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聚酯化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力学模型,聚合,酯化,四溴邻苯二甲酸酐
聚酯化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孔明华,伍联营,徐显朕,胡仰栋[1](2015)在《MA/EG与TBPA/EG聚酯化反应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熔融缩聚反应对马来酸酐/乙二醇(MA/EG)和四溴邻苯二甲酸酐/乙二醇(TBPA/EG)两个聚酯化反应的动力学进行研究。考察了自催化条件下反应温度、原料配比对聚酯化反应速率的影响。在陈寿安模型的基础上,对反应级数的不同组合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1模型和实验结果吻合良好,且kh[H2O]为正值;温度越高,醇酸配比越大,则聚合反应程度越大。(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汪杰[2](2009)在《密度变化对聚酯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聚酯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过程中,众多学者就聚酯化反应动力学的反应机理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中以Flory、Tang-Yue、Lin-Hsieh的动力学机理最具代表性,Hu-Wang等人考虑了副产物水的排除对聚酯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推导出了以质量摩尔浓度为单位的聚酯化反应总包动力学方程。然而,在传统的聚酯化反应动力学中,人们采用的是质量摩尔浓度为单位而忽略了体系密度的变化对动力学的影响。对于缩聚反应,因为反应过程中反应体积不断减小,所以反应不能作为恒容过程处理,而应当作等温变容过程处理:以质量摩尔浓度表示的反应速率常数并不是真正的常数,而是反应混合物密度的函数。聚酯化反应是一个典型的敞开体系,因为反应过程中有水的排除,所以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物体积会不断减小,体系的密度也会随之而改变,忽略这一点必然会导致误差的产生。一直以来,人们都是用质量摩尔浓度来表示反应物和催化剂(如果存在的话)的浓度,从动力学研究角度看这种表示方法并不科学,由此建立的动力学模型也不能真正描述聚酯化反应的内在规律。我们认为若考虑体系密度的变化对聚酯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采用体积摩尔浓度来表示各反应物和催化剂的浓度应更为科学。为考察密度变化对聚酯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本文对己二酸/乙二醇、己二酸/1,2-丙二醇、己二酸/1,4-丁二醇等小分子体系分别在自催化和催化条件下的动力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推导出了以体积摩尔浓度表示的酸浓度的计算式及反应总包动力学方程,求出了相应的反应速率常数和反应活化能,并与以质量摩尔浓度为单位的反应速率常数和反应活化能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反应体系的密度随反应的进行而不断的增大;以体积摩尔浓度为单位的反应速率常数和活化能均要小于以质量摩尔浓度为单位的反应速率常数和活化能,且两种反应速率常数之间的相对误差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同时我们对AA/HPHP、AA/TMPD大分子体系也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聚酯化反应的反应级数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和反应温度和体系的密度有关,即在不同的反应温度下可能有不同的反应级数,考虑了体系的密度变化也有可能导致反应级数的改变。(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期刊2009-05-01)
乔迁,张伟禄,张东,刘春艳,田一光[3](2004)在《AA/HPHP与AA/NPG聚酯化反应的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缩合水的排除对反应体系的影响 ,用体积浓度单位推导出一个新的聚酯反应总包动力学方程 ,并应用到 AA/HPHP和 AA/NPG两个聚酯化反应的动力学研究中 .研究发现 ,自催化聚酯反应的反应级数并不是固定值 ,对于 AA/HPHP和 AA/NPG两个聚酯化反应而言 ,低温时反应级数为 2 .5 ,高温时反应级数为 3 .0 .此外 ,忽略缩合水的排除对聚酯化反应的动力学参数会产生较大误差 .对于 AA/HPHP和 AA/NPG聚酯化反应 ,活化能相对误差分别达 2 1 .5 1 %和 1 1 .3 3 % ;指前因子误差达到 97.40 %和 87.96% .(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04年08期)
樊润,徐日炜,余鼎声[4](2003)在《催化剂催化聚酯的大分子酰胺化反应制备尼龙6T》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和己二胺为原料 ,在溶剂环丁砜中进行大分子酰胺化反应制备一种半芳香聚酰胺 (尼龙 6T)。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用量分别与产品的反应产率、酯 -酰胺基团的转化率和特性粘度的关系 ,得到制备较高产率、酯 -酰胺基团的转化率和特性粘度的尼龙 6T产品所需的最佳反应条件 ,并进一步研究了催化剂催化大分子酰胺化反应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2期)
王新兰,王利生[5](2002)在《高温聚酯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Ⅱ)实验部分》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了高温和低对苯二甲酸 (PTA)与乙二醇 (EG)摩尔比操作条件下的聚酯化反应动力学的实验研究。实验的温度范围为 2 6 0℃~ 315℃ ,EG/ PTA摩尔比范围为 1.0 5~ 1.10。在进行数据关联时应用了本文 ( )建立的动力学模型。获得了酯化反应、酯化缩合反应、缩聚反应以及二甘醇生成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应用所获得的动力学参数和数学模型 ,预测了高温和低摩尔比条件下完整的等温动力学曲线(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02年05期)
王新兰,王利生[6](2002)在《高温聚酯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Ⅰ)聚酯化反应动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系统分析和评价前人的研究结果 ,论证了对苯二甲酸 (PTA)与乙二醇的酯化反应符合二级反应的假设 ;通过对该体系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反应进行分析 ,提出对聚酯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需重点研究其中的几个主要反应 ,即 :可逆的酯化反应、酯化缩合反应、缩聚反应和副反应二甘醇的生成。在进行反应体系的物料衡算时 ,考虑到了 PTA与反应液的非均相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动力学模型(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02年04期)
邓威,罗根祥,刘四运,陈晓东,陈齐全[7](2000)在《新戊二醇与己二酸聚酯化反应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新戊二醇和己二酸的聚酯化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根据Hu -Wang所推导的采用质量浓度单位 (mol.kg-1)时 ,消除排除水影响的总包聚酯化反应方程 ,对Flory和Lin的动力学方程进行了修正。考察了反应温度、单体浓度、反应时间等参量与聚酯化反应速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在各种温度下聚酯化反应的转化率在 87.75 %~ 95 .1 8%之间。在整个温度变化范围内 ,新戊二醇与己二酸的反应规律符合校正水体积影响之后的Lin所提出的动力学方程 ,而不遵循Flory所提出的动力学模型。(本文来源于《抚顺石油学院学报》期刊2000年02期)
朱庆松,黄金印,王利生,李前树[8](2000)在《双(对-羧苯基)苯基氧化膦与乙二醇的自催化聚酯化反应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不同的恒定反应温度和不同的初始摩尔比下 ,进行了双 (对 -羧苯基 )苯基氧化膦 (BCPPO)与乙二醇的自催化聚酯化反应。针对该反应过程包含非均相和均相两个反应阶段这一特征 ,提出了 BCPPO在反应混合物中溶解度和该反应清晰点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将 Chen和 Wu提出的自催化聚酯化反应的动力学模型修改为两个分别适用于非均相和均相反应阶段的速率方程。这两个速率方程与实验结果相一致 ,并计算得到了该反应的速率常数和活化能。(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00年02期)
朱庆松,王利生,王淑仙,李前树[9](1999)在《二元酸溶解度对二元醇与一些芳族二元酸的聚酯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些芳族二元酸与二元醇的聚酯化反应过程包含非均相和均相两个反应阶段,针对这一反应特性,提出了二元酸在反应混合物中溶解度及反应清晰点的两个计算方程,并据此将Chen和Wu提出的自催化聚酯化反应的动力学模型修改为两个分别适用于非均相和均相反应阶段的速率方程.将这两个速率方程应用于双(对羧苯基)苯基氧化膦与乙二醇的恒温自催化聚酯化反应,计算值与实验数据相一致,并计算得到了该反应的速率常数和活化能(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1999年01期)
雷依庆,张栗红,熊文杰,孙继红[10](1993)在《树脂催化下乙二醇与二元酸聚酯化反应动力学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在H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存在下,邻苯二甲酸酐及顺丁烯二酸酐与乙二醇的酯化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在H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存在下,上述反应的动力学过程不能用Lin在液体酸催化时的动力学方程—d[COOH]/dt=k″(COOH)~2来表示,但与动力学方程—d[COOH]/dt二k(k_h+k′_h)[COOH][OH]~2则有很好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太原工业大学学报》期刊1993年04期)
聚酯化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对聚酯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过程中,众多学者就聚酯化反应动力学的反应机理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中以Flory、Tang-Yue、Lin-Hsieh的动力学机理最具代表性,Hu-Wang等人考虑了副产物水的排除对聚酯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推导出了以质量摩尔浓度为单位的聚酯化反应总包动力学方程。然而,在传统的聚酯化反应动力学中,人们采用的是质量摩尔浓度为单位而忽略了体系密度的变化对动力学的影响。对于缩聚反应,因为反应过程中反应体积不断减小,所以反应不能作为恒容过程处理,而应当作等温变容过程处理:以质量摩尔浓度表示的反应速率常数并不是真正的常数,而是反应混合物密度的函数。聚酯化反应是一个典型的敞开体系,因为反应过程中有水的排除,所以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物体积会不断减小,体系的密度也会随之而改变,忽略这一点必然会导致误差的产生。一直以来,人们都是用质量摩尔浓度来表示反应物和催化剂(如果存在的话)的浓度,从动力学研究角度看这种表示方法并不科学,由此建立的动力学模型也不能真正描述聚酯化反应的内在规律。我们认为若考虑体系密度的变化对聚酯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采用体积摩尔浓度来表示各反应物和催化剂的浓度应更为科学。为考察密度变化对聚酯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本文对己二酸/乙二醇、己二酸/1,2-丙二醇、己二酸/1,4-丁二醇等小分子体系分别在自催化和催化条件下的动力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推导出了以体积摩尔浓度表示的酸浓度的计算式及反应总包动力学方程,求出了相应的反应速率常数和反应活化能,并与以质量摩尔浓度为单位的反应速率常数和反应活化能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反应体系的密度随反应的进行而不断的增大;以体积摩尔浓度为单位的反应速率常数和活化能均要小于以质量摩尔浓度为单位的反应速率常数和活化能,且两种反应速率常数之间的相对误差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同时我们对AA/HPHP、AA/TMPD大分子体系也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聚酯化反应的反应级数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和反应温度和体系的密度有关,即在不同的反应温度下可能有不同的反应级数,考虑了体系的密度变化也有可能导致反应级数的改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酯化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孔明华,伍联营,徐显朕,胡仰栋.MA/EG与TBPA/EG聚酯化反应动力学[J].化工学报.2015
[2].汪杰.密度变化对聚酯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D].温州大学.2009
[3].乔迁,张伟禄,张东,刘春艳,田一光.AA/HPHP与AA/NPG聚酯化反应的动力学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
[4].樊润,徐日炜,余鼎声.催化剂催化聚酯的大分子酰胺化反应制备尼龙6T[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5].王新兰,王利生.高温聚酯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Ⅱ)实验部分[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
[6].王新兰,王利生.高温聚酯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Ⅰ)聚酯化反应动力学模型[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
[7].邓威,罗根祥,刘四运,陈晓东,陈齐全.新戊二醇与己二酸聚酯化反应动力学研究[J].抚顺石油学院学报.2000
[8].朱庆松,黄金印,王利生,李前树.双(对-羧苯基)苯基氧化膦与乙二醇的自催化聚酯化反应动力学[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0
[9].朱庆松,王利生,王淑仙,李前树.二元酸溶解度对二元醇与一些芳族二元酸的聚酯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J].高分子学报.1999
[10].雷依庆,张栗红,熊文杰,孙继红.树脂催化下乙二醇与二元酸聚酯化反应动力学探讨[J].太原工业大学学报.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