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异地保护生物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四合木(Tetraena,mongolica),孑遗植物,光合效率,气候生物学
异地保护生物学论文文献综述
智颖飙,杨持,李红丽,张荷亮,华宇鹏[1](2014)在《孑遗植物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异地保护条件下的气候生物学特征与光合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廓清异地保护条件下孑遗濒危植物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的气候生物学特征、光合生理生态适应性及生境适宜性,应用1971—2011年的地面气象资料进行了不同试验区的气候生物图解与分析,测定了四合木及其伴生种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的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及光合效率。结果表明:①四合木自然分布区(内蒙古乌海地区)与异地保护区的气候生物学特征存在明显分异;②当年种植的四合木实生苗的生长量大小依次为:乌海四合木核心区实生苗>鄂尔多斯实生苗>阿拉善实生苗;③自然条件下,5个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依次为阿拉善移植的四合木成株(24.05±1.68μmol·m-2·s-1)>乌海客土栽培的四合木(19.97±1.05μmol·m-2·s-1)>乌海栽培的四合木实生苗(18.96±1.04μmol·m-2·s-1)>鄂尔多斯栽培的四合木实生苗(16.64±0.92μmol·m-2·s-1)>阿拉善栽培的四合木实生苗(16.48±0.13μmol·m-2·s-1);异地保护试验区栽培的四合木实生苗的Pn没有明显差异(p≥0.05),即原生境条件下栽培的四合木实生苗的Pn较高。同时,异地保护栽培四合木实生苗中,鄂尔多斯栽培的四合木实生苗的Pn>阿拉善栽培的四合木实生苗。从四合木光合作用特征中的Pn、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气候生物学特征和生长量等综合研究结果可以推断,从原生境区东移的实生苗迁地保护,使四合木具有更高的生理生态适宜性和环境适应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4年01期)
智颖飙[2](2004)在《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Maxim)异地保护生物学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Maxim)为蒺藜科的一个单种属的古老残遗植物物种,其分布范围极为有限,仅分布于内蒙古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区。强旱生植物,常为建群种。它的存在不仅在植物区系及系统演化上具重要地位,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也具有很大价值。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干扰,其分布范围逐渐缩小并破碎化,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对四合木物种保护的研究已引起生物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目前,有关濒危物种异地保护生物学研究已有很多。针对四合木的保育生物学研究也已有一系列工作,包括胚胎学、种群生态学以及就地保护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但对其异地保护生物学缺乏全面的了解。本文对四合木异地保护的生态地理条件、气候生物学特征、客土栽培(从乌海东移500km到东胜)和无土栽培四合木的生长量进行分析,同时从西鄂尔多斯地区地球化学循环和四合木生境适宜性特征角度,研究土壤和四合木植株的微量元素Fe,Mn,B,Cu,Zn,Co,CI,Se和Mo含量特征以及氨基酸含量特征,分析四合木的生态适应性以及探讨异地保护不易成活的原因,对四合木异地保护过程中的生态适应性与生境适宜性进行综合分析,为四合木异地保护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指导,结果如下: 1.异地保护栽培的四合木生长量之间差异显着。同一地区、同一气候、不同土壤2年生四合木实生苗生长量(植株干重以及地上部分体积)之间差异不显着,而不同地区、不同气候、不同土壤间四合木生长量之间相去甚远。其生长量(干重)顺序为乌海-东胜土(12.17g)>乌海-乌海土(10.57g)>东胜-乌海土(3.10g)>东胜-东胜土(2.59g)。以分布区东胜土壤四合木生长量为最大,异地保护区土壤四合木生长量为最小。说明分布区自然条件的适宜性,又说明土壤养分条件对四合木生长的影响。 2.四合木自然分布区地温昼夜温差与气温昼夜温差的特殊性可能是造成其异地保护能否成功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温度逆境是造成植物地域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从气候生物图解以及温度指标的分析来看,四合木分布区与异地保护区之间全年各月平均温度差异显着,全年气温日较差以及温暖指数和寒冷指数差异极显着。四合木生长季不同深度地温昼夜温差具有特殊性,其中6-10月10cm地温温差极显着,7-10月40cm地温温差极显着,整个生长季15cm、20cm地温温(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04-10-18)
异地保护生物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Maxim)为蒺藜科的一个单种属的古老残遗植物物种,其分布范围极为有限,仅分布于内蒙古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区。强旱生植物,常为建群种。它的存在不仅在植物区系及系统演化上具重要地位,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也具有很大价值。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干扰,其分布范围逐渐缩小并破碎化,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对四合木物种保护的研究已引起生物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目前,有关濒危物种异地保护生物学研究已有很多。针对四合木的保育生物学研究也已有一系列工作,包括胚胎学、种群生态学以及就地保护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但对其异地保护生物学缺乏全面的了解。本文对四合木异地保护的生态地理条件、气候生物学特征、客土栽培(从乌海东移500km到东胜)和无土栽培四合木的生长量进行分析,同时从西鄂尔多斯地区地球化学循环和四合木生境适宜性特征角度,研究土壤和四合木植株的微量元素Fe,Mn,B,Cu,Zn,Co,CI,Se和Mo含量特征以及氨基酸含量特征,分析四合木的生态适应性以及探讨异地保护不易成活的原因,对四合木异地保护过程中的生态适应性与生境适宜性进行综合分析,为四合木异地保护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指导,结果如下: 1.异地保护栽培的四合木生长量之间差异显着。同一地区、同一气候、不同土壤2年生四合木实生苗生长量(植株干重以及地上部分体积)之间差异不显着,而不同地区、不同气候、不同土壤间四合木生长量之间相去甚远。其生长量(干重)顺序为乌海-东胜土(12.17g)>乌海-乌海土(10.57g)>东胜-乌海土(3.10g)>东胜-东胜土(2.59g)。以分布区东胜土壤四合木生长量为最大,异地保护区土壤四合木生长量为最小。说明分布区自然条件的适宜性,又说明土壤养分条件对四合木生长的影响。 2.四合木自然分布区地温昼夜温差与气温昼夜温差的特殊性可能是造成其异地保护能否成功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温度逆境是造成植物地域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从气候生物图解以及温度指标的分析来看,四合木分布区与异地保护区之间全年各月平均温度差异显着,全年气温日较差以及温暖指数和寒冷指数差异极显着。四合木生长季不同深度地温昼夜温差具有特殊性,其中6-10月10cm地温温差极显着,7-10月40cm地温温差极显着,整个生长季15cm、20cm地温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地保护生物学论文参考文献
[1].智颖飙,杨持,李红丽,张荷亮,华宇鹏.孑遗植物四合木(Tetraenamongolica)异地保护条件下的气候生物学特征与光合效率[J].中国沙漠.2014
[2].智颖飙.四合木(TetraenamongolicaMaxim)异地保护生物学基础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
标签: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孑遗植物; 光合效率; 气候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