角度出,解决了易受诸多因素影响,而判据失效的以往对电气量大小的测量等。采用PC辅助分析系统+选线装置一体化配置方案,可实现大容量数据判断、存储,故障指示与整定图像化、语音化;可解决其他系统故障指示不直观、无录波及分析功能、操作复杂等问题;使功能完善,使用人性化、简单化。(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5年11期)
窦丽艳[10](2015)在《小接地电流系统的接地选线保护原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小接地电流系统的接地选线保护原理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期刊2015年04期)
选线原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配电网是电力系统中重要的一环,作为输配电的最后环节,配电网面向用户,配电网的运行稳定性与可靠性直接影响到用户的用电质量。根据相关统计,在用户所遭受的平均停电时间中,90%以上是由配电网故障引起的。如果能够快速确定故障线路,定位故障位置,及时排除故障,则能够有效缩短停电时间,保证供电的可靠性。随着通信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硬件价格的下降,原来一些因为经济原因而没有采用的技术手段也可逐渐应用到配电网故障定位中,配电网中如PMU(相量测量单元)、故障指示器等监测装置的布置也在逐渐完善,这些方面都让我们在应对故障定位问题时,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本文结合配电网本身特性,针对配电网选线问题和配电网故障定位问题做了相关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文首先对行波的传播特性进行了分析,对模量行波的特点、初始行波波头等行波的相关性质进行了分析。对行波波头在经过小波变换后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在PSCAD/EMTDC电磁暂态仿真软件中搭建仿真模型对分析进行了仿真验证。最后,通过理论分析与仿真比较了小波函数特点并选取了适合行波信号处理的3次B样条小波。根据行波折、反射基本特性对电压、电流行波在母线处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故障线路电流行波幅值与非故障线路有明显差别,根据行波的这种幅值差异提出了利用电压、电流行波幅值比进行故障选线的方法。在PSCAD/EMTDC中,搭建相关配电网模型,分别在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两种接地方式下对选线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选线结果不受中性点接地方式,过渡电阻与故障初始相角的影响。对选线判据在架空线、电缆混连线路中的适用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分析表明该判据适用于混连线路。结合配电网中的故障指示器,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单端量的行波测距策略。这种策略利用配电网中的故障指示器,仅需布置一台单端行波测量装置,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可行性。针对测距需要,对故障指示器的布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故障指示器的布置原则,对测距过程中的伪故障点、行波波头识别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方案。最后,通过具体的例子,阐述了行波测距策略的测距过程,验证了策略的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选线原理论文参考文献
[1].黄坛坛.基于注入原理的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技术研究[D].济南大学.2019
[2].冯志翔.基于行波原理的配电网故障选线与定位方法[D].华中科技大学.2018
[3].陈晓川.基于零序有功分量法的短时投切并联小电阻的选线原理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
[4].闫严.小电流接地系统选线装置原理仿真和测试系统研究[D].广西大学.2017
[5].周亚夫,许辰雨.基于直流漏电流检测原理的直流电路接地选线系统[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6].王昕,张婉婕,赵斌超,王军.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下的选线装置原理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
[7].邢威.浅析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原理[J].中国电业(技术版).2015
[8].邱燕玲.基于风险调控原理的高地震烈度山区选线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9].赵雪林,林蒙丹.基于参数识别原理的单相接地选线装置的研究与应用[J].科技视界.2015
[10].窦丽艳.小接地电流系统的接地选线保护原理[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