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对称性论文-杨礼安

颌面部对称性论文-杨礼安

导读:本文包含了颌面部对称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UCLP,颌骨不对称性,锥形束CT

颌面部对称性论文文献综述

杨礼安[1](2017)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颌面不对称性的叁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并观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omplete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者颌骨发育的不对称性,以及引起不对称的原因。方法选取21例青少年单侧完全唇腭裂患者作为实验组,选取门诊中正常发育患者作为对照组共14例。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颜面部通过CBCT扫描,采用Mimics10.01软件对软硬组织定点后,形成的线角进行测量。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探讨其中颏部偏斜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梨状孔边缘以及下颌骨体长度的对称性有统计学差异,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下颌骨有向裂隙侧倾斜的趋势(1.24±2.28 mm),并且与B6L(R)to Sagittal plane,Cd L(R)to Sagittal plane,and U6L(R)to LS plane相关。结论植骨术前的生长发育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颌双侧生长有差异,主要集中在裂隙区周围,对深部及两侧的上颌骨未见明显影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下颌向裂隙侧偏斜,可能为上颌导致的适应性偏斜。(本文来源于《2017年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六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7-09-17)

王瑜,周诺[2](2015)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偏颌畸形后颌面部骨骼对称性改善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偏颌畸形患者通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颌面部骨骼对称性改善情况。方法:对15例偏颌畸形的患者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收集治疗前及治疗后的正位头影测量片,通过CASSOS软件对正位片进行定位测量,对数据进行Grummons分析研究。结果:所有反应下颌骨对称性的指标均显示差异减小(Ag-Angle、Co-Me、Me-Ag、Co-Ag-Me、Ag-Distance、Me到中线距离、L1 offset),但仍有差异存在。结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偏颌畸形对颌面部骨骼的对称性改善是非常可观的,但没有达到完全对称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医学》期刊2015年23期)

赵宏,谷妍,赵春洋,于剑南,刘敏[3](2015)在《正颌手术对颌面硬组织对称性改变的叁维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正颌手术对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伴颜面部不对称患者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正畸临床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伴颜面部不对称患者20例,20例患者均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方法,在正畸前(T0)和正颌手术后6个月(T1)后使用CBCT对患者进行叁维扫描获得颅面部DICOM数据,采用Dolphin 11.0对颌骨进行叁维重建,选择描述颌骨骨性结构特征的20个点进行描记,测量分析20个变量。结果 20例颜面部不对称患者,正颌手术改善上颌骨下部水平向及矢状向的不对称性,双侧下颌体的长度及下颌支的倾斜度得到纠正。结论正颌手术能有效改善成人颜面部不对称,对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伴颜面部不对称患者的改善主要表现在上颌骨下部水平向及矢状向的对称性改善,以及下颌体长度不协调的纠正,正颌手术前叁维测量对正颌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的判断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期刊2015年04期)

申勇[4](2014)在《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颌面部对称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omplete cleft lip and palate, UCLP)患者与非唇腭裂患者的头颅定位正位片、全颌曲面断层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替牙期UCLP患者颌面部垂直向与横向的对称性,并进一步探讨UCLP患者上下颌骨发育不对称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0例替牙期UCLP患者(男16例,女14例)作为UCLP组,30例替牙期非唇腭裂患者(男15例,女15例)作为对照组。应用人工描绘定点,通过头颅定位正位片与全颌曲面断层片对两组患者的颌面部硬组织相关测量项目进行比较,分析UCLP患者颌面部垂直向与横向的对称性。所有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垂直向对称性:①垂直向,替牙期UCLP患者两侧MxH、NcH、NaH、CoH、GoH、AgH、CH。RH、 CH+RH、d-Ag均存在不对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非裂隙侧的CoH、GoH、 AgH、CH、RH、CH+RH大于裂隙侧。②替牙期UCLP患者颌面部垂直向非对称率较大的部位在Na点(8.76%)、Nc点(7.8%)。③与对照组相比,替牙期UCLP患者在Mx、Nc、Na、Co、Go、Ag、CH、RH、CH+RH、 d-Ag上的垂直向非对称率有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在垂直向,UCLP患者Go的非对称率与Nc的非对称率,存在一定程度地相关性(P<0.05)。2.横向对称性:①横向,替牙期UCLP患者两侧MxV、NcV、NaV、CoV、GoV、AgV均存在不对称,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非裂隙侧上下颌骨的横向宽度大于裂隙侧。②替牙期UCLP患者颌面部横向非对称率较大的部位在Na点(29.19%)、Nc点(21.99%)。③横向,替牙期UCLP患者Ag的非对称率与Nc的非对称率存在相关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替牙期UCLP患者颌面部存在垂直向与横向的不对称畸形。②替牙期UCLP患者的上颌骨不对称畸形比下颌骨严重,其中以梨状孔区最为显着。③在垂直向与横向,替牙期UCLP患者裂隙侧下颌骨较健侧发育不足;在横向,替牙期UCLP患者裂隙侧上颌骨较健侧发育不足。④替牙期UCLP患者上下颌骨的非对称率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4-05-24)

魏婷婷[5](2012)在《不同错牙合类型患者颌面部硬组织对称性的CBCT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应用锥形束CT(即CBCT)结合DOLPHIN IMAGING软件对各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面部骨骼、牙槽骨、牙齿各参数进行测量,来探讨错牙合畸形对颌面部对称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安氏Ⅰ类、Ⅱ类、Ⅱ类亚类、Ⅲ类和Ⅲ类亚类患者各15名拍摄CBCT影像。利用DOLPHIN IMAGING软件进行重建并对重建后的3D图像进行定位。选择蝶鞍点,鼻根点,颅底点作为标志点来确定叁维的参考平面,定位颌面部骨骼、牙槽骨、牙齿的27个参数,运用Katsumata的不对称系数公式评估颌面部对称性。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水准P <0.05)。结果:1.安氏Ⅰ类、Ⅱ类和Ⅲ类叁类错牙合颌面部骨骼(上颌复合体和下颌骨)的不对称系数大致均为从上到下逐渐增大,尤其在下颌升支区不对称系数最大。而牙槽骨和牙齿相对骨骼的不对称性系数较大。2.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角点Go的不对称系数AI与安氏Ⅰ类患者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比较均值,安氏Ⅲ类患者的测量值均大于Ⅰ类和Ⅱ类患者。3.安氏Ⅱ类和Ⅱ类亚类以及安氏Ⅲ类和Ⅲ类亚类下颌第一磨牙颈缘中点L6N,下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L6C和下颌第一磨牙牙髓腔中点L6Ce不对称系数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 CBCT可以发现临床上无明显表现,但实际存在不对称的颌面部结构。人群中多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对称。2.颌面部的不对称程度有从上到下逐步加重的趋势。安氏Ⅲ类患者较安氏I类和Ⅱ类患者下颌部不对称。3.安氏Ⅱ类与其亚类和安氏Ⅲ类与其亚类患者颌面部的结构差异主要在下颌第一磨牙,这也反映了亚类主要是牙性的差别。(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2-06-01)

曹镭瀛[6](2012)在《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髁突及颌面部对称性的CBCT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拟用CBCT测量和Mimics10.0软件测量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双侧髁突体积和表面积差异,探讨其双侧髁突的结构对称性;采用CBCT手段和Invivo5软件测量颌面部各参数线距,探讨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颌面部结构的对称性。方法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患者中挑选出未经治疗的青少年恒牙列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25例(男13,女12),年龄11-16岁(平均13.8岁);未经正畸治疗的成年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25例(男10,女15),年龄21-30岁(平均23.8岁)。纳入标准:以ANB角,Wits评价,磨牙咬合为骨性和牙性Ⅰ类关系;恒牙列,除了第叁磨牙外无牙列缺损;单侧后牙反牙合,无前牙反牙合,反牙合涉及磨牙和(或)前磨牙;无偏侧咀嚼习惯;无关节紊乱症状;无发展性或获得性神经肌肉缺陷;无龋齿,无修复体,无病理性牙周病;无正畸治疗史;无关节疼痛,关节紊乱等症状。选取青少年恒牙列个别正常牙合35例(男16,女19),年龄11-16岁(平均14.2岁);选取成年人个别正常牙合35例(男16,女19),年龄21-30岁(平均25.6岁)。纳入标准:完整恒牙列,除开第叁磨牙外,其余牙齿均存在;没有畸形牙,牙齿没有缺损,大小形态正常;以安氏标准,磨牙、尖牙均为中性咬合关系;要求覆牙合、覆盖关系基本正常,Spee‘s曲线较平坦;上下牙合牙列整齐,没有扭转牙,邻接关系正常,形态、长宽度良好,中线对齐;面部形态对称、协调、美观,无明显的前突、偏颌以及II、III类畸形,面部及口周肌肉发育和功能良好;没有正畸及颌面外伤手术史。所有研究对象统一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拍摄CBCT片。由作者应用Mimics10.0和Invivo5对所有CBCT片进行髁突重建和颌面部描点测量,并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1青少年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左右髁突对称性无差异;成年人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左右侧髁突结构不对称。2青少年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有效下颌高度左右不对称;成年人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上下颌均存在左右不对称性。结论青少年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存在下颌骨高度左右不对称,随着生长发育,到成年时左右侧髁突与上下颌骨均出现骨结构的不对称,提示单侧后牙反牙合应早期矫治。(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2-05-01)

林璇[7](2010)在《13-18岁青少年的颌面部软组织对称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深圳地区13-18岁青少年的颌面部软组织对称性情况,探讨形成颌面部不对称的相关的因素,为正畸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00名13-18岁自愿接受检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青少年,男生48名,女生52名,按一定的标准拍摄正面照,通过专业人员及非专业人员(各30名)的肉眼观察,如90%评估者(包括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认为样本是对称的,归为对称组,其余归为非对称组。然后再通过自行开发设计的软件对100名青少年的正面照进行精确测量,得出影响颌面部软组织对称性的相关因素,并进行相关性的分析。结果1.直接判断归入对称组有61人,非对称组有39人,专家组的判断与非专家组判断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称组及不对称组在性别构成比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2.对称组与非对称组的年龄构成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称组的年龄分布较平均,而非对称组的年龄多在15岁以上,并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3.下颌角点Go’与口角点(Ch)到中线距离的比值(Go’_ratio)在对称组及非对称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Go’_ratio与Ch_ratio二者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r=0.964,p<0.05)。结论1、13-18岁青少年的颌面部软组织不对称发生率在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口腔专家对于面部对称性更为在意。2、从抽查的样本我们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绝对对称的面部,只是这种不对称性在一定的范围内不为人的肉眼所察觉;3、随着生长发育,颌面部不对称越趋明显。4、软组织下颌角点(Go’)与口角点(Ch)到中线距离的比值(Go’_ratio)在面部对称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医生在正畸治疗前后应该予以重视。(本文来源于《广州医学院》期刊2010-05-01)

纪麟彦[8](2008)在《斜颈儿童颌面形态结构对称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错(牙合)畸形是由颅颌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形成。颈部作为头部的直接支持结构,对头部的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儿童较常见的一种颈部先天性畸形,其发病率约为0.3-1.9%[48],是一侧胸锁乳突肌缩短或发生纤维性挛缩所致,使得头部运动受限、偏向受累侧。它包含了颈部的大多数异常,如肌肉,头部姿势等,因此研究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颅面形态结构对称性,可以较好的评估颅面结构与颈部结构间相关关系,探讨颈部结构、功能改变对颅面部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比较揭示差异,从而为颅面部生长发育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目前国内、外对斜颈患者颅面结构特征研究的学者多为整形外科医生,多以各种治疗方法与治疗时机的前后对比为主要研究目的,颅面结构的对称性仅仅作为衡量指标,因此均较粗略。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标记点与基准线之间的距离、角度进行较详尽的测量分析,评估斜颈患者的颅面部对称性,以寻求颅面结构与颈部结构间相关关系,进一步探索颈部结构、功能改变对颅面部生长发育中的影响。样本与方法:样本选取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就诊的6~12岁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20人,其中男性14人,女性6人。患者于自然体位下拍摄头颅后前位定位X片。第一部分:下颌骨对称性分析:在获得的头颅后前位定位X线片上,对下颌骨左右两侧各测量指标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颏部向受累侧偏斜,偏斜侧下颌骨体部长度较对侧减小,而下颌升支长度、髁突宽度、髁突高度与对侧无显着性差异。而下颌骨各解剖标志点位置对称性分析结果表明: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下颌骨双侧解剖标志点位置差异较大,表现为相对面下部垂直基准线(ANS-Me)及水平基准线(HRL),对侧各解剖点位置向患侧旋转,从而加剧了偏斜侧垂直高度较对侧减小的程度。第二部分:对后前位定位X线片上,面中部左右两侧各测量指标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面中部中线偏向受累侧,受累侧上颌骨垂直高度较对侧小;乳突发育明显优于对侧;而上颌骨水平宽度,双侧无显着性差异。位置对称性分析结果表明:受累侧髁突、颧弓较对侧偏外,而颧弓相对于颞部塌陷,双侧颧弓垂直向位置无显着性差异。结论:1.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其颈部结构、功能异常可引起颌面部双侧差异性生长,造成颅面部结构形态改变。2.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偏斜侧上下颌骨在垂直向上均发育不足,双侧上颌骨在水平向发育无明显差异,而偏斜侧下颌骨在水平向发育不足的同时还发生了下颌骨向患侧的旋转,更加重了双侧的不对称性。3.颧弓在水平向上发育优于对侧,但其过度生长的量较颞骨等临近结构少,所以显得颧弓塌陷。(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08-04-01)

任姝君,杨连平[9](2006)在《颌面部对称性的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面部对称是公认的容貌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口腔颌面外科、美容外科术前诊断和术后效果评价的重要内容。本文对测量面部对称性时的测量技术、面中线的选择及其标志点、线距、角度、面积、体积等测量内容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王红梅,纪昌蓉[10](2003)在《安氏Ⅲ类错伴有下颌偏斜者颌面部不对称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通过头颅正位片的测量 ,揭示安氏Ⅲ类错伴有下颌偏斜者颌面在水平向及垂直向不对称的特点。方法 :早期恒牙 ,安氏Ⅲ类错伴有下颌偏斜患者 4 0名 ,治疗前的正位片与 4 0名正常者进行比较 ,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下颌骨及下牙弓宽度增大 ;偏斜侧上颌基骨宽度及上下牙弓宽度大于对侧 ;偏斜侧下颌综合长度及下颌体长度小于对侧 ,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结论 :面部不对称主要表现在面下 1/ 3及牙弓区 ;下颌不对称主要发生于下颌的水平部(本文来源于《北京口腔医学》期刊2003年01期)

颌面部对称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偏颌畸形患者通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颌面部骨骼对称性改善情况。方法:对15例偏颌畸形的患者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收集治疗前及治疗后的正位头影测量片,通过CASSOS软件对正位片进行定位测量,对数据进行Grummons分析研究。结果:所有反应下颌骨对称性的指标均显示差异减小(Ag-Angle、Co-Me、Me-Ag、Co-Ag-Me、Ag-Distance、Me到中线距离、L1 offset),但仍有差异存在。结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偏颌畸形对颌面部骨骼的对称性改善是非常可观的,但没有达到完全对称的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颌面部对称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杨礼安.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颌面不对称性的叁维研究[C].2017年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六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7

[2].王瑜,周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偏颌畸形后颌面部骨骼对称性改善情况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5

[3].赵宏,谷妍,赵春洋,于剑南,刘敏.正颌手术对颌面硬组织对称性改变的叁维评估[J].口腔医学.2015

[4].申勇.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颌面部对称性研究[D].青岛大学.2014

[5].魏婷婷.不同错牙合类型患者颌面部硬组织对称性的CBCT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2

[6].曹镭瀛.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髁突及颌面部对称性的CBCT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

[7].林璇.13-18岁青少年的颌面部软组织对称性研究[D].广州医学院.2010

[8].纪麟彦.斜颈儿童颌面形态结构对称性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

[9].任姝君,杨连平.颌面部对称性的测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

[10].王红梅,纪昌蓉.安氏Ⅲ类错伴有下颌偏斜者颌面部不对称性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2003

标签:;  ;  ;  

颌面部对称性论文-杨礼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