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新文化的几个层面——段国超先生《鲁迅论稿》序(续)(论文文献综述)
卢妙清[1](2018)在《从《王富仁序跋集》看其学者意识和人文关怀》文中研究表明《王富仁序跋集》收录了先生自1982-2005年所写的序跋文,共80篇,分上中下三册。该套序跋集反映了先生学术研究活动之变化脉络和思想演化轨迹,其学术研究活动体现出了四种意识:对自己已有学术成果进行不断地检查、解剖和反省的自省意识,学术研究上的精神介入和担当以及关怀民族学术整体发展的责任意识,对青年学者关爱有加、热切提携的扶植意识,在立论的态度和方式上融入了爱和真诚的体验意识。
郭卿钰[2](2018)在《《鲁迅研究年刊》的传播与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鲁迅研究年刊》是中国第一部大型鲁迅研究的文献,是在中宣部和鲁迅的亲友以及国内外鲁迅研究专家的大力支持下,由西北大学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创办的一种鲁迅研究刊物,是西北大学有史以来影响最大的出版物,可是这样一部年刊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被人遗忘了。本文旨在对它的传播与影响做一个大致的梳理,以期能引起学术界对它的关注,并给予一定客观的评价。
段国超[3](2017)在《《鲁迅论稿》再版后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鲁迅论稿》原版是2002年6月,亦即我退休时出版的,是我研究鲁迅的第二本着作。这次再版,我作了如下修订:第一,加进了几篇文章——《党家斌与鲁迅》《智者的眼光——评介李何林先生对"普及鲁迅"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周藕琴在陕西》《关于鲁迅研究的几点想法》(附《阎庆生教授的一封信》)《鲁迅研究要寄希望于青年——张小军着〈鲁迅小传〉序言》《我的鲁迅研究》,连同《阎庆生教授的一封信》,一共七篇。这些
段国超[4](2017)在《我的鲁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出生在大别山南麓一个特别贫困的农民家庭,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上学。我阅读鲁迅作品,知道鲁迅这个人名是1953年上初中、所有课程都有统一教材以后的事情。那个时候初中语文课本有鲁迅小说《一件小事》《社戏》《孔乙己》,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杂文《"友邦惊诧"论》等。从初中到高中,大约在语文课本上接触鲁迅作品不到15篇,那个时候的语文老师对鲁迅和鲁迅
寇雅丽[5](2017)在《陕版“鲁迅研究丛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鲁迅研究丛书”从1973年到1991年共出书三十八种,主要编者是王平凡和姜民生,为这部丛书撰稿的包括当时的一些老中青鲁迅研究专家,所涉及的领域包括鲁迅着作、思想、生平史料等方面。不少着作都填补了前人所未涉及或未曾详加阐述的空白,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但是到目前为止,学界对这一丛书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对这套丛书做一个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挖掘其独特的学术价值。本文绪论首先对鲁迅研究史进行了大致的梳理,然后回顾了陕西鲁迅研究的历史,阐明了选题目的和意义,指出研究陕版“鲁迅研究丛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陕版“鲁迅研究丛书”的概观,包括丛书的出版背景、丛书的编者及其作者群,以及丛书中所涉及的主要论题。第二章探讨了丛书的学术价值,包括单篇以及整个丛书在鲁迅研究史上的学术价值,指出其不足并对之进行反思。第三章研究丛书的意义及影响,包括丛书与其他地区鲁迅研究丛书的比较,学术界对它的综合评价,它的发行状况等。结语部分,将这套“鲁迅研究丛书”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去把握和审视,阐释它在鲁迅研究史上的意义与价值。
郭卿钰[6](2015)在《《鲁迅研究年刊》研究》文中认为《鲁迅研究年刊》是中国第一部大型鲁迅研究文献,是在中宣部和鲁迅的亲友以及国内外鲁迅研究专家的大力支持下由西北大学创办的一种鲁迅研究刊物。其旨在倡导学习鲁迅、研究鲁迅,发扬鲁迅精神,繁荣学术文化,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刊载国内外鲁迅研究的最新成果、资料、动态和艺术作品,记录鲁迅研究的进程。本文试图对《鲁迅研究年刊》做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通过对刊物的整体考察,分析其在特定年代的个性特色,并力图对其作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价。本文绪论对鲁迅研究百年的历程进行了梳理,并阐明了选题的缘起及意义,探讨了《鲁迅研究年刊》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正文第一章对《年刊》的创刊背景及办刊过程进行了说明;第二章对《年刊》的办刊理念进行了论述,以编辑理念、栏目设置、编委作者群、稿件来源为重点进行了深入探微,并分析其与政治时代背景的关系;第三章以《年刊》上选载的文章为出发点,论述其学术价值与史料价值,以及在国外的影响与解读;第四章对《年刊》的学术评价和影响传播作了具体例证说明。最后总结《年刊》在鲁迅研究史上的重要意义。
王小丽[7](2015)在《单演义的鲁迅研究》文中提出陕西学者单演义作为国内较早一代鲁迅学人,执着耕耘在鲁迅和现代文学学科的研究领域,并几十年如一日饱含热情地投入其中。本文试图根据现有资料,对单先生的学术成果作全面梳理和回顾,总结他的学术贡献和治学特色。绪论部分主要对现有关于单演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同时通过对单演义先生儿女及弟子们的访谈及未出版珍贵史料的搜集,概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追溯单演义从庄子之学转向鲁迅研究的外部缘由和主观动机。第二章,将对单演义鲁迅研究的扛鼎之作——《鲁迅讲学在西安》进行考察,这部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着作,历经几次大的修改再版,最终定名为《鲁迅在西安》。笔者对搜集到的“鲁迅在西安”的各个版本进行整理分析,找寻单演义不断完善其着作的原因,并比对各个版本,希冀从历次版本变迁中归纳出时代及文学环境、意识形态、作者思想对版本变化所产生的影响。第三章试图发掘单演义未出版的系列丛书“鲁迅与党及党人”的意义。这套丛书中,单演义力图全面还原从党建立初期到30年代初期,鲁迅和共产党员的文化政治、社会交往活动,涉及党员数很多,因而本章摘选了最具代表的《鲁迅和瞿秋白》一书,管中窥豹,探究单先生编辑“鲁迅及其党人的关系”丛书中的编辑理念和逻辑结构。第四章,探索单先生参与的与鲁迅有关的学术、社会实践活动,分别从六个方面来说明:单先生的教学活动;鲁迅研究室和鲁迅资料室的建立;《鲁迅研究年刊》的创办;80年代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鲁迅研究丛书”;新一代鲁迅研究者的培养以及对外学术交流。结语部分,将对单先生一生的治学特色进行阐述。
付慧敏[8](2009)在《王富仁文学研究的启蒙内涵》文中研究指明王富仁作为中国当代学术领域的现代文学研究者与鲁迅研究专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宏观意识的文化研究者。在从事文学研究的几十年生涯当中,他以启蒙作为学术研究的指导精神。鉴于中国启蒙原初的被动性以及启蒙在中国经历的坎坷,面对后现代等理论的引进,启蒙被作为一种时间的过去时被学术界所淡忘,甚至抛弃的现实,王富仁立足中国实际,指出了直到目前启蒙价值在中国的建立还没有真正完成,进而将“五四”启蒙精神在当代社会向前推进。本文以王富仁在文学与文化研究中所专注的启蒙作为切入点,阐述了其文学研究的特征,从中国社会启蒙与个性启蒙,对应美学研究就是理性启蒙与审美启蒙两个角度,重点论证启蒙在当前理论界与社会中的现实意义。论文分三章论述了王富仁文学观的启蒙内涵。第一章以王富仁学术研究的立足点——对现实人生的关怀为内容,从他对人的个体独立价值与个体感性、中国传统与现代承接的思索谈到了在中国情感启蒙的建设问题,进而将他对中国启蒙精神的定位突出出来。第二章以王富仁学术研究的特色——理性思考与情感体验的结合构成章节,从理性与情感的融合统一对其启蒙进行了阐释。本章主要内容有:王富仁的结合现实建筑于整体观之上的理性特征与源于鲁迅生命体验哲学的情感体验研究基点,以及在这两点之上生发出王富仁对中国一度热门的“现代性”的见解。第三章突出了王富仁学术研究中的启蒙精神在文艺美学方面的体现,从对鲁迅作品的悲剧美感阐释、审美真实性、关注现实的审美功利性以及启蒙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的主导精神等方面论述了王富仁文学研究中启蒙内涵的美学特质。
张雪艳[9](2009)在《新时期西北地区鲁迅研究概览》文中认为在中国现代文化演进的历史进程中,鲁迅是一座顺势应时崛起的巨峰。他作为一个躯体虽死而精神不灭的文化巨人,无疑为我们的时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和深邃的文化思想,他的文学和思想也为可持续发展的后世留下了相当宏阔的思考与谈论空间。也可以说,中国鲁迅研究(鲁迅学)的历史与中国现当代精神文化史是同步而行而又休戚相关的。中国精神文化繁荣之时,鲁迅研
张雪艳,李继凯[10](2007)在《新时期西北地区鲁迅研究概览》文中指出在中国现代文化演进的历史进程中,鲁迅是一座顺势应时崛起的巨峰。他作为一个躯体虽死而精神弥张的文化巨人,无疑为我们的时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和深邃的文化思想,他的文学和思想也为可持续发展的后世留下了相当宏阔的思考与谈论空间。也可以说,中国鲁迅研究(鲁迅学)的历史与中国现当代精神文化史是同步而行而又休戚相关的。中国精神文化繁荣之时,鲁迅研究也同趋繁荣;
二、中国新文化的几个层面——段国超先生《鲁迅论稿》序(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新文化的几个层面——段国超先生《鲁迅论稿》序(续)(论文提纲范文)
(1)从《王富仁序跋集》看其学者意识和人文关怀(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切的自省意识 |
二、强烈的责任意识 |
三、热忱的扶植意识 |
四、真诚的体验意识 |
(2)《鲁迅研究年刊》的传播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术评价 |
二、传播影响 |
三、结语 |
(5)陕版“鲁迅研究丛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综述 |
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一章 陕版“鲁迅研究丛书”概观 |
1.1 陕版“鲁迅研究丛书”的出版概况 |
1.1.1 时代背景 |
1.1.2 地域背景 |
1.1.3 从雏形到全貌 |
1.1.4 出版状况 |
1.1.5 封面设计 |
1.2 陕版“鲁迅研究丛书”的编者 |
1.3 陕版“鲁迅研究丛书”的作者群 |
1.4 陕版“鲁迅研究丛书”的主要论题 |
第二章 陕版“鲁迅研究丛书”的学术价值 |
2.1 对鲁迅生平资料的重新发掘和补充 |
2.2 鲁迅着作的再解读 |
2.3 与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 |
2.4 思想艺术研究的再深入 |
2.5 鲁迅研究之研究 |
2.6 存在的不足和反思 |
第三章 陕版“鲁迅研究丛书”的意义及影响 |
3.1 与其他地区鲁迅研究出版物的比较—以广东地区为例 |
3.2 对“鲁迅研究丛书”的综合评价 |
3.3 丛书的发行状况及其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阎庆生老师关于“鲁迅研究丛书”的答问 |
附录2: 张华老师访谈录: |
附录3: 陕西人民出版社“鲁迅研究丛书”目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鲁迅研究年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鲁迅研究年刊》的创刊背景及过程 |
1.1 《鲁迅研究年刊》的创刊背景 |
1.1.1 大背景——时代文化政治背景 |
1.1.2 小背景——西北地区——西北大学 |
1.2 《鲁迅研究年刊》的办刊过程 |
1.2.1 创刊缘起 |
1.2.2 办刊经过 |
第二章 《鲁迅研究年刊》的办刊理念 |
2.1 综合视域下的编辑理念 |
2.1.1 政治阴影下的革命文学 |
2.1.2 “双百”方针下的资料汇编 |
2.1.3 综合学科——“鲁迅学”建立 |
2.2 稳中求变的栏目设置 |
2.3 开放兼容的编委及作者群 |
2.3.1 编委群——海内外联合 |
2.3.2 作者群——老中青齐聚 |
2.4 选编与特约并重的稿源 |
2.4.1 特约稿件——名家约稿难 |
2.4.2 选编文章——“独裁”不得 |
第三章 《鲁迅研究年刊》的学术价值 |
3.1 史料保存——纪念回忆及佚文收集 |
3.2 文本解读——鲁迅着作及思想研究 |
3.3 域外视角——鲁迅研究在国外 |
3.4 图文兼容——美术作品插页 |
3.4.1 鲁迅像创作 |
3.4.2 鲁迅作品插图创作 |
第四章 《鲁迅研究年刊》的意义及影响 |
4.1 对《鲁迅研究年刊》的学术评价 |
4.2 《鲁迅研究年刊》的影响与传播 |
4.3 《鲁迅研究年刊》的历史局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单演义的鲁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综述 |
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一章 从庄子之学到鲁迅研究 |
1.1 从庄子之学转到鲁迅研究的缘由 |
1.1.1 外部原因 |
1.1.2 内在动力 |
1.2 转向后的学术成就 |
第二章 《鲁迅在西安》版本考 |
2.1 《鲁迅在西安》的写作缘由 |
2.1.1 发掘鲁迅来陕之意义 |
2.1.2 订正谬误 |
2.2 《鲁迅在西安》的出版情况 |
2.3 “鲁迅在西安”版本变化 |
2.3.1 内容充实,信息丰富 |
2.3.2 从资料性汇编到“讲稿”重点的彰显 |
2.3.3 意识形态下“鲁迅塑造”的遗迹 |
2.3.4 个人思考融入到鲁迅解读 |
2.4. “鲁迅在西安”版本变化的原因 |
2.4.1 孜孜不倦的学术追求 |
2.4.2 学术环境的改变 |
2.4.3 出版社编者的要求 |
第三章 “鲁迅与党及党人”关系考察 |
3.1 《鲁迅与党及党人》丛书 |
3.2 《鲁迅与瞿秋白》 |
3.3、“鲁迅与党及党人”反思 |
3.3.1、鲁迅与党及党人 |
3.3.2 鲁迅和瞿秋白的友谊 |
第四章 与鲁迅研究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
4.1 单先生的教学活动 |
4.2 鲁迅研究室和鲁迅资料室的建立 |
4.3 《鲁迅研究年刊》的创办 |
4.4 “丛书”的桥梁作用 |
4.5 单演义对新一代鲁迅研究者的培养 |
4.5.1 招收第一届鲁迅研究生 |
4.5.2 对青年鲁迅爱好者的鼓励 |
4.6 对外学术交流活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王富仁文学研究的启蒙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执着于现实的人生关怀 |
第一节 对于人的问题的关注 |
第二节 传统与现代的承接 |
第三节 中国启蒙精神定位 |
第二章 理性思考与情感体验的结合 |
第一节 鲁迅生命体验哲学的启迪 |
第二节 建筑在整体观之上的理性思考 |
第三节 情感体悟与生命体验的研究基点 |
第四节 理性与生命体验交叉之中的现代性 |
第三章 启蒙内涵的美学体现 |
第一节 对鲁迅作品悲剧美感的阐释 |
第二节 真实性美学体现 |
第三节 关注现实的美学功利性 |
第四节 启蒙——中国现代美学的主导精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国新文化的几个层面——段国超先生《鲁迅论稿》序(续)(论文参考文献)
- [1]从《王富仁序跋集》看其学者意识和人文关怀[J]. 卢妙清.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6)
- [2]《鲁迅研究年刊》的传播与影响[J]. 郭卿钰. 名作欣赏, 2018(17)
- [3]《鲁迅论稿》再版后记[J]. 段国超. 绍兴鲁迅研究, 2017(00)
- [4]我的鲁迅研究[J]. 段国超.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15)
- [5]陕版“鲁迅研究丛书”研究[D]. 寇雅丽. 西北大学, 2017(02)
- [6]《鲁迅研究年刊》研究[D]. 郭卿钰. 西北大学, 2015(12)
- [7]单演义的鲁迅研究[D]. 王小丽. 西北大学, 2015(10)
- [8]王富仁文学研究的启蒙内涵[D]. 付慧敏. 首都师范大学, 2009(10)
- [9]新时期西北地区鲁迅研究概览[A]. 张雪艳. 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
- [10]新时期西北地区鲁迅研究概览[J]. 张雪艳,李继凯. 鲁迅研究月刊, 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