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酮以及稻米黄酮的研究与开发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杜玉杰,马生健,黄铸锋[1](2021)在《“海稻86”和“福建红”大米黄酮含量测定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采用50%乙醇回流法,对海稻86和福建红两个红米品种的大米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海稻86大米黄酮含量为0.063%,福建红大米黄酮含量为0.030%,两者均属于高黄酮类稻米资源,但海稻86大米黄酮含量约为福建红的2倍。因此,在水稻资源黄酮的开发利用方面,海稻86比福建红具有更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
陈鹤[2](2021)在《不同加工方式对糙米制品功能成分、品质及消化吸收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糙米是稻谷脱壳后不加工或加工程度较低的全谷粒米。较精白米而言,其富含蛋白质、淀粉、多酚及黄酮等营养成分,具有抗氧化、预防慢性疾病等多种生理保健功能。目前,糙米制品的热加工方式主要有焙烤、煮制、微波等。但关于焙烤、煮制、微波等热加工方式对糙米制品功能成分、品质及消化吸收的影响规律报道较少。因此,本论文以加工精度分别为26%、38%、45%的籼糙米粉、糯糙米粉、粳糙米粉为研究对象,焙烤、煮制、微波为加工方式,研究不同加工方式及不同加工条件对糙米制品功能成分、品质及消化吸收的影响规律。(1)不同焙烤条件对无糖糙米蛋糕功能成分、品质及消化吸收的影响规律。加工精度由26%增加到45%,籼糙米粉蛋白质、水分、脂肪含量及热焓值显着下降(P<0.05),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及衰减值显着上升(P<0.05)。45%的无糖糙米蛋糕在烘焙温度150℃、烘焙时间15min的条件下综合品质(比容、烘焙损失率、质构、感官评价、色泽)最佳。在烘焙温度由170℃增加到180℃,烘焙时间由20min增加到25min时,多酚、黄酮、γ-氨基丁酸含量及DPPH、ABTS自由基清除率下降最为显着。在体外模拟胃肠消化过程中,无糖糙米蛋糕的多酚释放量及抗氧化性在60min内显着增加,于80min后逐渐趋于稳定。(2)不同煮制条件对糙米面条功能成分、品质及消化吸收的影响规律。加工精度由26%增加到45%,糯糙米粉的热焓值及衰减值显着下降(P<0.05)。其中45%的糙米面条综合品质(熟断条率、质构、色泽、感官评价)最佳。糙米面条的多酚、黄酮、γ-氨基丁酸含量及DPPH、ABTS自由基清除率随着煮制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在煮制时间为8min时,达到最小值。在体外模拟胃肠消化过程中,糙米面条的多酚释放量及抗氧化活性均显着上升,在2h达到最大值。(3)不同微波条件对糙米饼功能成分、品质及消化吸收的影响规律。加工精度由26增加到45%,粳糙米粉的热焓值及回生值显着下降(P<0.05)。碾磨加工对饼坯的含水量及糙米饼的膨化率无明显影响。在微波时间40s时,糙米饼的多酚、黄酮含量保留最多,同时DPPH、ABTS自由基清除率效果最强。在微波功率为500W时,38%及45%的糙米饼γ-氨基丁酸含量均高于微波处理前的糙米饼。在体外模拟胃肠消化过程中,糙米饼的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均随消化时间的延长而显着提升。
张子敬[3](2021)在《预处理和蒸煮方式对红米品质和储藏特性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红米是一类种皮呈现红色的特异性水稻资源,其种皮中含有丰富的原花青素等活性成分。红米中活性成分主要分布在外部米糠层中,但其中含有较多纤维素,影响了红米口感并阻碍内部淀粉糊化。为了开发利用红米资源,本课题以红米为研究对象,先探究了三种预处理方式(微波、蒸制、煮制)对红米品质的影响;然后探究了微波预处理工艺对红米蒸煮品质和理化特性的影响;其次,探究了蒸煮后未预处理红米(Unpretreated red rice,URR)和预处理红米(Pretreated red rice,PRR)的理化性质差异;最后,探究了储藏时间对不同包装PRR的质量、蒸煮和营养特性的影响。首先,探究了三种常用的杂粮预处理方式在相同处理时间下对红米蒸煮性能和原花青素的影响。在处理时间为360 s时:煮制将红米的蒸煮时间缩短了48.66%,但原花青素的保留率仅为14.55%,损失极大;微波和蒸制有效降低了红米的蒸煮时间(55.37%和27.85%),并拥有较高的原花青素保留率(57.27%和53.20%)。最终选择微波进行红米的预处理。其次,研究了微波预处理工艺对红米蒸煮品质和理化特性的影响。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66 g红米以3倍质量的蒸馏水50℃浸泡30 min,沥干后以12 W/g的微波剂量90s处理4次(每次微波间歇以18~23℃水浸泡10 s,沥干后再微波处理;每两次微波处理间隔约30 s;微波预处理前的平均温度为25.47±3.73℃,微波预处理后的平均温度为94.47±3.65℃)。随着微波次数的增加,PRR的糊化特征值和溶胀力降低,淀粉结晶度由17.85%降至2.75%;多酚和类黄酮含量降低,最终保留率为56.25%和67.45%,保留率较高。然后,探究了蒸煮方式对URR和PRR理化特性的影响。经常压煮(Atmospheric pressure boiling,APB)、高压煮(Pressure boiling,PB)和常压蒸(Atmospheric pressure steaming,APS)处理后,PRR的最终淀粉水解度比URR提高了4.03%、14.44%和7.77%;相对结晶度降低了1.28%、1.18%和0.72%;硬度降低了14.65%、9.68%和19.35%;溶胀力、原花青素含量和抗氧化活性降低。在产品色度上,蒸煮后的PRR红绿值a*减小,红色降低;明暗值L*增大,颜色变亮。最后,探究了储藏时间对PRR质量因素、蒸煮性能和营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储藏6 m时,真空包装PRR的脂肪酸值为29.71 mg Na OH/100g DW,无哈败味,常压包装PRR为36.25 mg Na OH/100g DW,略有哈败味。随着储藏时间的增加,PRR的吸水率、最佳蒸煮时间、糊化度和粗蛋白含量基本不变;脂肪、多酚、原花青素和类黄酮含量下降,但依旧保持在较高的水平。PRR在储藏后可以与白米同煮同熟,营养互补。
郑菲艳,郑建华,王洪飞,朱永生,游晴如,周鹏,陈春霞,涂诗航,董瑞霞,郑家团,黄庭旭[4](2021)在《中国有色稻米功能性成分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有色稻的花青素在稻谷的种皮内累积,使得糙米呈现出黑、紫、红、绿、黄等不同色泽。有色稻米含有许多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功能脂质、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花青素、酚类化合物和γ-谷维素等物质,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和市场的关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与普通白米相比,当前对有色稻米的研究与应用相较滞后,新型有色稻米功能性食品和药品尚待开发。本文系统综述了有色稻米种质资源的分布、评价利用、功能性成分及其特性、相关基因的遗传学研究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等研究进展。分析了制约我国有色稻米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系统有效地开展有色稻米综合研究是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强生物手段辅助育种可以有效提高有色稻新品种培育效率。
赵海彤[5](2020)在《水稻四种功能营养成分SSR关联分析及高/低抗性淀粉品种不同发育时期转录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粮食作物之一,随着社会进步与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稻米的品质需求,不仅注重口感等特质,而且要求水稻中富含多种功能营养物质,功能性水稻可以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除了具有一般水稻的特性之外,还兼具功能成分可以调节人体的各项机能。因此,开展水稻功能性营养品质研究,挖掘相关QTL/基因,对利用分子手段培育水稻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108份水稻材料组成的自然群体为试验材料,对抗性淀粉、总黄酮、谷蛋白和γ-氨基丁酸含量等4个功能营养品质性状进行了测定,结合69对多态性SSR标记,在群体结构和亲缘关系分析基础上,通过TASSEL3.0的GLM和MLM模型进行性状-标记的关联分析,并进一步挖掘优异等位变异以及相关载体材料。同时以高/低抗性淀粉品种龙锦1号和D109为试验材料,分别在灌浆初期、乳熟期、蜡熟期、黄熟期取籽粒样品,测定抗性淀粉含量,并且进行转录组测序,进一步通过q RT-PCR技术对部分基因进行验证,为挖掘和利用抗性淀粉合成相关基因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2017-2018两年测定的平均值筛选出高抗性淀粉品种10个,代表品种为降糖稻、P121、龙锦1号、花芒等;低谷蛋白品种10个,代表品种为龙香稻1号、红籼4号、万选4号、稻花香等;高总黄酮品种10个,代表品种为东农425、胭脂米、长白10、AC-1等;高γ-氨基丁酸品种10个,代表品种为B137、香芒稻、白光、暗红米等。其中AC-1、胭脂米、红籼4号、龙稻12号、香芒稻等5个品种兼具两种或三种优良营养成分。(2)利用Tassel 3.0的GLM和MLM两种模型共检测到与4个功能营养品质性状显着相关联的位点31个,累计61次显着关联,在12条染色体上都有分布,其中有13个位点在两种模型中同时被检测到。其中与抗性淀粉、总黄酮、谷蛋白和γ-氨基丁酸含量显着关联的位点分别为5、5、7和2个,有8个位点与两个或两个以上性状显着关联。(3)对两种模型同时检测到的13个位点进行优异等位基因挖掘,挖掘出29个相关的优异等位基因以及有代表性的载体材料,其中发现有携带多个优异等位变异的载体材料,如降糖稻携带3个、B137携带2个、花芒携带3个、红籼4号携带5个、AC-1携带3个、胭脂米携带6个、P121携带7个优异等位基因。(4)利用筛选出的高/低抗性淀粉含量品种龙锦1号和D109在灌浆初期、乳熟期、蜡熟期、黄熟期等4个时期籽粒取样进行抗性淀粉含量测定和转录组测序,根据对D109和龙锦1号4个时期的水稻籽粒总m RNA进行测序,共得到241.59Gb Clean Data,各样品Q30碱基百分比均不小于94.37%。RNA-seq结果表明,高/低抗性淀粉品种在灌浆初期有1849个差异基因、在乳熟期有3063个差异基因、在蜡熟期有7179个差异基因、在黄熟期有1027个差异基因。观察差异基因的动态变化,发现灌浆初期、乳熟期、蜡熟期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呈现递增状态,且在蜡熟期的数量达到峰值,而在黄熟期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趋于稳定状态,与抗性淀粉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对不同材料不同生育时期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4个不同生育时期中,特异表达基因GO条目的种类的相似程度较高,但每个GO条目中所含基因数量相差极大,大部分的相关基因在高抗性淀粉材料中上调表达。(5)选择8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 RT-PCR定量验证,定量结果和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趋势一致,显示转录组数据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
肖长春[6](2020)在《辐射创制水稻红米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及其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饮食的需求已从“吃饱”向“吃好”转变。红米营养价值高,不仅含有丰富的硒、铁、锌、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还富含原花青素、类黄酮等抗氧化活性物质,对人体具有特殊的功效。然而,现有红米品种产量普遍较低,红米杂交稻亲本农艺性状配合力及育种价值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抗氧化活性成分遗传研究甚少。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辐射诱变技术,经5代系谱选育,获得7个种皮红色性状稳定遗传的恢复系18Rr174、18Rr175、18Rr178、18Rr190、18Rr243、18Rr250和18Rr274。经农艺性状与活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创制的7个红米恢复系与对应野生型亲本之间除了种皮颜色发生变异外,在其他农艺性状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2)7个红米恢复系含有的活性成分存在差异,且均高于野生型亲本。同时,除18Rr274外,其余6个红米恢复系的活性成分含量均优于省级审定红米品种“粤红宝”。2、利用上述7个红米恢复系及广东省审定的红米品种“广红3号”为父本,分别与6个三系不育系杂交,按6×8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配制48个红米杂交组合,对单株产量、生育期等14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除了糙米长宽比外,其余13个农艺性状均具有正向群体平均优势。其中单株产量最大,达33.72%。7个红米恢复系所配杂交组合在单株产量、穗长都优于“广红3号”所配杂交组合,杂种优势强。(2)以“天优华占”、“宜优673”和“Ⅱ优3301”为对照,红米恢复系所配组的杂种一代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生育期延长,植株高度降低,穗粒数增加,结实率好,糙米率高。11个组合的单株产量比各自同熟期的对照增产。(3)除了单株产量外,其余13个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方差均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受亲本加性和组合间非加性效应共同影响。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特殊配合力无明显相关。其中在单株产量上,18Rr174的一般配合力好;而18Rr175所配组合的特殊配合力较强。(4)总粒数、实粒数和单株产量主要受基因非加性效应控制,而其余11个农艺性状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作用。在播抽天数、株高、单株穗长、千粒重、糙米率等性状上,恢复系的作用大于不育系。在遗传率上,千粒重、糙米率、糙米长、糙米宽、长宽比等性状上的狭义遗传力(h2)均大于90%,但单株产量的狭义遗传力最小,仅为12.30%,该性状主要受双亲互作(S CA)影响。3、采用植物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及统计方法,对48个红米杂交组合及其亲本在不同种植季节下(中稻、晚稻)抗氧化活性成分(花色苷、原花青素、总酚以及总黄酮)的遗传效应以及遗传相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花色苷、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主要受到遗传主效应控制,其遗传主效应方差分别占表型方差总量的72.00%、72.73%、69.80%和61.80%,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均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花色苷则以显性效应为主。4种活性成分也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影响,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方差分别占表型方差总量的27.87%、30.47%、29.74%和37.44%。4种活性成分含量除受基因型影响外,也与种植季节密切相关。(2)花色苷、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均表现正向极显着水平的群体平均优势,分别达30.4%、29.4%、23.8%和18.7%;群体超亲优势达负向极显着水平,分别达-7.0%、-15.7%、-11.2%和-12.0%。合适的种植季节可增强水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群体杂种优势。(3)4种抗氧化活性成分的表型、遗传、加性、显性、加性×环境互作和显性×环境互作均呈正向相关,相关系数大。花色苷成分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影响最小,季节间的变化较为稳定,以其作为指标进行鉴定筛选能够减轻工作量,提高育种效率。4、通过分析红米亲本和杂种一代的农艺性状遗传特性及杂种优势,以及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可有效预测供试的红米恢复系与杂交组合的育种价值。(1)18Rr174所配组合单株产量高,一般配合力好,并且在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上的遗传主效应大,且与环境互作效应稳定。18Rr175所配组的杂交红米优势强,且在4种活性成分上加性效应值最高、受环境影响的变化小。(2)4种活性成分均具正向的超亲优势,且荃9311A×18Rr175和野香A×18Rr178两个组合的单株产量比各自同熟期对照竞争优势达5%以上,在培育高营养价值的高产功能型红米杂交稻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石尚[7](2019)在《水稻品种功能营养品质性状鉴定及与其它品质性状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我国半数以上人口的主食。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国民对稻米的需求由吃得饱变为吃的健康,对高端稻米产业的功能稻供给研究逐渐提上日程,功能稻具有优质的营养结构和丰富的营养供给,同时兼具部分高端保健功能,对一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有良好的效果,功能稻的发展也因功能稻的需求旺盛而前途光明。因此,对现有的水稻种质资源进行功能营养品质性状的鉴定,筛选出富含功能营养成分的种质,可以为功能水稻育种提供优质的育种材料;分析功能营养品质性状与其它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功能营养品质性状的筛选鉴定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以108份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对水稻的4种功能营养成分,抗性淀粉、谷蛋白、总黄酮和γ-氨基丁酸含量进行分析,同时测定粒长、粒宽、长宽比、糙米率、千粒重、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等外观、碾米和营养品质性状,并进行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108份水稻品种的功能营养成分和其它品质性状进行测定,2017、2018两年间抗性淀粉、谷蛋白、总黄酮、GABA、粒长、粒宽、长宽比、糙米率、千粒重、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11个性状变化不大,在年际间的含量相对稳定。(2)对108份试验材料的功能营养品质和其它品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谷蛋白含量与GABA含量显着负相关;长宽比与粒长极显着正相关;糙米率与粒宽显着正相关,与长宽比显着负相关;千粒重与粒长显着正相关,千粒重与糙米率极显着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谷蛋白含量显着负相关;糙米率与抗性淀粉和总黄酮含量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糙米率与GABA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3)对试验材料的功能营养品质性状和其它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为粒长型因子,第二主成分为粒宽型因子,第三主成分为糙米率因子,第四主成分为抗性淀粉因子,第五主成分直链淀粉因子,第六主成分为总黄酮因子,累计贡献率达73.13%,根据这6个主成分对水稻的功能营养品质和其它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是客观有效的。(4)对108份试验材料的功能营养品质和其它品质含量进行测定,筛选出抗性淀粉含量极高的品种为降糖稻、绥098038、普优黑珍珠、AC-1、P121;谷蛋白含量极低的品种为龙香稻1号、巨胚清香糯、红籼4号、万选4号、黑稻;总黄酮含量极高的品种为东农425、胭脂米、小黑稻、AC-1、龙香稻12号;GABA含量极高的品种为香芒稻、白光、暗红米、B137、红皮米;同时筛选出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优良功能营养品质性状的品种为AC-1、胭脂米、香芒稻和B137。(5)对108份水稻种质进行聚类分析,共分为3类,第1类包括东农425、关山、L-2、L-1、香芒稻、P121、红籼4号7个综合品质性状好的品种,适用于作为功能营养水稻品种选育的材料;第2类包括25个品种,功能营养品质和其它品质性状整体表现较好;第3类包括76个品种,功能营养品质含量整体较低,其它品质性状表现一般。
陈景阳[8](2019)在《盐胁迫下稻米微量元素与营养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本研究选用耐盐型水稻红米‘HH11’、‘HH12’、‘JX99’和白米YSXD、XZ3、TXZ水稻品系籽粒,设置8个土壤含盐量(0.05%,0.1%,0.15%,0.2%,0.25%,0.3%,0.35%,0.4%),在防雨大棚下进行盆栽试验,对6个水稻品系的米质营养特性效应、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微量元素与营养因子的关系进行测试分析,探究盐胁迫下微量元素因子与营养因子间的相关性,揭示盐胁迫下微量元素与营养因子间互作关系,为培育耐盐优质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盐胁迫加剧促进3个红米材料的稻米花青素含量(HH11、HH12、JX99)增加,而白米YSXD作为对照组花青素含量几乎为零,红米的营养品质远远超出白米,盐胁迫促进红米花青素的合成。盐胁迫下红米品种HH11、HH12、JX99的稻米总黄酮含量高于白米,色氨酸和赖氨酸含量也高于白米,盐胁迫下营养特性高于白米品种。低盐胁迫有助于提高稻米色氨酸、赖氨酸、花青素、总黄酮的含量,增加红米的米质。盐敏感品种籽粒可溶性糖在盐胁迫下比耐盐品种积累更多的可溶性糖,而耐盐水稻红米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在达到峰值后,合成受到抑制,可能其植株大部分可溶性糖用于渗透压调节,导致籽粒积累较少。水稻籽粒蔗糖含量随着盐浓度增加而升高,最大化地将合成的光合产物向生殖器官运输而实现的,红米水稻籽粒中蔗糖含量高于白米。盐胁迫下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变化,受盐害的影响较小。盐胁迫下水稻籽粒中抗氧化因子与微量元素极显着的典型相关性,主导其典型相关性抗氧化因子是总黄酮和维生素C与微量元素间的作用效应,花青素为非主导因素,微量元素为硒和锌。抗氧化因子各变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存在着显着的互作效应;微量元素变量间的线性相关系数除硒、镁以外均没有达到显着水平,这些微量元素线性相关上都处于较为独立的状态。微量元素硒与抗氧化因子维生素C、植酸、总黄酮呈显着偏相关性。水稻籽粒花青素含量与其微量元素间的简单相关、偏相关均较弱,均达不到显着水平。根据简单相关、偏相关和典型相关分析的综合结果可以推论:水稻籽粒花青素含量主要是由于品种特性所决定,提高水稻籽粒花青素含量而增加抗氧化因子的主要途径为品种选育。
曾子聪[9](2019)在《挤压加工对糙米多酚及其抗氧化性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消费者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人们对方便、营养的新型全谷物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大。本文以糙米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了糙米多酚的组成和热稳定性;然后研究了挤压加工对糙米多酚及其抗氧化性的影响,并与小麦和燕麦进行对比;接着分别研究了添加高温和中温α-淀粉酶挤压对糙米多酚及其抗氧化性的影响,最后通过添加南酸枣皮进一步提高了挤压糙米中的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性,同时显着降低了挤压糙米的体外淀粉消化性和预期血糖指数。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糙米多酚中鉴定出27种多酚及其衍生物,大部分为多酚糖苷。糙米多酚经过60、80、100°C的热液处理30 min后,多酚和黄酮含量分别降低了5.7%9.2%、3.5%5.8%,DPPH、FRAP、ABTS抗氧化性分别降低了4.9%5.5%、0.5%1.3%、6.5%7.4%。热液处理120 min后,多酚、黄酮含量分别降低了4.5%7.3%、1.1%4.6%,抗氧化性略有降低(<10%),且不同温度对多酚含量的影响无显着性差异,100°C处理后黄酮含量的保留率最高。此外,阿魏酸、对香豆酸的含量明显升高,相应的多酚糖苷的含量明显降低,葡萄糖的含量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明显升高。以上结果表明糙米多酚在热液处理过程中发生了去糖苷化反应,但仍保留了大部分的多酚和抗氧化性。挤压加工后,糙米、小麦、燕麦中游离态的多酚、黄酮、酚酸含量和抗氧化性分别降低了24.3%69.0%、23.7%52.6%、4.9%45.7%、14.4%63.1%,结合态的多酚、黄酮、酚酸含量和抗氧化性分别升高了3.6%11.9%、17.4%57.6%、6.4%49.1%、1.6%8.2%,可被利用的多酚和抗氧化性分别降低了13.5%30.2%、4.6%21.3%。酚酸在加工前后的体外生物利用率均很低(<1%),且主要来源于游离态的多酚。此外,挤压加工后3种全谷物的水吸收性指数(WAI)、水溶解性指数(WSI)、糊化性质均发生显着变化,表明挤压过程中糙米淀粉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从而对多酚-淀粉的相互作用以及多酚的提取效率均有显着影响。添加0.1%的高温α-淀粉酶挤压(ETA)后糙米中游离态的多酚含量、抗氧化性和总酚酸含量与普通挤压糙米相比分别升高了23.2%、5.8%18.9%、53.7%,且随着加酶量的增大显着升高。然而,挤压糙米中游离态黄酮的含量随着加酶量的增大显着降低。此外,ETA加工过程中糙米淀粉显着水解,还原糖含量显着升高,挤压糙米的WAI、WSI、糊化性质均发生显着变化。挤压糙米中的还原糖含量与游离态的多酚含量、总酚酸含量、抗氧化性之间均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因此,ETA加工过程中糙米淀粉的降解和还原糖的保护作用对游离态多酚及其抗氧化性的保留具有重要作用。添加0.1%的中温α-淀粉酶挤压(EMA)后糙米中游离态的多酚含量、抗氧化性和总酚酸含量与普通挤压糙米相比分别升高了69.6%、49.3%89.4%、10.8%,游离态黄酮的含量与普通挤压糙米相比提高了85.1%,且随着加酶量的增大明显升高。此外,EMA加工过程中糙米淀粉显着水解,还原糖含量显着升高,挤压糙米的WAI、WSI、糊化性质均发生显着变化。挤压糙米中的还原糖含量与游离态的多酚含量、黄酮含量、总酚酸含量、抗氧化性之间均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因此,EMA加工过程中,糙米淀粉的降解和还原糖的保护作用对提高游离态多酚及其抗氧化性的保留率具有重要作用。对比EMA和ETA的结果发现EMA加工后挤压糙米中的还原糖含量较低,但游离态的多酚、黄酮和抗氧化性的保留率较高。因此,挤压温度对游离态多酚、黄酮和抗氧化性的影响比α-淀粉酶的酶解作用和还原糖的保护作用更为关键。南酸枣皮(CFP)中含有大量的游离态多酚(5.2×104μg GAE/g DW)和黄酮(4.0×104μg CE/g DW)。添加CFP后,挤压糙米中的多酚、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性均明显升高,并与CFP的添加量呈显着正相关(r=0.9960.999)。添加CFP后,挤压糙米的WAI、WSI、糊化性质均发生显着变化。当CFP的添加量为1%时,挤压糙米在体外淀粉消化过程中的“平衡水解率”(74.2%)、动力学常数(14.7×10-3)和预期血糖指数(79.8)均显着低于未添加CFP的挤压糙米,这可能是因为CFP中游离态的多酚和黄酮对消化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然而,添加大量的CFP(2%10%)后挤压糙米的理化性质发生显着变化,多酚-淀粉的相互作用增强,体外淀粉消化性与普通挤压糙米相比无显着差异。
罗金玲[10](2019)在《梅州典型富硒农产品质量分析及标准化生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硒(Selenium,Se)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膳食硒的摄入量为60μg/d。本文从广东省梅州市富硒农产品生产区选定了几种梅州主要的农产品,依据国家标准《GB 5009.93-2017》测定了硒含量,结果表明,梅州市富硒大米样品的硒含量为0.18mg/kg,富硒红茶样品的硒含量为0.055mg/kg,富硒绿茶样品的硒含量为0.14mg/kg,富硒鸡蛋样品全蛋的硒含量为0.18mg/kg,蛋清的硒含量为0.057mg/kg,蛋黄的硒含量为0.52mg/kg。测定的主要营养素结果显示:富硒大米样品的脂肪含量为(0.83±0.06)g/100g、赖氨酸含量为(9.91±0.38)μg/mg、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为(0.64±0.04)mg/g、可溶性糖含量为9.65%±0.24%和淀粉含量为79.74%±1.14%。富硒红茶样品的游离氨基酸含量、茶多酚含量、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茶汤pH值分别为3.29%±0.29%、13.18%±0.23%、(8.64±0.32)mg/g、1.85%±0.06%和5.23±0.01,富硒绿茶样品的同类指标分别为2.26%±0.05%、19.57%±0.68%、(9.49±0.49)mg/g、3.52%±0.22%和5.82±0.01。富硒鸡蛋样品的脂肪含量为(10.06±0.24)g/100g,水分含量为(74.33±1.03)g/100g,蛋白质含量为(12.10±0.08)g/100g,蛋黄胆固醇含量为(1321.08±27.84)mg/100g,蛋黄卵磷脂含量为1.08%±0.07%。富硒大米样品中可溶性糖的含量比较高,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富硒大米样品中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即赖氨酸,且含量较高,食用富硒大米200300g/d,可以为人体提供赖氨酸约20003000mg/d。富硒红茶与富硒绿茶中的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均较高,表明具有较好的品质基础,日常适量冲泡富硒红茶和富硒绿茶,是人体摄入氨基酸、茶多酚及黄酮类化合物的重要途径。每枚富硒鸡蛋蛋黄可以提供约250mg的胆固醇,每周食用富硒鸡蛋280350g,可以为人体提供脂肪约45g/d,提供水分,提供蛋白质约56g/d,提供卵磷脂约0.40.5g/d,表明富硒鸡蛋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胆固醇含量较低,有利于人体健康。根据梅州地区的土壤生态环境,结合科学富硒生产的基本规律,拟定了几种富硒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规程。
二、黄酮以及稻米黄酮的研究与开发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酮以及稻米黄酮的研究与开发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海稻86”和“福建红”大米黄酮含量测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标准曲线制备 |
1.2.2 HD86和福建红的黄酮含量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2)不同加工方式对糙米制品功能成分、品质及消化吸收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糙米的概况 |
1.1.1 概述 |
1.1.2 营养价值 |
1.2 不同加工方式对糙米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
1.2.1 焙烤 |
1.2.2 蒸煮 |
1.2.3 微波 |
1.2.4 发芽 |
1.2.5 挤压膨化 |
1.2.6 超高压 |
1.2.7 等离子体 |
1.2.8 其他加工方法 |
1.3 体外模拟消化的研究进展 |
1.3.1 体外模拟消化概述 |
1.3.2 体外模拟消化在谷物中的研究进展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焙烤条件对无糖糙米蛋糕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无糖糙米蛋糕制作配方 |
2.3.2 无糖糙米蛋糕工艺流程图及操作要点 |
2.3.3 不同加工精度糙米粉理化性质测定 |
2.3.4 无糖糙米蛋糕品质测定 |
2.3.5 无糖糙米蛋糕功能成分测定 |
2.3.6 无糖糙米蛋糕消化吸收测定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不同加工精度糙米粉理化性质分析 |
2.5.2 无糖糙米蛋糕品质分析 |
2.5.3 无糖糙米蛋糕功能成分分析 |
2.5.4 无糖糙米蛋糕消化吸收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煮制条件对糙米面条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糙米面条制作配方 |
3.3.2 糙米面条工艺流程图及操作要点 |
3.3.3 不同加工精度糙米粉理化性质测定 |
3.3.4 糙米面条品质测定 |
3.3.5 糙米面条功能成分测定 |
3.3.6 糙米面条消化吸收测定 |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不同加工精度糙米粉理化性质分析 |
3.5.2 糙米面条品质分析 |
3.5.3 糙米面条功能成分分析 |
3.5.4 糙米面条消化吸收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微波条件对糙米饼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糙米饼制作配方 |
4.3.2 糙米饼工艺流程图及操作要点 |
4.3.3 不同加工精度糙米粉理化性质测定 |
4.3.4 糙米饼品质测定 |
4.3.5 糙米饼功能成分测定 |
4.3.6 糙米饼消化吸收测定 |
4.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不同加工精度糙米粉理化性质分析 |
4.5.2 糙米饼品质分析 |
4.5.3 糙米饼功能成分分析 |
4.5.4 糙米饼消化吸收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预处理和蒸煮方式对红米品质和储藏特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红米概述 |
1.1.1 红米简介 |
1.1.2 红米的营养价值及医疗保健功效 |
1.1.3 红米的产品开发和加工现状 |
1.2 原花青素概述 |
1.2.1 结构与分布 |
1.2.2 溶解性和稳定性 |
1.2.3 生物活性 |
1.2.4 提取方法 |
1.3 食品热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微波 |
1.3.2 蒸煮 |
1.3.3 其他技术 |
1.4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及主要试剂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红米的预处理方法 |
2.3.2 红米的蒸煮方法 |
2.3.3 PRR的加速储藏方法 |
2.3.4 吸水率的测定方法 |
2.3.5 最佳蒸煮时间的测定方法 |
2.3.6 糊化度的测定方法 |
2.3.7 原花青素的提取方法 |
2.3.8 多酚的提取方法 |
2.3.9 多酚、类黄酮和原花青素的测定方法 |
2.3.10 红米的感官评定方法 |
2.3.11 糊化特性的测定方法 |
2.3.12 微观结构的观测方法 |
2.3.13 溶胀力的测定方法 |
2.3.14 抗氧化性的测定方法 |
2.3.15 结晶特性的测定方法 |
2.3.16 红米淀粉体外模拟消化的测定方法 |
2.3.17 淀粉消化动力学和评估血糖指数的测定方法 |
2.3.18 质构的测定方法 |
2.3.19 色度的测定方法 |
2.3.20 质量因素的测定方法 |
2.3.21 营养成分的测定方法 |
2.3.22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讨论 |
3.1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红米品质的影响 |
3.1.1 红米主要成分分析 |
3.1.2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红米吸水率的影响 |
3.1.3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红米最佳蒸煮时间的影响 |
3.1.4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红米糊化度的影响 |
3.1.5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红米原花青素的影响 |
3.2 微波预处理对红米蒸煮品质和理化特性的影响 |
3.2.1 浸泡工艺对红米品质的影响 |
3.2.2 微波工艺对红米品质的影响 |
3.3 蒸煮方式对PRR和 URR理化性质的影响 |
3.3.1 蒸煮方式对PRR和 URR淀粉体外消化的影响 |
3.3.2 蒸煮方式对PRR和 URR糊化特性的影响 |
3.3.3 蒸煮方式对PRR和 URR结晶特性的影响 |
3.3.4 蒸煮方式对PRR和 URR溶胀力的影响 |
3.3.5 蒸煮方式对PRR和 URR糊化度的影响 |
3.3.6 蒸煮方式对PRR和 URR质构和色度的影响 |
3.3.7 蒸煮方式对PRR和 URR的多酚、类黄酮及原花青素的影响 |
3.3.8 蒸煮方式对PRR和 URR抗氧化性的影响 |
3.4 储藏时间对PRR品质的影响 |
3.4.1 储藏时间对PRR质量因素的影响 |
3.4.2 储藏时间对PRR蒸煮品质的影响 |
3.4.3 储藏时间对PRR营养成分的影响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4)中国有色稻米功能性成分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有色稻种质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
1.1 有色稻种质资源的分布 |
1.2 有色稻米功能性成分与利用价值 |
1.2.1 功能性成分研究 |
1.2.2 营养与药用价值 |
1.3 有色稻米的综合利用 |
1.3.1 在传统食品中的应用 |
1.3.2 有色稻米的保健产品开发 |
1.3.3 色素的开发和利用 |
2 有色稻米相关遗传学研究 |
3 有色稻育种研究 |
3.1 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 |
3.2 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利用 |
4 讨论与展望 |
4.1 制约有色稻米产业发展的问题 |
4.2 关于促进有色稻米产业发展的建议 |
4.3 促进有色稻米产业创新发展的研究方向 |
(5)水稻四种功能营养成分SSR关联分析及高/低抗性淀粉品种不同发育时期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功能性水稻 |
1.1.1 功能性水稻的定义 |
1.1.2 功能性水稻的类别 |
1.1.3 功能性水稻的发展前景 |
1.2 水稻功能营养品质的研究进展 |
1.2.1 水稻抗性淀粉研究进展 |
1.2.2 水稻总黄酮研究进展 |
1.2.3 水稻谷蛋白研究进展 |
1.2.4 水稻γ-氨基丁酸研究进展 |
1.3 关联分析 |
1.4 水稻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
1.5 抗性淀粉合成途径相关酶的研究进展 |
1.6 水稻转录组分析研究进展 |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田间试验设计 |
2.2.2 功能营养成分测定 |
2.2.3 水稻DNA提取与SSR分析 |
2.2.4 功能性水稻营养成分关联分析 |
2.2.5 转录组测序 |
2.2.6 测序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7 qRT-PCR验证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四种功能营养成分含量的表型分析 |
3.2 特种稻功能营养成分的关联分析 |
3.2.1 群体结构分析 |
3.2.2 连锁不平衡分析 |
3.2.3 关联分析 |
3.3 优异等位基因及载体材料 |
3.4 高/低抗性淀粉材料不同发育时期的转录组分析 |
3.4.1 转录组材料选择和抗性淀粉含量测定 |
3.4.2 转录组测序数据统计 |
3.4.3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统计 |
3.4.4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 |
3.4.5 GO富集分析 |
3.4.6 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
3.4.7 候选基因确定 |
3.4.8 qRT-PCR验证 |
4 讨论 |
4.1 富含功能营养成分水稻品种的筛选 |
4.2 与前人关联分析研究结果比较 |
4.3 高/低抗性淀粉材料不同发育时期的转录组分析及差异基因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辐射创制水稻红米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及其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红米水稻研究进展 |
1.1 红米水稻新品种选育 |
1.2 红米水稻的营养品质 |
1.3 红米水稻的生理功能研究 |
1.4 红米水稻种皮颜色基因的遗传 |
1.5 红米水稻种皮色素基因的定位及克隆 |
1.6 红米水稻的抗氧化活性物质研究 |
1.6.1 多酚 |
1.6.2 类黄酮 |
1.6.3 原花青素 |
1.6.4 花色苷 |
2 水稻辐射诱变育种研究 |
2.1 水稻辐射育种 |
2.2 水稻辐射的多基因突变 |
2.3 水稻辐射的单基因突变 |
3 有色稻杂种优势和活性成分遗传效应 |
3.1 有色稻杂种优势利用 |
3.2 有色稻活性成分遗传效应分析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一章 辐射诱变创制优异红米种质资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红米恢复系的选育技术路线 |
1.2.2 红米恢复系主要农艺性状考察 |
1.2.3 红米恢复系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
1.2.4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红米恢复系选育过程 |
2.2 红米恢复系的农艺性状考察 |
2.3 红米恢复系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分析 |
3 讨论 |
3.1 高营养价值的红米恢复系的创制 |
3.2 红米恢复系的突变位点分析 |
3.3 红米恢复系抗氧化活性成分分析 |
第二章 红米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红米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值分析 |
2.2 红米杂交稻的杂种优势 |
2.2.1 中亲优势 |
2.2.2 竞争优势 |
2.3 红米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
2.3.1 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方差 |
2.3.2 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 |
2.3.3 主要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 |
2.2.4 主要农艺性状群体方差和遗传力估计 |
3 讨论 |
3.1 红米杂交稻的杂种优势评价 |
3.2 配合力分析评价 |
3.3 红米杂交稻的筛选鉴定 |
第三章 红米杂交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及杂种优势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田间种植 |
1.2.2 抗氧化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
1.2.3 数据统计 |
2 结果分析 |
2.1 两种不同季节下的抗氧化活性成分表型值分析 |
2.2 不同环境下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 |
2.2.1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方差 |
2.2.2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育种价值分析 |
2.2.3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杂种优势 |
2.2.4 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相关 |
3 讨论 |
3.1 红米杂交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特点 |
3.2 红米杂交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杂种优势 |
3.3 红米杂交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关联性 |
3.4 红米恢复系在抗氧化活性成分上的利用价值 |
全文总结 |
1 结论 |
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水稻品种功能营养品质性状鉴定及与其它品质性状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功能型水稻 |
1.1.1 功能水稻发展概况 |
1.1.2 功能稻营养品质概况 |
1.1.3 功能稻发展前景 |
1.2 功能稻的类型 |
1.3 稻米功能营养品质研究概况 |
1.3.1 稻米抗性淀粉研究概况 |
1.3.2 稻米谷蛋白研究概况 |
1.3.3 稻米总黄酮研究概况 |
1.3.4 稻米γ-氨基丁酸研究概况 |
1.4 稻米品质评价研究的影响因素 |
1.4.1 糙米率 |
1.4.2 千粒重 |
1.4.3 直链淀粉含量 |
1.4.4 蛋白质含量 |
1.4.5 稻米长宽比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田间试验 |
2.2.2 功能营养成分测定 |
2.2.3 其它品质性状的测定 |
2.2.4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水稻品种功能营养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
3.2 水稻品种功能营养成分的筛选 |
3.3 功能营养品质性状与其它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
3.4 功能营养品质性状与其它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3.5 聚类分析 |
4 讨论 |
4.1 功能营养品质性状和其它性状优良品种的筛选 |
4.2 不同稻米品种功能营养品质间的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
4.3 稻米品种功能营养品质与其它品质鉴定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盐胁迫下稻米微量元素与营养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盐胁迫对稻米功能营养的影响 |
1.2 盐胁迫对稻米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
1.3 盐胁迫对稻米微量元素的影响 |
1.4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
1.4.1 研究特色 |
1.4.2 创新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2.1 试验设计与盐胁迫处理 |
2.2.2 水稻幼苗的培养 |
2.2.3 稻谷收获 |
2.2.4 米样处理 |
2.3 米质指标的测定 |
2.3.1 稻米功能营养指标的测定 |
2.3.2 稻米糖类的测定 |
2.3.3 稻米微量元素的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盐胁迫下水稻米质营养特性效应分析 |
3.1.1 盐胁迫下红米水稻种质的花青素含量分析 |
3.1.2 盐胁迫下水稻种质的总黄酮含量差异性分析 |
3.1.3 盐胁迫下水稻种质的赖氨酸含量分析 |
3.1.4 盐胁迫下水稻种质的色氨酸含量差异性分析 |
3.1.5 盐胁迫下水稻种质的植酸含量分析 |
3.2 盐胁迫对水稻籽粒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
3.2.1 盐胁迫下水稻籽粒可溶性糖的影响 |
3.2.2 盐胁迫下水稻籽粒蔗糖含量的影响 |
3.2.3 盐胁迫下水稻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
3.2.4 盐胁迫下水稻籽粒支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
3.3 盐胁迫下水稻籽粒中米质营养与微量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
3.3.1 盐胁迫下水稻籽粒中抗氧化因子与微量元素的简单相关分析 |
3.3.2 盐胁迫下水稻籽粒中抗氧化因子与微量元素的偏相关分析 |
3.3.3 盐胁迫下水稻HH11 籽粒中抗氧化因子与微量元素的典型相关分析 |
3.3.4 盐胁迫下水稻HH12 籽粒中抗氧化因子与微量元素的典型相关分析 |
3.3.5 盐胁迫下水稻JX99 籽粒中抗氧化因子与微量元素的典型相关分析 |
3.3.6 盐胁迫下水稻YSXD籽粒中抗氧化因子与微量元素的典型相关分析 |
3.3.7 盐胁迫下水稻TXZ籽粒中抗氧化因子与微量元素的典型相关分析 |
3.3.8 盐胁迫下水稻XZ3 籽粒中抗氧化因子与微量元素的典型相关分析 |
3.3.9 盐胁迫下水稻籽粒中抗氧化因子与微量元素含量的典型相关分析 |
4 讨论 |
4.1 盐胁迫下水稻米质营养特性效应分析 |
4.2 盐胁迫对水稻种质籽粒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4.3 盐胁迫下水稻籽粒中米质营养与微量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
4.4 盐胁迫下水稻籽粒中米质营养与微量元素的典型相关性分析 |
5 结论 |
5.1 盐胁迫下水稻米质营养特性效应分析 |
5.2 盐胁迫对水稻种质籽粒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5.3 盐胁迫下水稻籽粒中米质营养与微量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9)挤压加工对糙米多酚及其抗氧化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1章 引言 |
1.1 全谷物概述 |
1.2 糙米 |
1.3 全谷物中的酚类物质 |
1.3.1 全谷物多酚的含量 |
1.3.2 全谷物多酚的分类 |
1.3.3 全谷物多酚的存在形式 |
1.4 全谷物多酚的抗氧化性 |
1.4.1 体外抗氧化性 |
1.4.2 离体抗氧化性 |
1.4.3 体内抗氧化性 |
1.5 加工对全谷物多酚及其抗氧化性的影响 |
1.5.1 热加工对全谷物多酚及其抗氧化性的影响 |
1.5.2 挤压加工对全谷物多酚及其抗氧化性的影响 |
1.6 课题来源 |
1.7 选题意义 |
1.8 研究内容 |
第2章 糙米多酚的组分鉴定及其热稳定性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糙米多酚的提取和纯化 |
2.3.2 糙米多酚的热液处理 |
2.3.3 糙米多酚的组分分析 |
2.3.4 多酚含量的测定 |
2.3.5 黄酮含量的测定 |
2.3.6 抗氧化性的测定 |
2.3.7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糙米多酚的组分鉴定 |
2.4.2 糙米多酚中多酚和黄酮的热稳定性 |
2.4.3 糙米多酚中抗氧化物质的热稳定性 |
2.4.4 糙米多酚中多酚组分的热稳定性 |
2.5 结论 |
第3章 挤压加工对糙米多酚及其抗氧化性的影响:与小麦、燕麦的对比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2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挤压加工不同全谷物 |
3.3.2 全谷物多酚的提取 |
3.3.3 多酚含量的测定 |
3.3.4 黄酮含量的测定 |
3.3.5 抗氧化性的测定 |
3.3.6 酚酸组分的测定 |
3.3.7 全谷物多酚的体外生物利用率 |
3.3.8 挤压全谷物的理化性质测定 |
3.3.9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挤压加工对不同全谷物的多酚和黄酮含量的影响 |
3.4.2 挤压加工对不同全谷物的抗氧化性的影响 |
3.4.3 挤压加工对不同全谷物的酚酸含量的影响 |
3.4.4 挤压加工对不同全谷物多酚及其抗氧化性的体外生物利用率的影响 |
3.4.5 挤压加工对不同全谷物中酚酸的体外生物利用率的影响 |
3.4.6 挤压加工对不同全谷物的理化性质的影响 |
3.5 结论 |
第4章 添加高温α-淀粉酶挤压对糙米多酚及其抗氧化性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2.2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添加高温α-淀粉酶挤压糙米 |
4.3.2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
4.3.3 多酚的提取 |
4.3.4 多酚含量的测定 |
4.3.5 黄酮含量的测定 |
4.3.6 抗氧化性的测定 |
4.3.7 酚酸组分的测定 |
4.3.8 挤压糙米的理化性质测定 |
4.3.9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添加高温α-淀粉酶挤压对糙米中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4.4.2 添加高温α-淀粉酶挤压对糙米中多酚和黄酮含量的影响 |
4.4.3 添加高温α-淀粉酶挤压对糙米的抗氧化性的影响 |
4.4.4 添加高温α-淀粉酶挤压对糙米中酚酸组分的影响 |
4.4.5 添加高温α-淀粉酶挤压对糙米的理化性质的影响 |
4.4.6 相关性分析 |
4.4.7 添加高温α-淀粉酶挤压对糙米多酚及其抗氧化性的影响机制 |
4.5 结论 |
第5章 添加中温α-淀粉酶挤压对糙米多酚及其抗氧化性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5.2.2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添加中温α-淀粉酶挤压糙米 |
5.3.2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
5.3.3 多酚的提取 |
5.3.4 多酚含量的测定 |
5.3.5 黄酮含量的测定 |
5.3.6 抗氧化性的测定 |
5.3.7 酚酸组分的测定 |
5.3.8 挤压糙米的理化性质测定 |
5.3.9 数据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添加中温α-淀粉酶挤压对糙米中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5.4.2 添加中温α-淀粉酶挤压对糙米中多酚和黄酮含量的影响 |
5.4.3 添加中温α-淀粉酶挤压对糙米的抗氧化性的影响 |
5.4.4 添加中温α-淀粉酶挤压对糙米中酚酸含量的影响 |
5.4.5 添加中温α-淀粉酶挤压对糙米的理化性质的影响 |
5.4.6 相关性分析 |
5.4.7 添加中温α-淀粉酶挤压对糙米多酚及其抗氧化性的影响机制 |
5.5 结论 |
第6章 添加南酸枣皮挤压对糙米中多酚、抗氧化性和体外淀粉消化性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6.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6.2.2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6.3 实验方法 |
6.3.1 添加南酸枣皮挤压糙米 |
6.3.2 多酚的提取 |
6.3.3 多酚含量的测定 |
6.3.4 黄酮含量的测定 |
6.3.5 抗氧化性的测定 |
6.3.6 挤压糙米的理化性质测定 |
6.3.7 体外淀粉消化性和预期血糖指数(e GI)的测定 |
6.3.8 数据分析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添加南酸枣皮挤压对糙米中多酚含量、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性的影响 |
6.4.2 添加南酸枣皮挤压对糙米的理化性质的影响 |
6.4.3 添加南酸枣皮挤压对糙米的体外淀粉消化性的影响 |
6.5 结论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取得的创新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梅州典型富硒农产品质量分析及标准化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硒元素 |
1.2 硒与人体健康 |
1.3 硒与长寿 |
1.4 富硒农产品 |
1.4.1 天然富硒农产品 |
1.4.2 人工富硒的富硒农产品 |
1.5 富硒农产品的发展现状 |
1.5.1 国外的富硒农产品的发展现状 |
1.5.2 国内的富硒农产品的发展现状 |
1.5.3 广东省的富硒农产品的发展现状 |
1.6 富硒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化现状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8 技术路线 |
2 梅州典型富硒农产品的硒含量 |
2.1 相关农产品简介 |
2.1.1 大米 |
2.1.2 茶叶 |
2.1.3 鸡蛋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富硒大米的硒含量 |
2.3.2 富硒茶叶的硒含量 |
2.3.3 富硒鸡蛋的硒含量 |
2.4 讨论与结论 |
2.4.1 富硒大米的硒含量 |
2.4.2 富硒茶叶的硒含量 |
2.4.3 富硒鸡蛋的硒含量 |
3 梅州典型富硒农产品的营养成分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1.3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富硒大米的营养成分 |
3.2.2 富硒茶叶的化学品质 |
3.2.3 富硒鸡蛋的营养成分 |
3.3 讨论与结论 |
3.3.1 富硒大米的营养成分 |
3.3.2 富硒茶叶的化学品质 |
3.3.3 富硒鸡蛋的营养成分 |
4 富硒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规程 |
4.1 富硒大米的标准化生产规程 |
4.1.1 范围 |
4.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4.1.3 产地环境 |
4.1.4 品种选择 |
4.1.5 浸种、育秧 |
4.1.6 定植 |
4.1.7 水肥管理 |
4.1.8 田间打理 |
4.1.9 病虫害治理 |
4.1.10 收获、晾晒、贮藏、加工 |
4.1.11 硒含量检测 |
4.2 富硒茶的标准化生产规程 |
4.2.1 范围 |
4.2.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4.2.3 茶园基地选址与规划 |
4.2.4 茶树种植 |
4.2.5 茶园管理 |
4.2.6 茶树采摘 |
4.2.7 茶树修剪 |
4.2.8 病虫草害防治 |
4.2.9 硒含量检测 |
4.3 富硒鸡蛋的标准化生产规程 |
4.3.1 范围 |
4.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4.3.3 鸡场选址 |
4.3.4 鸡场环境质量 |
4.3.5 鸡场布局 |
4.3.6 引种 |
4.3.7 饲养 |
4.3.8 饲养管理 |
4.3.9 鸡蛋收集、储存 |
4.3.10 卫生消毒 |
4.3.11 免疫、疾病防治 |
4.3.12 无害化处理 |
4.3.13 硒含量检测 |
4.4 讨论与结论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硒含量检测报告 |
附录B 梅州市各区、县、市富硒土壤分布图 |
附录C 富硒农产品的生产基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黄酮以及稻米黄酮的研究与开发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海稻86”和“福建红”大米黄酮含量测定分析[J]. 杜玉杰,马生健,黄铸锋. 南方农业, 2021(31)
- [2]不同加工方式对糙米制品功能成分、品质及消化吸收的影响研究[D]. 陈鹤.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9)
- [3]预处理和蒸煮方式对红米品质和储藏特性影响的研究[D]. 张子敬. 江南大学, 2021(01)
- [4]中国有色稻米功能性成分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J]. 郑菲艳,郑建华,王洪飞,朱永生,游晴如,周鹏,陈春霞,涂诗航,董瑞霞,郑家团,黄庭旭. 福建农业学报, 2021(01)
- [5]水稻四种功能营养成分SSR关联分析及高/低抗性淀粉品种不同发育时期转录组分析[D]. 赵海彤.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6]辐射创制水稻红米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及其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分析[D]. 肖长春.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7]水稻品种功能营养品质性状鉴定及与其它品质性状的关系[D]. 石尚. 东北农业大学, 2019(11)
- [8]盐胁迫下稻米微量元素与营养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D]. 陈景阳.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9]挤压加工对糙米多酚及其抗氧化性影响的研究[D]. 曾子聪. 南昌大学, 2019(01)
- [10]梅州典型富硒农产品质量分析及标准化生产研究[D]. 罗金玲.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