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叶尔克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族群边界,族群认知,影像表述
叶尔克西论文文献综述
王艺涵[1](2019)在《族群边界与文学/影像表述——以叶尔克西、万玛才旦、哈斯朝鲁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族群、族群认知和族群边界等相关问题的关注,表现出在多族群国家,族群问题既是一个理论与批评命题,也是一个经验性课题。文章以哈萨克族作家叶尔克西、藏族作家及导演万玛才旦和蒙古族导演哈斯朝鲁等人的文学、影像作品为例,阐释文学/影像表述和族群边界及文化认知的关联。(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肯巴提·努尔兰别克[2](2019)在《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哈译汉翻译作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是优秀的哈萨克族翻译家,以其独到的文学功底和娴熟的翻译技巧,成功的翻译了一批作品,向更多读者介绍了许多优秀作家和作品。其翻译活动涉及面较为广泛,既有将哈萨克语文学作品翻译成汉语的实践,也有从汉语翻译成哈萨克语的文学作品,同时还有对自己作品的翻译。因而在长期的翻译实践活动中,翻译作品逐渐形成体系,翻译风格也日趋成熟,因此对其翻译作品的研究是有价值的。本文采用对比、归纳法,选取其主要哈译汉翻译作品进行集中研究。本文共6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序论,从选题意义、选题目的、研究动态等方面叙述了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翻译作品的研究价值。第二部叙述了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的文学创作、翻译创作的成果,并分析了其翻译创作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影响。第叁部分分别从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诗歌及民歌的翻译等方面对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翻译作品进行介绍,并对主要作品进行分析、研究。第四部分结合其相关译作,分析共性,总结出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的翻译风格。第叁、四部分为文章的重点支撑部分,通过第叁、四部分,对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的翻译作品有了较为翔实的了解,并从翻译动机、翻译策略、译作社会评价等方面对其译作进行分析。进而,通过归纳相关译作的共性,得出其区别于其他译者的特征,包括对原文本主题和篇幅选择的倾向性、在语言和文化层面对原作品风格的最大化呈现,以及译作中偏好使用的5组词语。第五部分对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翻译作品价值进行概述。第六部分对全篇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9-05-30)
吴娅楠[3](2018)在《“归来”中的人性对话——沈从文与叶尔克西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沈从文,中国现代着名作家,流淌着汉、苗、土家叁族血夜;叶尔克西,中国当代着名哈萨克族女作家。两位作家虽身处不同历史时空语境,但其回归乡土与人性的创作特点却堪称桥梁,构建了一组跨时空的人性对话。笔者从人性角度出发,考究二者的对话内容:喧嚣中的"归来",从农村走向都市,最终却都回归流淌自己脐血的地方;"归来"中的人性,自然人性与异化人性的书写,及对理想人性的追求。并分析其人性写作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刘雪宁[4](2017)在《叶尔克西作品中的民族心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叶尔克西,一个将哈萨克族民族文化传统带入文学创作之中,并使少数民族叙事进入全球文化视野的双语作家,她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民族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文化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且对影响少数民族文化心理的社会文化内容和深层情感因素进行了深入解读,她以文化流散者的身份,直面民族文化认同危机,并在自觉的寻根过程中,不断探索着哈萨克族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高磊[5](2017)在《童年经验与叶尔克西的文学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学表明童年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开端,童年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童年经验对自己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创作观念,创作视角,创作风格。本文将童年经验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动因,童年经验与创作心理、创作素材的关系叁方面与叶尔克西散文集《永生羊》进行比较。探讨童年生活经验对叶尔克西文学创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27期)
孔旭静[6](2017)在《对叶尔克西作品中的“寻根”意识与现代性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新疆双语写作女作家,叶尔克西立足本土,用舒展的笔调书写着哈萨克族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感知,呈现出哈萨克民族对待生命的坚韧力量,展现了哈萨克人民的在对待生命时的态度以及对待传统草原文化的情感,发现民族心理与民族性格的根基与灵魂。同时,探究叶尔克西作品中的"寻根"意识,反思传统草原文化,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流达到一种平衡,推动现代性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内在交流和共同发展。(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24期)
李建华[7](2017)在《民族文化记忆及女性表达——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散文简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创作主体和审美主体,作家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一方面显示出具体性和个别性特征,另一方面又由于所属民族对审美活动的长期规约以及集体无意识的世代承继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民族的群体性特征。"1就当代哈萨克女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以下简称叶尔克西)来说,她常常着眼于千年以来的哈萨克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积淀,以无比的热忱与真诚去讴歌、去书写,不断挖掘出本民族得以绵延千载、时刻活跃在民族肌体内的基因源代码,同时用那饱含(本文来源于《雨花》期刊2017年04期)
张春梅[8](2016)在《叶尔克西:为何写作?如何写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其实,我对叶尔克西的作品并不陌生,2007年我们就曾坐在一起谈论文学,谈她的民族——哈萨克族。那时她已经翻译了不少作品,像朱马拜的汉译作品已经问世并已奠定了他在当代哈萨克文学中的地位。"触电"的生活也已经启动,《永生羊》的改编正在进行。这些事情似乎预示着崭新的叶尔克西的写作即将开始。《草原火母》《永生羊》一系列散文集以浓厚的哈萨克历史文化气息改变着以往人们对叶尔克西的认识。(本文来源于《西部》期刊2016年12期)
李建华[9](2016)在《试论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散文世界的多重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特质的文化在不同的界域内呈现出不一样的生命观、价值观。一直以来,哈萨克族作家善于将本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关空间的想象与思维融入自身的民歌创作及文学写作中去。从某种意义来看,由于民族自身的历史境遇与族群心性使然,哈萨克族崇尚"自我"之观念与生俱来,尤其在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上显得较为慎重,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印证了社会历史对特定民族文化风俗的某种选择,(本文来源于《西部》期刊2016年12期)
翟晓娜[10](2016)在《叶尔克西作品中传统文学意象的原型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叶尔克西是哈萨克族当代着名的用汉语创作的女作家。本文主要围绕叶尔克西的文学作品,找到作品中常用的哈萨克族传统文学意象,像山水、风、河流、大树、狼、巫师、天地和动物等,并对部分意象进行举例、解读,挖掘出其背后的萨满文化内涵。(本文来源于《边疆经济与文化》期刊2016年08期)
叶尔克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是优秀的哈萨克族翻译家,以其独到的文学功底和娴熟的翻译技巧,成功的翻译了一批作品,向更多读者介绍了许多优秀作家和作品。其翻译活动涉及面较为广泛,既有将哈萨克语文学作品翻译成汉语的实践,也有从汉语翻译成哈萨克语的文学作品,同时还有对自己作品的翻译。因而在长期的翻译实践活动中,翻译作品逐渐形成体系,翻译风格也日趋成熟,因此对其翻译作品的研究是有价值的。本文采用对比、归纳法,选取其主要哈译汉翻译作品进行集中研究。本文共6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序论,从选题意义、选题目的、研究动态等方面叙述了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翻译作品的研究价值。第二部叙述了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的文学创作、翻译创作的成果,并分析了其翻译创作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影响。第叁部分分别从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诗歌及民歌的翻译等方面对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翻译作品进行介绍,并对主要作品进行分析、研究。第四部分结合其相关译作,分析共性,总结出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的翻译风格。第叁、四部分为文章的重点支撑部分,通过第叁、四部分,对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的翻译作品有了较为翔实的了解,并从翻译动机、翻译策略、译作社会评价等方面对其译作进行分析。进而,通过归纳相关译作的共性,得出其区别于其他译者的特征,包括对原文本主题和篇幅选择的倾向性、在语言和文化层面对原作品风格的最大化呈现,以及译作中偏好使用的5组词语。第五部分对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翻译作品价值进行概述。第六部分对全篇进行总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叶尔克西论文参考文献
[1].王艺涵.族群边界与文学/影像表述——以叶尔克西、万玛才旦、哈斯朝鲁为中心[J].民族文学研究.2019
[2].肯巴提·努尔兰别克.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哈译汉翻译作品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9
[3].吴娅楠.“归来”中的人性对话——沈从文与叶尔克西比较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4].刘雪宁.叶尔克西作品中的民族心理分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5].高磊.童年经验与叶尔克西的文学创作[J].青年文学家.2017
[6].孔旭静.对叶尔克西作品中的“寻根”意识与现代性关系的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7
[7].李建华.民族文化记忆及女性表达——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散文简论[J].雨花.2017
[8].张春梅.叶尔克西:为何写作?如何写作?[J].西部.2016
[9].李建华.试论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散文世界的多重维度[J].西部.2016
[10].翟晓娜.叶尔克西作品中传统文学意象的原型解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