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英译本论文-吴雪艳

浮生六记英译本论文-吴雪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浮生六记英译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浮生六记》,识解理论,经典小说翻译

浮生六记英译本论文文献综述

吴雪艳[1](2019)在《《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的识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浮生六记》是清朝文人沈复的自传体随笔,展现了晚清文人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和美学情趣,是中国优秀的经典小说。到目前为止,该作品已有四个英译本,其中林语堂所译版本堪称经典,格雷厄姆·桑德斯所译的最新版本于2011年出版后也广受国外读者好评。因此,本文选取这两个译本为研究素材。本文的研究问题是:(1)在识解理论的四个维度下,译者采取了什么翻译策略?(2)基于识解理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什么会采用这些翻译策略?本文将借助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通过分析《浮生六记》两个译本中的译者的识解操作对其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识解指人以不同方式观察和描述同一场景的认知能力,主要包括观察事物所涉及的辖域背景,不同视角、突显以及详略程度这四个维度。本文从这四个维度出发,分析《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考察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探究其中的原因。本文认为译者的识解方式决定了译者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因此,译本的呈现受译者识解方式的影响。通过识解分析进行翻译策略研究,有助于解释翻译作品是如何完成的,译者能够从中得到启发,从而促进中外文学作品的交流。(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9-05-30)

马彤彤[2](2019)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浮生六记》林语堂英译本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翻译学是一门由中国学者胡庚申教授首先提出的新兴生态翻译理论范式,在近年来发展迅速。生态翻译学的基本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密不可分,注重整体与生态,充满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浮生六记》是由清代着名文学家沈复所着的自传体散文,在20世纪30年代经由林语堂译成英文后,在西方国家大受欢迎。其中许多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值得研究。因此,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叁维转换理论”入手,即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叁方面来具体分析林语堂译本中针对这些文化负载词所采用的翻译策略。首先,在语言维中,从词汇、句法和篇章层面来分析林语堂译本的翻译策略。其次,在文化维中,通过分析一些时间表达、宗教词汇和典故的例子,来探讨林语堂所采取的文化翻译策略。最后,在交际维中,通过典型例子分析来探讨林语堂译文中所体现的交际意图。然而,目前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具体分析《浮生六记》译本的研究较少,因此,本论文的研究既有创新性又有实践性。本文研究表明,要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译者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语言与翻译功底,更要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才能提高译本的国际接受度。(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9-05-29)

郭荣[3](2019)在《叙事学视域下《浮生六记》英译本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叙事学理论的发展为文本解读提供了多种视角。译本作为一种文本,同样也是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浮生六记》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典籍,目前主要有四个英译本,其中林语堂和白伦、江素惠夫妇的英译本颇受国内外读者欢迎。鉴于林语堂和白伦、江素惠夫妇都有中国文化背景,通过比较分析两个译本在叙事声音、叙事聚焦、话语叙事方面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可知在文学翻译的实践当中应该坚持文本叙事对等。叙事对等是文学性再现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本文来源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王倩[4](2018)在《《浮生六记》两英译本对比分析——翻译伦理角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浮生六记》四英译本年代跨度大,译者身份背景各不相同,且每一部译本都取得巨大的成功,对其英译本的研究可为我国文化输出事业极大的借鉴意义,具有重大价值。本文拟从伦理的角度,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白伦江素慧译本译作进行定量、定性的对比分析。两译本都做到了把握各个伦理之间的平衡,在确保达到既定翻译目的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文本特征和作者意图。并且,因时代的原因,桑坦斯译本更加注重(本文来源于《唐山文学》期刊2018年12期)

张敏[5](2018)在《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美学价值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朱光潜等早期学者开启了中国美学研究及应用的先河,进而发现中国哲学及文学与美学都有着深厚渊源。林语堂《浮生六记》的英译本可谓是翻译界对美学的一次重大应用,在翻译中实现了美学价值功能。《浮生六记》原文富含各种平淡生活中的情趣之美,林氏翻译融汇翻译技巧,妙译原文,实现美的传递,令读者感受到原文中的语言美、文化美、意境美。(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8年21期)

葛施琳[6](2018)在《论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以《浮生六记》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阐述了意识形态的定义,及其与翻译的关系,以《浮生六记》的两个英译本为例,分别从主要翻译策略和译者选词等方面分析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祖国》期刊2018年17期)

韩德英[7](2018)在《翻译美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发挥——以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发挥主体性,以此来提升翻译作品质量。文章在翻译美学与译者主体性的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为例,对翻译美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进行分析。译者只有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将作品与译者自身的创作性融为一体,才能让翻译艺术这种复杂活动默转潜移,让原文中艺术之美得以再现。(本文来源于《忻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罗君慧[8](2018)在《意识形态与文化翻译策略——《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翻译实践的进一步深入,传统翻译理论已经无法解释译本中尤其是文化翻译部分出现的越来越多的"不忠"现象。作为中国文化典籍之一的《浮生六记》,其不同时期两个英译本的译文和原文存在诸多差异。勒菲弗尔的"操控论"为此差异现象提供了意识形态的新视角。文章对比分析了《浮生六记》两个译本中文化翻译策略的选择,探讨了意识形态与文化翻译策略生成的相互关系,以期引导翻译工作者在文化翻译中能恰当地选择翻译策略,避免文化中心主义的影响,最终达到平等文化交流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刘娟[9](2018)在《改写理论视角下散文《浮生六记》的两个英译本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浮生六记》作为一部水平极高的自传体散文,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成为清朝期间描述夫妻感情、表达个人生活志向的绝佳之作。沈复用清新简洁、细致入微的笔触描写了与妻子陈芸的日常居家生活、自身复对园艺、文学批评等的见解以及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文学大师、翻译大家林语堂第一个将该书翻译成英语Sof Chaptersa Floating Life,其对英汉双语的灵活掌握使得其翻译深入人心,成为当今学者最为关注的英译本。加拿大汉学家格雷厄姆·桑德斯(Graham Sanders)对汉语十分感兴趣,潜心钻研中国古典文学,后被《浮生六记》所吸引,遂在林译本出版近80年后再次翻译,其译本Six Recorof aLife drift于2011年出版后在国外引发积极回应,但国内关注尚少。作者通过搜集资料,发现目前关于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研究较少,主要是从翻译中的归化异化策略、多元系统理论、目的论等方面研究,尚未出现从改写理论视角进行分析的研究,因而作者创造性地选取改写理论描述对比分析两个译本的异同。勒弗维尔的改写理论重视文化在翻译中的作用,打破了以往单一关注语言文字方面对等的思维桎梏,为翻译界带来新风尚和视角。改写理论认为译者通过对原着的改写以适应目的语的意识形态、诗学以及赞助人的需要。本文从改写理论的视角来分析以上两个英译本,目的并非是要比较何种译本效果更佳,而是探讨在意识形态、赞助人以及诗学因素的影响下二人翻译结果的异同,为这一重要散文着作提供一个新的分析视角。通过对比分析,作者发现二人译本中多处不同之处确实体现了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影响:林语堂自身对《浮生六记》中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芸的喜爱加之国外读者迫切希望了解中国文化的希望促使其翻译,并采用异化策略,尽量保留原有语言特色;处于新时代的桑德斯深切了解中国快速发展带来的影响,为满足希望读者对中国思想的好奇重新翻译该作品,虽亦采用异化策略,但提供了大量的注释和口语化表达,以使译本更加满足当代人快节奏生活状态下对轻松简单版本文本的需求。由于赞助人方面都给予两位译者较大的自主性,因而这一因素的影响并不显着。通过对比,作者认为改写理论为《浮生六记》等中国传统文化作品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当代译者在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到国外时可适当采用改写理论来分析中国文学作品,结合时代和目的语读者的需求,译出中国文化的精髓,激起国外读者的兴趣,从而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作品外译。(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期刊2018-05-28)

梁清尘[10](2018)在《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浮生六记》英译本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当今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发展背景下,文化间的互动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翻译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维索尔伦认为,译文语言的使用与选择应该针对不同的语境做出动态的顺应,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翻译的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对不同的文化语境做出动态的顺应,才能在翻译中实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进而获得最佳翻译效果。《浮生六记》是中国最具影响力文学经典作品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和特色。本文着重从文化语境动态顺应的角度,以《浮生六记》的两个英译本(林语堂译和白伦、江素惠译)为个案,采用实例和描述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从文化层面探讨译者针对不同文化语境,如何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实现翻译过程中的动态顺应与选择,从而拓展翻译研究视角,为文化典籍翻译研究提供有益启示。通过选取典型实例对《浮生六记》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整个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不断做出动态顺应与选择的过程,译者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服务于对源语及目标语文化语境的动态顺应。林译本与江译本的不同在于,林译本为了消除西方读者理解译本的陌生感而顺应目的语文化取向,更易倾向于归化翻译策略,而江译本为消除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的误读而顺应源语文化取向,在翻译策略上多倾向于异化,但两译本都没有将二者绝对地割裂开来而是相互辅助。总之,译者对文化语境的动态顺应为中国文化典籍外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浮生六记英译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态翻译学是一门由中国学者胡庚申教授首先提出的新兴生态翻译理论范式,在近年来发展迅速。生态翻译学的基本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密不可分,注重整体与生态,充满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浮生六记》是由清代着名文学家沈复所着的自传体散文,在20世纪30年代经由林语堂译成英文后,在西方国家大受欢迎。其中许多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值得研究。因此,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叁维转换理论”入手,即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叁方面来具体分析林语堂译本中针对这些文化负载词所采用的翻译策略。首先,在语言维中,从词汇、句法和篇章层面来分析林语堂译本的翻译策略。其次,在文化维中,通过分析一些时间表达、宗教词汇和典故的例子,来探讨林语堂所采取的文化翻译策略。最后,在交际维中,通过典型例子分析来探讨林语堂译文中所体现的交际意图。然而,目前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具体分析《浮生六记》译本的研究较少,因此,本论文的研究既有创新性又有实践性。本文研究表明,要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译者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语言与翻译功底,更要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才能提高译本的国际接受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浮生六记英译本论文参考文献

[1].吴雪艳.《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的识解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9

[2].马彤彤.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浮生六记》林语堂英译本研究[D].外交学院.2019

[3].郭荣.叙事学视域下《浮生六记》英译本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王倩.《浮生六记》两英译本对比分析——翻译伦理角度[J].唐山文学.2018

[5].张敏.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美学价值探析[J].汉字文化.2018

[6].葛施琳.论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以《浮生六记》的两个英译本为例[J].祖国.2018

[7].韩德英.翻译美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发挥——以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为例[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

[8].罗君慧.意识形态与文化翻译策略——《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9].刘娟.改写理论视角下散文《浮生六记》的两个英译本对比分析[D].北方工业大学.2018

[10].梁清尘.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浮生六记》英译本对比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标签:;  ;  ;  

浮生六记英译本论文-吴雪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