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先秦秦汉时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荧惑,鹑火,大火
先秦秦汉时期论文文献综述
宋艳萍[1](2019)在《先秦秦汉时期的“火”宿考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秦汉时期,有叁个星宿与火相关:荧惑、鹑火和大火。时人认为,叁者都与当时的政治密切相关,其运行失常,会带来重大政治灾难。但荧惑顺行时,或岁星守心时,则有吉象出现。"火"宿运行凶吉,反映了先秦秦汉时期人们的祸福观念,这些观念建立在"天人感应"思想的基础之上。(本文来源于《平顶山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陈业新[2](2019)在《先秦秦汉时期渔猎工具考述——兼及其生态资源保护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渔猎是先秦秦汉时期重要的生产、生活活动之一。因获取对象不同,所用捕猎工具及其名称也大有差别,略加梳理,至少有10余类、30余种。这些工具大体可分为叁类:一是通用类,普遍适用于禽兽鱼类或禽兽类的捕获;二是捕获鱼类、禽鸟类工具;叁是捕兽工具。先秦秦汉时期渔猎对象较广,对动物资源的利用十分广泛。但从类别分布上看,捕鱼工具数量相对较多,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此间民人以鱼为食者较为普遍,究其缘由,或因鱼类资源丰富、民人获取较易,而禽鸟高飞、兽类凶猛,获取相对较难。与此同时,这些工具相对简单、原始,一次性捕获禽兽鱼类数量十分有限,加上渔猎工具、方式或手段的限禁,客观上有助于动物资源的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动态》期刊2019年11期)
廉超[3](2019)在《先秦秦汉时期“太一”内涵述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太一"一词,文献中多有记载。"太一"性质与内涵,不同文献记载各异。综观文献记载和相关研究成果,"太一"内涵实可分为叁个方面:一是哲学概念的太一;二是宗教概念的太一;叁是星象概念的太一。先秦时期,"太一"内涵多具哲学意义;汉代,"太一"的宗教内涵更加突出,是国家祭祀的最高神祇,同时又兼具其他内涵。这既说明太一信仰的普遍化,亦表明太一内涵的发展存在着一个混合与分化的过程。(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王必建[4](2018)在《先秦秦汉时期海贝遗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使用海贝,夏代海贝使用增多、范围扩大,史前至夏代为中国古代海贝使用的初始期;商周时代为海贝使用的辉煌期,其中商代步入兴盛期,两周时期达到高潮,可谓“爆发期”;到了秦汉,海贝的使用进入了快速衰落期,使用海贝的习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此后的整个封建时代,大量而广泛使用海贝的历史一去不返。中国古代出土海贝的遗址类型主要为墓葬,上述海贝使用情况的历史趋势在随葬海贝的各时期墓葬中皆有明确反映。海贝的随葬位置和方式上,史前时期至夏代较为单一,商周时代较为复杂,到了秦汉时期又开始简化。仿制海贝的材质及其制作、加工工艺方面呈现的阶段特征为:史前至商周,仿制的种类越来越多,加工工艺越来越复杂;到了秦汉时代,种类锐减,加工工艺呈现简单化趋势。中国古代所用海贝的主要功用包括装饰、交换中介(或货币,含财富象征)、宗教意义、护身符等,都是人群生存与更好生存需求的体现。海贝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应时期、相应地域的社会状况及彼此间的关系,使用海贝的地域范围、多寡、方式等都基于相应的社会生存状况。海贝集中分布于一些地域、时段及在一定时段出现在多大的地域范围,本身表明这不是偶然,而是充分反映了其背后紧密关联着的族群及其文明,某种程度上是中国文明形成、发展道路的反映。自新石器时代末期到秦汉时期是东亚先民广泛使用海贝的时期,是人群开发海洋资源的一个重要例证。在这3000余年间,海贝之外的“海产品”很少发现,表明先民对海贝的一致钟爱,见证了各地人群间共同价值观形成的大致过程。在较早成熟的黄河流域文明的“磁场”内,中心与周边、中心各地域之间相互渗入并吸收彼此的文化因素,终于促成了发展至今的统一多民族格局。由类似海贝等物质而生发的共同价值观是形成该格局的内在基础。“海贝流动运动”所反映的人群间的互动关系,印证了中国文明的构成元素部分“外来”的事实,从而说明中国文明从来都不是完全封闭发展的。只不过那些“外来”元素最终都被古代中国的核心文明群体所“融解”,而不再是其本来面貌。“外来”与“核心”共同铸就了整体意义上的中国文明。中国古代往来海域与内陆的交通线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大致被开拓出来,并得到此后长期的沿用和巩固,是中国统一多样化文明形成的重要条件。总之,中国文明诞生于早期人类的自然选择,各群体间的交流活动促成了共同价值观的形成,生存所需的初衷产生了对维持长期交往局面及交往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中心辐射式权力格局由此逐渐形成。内陆地区海贝的大量使用所呈现的近海人群与远海人群的持久交往,或表明了各地域间经济、文化的交融,或证实了人群远距离交通能力的发展等。以类似海贝为载体的持续不断的人群交往促成了东亚大陆上古老的中国文明的形成和巩固,是统一多民族格局建立的非刻意的途径。海贝使用方式、流动路线的前后延续性特征正是中国文明前后相继、不曾中断的体现。这既是人群间长期交往的结果,反过来,在中心辐射式权力格局背景下,这种交往亦是中国文明延续的重要方式。五千余年的海贝流通史展现了古代中国生存文明的演进之路。海贝由主要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零散内地人群的少量使用,发展到叁代(特别是商周)普遍而大量的使用,再到统一广域的秦汉帝国时期被逐步淘汰,是经验知识的积累、社会复杂程度的升级以及相应的社会运行模式变迁的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曾东[5](2018)在《先秦秦汉时期组玉佩和事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组玉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组玉佩通指由两件以上玉器构成的组合型佩玉;狭义指的是西周时期形成以的璜为主体,间杂玉珠、玉珩、冲牙等在内的,具有区分身份等级作用的组合型玉佩。本文旨在讨论狭义的组玉佩。新石器时代出现的玉项饰、玉串饰是周代组玉佩的雏形。夏商时期,国家文明的出现,使得王权超越神权。玉器的功能也由祭祀神明的“玉神器”转换成了彰显王权的“玉礼器”。在新石器时代以来的玉项饰、玉串饰的基础之上,周代的组玉佩吸收了夏商时期形成的“玉彰王权”的思想。西周礼乐制度赋予了组玉佩区分身份高低、维护贵族阶层统治的文化功能。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的瓦解,使组玉佩的功能再次发生改变。新兴的士阶层将玉器与个人德行相联结,“礼玉”转变成了“德玉”。秦汉之后,随着印绶制度的出现和服饰制度的改革,组玉佩逐渐沦为一般性的装饰用玉。周代用玉制度主要分为:礼仪用玉、祭祀用玉、丧葬用玉、军事用玉、装饰用玉等几类。周代用玉制度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较大。事佩,指佩戴在腰间的日常生活所需的小工具,包括纷帨、刀、砺、小觿、金燧、玦、捍、管、遰、大觿、木燧等。事佩习俗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夏商时期逐渐稳定。在此基础之上,西周的“事佩”制度正式建立,其佩戴的物件和佩戴方式趋于稳定。至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将“事佩”与孝道相联结。秦汉时期,事佩的主要功能转变成实用性的日常生活小工具。(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8-05-01)
彭邦本[6](2017)在《天府之国的起源和形成初探——兼谈先秦秦汉时期成都的崛起》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天府之国"愿景的萌芽起步成都和成都平原在秦汉时期正式发展形成为"天府之国",具有极为久远的渊源和深厚基础。成都平原自然条件非常优越。作为四川盆地核心区域的成都平原,加上邻近和周边丘陵低山区,幅员广袤,生存回旋空间大;平原、平坝土地平旷肥沃,河流湖泽密布,气候温暖湿润,物产丰富多样,很早以来就宜人宜居宜业。因此,这一带不仅是我国文化和文明起源最早(本文来源于《先锋》期刊2017年12期)
梁燕飞,杨润霞,成克炜[7](2017)在《先秦及秦汉时期泾渭流域崆峒武勇才俊渊源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泾渭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和历史文化基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先秦及秦汉时期亦是泾渭流域华夏文明的重要时代,出现了众多的崆峒武勇才俊人物,通过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综合分析法等方法,对泾渭流域先秦及秦汉时期崆峒武勇俊杰的时代背景、神话传说、考古文化、地理环境、政治价值及社会文化进行了分析,充分展示了先秦及秦汉时期泾渭流域众多崆峒才俊武勇人物的社会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体育科学》期刊2017年04期)
王连旗,崔广庆,高汝东[8](2017)在《先秦秦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与中国西北边疆安全》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轨迹,其沉浮多变,但又绵延不衰,对中西方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先秦秦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沿线各民族之间的稳定。由于各民族之间经贸往来频繁,沿线各民族之间呈现出融合的趋势,各族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进步。认识我国先秦秦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脉络,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当今"一带一路"建设同古代丝路的联系,从而更加全面认识先秦秦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与我国西北地区边疆安全的历史发展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塔里木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王文光,江也川[9](2016)在《先秦、秦汉时期的东夷研究——以《后汉书·东夷列传》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汉书·东夷列传》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论述先秦时期华夏族东方被称为东夷的民族,后半部分是《后汉书·东夷列传》的主体,以丰富的资料论述了夫余、挹娄、高句丽等东北边疆也被称为东夷的民族,所以,《后汉书·东夷列传》中的东夷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既指先秦时期黄河和淮河流域之间被称为东夷的民族,也指秦汉时期东北边疆被称为东夷的民族。这些民族与先秦时期的华夏族和后来的汉族及其政权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在统一多民族中国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16年12期)
刘进有[10](2016)在《先秦秦汉时期漆树的分布及其影响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文献和考古资料,得出这一时期漆树主要分布在司隶州、豫州、兖州、青州、益州及荆州等地。树漆具有书写、绘画、装饰、防虫及防潮防腐等功能,此外生漆、干漆和漆叶还有医药功能。漆的应用对先秦秦汉时期的经济、军事及文化生活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古今农业》期刊2016年03期)
先秦秦汉时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渔猎是先秦秦汉时期重要的生产、生活活动之一。因获取对象不同,所用捕猎工具及其名称也大有差别,略加梳理,至少有10余类、30余种。这些工具大体可分为叁类:一是通用类,普遍适用于禽兽鱼类或禽兽类的捕获;二是捕获鱼类、禽鸟类工具;叁是捕兽工具。先秦秦汉时期渔猎对象较广,对动物资源的利用十分广泛。但从类别分布上看,捕鱼工具数量相对较多,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此间民人以鱼为食者较为普遍,究其缘由,或因鱼类资源丰富、民人获取较易,而禽鸟高飞、兽类凶猛,获取相对较难。与此同时,这些工具相对简单、原始,一次性捕获禽兽鱼类数量十分有限,加上渔猎工具、方式或手段的限禁,客观上有助于动物资源的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先秦秦汉时期论文参考文献
[1].宋艳萍.先秦秦汉时期的“火”宿考析[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9
[2].陈业新.先秦秦汉时期渔猎工具考述——兼及其生态资源保护价值[J].社会科学动态.2019
[3].廉超.先秦秦汉时期“太一”内涵述考[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王必建.先秦秦汉时期海贝遗存研究[D].河南大学.2018
[5].曾东.先秦秦汉时期组玉佩和事佩研究[D].武汉大学.2018
[6].彭邦本.天府之国的起源和形成初探——兼谈先秦秦汉时期成都的崛起[J].先锋.2017
[7].梁燕飞,杨润霞,成克炜.先秦及秦汉时期泾渭流域崆峒武勇才俊渊源概述[J].浙江体育科学.2017
[8].王连旗,崔广庆,高汝东.先秦秦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与中国西北边疆安全[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7
[9].王文光,江也川.先秦、秦汉时期的东夷研究——以《后汉书·东夷列传》为中心[J].学术探索.2016
[10].刘进有.先秦秦汉时期漆树的分布及其影响初探[J].古今农业.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