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电极上血红素电催化还原青蒿素

不同电极上血红素电催化还原青蒿素

一、不同电极上血红素对青蒿素的电催化还原(论文文献综述)

高玉兰[1](2021)在《基于多金属氧酸盐的荧光传感器用于青蒿素的快速灵敏检测》文中提出疟疾是一种由五种不同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是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的报告,全世界有2.28亿疟疾病例,其中93%发生在非洲地区,儿童(5岁以下)最容易感染疟疾,占世界疟疾总死亡人数的67%。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的伟大发现为世界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有效的抗疟药——青蒿素。同时还发现青蒿素不止有抗疟功效,在抗肿瘤、免疫系统的调节以及抗病毒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因此随着对青蒿素相关药物需求的不断增加,高效、准确地检测青蒿素对临床药效监测和药物研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多金属氧酸盐(Polyoxometalate,POMs)作为催化剂,盐酸硫胺(Vb1)作为荧光探针,建立了快速、灵敏的分析方法检测人血浆和黄花蒿植物叶片中青蒿素的含量。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合成了两种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分别是钒钼杂多酸,H5PMo10V2O40(PMoV2)和钨磷杂多酸,Na5PW11O39Cu(PW11Cu)作为催化剂。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X射线粉末衍射(XRD)对其进行了表征,证明了所合成的POMs的keggin结构。在自由溶液中研究了PMoV2和PW11Cu的催化性能。实验表明这两种POMs都表现出显着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能有效催化青蒿素/盐酸硫胺反应,生成荧光产物硫色素。通过将POMs用作荧光探针的催化剂,我们提出了一种高度灵敏,快速测定青蒿素的方法。当使用PMoV2和PW11Cu作为催化剂时,线性范围为1.0×10-6-1.0×10-1 mM和5.0×10-6-9.0×10-1 mM,检测限分别低至0.5 nM和1 nM。该方法已成功用于测定人血浆和黄花蒿植物叶片中的青蒿素。2、采用自组装策略,制备了基于多金属氧酸盐(POMs)的毛细管荧光化学传感器,应用于青蒿素的快速灵敏检测。首先利用静电吸附作用将带负电的硅羟基化毛细管与带正电荷的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结合,之后负载带负电荷的POMs制得微通道传感器,样品溶液通过虹吸作用自发注入传感器,荧光信号由实验室搭建的激光诱导荧光检测装置收集检测。采用负载两种POMs的荧光化学传感器检测青蒿素,线性范围分别为0.15-9μM(PMoV2)和0.5-13μM(PW11Cu),检出限分别为0.03μM(PMoV2)和0.15μM(PW11Cu)。制备的毛细管荧光化学传感器具有低成本、低消耗、分析快速、样品消耗少、操作方便等优势,此外,毛细管尺寸小、易处理,有利于满足仪器集成化和小型化的需求,已成功用于测定人血浆和常用抗疟药物中青蒿素的含量。

李楠[2](2013)在《新型纳米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化学修饰电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所以寻找具有特殊功能的化学基团或者材料修饰到电极表面,赋予电极某些特定的性能,从而构建简单、廉价、快速、稳定的不同修饰电极的化学传感器也是也是研究者们努力研究的一个热点。本论文对此展开研究:1.利用LaF3掺杂CeO2(LaF3-DP-CeO2)纳米材料和离子液体形成的复合膜吸附肌红蛋白(Mb)分子制备了Mb修饰电极。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和圆二色谱表征了修饰电极中LaF3-DP-CeO2材料对Mb分子结构的影响。采用电流法对考察了Mb/LaF3-DP-CeO2/IL-CPE修饰电极对NO2的电催化性能,检出限为2.0μM,线性范围为5μM-4650μM,且对NO2的测定时受其它离子的干扰很小,用于实际样品测定时回收率良好。2.用微波法改进了炭气凝胶(CA)的制备方法,在此基础上又制备了金属纳米粒子Ni和Pd掺杂CA两种复合纳米材料,通过比表面积及孔径测试仪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这些材料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及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并用这两种复合材料和离子液体制备了Ni-CA/IL/Mb-CPE和Pd-CA/IL/Mb-CPE两种修饰电极,采用交流阻抗法、循环伏安法、安培计时电流法研究了K3Fe(CN)6/K4Fe(CN)6在电极表面的电荷传递能力、电极反应动力学和对H2O2的催化能力。两种修饰电极对H2O2的检出限分别为1.68μM和1.02μM,表明构建的这两种生物传感器对H2O2具有良好的催化效果,可灵敏、稳定的测定H2O2。3.在上一部分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接着合成了有机物聚吡咯掺杂炭气凝胶(Ppy-CA)复合材料,并制备了Ppy-CA/IL/Mb-CPE修饰电极,研究Ppy-CA对Mb的直接电化学和催化性能的影响。由于Ppy-CA优良的导电性和巨大的比表面积促进了Mb和修饰电极的电子传递。构置了安培电流H2O2传感器,并把该传感器同上一部分内容中Ni-CA/IL/Mb-CPE和Pd-CA/IL/Mb-CPE两种H2O2传感器催化性能做了比较,得出三种H2O2传感器中Ppy-CA/IL/Mb-CPE对H2O2的测定检出限最低(0.85μM),表观米氏常数KM最小(0.29mM)。所以,CA系列材料是一种理想的构建第三代生物传感器的材料。

何百寅[3](2011)在《中药氧化卟啉原及合成卟啉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卟啉是一种具有18原子18π电子的大环芳香化合物,具有特殊的光活性和生物活性,以叶绿素、血红素等形式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卟啉类化合物目前主要应用于催化、分析、太阳能发电、癌症等疾病的诊断和光动力学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 PDT)。卟啉虽然用途广泛,但其合成有一定难度而且成本较高,建立卟啉产品收率高,操作简易、成本低的合成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目前已有很多研究表明多种中药特别是含醌式结构化合物的中药,其抗癌等药理活性和肝毒性等副作用都与其氧化性有一定联系。可以尝试以中药为氧化剂用于卟啉原的氧化,并以此反应为中药活性研究提供一个化学衡量标度。卟啉可以在癌组织中有效富集,可否利用这一特点,以卟啉为载体,结合具有抗癌活性的药物以实现靶向给药和联合用药。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试验研究:ⅰ.中药对卟啉原的氧化按照Lindsey方法合成卟啉原,以90%纯度大黄酸为对照,研究了大黄、虎杖、何首乌、茜草、紫草、莱菔子等中药在苯甲醚-吡啶环境中对卟啉原的氧化作用。以HPLC法测定四苯基卟啉(TPP)和四苯基二氢卟吩(TPC)的产率。TPP产率越高,TPC含量越少,氧化能力越强。试验结果表明大黄、虎杖、何首乌等中药可以将卟啉原氧化为卟啉,各种中药的氧化能力强弱顺序依次为:何首乌>虎杖>大黄>茜草>莱菔子>紫草。ⅱ.考察不同反应条件下青蒿素对卟啉原的氧化能力按照Lindsey方法合成卟啉原,分别在苯甲醚、苯甲醚-吡啶和苯甲醚-丙酸环境中考察不同纯度青蒿素对卟啉原的氧化能力,以了解青蒿素的氧化特性。大黄酸和青蒿素都可以将卟啉原氧化为卟啉,但相同条件下青蒿素氧化能力较强。青蒿素在碱性条件下氧化能力强于酸性。ⅲ.以HPLC法研究了硝基苯氧化卟啉原的反应机理按照Lindsey方法合成卟啉原,以硝基苯为氧化剂氧化卟啉原;利用HPLC法跟踪反应过程TPC在产物中所占比例随时间变化趋势,以了解反应达到平衡所需时间及卟啉原的氧化程度。检验反应后是否有苯胺生成,以证实反应中硝基苯氧化卟啉原而自身被还原为苯胺。试验结果表明在反应中,硝基苯将卟啉原完全氧化为卟啉,产物中不含二氢卟吩。用HPLC法可以证实反应前反应系统中不含苯胺,硝基苯氧化卟啉原时自身被还原后生成了苯胺。这表明硝基苯在该反应中的作用与反应机制与其在制备喹啉的Skrup反应的相同。iv.研究合成卟啉新方法本课题分别研究了以多种取代苯甲酸及吡啶-三氟乙酸盐、吡啶-丙酸盐和三氯化铝-氯化钠等低温熔盐为溶剂合成卟啉类化合物。试验表明以邻甲基苯甲酸、间甲基苯甲酸等取代苯甲酸为溶剂可以有效合成四苯基卟啉、四-(4-甲氧基苯基)卟啉和四-(4-氯苯基)卟啉等卟啉化合物。并发现熔点(mp℃,以Y,表示)与pKa(以X表示)值满足关系式:D=Y-36.25X<0的取代苯甲酸使目标化合物收率达35%~47%。D>0的取代苯甲酸不能用作溶剂。而且此关系式可以外延用于判别取代苯酚能否用于该合成反应。将适宜的取代苯甲酸在130℃电磁搅拌下熔化、加入反应原料,搅拌反应50min,待反应系统冷却后以乙醇处理,产率可达35%~47%甚至更高。若反应后以沸水经适当的处理可以回收70%左右的溶剂。以吡啶-三氟乙酸盐、吡啶-丙酸盐为溶剂合成四苯基卟啉及四-4-吡啶基卟啉,部分目标化合物被质子化,产率约20%。以三氯化铝-氯化钠为溶剂则不能得到产品。v.卟啉质子化现象的研究当卟啉与酸作用时,H+会与卟啉环中的N结合,发生质子化。质子化卟啉有很多独特的性质。比较重要的是其UV-Vis吸收谱的变化和在乙醇中溶解能力大大增加。以0.2%三氟乙酸-氯仿、0.2%三氟乙酸-乙醇为质子化试剂,考察卟啉质子化前后其溶解性和UV-Vis吸收谱的变化,并探索其变化规律。卟啉质子化后UV-Vis吸收图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随着卟啉质子化程度的增加,Soret带和Q带会逐渐发生红移和变形,特别是640nm~650nm之间的吸收峰不但红移明显而且吸收强度大大增加。当卟啉完全质子化时,其UV-Vis吸收图谱与对应的二氢卟吩十分接近。卟啉UV-Vis吸收谱的红移程度受苯环上取代基的影响较大。其红移值△λ与苯环上取代基的Hammett a值呈指数关系。卟啉质子化后可溶于乙醇。这一性质可以解决卟啉用于PDT时溶解性差和在红光区吸收较弱的缺点,在PDT应用上具有很大潜力。本研究一方面以卟啉原氧化反应为指标,考察了多种中药和中药有效成分的氧化性,为其药理、毒理研究提供了化学参数。另一方面探索了在取代苯甲酸和低温熔盐中合成卟啉的方法。在取代苯甲酸中合成卟啉,操作简便,收率较高,而且反应后容剂可以回收再利用,符合绿色化学要求。以低温熔盐为溶剂合成卟啉可以克服传统方法的一些不足,为难容于二氯甲烷或对酸敏感的卟啉的合成开辟新的途径。目前卟啉作为PDT光敏剂,因其极性小,难溶解、难给药,在临床使用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卟啉往往在红光区、近红外区吸收较少而难以达到理想的疗效。而当卟啉与酸作用被质子化后,其溶解性有了显着的变化,能够溶解于乙醇中,为制剂和给药提供了便利。同时质子化卟啉的UV-Vis吸收图谱发生红移,在红光区的吸收显着增加,这有助于光敏剂在体内更好的吸收激发光,提高PDT疗效。

李志英,吕红艳,张海容[4](2010)在《微波提取青蒿中青蒿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优化微波提取青蒿中青蒿素的最佳工艺条件,对比研究索氏法和微波法提取,测定青蒿中的青蒿素。方法: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微波提取青蒿中青蒿素的最佳条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3种方法提取的青蒿素的含量。结果: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为:温度40℃、微波功率500W、料液比1∶40、微波提取时间120s。微波法提取青蒿中的青蒿素优于索氏法。结论:微波提取法具有简便快捷、灵敏度高等特点。

周群[5](2010)在《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在药物小分子检测上的应用》文中认为化学修饰电极(Chemically Modified Electrodes,CME)是通过共价、键合、聚合或吸附等手段,将具有功能性的物质引入电极表面,而制得具有新的、特定功能的电极。这种特定功能加快电极反应速度,进行所期望的选择性反应,提高分析测定灵敏度,因而在分析测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是当前电化学和电分析化学学科中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碳纳米管(CNTs)自1991年被日本学者Ijima发现以来,其独特的结构、电学和机械性能已经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CNTs是由碳原子形成的石墨烯片层卷成的无缝、中空的纳米级同轴圆柱体,两端均有一个由半个富勒烯球体分子形成的帽子。CNTs的奇特电子特性使其在制成电极时能促进电子的传递;同时,CNTs独特的吸附性、比表面积大效应及表面带有的各种功能团等诸多特性使它对某些物质的电化学响应能产生特有的催化效应。这些都使CNTs修饰电极具有了其它普通电极难以比拟的功能,也促使学者们积极思考着如何控制CNTs在电极表面的修饰,使其优异性能更完美地表达出来,从而促进和开拓其在各个研究领域的实际应用。本文探索了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s-COOH)-刚果红(CR)和Nafion-MWCNTs等几种分散体系,并制备了几种CNTs修饰电极,成功应用于药物小分子的高灵敏度测定,拓展了CNTs在电分析领域的应用范围。同时对所制备的这几种修饰电极进行了表征,探讨了电极修饰层的结构、性质以及电极反应机理。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制了以Nafion分散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的化学修饰电极(Nafion-MWCNTs/GCE ),研究了岩白菜素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和测定方法,发现Nafion-MWCNTs/GCE对岩白菜素有显着的电催化作用。研究了电化学动力学性质,确定岩白菜素的氧化过程并测出了扩散系数及速率常数。通过选择和优化各项参数,建立了一种直接测定岩白菜素的电分析方法。(2)通过化学键合法将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s-COOH)和CR键合在一起,然后修饰到玻碳电极的表面,并对其进行了表征,此电极具有对红景天苷的电催化作用。研究了电化学动力学性质,确定红景天苷的氧化过程并测出了扩散系数及速率常数。通过选择和优化各项参数,建立了一种直接测定红景天苷的电分析方法。研究了红景天苷在MWCNTs-COOH-CR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MWCNTs-COOH-CR修饰电极对红景天苷有明显的电催化氧化作用,其氧化反应为单电子单质子过程,可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3)制备了羧基化单壁碳纳米管(SWCNTs-COOH)修饰玻碳电极。用交流阻抗谱法(EIS)和扫描电镜(SEM)研究了电极膜性能,应用循环伏安法(CV)法研究了曲克芦丁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 SWCNTs-COOH修饰电极对曲克芦丁的氧化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4)制备了单壁碳纳米管(SWCNTs)修饰玻碳电极。用交流阻抗谱法(EIS)和扫描电镜(SEM)研究了电极膜性能,应用CV法研究了蒿甲醚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 SWCNTs修饰电极对蒿甲醚的还原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其还原反应为双电子过程,并测定了电极反应的扩散系数及速率常数。该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黄连喜,曾鑫,蔡怀鸿,杨培慧[6](2008)在《转铁蛋白偶联双氢青蒿素氧基苯甲酰肼的载药量分析》文中指出在含20%乙醇的B-R缓冲溶液(V/V,pH=7.2)中,利用电分析化学方法测得双氢青蒿素氧基苯甲酰肼(dihydroartemisininoxy benzoic acid hydrazide,DBAH)在银电极上于-0.66V(vs.SCE)处有一不可逆还原峰。DBAH与被高碘酸钠氧化后的转铁蛋白(holotransferrin,Tf)结合形成电活性复合物,其还原峰峰电位由-0.16V负移至-0.84V,峰电流随DBAH和Tf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该法测得一个Tf分子可以与3个DBAH分子连接,其结合常数为5.1×1010。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测定结果与电化学测定结果相吻合。实验结果表明,Tf与DBAH共价结合形成电活性复合物。

黄连喜,何琰琳,杨培慧[7](2008)在《铜(Ⅱ)诱导双氢青蒿素过氧键断裂的电催化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氢青蒿素(DHA)的过氧键是抗疟抗肿瘤作用的关键部位,过氧键的催化断裂将影响其药物活性.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EDTA-Cu(Ⅱ)催化DHA过氧键的断裂,考察了酸度和扫描速率对体系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催化作用的电极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含20%乙醇的B-R缓冲溶液(pH=7.2)中,一定浓度的EDTA-Cu(Ⅱ)使DHA于-0.681 V(vs SCE)处的还原峰峰电流上升,峰电位正移,表现出明显的电催化还原特征.当EDTA-Cu(Ⅱ)浓度为5.0×10-6mol/L,DHA浓度为5.0×10-4mol/L时,DHA的还原过电位降低了94 mV.与相同浓度的EDTA-Fe(Ⅲ)和血红素相比,EDTA-Cu(Ⅱ)具有更明显的催化效果,能催化DHA过氧键断键,从而影响DHA的药理活性.

梁绍成[8](2007)在《纳米材料修饰电极上金属离子对双氢青蒿素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双氢青蒿素(DHA)中的过氧键是抗疟、抗肿瘤的关键活性部位,为了探讨金属离子对DHA中过氧键的影响,本文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Cu(Ⅱ)、Bi(Ⅲ)对DHA的作用,并探讨了其作用机理。采用电化学方法测定了DHA在裸玻碳电极(GC电极)和单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SWNT/GC电极)上的电子传递速率(a)分别为0.57和0.76,电极反应速率常数(Ks)分别为12.1s-1和31.7s-1,表明SWNT具有促进电子传递的作用,能加速DHA在SWNT/GC电极上的反应,提高了分析的灵敏度。以SWNT/GC电极为工作电极,采用电化学方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Cu(Ⅱ)对双氢青蒿素的作用。在Cu(Ⅱ)存在下,DHA在SWNT/GC电极上的峰电位从-0.84V正移到-0.73V(vs.SCE),正移了110mV,还原活化能降低了21.23kJ/mol,表明Cu(Ⅱ)催化了DHA的还原,并对其催化机理进行了探讨;同时比较了Cu(Ⅱ)、Fe(Ⅲ)、氯化血红素(Hemin)对DHA的电催化作用,表明Cu(Ⅱ)对DHA的还原具有很好的效果。研究发现,当CDHA=9.0×10-5mol/L,CCu(Ⅱ)=1.0×10-5mol/L~9.0×10-5mol/L时,催化效果最明显。采用电化学方法计算了DHA与Cu(Ⅱ)二者间的结合比为1:2,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计算结果相一致。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Bi(Ⅲ)对DHA的作用。在Bi(Ⅲ)存在下,DHA在SWNT/GC电极上的峰电位从-0.84V正移到-0.71V(vs.SCE),正移了130mV,还原活化能降低了25.09 kJ/mol,表明Bi(Ⅲ)催化了DHA的还原,并探讨了其催化机理。当CDHA=9.0×10-5mol/L,CBi(Ⅲ)=1.0×10-5~4.0×10-4mol/L时,催化效果最明显。

黄秀玲[9](2007)在《过氧化氢酶及其模拟酶的电化学研究》文中认为用电化学方法研究氧化还原蛋白质的电子传递机理及催化底物的反应过程,一方面可以模拟生物体系电子传递机理和代谢过程,测定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另一方面,结合生物反应的特异性和电分析方法的灵敏性及实时检测性,制备生物电化学传感器,为生物物质的检测提供强有力的手段。因此生物电化学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生物亲和性考虑,设计和修饰电极表面。采用琼脂糖凝胶包埋法制作过氧化氢酶修饰电极,并探讨过氧化氢酶的直接电化学性质及其电催化特性:琼脂糖水凝胶能将酶牢固地固定在电极表面,并与酶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降低酶构象的折叠自由能,从而加速酶与电极之间的电子传递。蛋白质的式电势都随溶液pH的增加而负移且呈线性关系,表明电子传递过程伴随着质子转移。这种氧化还原玻尔效应反应了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紫外-可见光谱和电镜扫描显示:在琼脂糖凝胶中酶保持原始构象,有机溶剂并没有较大地影响酶的构象及其催化功能。通过过氧化氢酶与纯血红素的光谱对比可知,过氧化氢酶中的血红素辅基并没有从蛋白空腔中脱落出来。而包埋在琼脂糖中的过氧化氢酶可以与电极发生直接电子传递,且能催化还原过氧化物(过氧化氢、氢过氧化异丙基苯、氢过氧化叔丁基、过氧化丁酮),可用于这些物质的定量检测。用琼脂糖固定化血红素模拟过氧化氢酶,也得到相似的结果。说明琼脂糖水凝胶中含水空腔在保持蛋白质构象和活性诸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为制备有机相酶电极提供新的固定化材料。

马敏[10](2007)在《铁原卟啉在电极表面吸附与反应的现场振动光谱法研究》文中提出表面电化学是表面科学与电化学的重要交叉学科。目前表面电化学的热点之一是生物界面电化学。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构建、表征和使用通过生物分子或相关分子构建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界面。这种电极/电解液功能界面不仅能为生物分子的电子传递等研究提供模型场所,还对电催化和生物传感的研究提供潜在信息。金属卟啉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生物体内各种蛋白质的重要辅基。铁原卟啉(简称FePP)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卟啉,是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c和过氧化酶等蛋白(heme-proteins)共同的活性组分,在生物体内具有运输和催化等重要生理功能。近年来,又发现它与一氧化氮的结合(亚硝酰化)和血管舒张、神经传导和细胞毒化等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另外它还对不少无机物如,NO2-,O2,H2O2,CO2等的还原具有电催化效应。对于铁原卟啉在电极表面吸附与反应的研究可以实现对此分子在生物和电催化方面分子水平上的理解,还为实现生物催化和生物传感实用化提供重要依据。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ATR-SEIRAS)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具有较高的增强信号,是研究自组装分子在表面的吸附取向以及自组装分子与电极表面电子传递的有利表征手段。铁原卟啉的大部分骨架振动模式是拉曼活性的。传统的SERS技术仅限于币类金属,这就限制了SERS对于铁原卟啉功能化界面的研究。SERS表面选律复杂,也不利于判断分子的吸附取向。另外,拉曼光谱对于铁原卟啉与小分子配位研究主要通过骨架振动频率的改变间接推测,不利于表面配位反应特别是与NO和CO等极性小分子配位反应的研究。铁原卟啉外围替代基团羧基的振动是红外活性的,通过研究羧基在金属电极表面的吸附,可以推测铁原卟啉的吸附取向。而且红外光谱对极性小分子很敏感,所以ATR-SEIRAS可方便研究铁原卟啉与NO和CO等极性小分子的表面配位反应。铅酸蓄电池仍然为二次电池中应用范围最广,技术最成熟的化学电源。但由于板栅合金的阳极腐蚀和合金表面的高阻抗的形成使电池放电性能和深充放寿命方面仍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板栅的腐蚀性能和合金表面高阻抗层的形成与材料的组成和性质以及表面氧化物膜的生长机理密切相关。我们论文的部分工作是研究阳极膜的生长机理以及筛选合适的材料,进而提高电池性能和延长电池使用寿命。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一.铁原卟啉自组装层在金电极表面吸附的现场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in situ ATR-SEIRAS)研究铁原卟啉分子是一种重要的功能化分子。我们自行设计了原位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in situ ATR-SEIRAS)附件。本部分工作利用in situ ATR-SEIRAS技术在0.1M HClO4(pH 1)和PBS(pH 7)溶液中研究了铁原卟啉在Au电极表面吸附状态及随电位的变化情况。选用单晶Si半圆柱作为红外窗口。化学镀方法在Si表面镀一层具有表面增强效应的厚度为60nm金膜。采用直接吸附法在金电极表面组装铁原卟啉分子。由于铁原卟啉是近D4h结构,根据表面增强红外光谱选律,卟啉环的骨架振动都是非红外活性的,所以在红外光谱上主要观察到环外丙酸基上的羰基振动峰。在0.1M HClO4溶液中,低电位下的卟啉环外侧的丙酸的主要是以羧酸形式存在,但电位较正时,卟啉环外侧的丙酸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去质子化的羧基。以上结果表明Au电极表面,随着电位的改变铁原卟啉的吸附状态发生了变化。当电位由负移至较正时,卟啉环的吸附状态由平躺转为大角度倾斜。由于空间位阻的影响铁原卟啉的内酸基中至少一个羧基脱去一个质子,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在Au电极表面。状态发生剧烈改变的电位转折点位于0.5V(vs SCE)。在pH 7的溶液中,吸附在Au电极表面的铁原卟啉吸附自组装层与pH 1中观察略有不同。首先,羧酸根的积分强度明显增强,而羧酸的积分强度明显减弱;其次,羧酸和羧酸根随电位发生明显改变的电位移至-0.4V (vs SCE);再次,在电位大于-0.4V(vs SCE),出现1563 cm-1处的峰卟啉环外围羧酸根的非对称伸缩振动有关。铁原卟啉的pKa的影响可能是造成两种pH溶液中,铁原卟啉光谱特征不同的原因。二.吸附在金电极表面的铁原卟啉与CO配位反应的现场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in situ ATR-SEIRAS)研究生命过程中,血红蛋白中的铁原卟啉结合一氧化碳会影响与氧的结合,造成细胞缺氧。因此,铁原卟啉与CO的配位反应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但以前的研究仅限于本体研究。本部分工作利用in situ ATR-SEIRAS研究了0.1M HClO4溶液中Au电极表面还原态的FePP与CO的表面配位反应。在以FePP/Au为电极(50μM FePP硼砂溶液制)的0.1M HClO4中通入饱和的CO,在电极表面同时可以观察到五配位的FeⅡ(CO)PP和六配位FeⅡ(CO)2PP。最初电极表面以FeⅡ(CO)PP为主,随着电位的升高,FeⅡ(CO)2PP逐渐增多。FeⅡ(CO)2PP相当稳定,即使在较高电位(0.8V(vs SCE))也没有氧化完全。这种五配位的FeⅡ(CO)PP和六配位FeⅡ(CO)2PP在表面的出现以及比例随电位变化主要是由于FePP在Au电极表面的吸附取向随电位变化引起。结合红外光谱图和电化学研究发现,FeⅡ(CO)PP氧化到FeⅢpp的实质是CO首先从FeⅡ(CO)PP中解离出来,然后FeⅡPP氧化成FeⅢPP,其中间转换电位为0.09V(vs SCE)。换作铁原卟啉丙酮饱和溶液制得的FePP/Au为电极的体系中,其红外谱图与上文中的有极大不同。FePP环外围替代基团羧酸和羧酸根没有在谱图中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代表卟啉坏骨架振动的一些红外活性的峰,这些峰也随电位的移动而发生变化。而代表FeⅡ(CO)PP的峰变得很弱,并没有观察到FeⅡ(CO)2PP的存在,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丙酮与铁原卟啉的配位。三.吸附在金电极表面的铁原卟啉与NO配位反应的现场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研究(in situ ATR-SEIRAS)NO是一种在生命科学及环境催化方面有非常重要作用的分子。NO是神经传导的重要信息物质,还能引起血管舒张。另外,铁原卟啉作为催化剂能够催化NO2-的分解。所有这些作用机理都与NO和铁卟啉的配位息息相关。但关于铁原卟啉与NO的配合很复杂,Fe(Ⅲ)和Fe(Ⅱ)都可以与NO配位,还存在多种等电子体。特别是Fe(Ⅱ)与NO配合物中NO振动在红外光谱中出现的位置与H2O的剪式振动很相近,给相应的判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采用原位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in situ ATR-SEIRAS)法研究了0.1M HClO4中Au电极表面FePP自组装层与NO的配位反应以及NO与CO在铁原卟啉自组装层表面的交换反应。通过控制电位测量NO与FePP配位前后的原位红外光谱以及改变电位利用原位红外光谱研究其配位过程结合的方法,测定了Au电极表面铁原卟啉亚硝酰配合物的种类以及随电位变化情况。在较高电位出现三价铁原卟啉与NO的配合物,其特征峰出现在1915 cm-1,存在电位区间较窄且不稳定容易分解。其结构至认为是FeⅢ(NO)(OH2)PP或其等电子体FeⅡ(NO)+(OH2)PP。两个较低频率出现的峰为二价铁原卟啉与一氧化氮的配合物的特征峰,可以在很宽的电位范围稳定存在。其中一个具有不明显Stark效应的位于ca.1670cm-1,指认为二价铁原卟啉的单亚硝酰配合物FeⅡ(NO)PP。另一个具有明显Stark效应的位于ca.1710 cm-1,指认为二价铁原卟啉的双亚硝酰配合物FeⅡ(NO)2PP。这种同时存在两种铁原卟啉亚硝酰配合物主要是由于铁原卟啉在Au电极表面组装的不均一性引起。在含有NO的溶液中通入饱和CO发现,NO与FePP的结合抑制了CO与FeⅡPP的配位。只有在-0.2V(vs SCE),铁原卟啉亚硝酰化合物被还原,NO与铁原卟啉分离的情况下,CO才能与FeⅡPP配位。同样的,-0.1V(vs SCE)在饱和CO溶液中,通入NO 1min,我们发现,CO全部被NO取代,这在另一方面也证实了我们的上述判断。在整个交换过程中,我们并没有观察到代表卟啉环外围的羧酸和羧酸根的红外特征峰,这说明交换反应的发生并不会引起卟啉环吸附取向的转变。四.铁原卟啉在铂表面的现场振动光谱法研究有关Au或Ag表面通过巯基固定分子而构建功能化界面的研究已有大量报道。为了拓展功能化界面研究,将铁原卟啉分子(FePP)组装在Pt表面也是我们论文的研究目标之一。SERS主要得到铁原卟啉的骨架振动的信息,而SEIRAS则有利于研究极性配体和卟啉环外围替代基团。本文结合SERS和SEIRAS研究了0.1M HClO4溶液中FePP在Pt表面的吸附行为。粗糙的Pt是一种非传统,弱SERS效应的金属。我们利用SERS研究了FePP分子在粗糙Pt电极上的吸附取向以及随电位的变化。粗糙度为101的Pt表面的增强因子为665,在这种增强条件下可以很清楚的观察到FePP分子的骨架振动信息。FePP主要采取近乎垂直方式吸附,其骨架振动模式的随着电位的变化反映了中心铁离子价态的变化。对标志铁原卟啉中心价态变化的ν4峰强度积分拟合可得Fe3+/Fe2+的中间转换电位为-0.2 V(vs SCE)。表面增强红外光谱的研究发现环外羧酸和羧酸根同时吸附在Pt电极表面。通过对光谱的分析得出卟啉环几乎垂直吸附在电极表面。与Au电极表面FePP的吸附行为不同,环外围羧酸和羧酸根的特征峰基本不随着电位改变而发生移动,这可能与电位采集范围有关。所以,综合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的信息,FePP在Pt表面的吸附模式主要采取近乎垂直吸附模式。我们还利用表面增强拉曼效应研究了pH 3和pH 7溶液中FePP在Pt表面的吸附行为。大部分骨架振模式随电位变化与pH1溶液中观察到的研究结果相似。只是Fe3+/Fe2+中间转换电位随pH增大会发生负移。五.硫酸溶液中铅电极上阳极Pb(Ⅱ)膜的阳极极化以及稀土元素Yb的添加对铅电极上阳极Pb(Ⅱ)膜以及PbO2生长的影响阳极膜Pb(Ⅱ)膜生长电位0.9V接近于阀控式铅酸电池(VRLA)电池在深放电条件下正极板栅所处的电位,其主要组成为PbO,PbO·PbSO4和PbSO4。通过对硫酸溶液中铅电极上阳极Pb(Ⅱ)膜的阳极极化的研究我们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Pb电极上阳极Pb(Ⅱ)膜的极化主要是由电荷传递过程造成的。(2)Pb电极在H2SO4溶液中遵循如下的溶解-沉淀机理以生长PbO膜:(1) Pb+OH-→Pb(OH)ad+e-;(2) Pb(OH)ad+OH-→PbOOH-+H++e-(rds);(3) PbOOH-→PbO+OH-。Yb具有磁性、荧光激活、无记忆效应的等优点而广泛用作工业添加剂。根据溶解沉积机理,其饱和溶解度与PbOOH-相近,我们希望Yb的添加可以改善Pb阳极膜的性质。Yb的添加可使Pb合金上于0.9V下生长的阳极Pb(Ⅱ)膜阻抗明显下降,并使Pb(Ⅱ)膜的生长速度明显减小。通过对其机理的研究发现PbO区发生阳极腐蚀时,部分的Yb3+较PbOO-更沉积于基体表面,Yb(OH)3覆盖在阳极膜内,阻碍了基体与溶解的离子传递,当膜内PbOOH-的浓度达到饱和时,PbO与Yb(OH)3也将在膜内更深处发生共沉积,形成共沉积层,从而抑制Pb(Ⅱ)膜的生长。而在1.4V下生长的阳极膜,其主要组成为α-PbO2和β-PbO2,Yb的添加可明显抑制β-PbO2生长但促进了α-PbO2的生长。对于膜阻抗的研究,发现Yb的添加可抑制PbO合金1.4V下的氧化。

二、不同电极上血红素对青蒿素的电催化还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电极上血红素对青蒿素的电催化还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金属氧酸盐的荧光传感器用于青蒿素的快速灵敏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青蒿素的概述
        1.1.1 青蒿素的结构和性质
        1.1.2 青蒿素的应用
        1.1.3 实际样品中青蒿素的含量
    1.2 青蒿素检测方法的研究概述
        1.2.1 薄层色谱法(TLC)
        1.2.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1.2.3 荧光分析法(FL)
        1.2.4 酶联免疫法(ELISA)
        1.2.5 电化学分析法(EA)
        1.2.6 毛细管电泳法(CE)
    1.3 多金属氧酸盐的简介
        1.3.1 多金属氧酸盐的结构和性质
        1.3.2 多金属氧酸盐的催化氧化性能
        1.3.3 多金属氧酸盐催化氧化的应用
    1.4 荧光化学传感器简介
        1.4.1 荧光化学传感器的应用
        1.4.2 毛细管荧光化学传感器
    1.5 本论文的工作概述
第二章 多金属氧酸盐作为荧光信号放大催化剂用于青蒿素的快速灵敏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和仪器
        2.2.2 多金属氧酸盐(PMoV_2和PW_(11)Cu)的合成
        2.2.3 青蒿素含量的测定
        2.2.4 实际样品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MoV_2和PW_(11)Cu的表征
        2.3.2 POMs对青蒿素检测的催化作用
        2.3.3 POMs催化机理的研究
        2.3.4 检测条件的优化
        2.3.5 方法性能评估
        2.3.6 实际样品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金属氧酸盐的毛细管荧光化学传感器用于青蒿素的灵敏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仪器
        3.2.2 毛细管荧光传感器的制备
        3.2.3 青蒿素的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检测条件的优化
        3.3.2 固定POMs的毛细管荧光传感器的表征
        3.3.3 方法性能评估
        3.3.4 实际样品分析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2)新型纳米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化学修饰电极
        1.1.1 化学修饰电极的定义
        1.1.2 化学修饰电极的功能
        1.1.3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应用
    1.2 纳米材料在化学修饰电极中的应用进展
        1.2.1 纳米材料的概念
        1.2.2 纳米材料的分类
        1.2.3 纳米材料的基本特征
        1.2.4 纳米材料在化学修饰电极上的应用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2. 氟化镧掺杂二氧化铈复合材料固定肌红蛋白构建亚硝酸根生物传感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溶液
        2.2.2 仪器
        2.2.3 LaF3掺杂 CeO2纳米材料的制备
        2.2.4 电极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修饰电极光谱表征
        2.3.2 Mb 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阻抗
        2.3.3 Mb 在修饰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
        2.3.4 Mb/LaF3-DP-CeO2/IL-CPE 的动力学参数
        2.3.5 Mb/LaF3-DP-CeO2/IL-CPE 对 NO2 的电催化性能
        2.3.6 干扰试验
        2.3.7 实际样品分析
        2.3.8 Mb/LaF3-DP-CeO2/IL–CPE 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过渡金属掺杂炭气凝胶复合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对肌红蛋白直接电化学和催化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溶液
        3.2.2 仪器
        3.2.3 炭气凝胶及金属纳米粒子掺杂炭气凝胶的制备
        3.2.4 电极的制备过程
        3.2.5 电化学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的结构表征及修饰电极的表面结构
        3.3.2 Mb 在不同介质中的紫外-可见光谱特征
        3.3.3 修饰电极的表征
        3.3.4 Mb 在修饰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
        3.3.5 扫速对 Mb 修饰电极峰电流和峰电位的影响
        3.3.6 两种 Mb 修饰电极对 H2O2的电催化性能
        3.3.7 两种 Mb 修饰电极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聚吡咯掺杂炭气凝胶纳米复合材料固定肌红蛋白构建一种新型过氧化氢传感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溶液
        4.2.2 仪器
        4.2.3 炭气凝胶及聚吡咯掺杂炭气凝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2.4 电极的制备
        4.2.5 电化学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的结构表征及修饰电极的表面结构
        4.3.2 Mb 修饰电极的光谱表征
        4.3.3 Mb 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阻抗
        4.3.4 Mb 在修饰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
        4.3.5 Ppy-CA/IL/Mb-CPE 的动力学参数
        4.3.6 Ppy-CA/IL/Mb-CPE 对 H2O2的电催化性能
        4.3.7 两种 Mb 修饰电极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结论及展望
致谢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3)中药氧化卟啉原及合成卟啉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卟啉、卟吩的结构和性质
        1.1.1 卟啉的结构特征
        1.1.2 卟啉的反应
        1.1.3 卟啉类化合物的波谱学
        1.1.4 生物体内的卟啉
    1.2 卟啉类化合物在医学中的应用
        1.2.1 光动力学治疗的基本原理
        1.2.2 光动力学治疗法与光敏剂的发展
        1.2.3 卟啉作为光敏剂的原理
    1.3 卟啉化合物文献合成方法与反应机理
        1.3.1 卟啉化合物文献合成方法
        1.3.2 反应机理
第二章 本论文研究内容
    2.1 新型PDT光敏剂的筛选及结构改造
    2.2 中药中筛选抗癌药物的物理化学标度
    2.3 主要研究目的和思路
第三章 含醌式结构或亚砜结构成分的抗癌中药对卟啉原的氧化作用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试剂
        3.1.2 仪器
        3.1.3 中药材
    3.2 试验方法
        3.2.1 TPP&TPC混合物中TPC含量的测定
        3.2.2 四苯基卟啉(TPP)和四苯基二氢卟吩(TPC)的制备
        3.2.3 TPP和TPC的HPLC测定方法建立
        3.2.4 中药对卟啉原的氧化研究
    3.3 结果
        3.3.1 各种氧化剂对卟啉原氧化能力的强弱
        3.3.2. HPLC法跟踪氧化过程中TPC含量变化趋势
    3.4 讨论
第四章 青蒿提取液及青蒿素对卟啉原的氧化作用
    4.1 实验材料
        4.1.1 试剂
        4.1.2 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TPP&TPC的HPLC测定方法
        4.2.2 青蒿提取液的制备
        4.2.3 青蒿素的含量测定方法
        4.2.4 96%纯度青蒿素的纯化
        4.2.5 测定指标
        4.2.6 试验方法
    4.3 结果
        4.3.1 青蒿提取液氧化卟啉原反应产物中TPC与TPP比例随时间变化趋势
        4.3.2 80%青蒿素氧化卟啉原反应产物中TPC与TPP比例随时间变化趋势跟踪
        4.3.3 96%青蒿素氧化卟啉原反应产物中TPC与TPP比例随时间变化趋势跟踪
        4.3.4 青蒿素与大黄酸氧化能力的比较
    4.4 讨论
        4.4.1 青蒿提取液的氧化能力
        4.4.2 青蒿素的稳定性
        4.4.3 反应条件的确定
        4.4.4 青蒿素的氧化作用特性
第五章 硝基苯氧化卟啉原反应机理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试剂
        5.1.2 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TPP&TPC的HPLC测定方法
        5.2.2 HPLC法跟踪硝基苯对卟啉原的氧化过程中TPC含量的变化趋势
        5.2.3 硝基苯对卟啉原氧化反应机理的研究
        5.2.4 硝基苯氧化卟啉原产生TPP和苯胺的测定
    5.3 结果
        5.3.1 硝基苯对卟啉原的氧化过程中TPC含量的变化趋势
        5.3.2 卟啉原氧化反应中苯胺的检测
    5.4 讨论
        5.4.1 苯胺的产量
        5.4.2 苯胺的含量测定
第六章 在取代苯甲酸中合成卟啉
    6.1 实验材料
        6.1.1 试剂
        6.1.2 仪器
    6.2 试验方法
        6.2.1 TPP&TPC的HPLC测定方法
        6.2.2 在取代苯甲酸中合成卟啉
    6.3 结果
        6.3.1 卟啉产量
        6.3.2 光谱数据
    6.4 讨论
第七章 在低温熔盐中合成卟啉
    7.1 实验材料
        7.1.1 试剂
        7.1.2 仪器
    7.2 试验方法
        7.2.1 TPP&TPC的HPLC测定方法
        7.2.2 在多种低温熔盐中合成卟啉
    7.3 结果
    7.4 讨论
第八章 质子化卟啉的UV-VIS谱研究
    8.1 实验材料
        8.1.1 试剂
        8.1.2 仪器
    8.2 试验方法
        8.2.1 质子化卟啉在乙醇中的溶解性
        8.2.2 质子化卟啉在乙醇中UV-Vis吸收图谱
    8.3 结果
        8.3.1 质子化卟啉在乙醇中的溶解性
        8.3.2 质子化卟啉在乙醇中UV-Vis吸收图谱
    8.4 讨论
        8.4.1 苯环上取代基对质子化卟啉在乙醇中溶解性的影响
        8.4.2 质子化前后卟啉UV-Vis吸收图谱的变化
        8.4.3 苯环上取代基对质子化卟啉UV-Vis吸收图谱的影响
        8.4.4 质子化卟啉的潜在用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图谱
    1 UV-VIS图谱
    2 ~1HNMR图谱
附录Ⅱ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在药物小分子检测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化学修饰电极的概述
        1.1.1 裸电极的预处理
        1.1.2 CME 的制备
        1.1.3 CME 的表征
        1.1.4 CME 的应用
    1.2 碳纳米管
        1.2.1 CNTs 的结构
        1.2.2 单壁碳纳米管与多壁碳纳米管
        1.2.3 CNTs 的制备
        1.2.4 CNTs 的纯化和活化
    1.3 CNTs 修饰电极的制备
        1.3.1 CNTs 修饰电极的类型
    1.4 本论文基本研究内容
第二章 NAFION-多壁碳纳米管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测定岩白菜素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和试剂
        2.2.2 Nafion-MWCNTs 膜的制备及修饰电极的制备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Nafion-MWCNTs 膜的表征
        2.3.2 电极的表征
        2.3.3 岩白菜素在电极上的电化学响应
        2.3.4 条件的优化
        2.3.5 岩白菜素的电化学动力学
        2.3.6 实际样品的检测
    2.4 结语
第三章 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刚果红修饰电极测定红景天苷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和试剂
        3.2.2 膜及修饰电极的制备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WCNTs-COOH-CR 膜的表征
        3.3.2 电极的表征
        3.3.3 红景天苷在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3.3.4 各个条件的优化
        3.3.5 实际样品中红景天苷的测定
        3.3.6 红景天苷的电化学动力学
    3.4 结语
第四章 羧基化单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测定曲克芦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和试剂
        4.2.2 SWCNTs-COOH 膜的制备及修饰电极的制备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WCNTs-COOH 膜的表征
        4.3.2 电极的表征
        4.3.3 曲克芦丁在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4.3.4 各个条件的优化
        4.3.5 实际样品中曲克芦丁的测定
        4.3.6 曲克芦丁的电化学动力学
    4.4 结语
第五章 蒿甲醚在单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上的电催化还原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和试剂
        5.2.2 SWCNTs 膜的制备及修饰电极的制备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SWCNTs 膜的表征
        5.3.2 电极的表征
        5.3.3 蒿甲醚在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5.3.4 各个条件的优化
        5.3.5 实际样品中蒿甲醚的测定
        5.3.6 蒿甲醚的电化学动力学
    5.4 结语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转铁蛋白偶联双氢青蒿素氧基苯甲酰肼的载药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DBAH的制备
        2.2.2 Tf的氧化
        2.2.3 电化学测定
        2.2.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DBAH的电化学行为
    3.2 Tf的氧化及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3.3 DBAH与Tfox形成电活性复合物的表征
    3.4 Tfox偶联DBAH的量及其结合常数

(7)铜(Ⅱ)诱导双氢青蒿素过氧键断裂的电催化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溶液的配制
    1.2 电极预处理
    1.3 循环伏安实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DHA与EDTA-Cu (Ⅱ) 在银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2.2 EDTA-Cu (Ⅱ) 对DHA催化还原性能的影响
    2.3 实验条件对催化体系的影响
        2.3.1 酸度对峰电流及峰电位的影响
        2.3.2 扫描速率对峰电流及催化效率的影响
    2.4 EDTA-Cu (Ⅱ) , EDTA-Fe (Ⅲ) 及血红素催化DHA还原性能的比较
    2.5 EDTA-Cu (Ⅱ) 催化DHA还原电极反应机理
3 结论

(8)纳米材料修饰电极上金属离子对双氢青蒿素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碳纳米管的结构
    1.2 碳纳米管的特性
        1.2.1 碳纳米管的力学性质
        1.2.2 碳纳米管的电学性质
    1.3 碳纳米管的应用
        1.3.1 碳纳米管在电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1.3.2 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在生物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3.3 碳纳米管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
    1.4 碳纳米管研究展望
    1.5 双氢青蒿素的性质及应用研究
        1.5.1 双氢青蒿素的理化性质
        1.5.2 双氢青蒿素的药理活性
        1.5.3 双氢青蒿素的抗病毒作用机制
        1.5.4 双氢青蒿素的应用研究
    1.6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单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优化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SWNT 和 MWNT 的预处理
        2.3.2 玻碳电极的预处理及 SWNT 修饰电极和 MWNT 修饰电极的制备
        2.3.3 双氢青蒿素的伏安测定
        2.3.4 半微分线性扫描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双氢青蒿素在裸玻碳电极和 SWNT/GC 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2.4.2 SWNT/GC 修饰电极的优化
        2.4.3 裸玻碳电极和 SWNT/GC 电极实际表面积的求算
        2.4.4 电化学参数的求算
        2.4.5 SWNT 粒子对双氢青蒿素的催化机理
        2.4.6 SWNT/GC 修饰电极的表征
    2.5 小结
第三章 EDTA-Cu(II)与双氢青蒿素相互作用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玻碳电极的预处理及 SWNT 修饰电极的制备
        3.3.2 伏安测定
        3.3.3 紫外吸收光谱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DHA、Cu(II)和 EDTA-Cu(II) 在 SWNT/GC 电极上的循环伏安图
        3.4.2 GC电极上 EDTA一Cu(II) 对双氢青蒿素的电催化作用
        3.4.3 不同浓度 EDTA-Cu(II) 对双氢青蒿素还原峰的影响
        3.4.4 不同浓度双氢青蒿素对还原峰的影响
        3.4.5 EDTA-Cu(II) 对双氢青蒿素电催化作用的研究
        3.4.6 Cu(II) 与 DHA 形成络合物的电化学行为
    3.5 小结
第四章 EDTA-Bi(III)与双氢青蒿素相互作用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玻碳电极的预处理及 SWNT 修饰电极的制各
        4.3.2 伏安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DHA、Bi(III) 和 EDTA-Bi(III) 在 SWNT/GC 电极上的循环伏安图
        4.4.2 不同浓度 EDTA-Bi(III) 对双氢青蒿素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4.4.3 不同浓度双氢青蒿素对还原峰信号的影响
        4.4.4 EDTA-Bi(III) 对双氢青蒿素电催化作用的研究
    4.6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过氧化氢酶及其模拟酶的电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传感器
        1.1.1 生物传感器的发展
        1.1.2 生物传感器的分类
        1.1.3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1.2 酶生物电极传感器
        1.2.1 酶电极的分类
        1.2.2 酶的固定
        1.2.3 酶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1.3 过氧化氢酶的研究现状
        1.3.1 过氧化氢酶的类型划分
        1.3.2 Cat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1.3.2.1 结构
        1.3.2.2 功能及作用机理
        1.3.3 过氧化氢酶的电化学研究
        1.3.4 过氧化氢酶的的应用现状
    §1.4 选题思路和设计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过氧化氢酶在琼脂糖膜中的电化学行为
    §2.1 引言
    §2.2 实验内容
        2.2.1 仪器和试剂
        2.2.2 过氧化氢酶--琼脂膜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过氧化氢酶的表征
        2.3.1.1 扫描电子显微镜成像
        2.3.1.2 紫外可见光谱
        2.3.2 Cat的电化学性质
        2.3.2.1 直接电化学行为
        2.3.2.2 扫速影响
        2.3.2.3 酸度影响(氧化还原玻尔效应)
        2.3.3 电催化性质
        2.3.3.1 催化还原O_2
        2.3.3.2 催化还原过氧化物(氢)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血红素模拟过氧化氢酶电化学行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和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2.2.1 血红素-琼脂糖膜修饰电极的制备
        3.2.2.2 电化学测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紫外可见光谱
        3.3.2 直接电化学
        3.3.3 电催化性质
        3.3.3.1 血红素催化还原O_2
        3.3.3.2 血红素催化还原过氧化物(氢)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致谢

(10)铁原卟啉在电极表面吸附与反应的现场振动光谱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金属卟啉类分子的表面功能化综述
        1-2-1 金属卟啉的结构和功能
        1-2-2 金属卟啉表面功能化研究现状
    1-3 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1-3-1 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
        1-3-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1-4 铁原卟啉的研究现状
        1-4-1 铁原卟啉结构及光谱特征
        1-4-2 铁原卟啉的功能
    1-5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正极板栅的研究背景
        1-5-1 阳极腐蚀膜的研究
        1-5-2 合金添加对于铅阳极膜性质的影响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意义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所用试剂
    2-2 所用仪器及技术
    2-3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铁原卟啉在金电极表面吸附的现场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in situ ATR-SEIRAS)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吸附在金电极表面的铁原卟啉与CO配位反应的现场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in situ ATR-SEIRAS)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吸附在金电极表面的铁原卟啉与NO配位反应的现场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的研究(in situ ATR-SEIRAS)
    5-1 引言
    5-2 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铁原卟啉在铂表面吸附的现场振动光谱法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
    6-3 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6-5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硫酸溶液中铅电极上阳极Pb(Ⅱ)膜的阳极极化以及稀土元素Yb的添加对铅电极上阳极Pb(Ⅱ)膜和PbO_2生长的影响
    7-1 引言
    7-2 实验
    7-3 结果与讨论
        7-3-1 硫酸溶液中铅电极上阳极Pb(Ⅱ)膜的阳极极化
        7-3-2 铅—镱合金在硫酸溶液中生长的阳极Pb(Ⅱ)膜性质的影响
        7-3-3 铅—镱合金在硫酸溶液中牛长的阳极PbO_2膜的电化学性质
    7-4 本章小结
    7-5 参数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与交流论文
致谢

四、不同电极上血红素对青蒿素的电催化还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金属氧酸盐的荧光传感器用于青蒿素的快速灵敏检测[D]. 高玉兰.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新型纳米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李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7)
  • [3]中药氧化卟啉原及合成卟啉新方法研究[D]. 何百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1)
  • [4]微波提取青蒿中青蒿素的研究[J]. 李志英,吕红艳,张海容. 药物分析杂志, 2010(08)
  • [5]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在药物小分子检测上的应用[D]. 周群. 云南大学, 2010(05)
  • [6]转铁蛋白偶联双氢青蒿素氧基苯甲酰肼的载药量分析[J]. 黄连喜,曾鑫,蔡怀鸿,杨培慧. 分析化学, 2008(07)
  • [7]铜(Ⅱ)诱导双氢青蒿素过氧键断裂的电催化作用[J]. 黄连喜,何琰琳,杨培慧. 催化学报, 2008(03)
  • [8]纳米材料修饰电极上金属离子对双氢青蒿素的作用研究[D]. 梁绍成. 暨南大学, 2007(06)
  • [9]过氧化氢酶及其模拟酶的电化学研究[D]. 黄秀玲. 华中师范大学, 2007(04)
  • [10]铁原卟啉在电极表面吸附与反应的现场振动光谱法研究[D]. 马敏. 复旦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不同电极上血红素电催化还原青蒿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