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未婚怀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未婚怀孕,流产方式,性生活质量
未婚怀孕论文文献综述
王英,任洁宁,安晓娜[1](2016)在《未婚怀孕女性流产方式选择对性生活的影响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未婚怀孕女性流产方式的选择对性生活的影响调查,了解未婚怀孕女性流产方式对性生活的影响。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于我院进行流产的82例未婚女性进行调查。其中41例患者行无痛人工流产设为无痛组,41例患者行负压吸引常规手术方式人工流产设为传统组。调查内容包括术后恢复性生活时间、再次妊娠时间,分别评估患者手术前1周和手术后6个月性欲、性生活质量、性生活满意度以及性焦虑和性自信因子等6个方面通过心理评估调查问卷,采用Zung焦虑自评表(SAS)和抑郁自评表(SD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随访患者手术前1周和手术后6个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心理健康差异。结果:无痛组1个月内即恢复性生活、未转经即妊娠和6个月再次妊娠的百分率均高于传统组(P<0.05);心理评价表结果显示,将两组患者术后分别对比SCL-90各因子评分,SDS总分和SAS总分,结果表明两组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这些SCL-90因子中有着显着差异(P<0.05),SDS和SAS总分也存在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有着在性功能总分以及性欲、勃起能力和维持时间、射精和射精控制、高潮频数、性满意度、性焦虑以及配偶高潮频数和性满意度均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未婚怀孕女性流产方式的选择对性生活有显着性的影响,临床上应给予相应的指导或介入性心理治疗,改善治疗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性科学》期刊2016年12期)
黄丹[2](2016)在《中国女性青少年未婚怀孕的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关于爱、性、婚姻的态度越来越开放及多元。在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青少年在性与生殖方面承受着巨大的风险。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女性青少年未婚怀孕在近年来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对2000—2014年研究女性青少年未婚怀孕的现状、成因、干预叁个方面成果进行分析,以期为未来的研究及服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当代青年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舒怡[3](2014)在《法律如何保护“同居的她”》一文中研究指出未婚同居日益增多,引发很多问题。北京市海淀区法院近年受理的相关案件,涉及同居女性怀孕、被暴力、财产等问题,法官做了诸多提醒。 同居期间怀孕,流产是否赔偿 王琴和张丰恋爱后同居。2011年1月,王琴怀孕,本想和张丰结婚,但张丰却劝王琴打(本文来源于《检察日报》期刊2014-03-05)
安海涛,付臻[4](2013)在《未婚怀孕分娩后掐死男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安海涛 通讯员 付臻) 网吧结识男友后未婚先孕,产下婴儿后因害怕被人耻笑将孩子掐死,杀人者当时还是一名未满18周岁的小护士。5月21日,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小肖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叁年零六个月(本文来源于《人民法院报》期刊2013-05-23)
牛建华[5](2011)在《浅谈未婚少女怀孕的风险与危害》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任何少女而言,无论其结婚与否,没有什么事能像意外怀孕那样使她们遭遇伤害。然而,最近有关资料显示,一大批年龄在18岁~20岁之间的少女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性生活频繁,不希望生育儿女却又未采取任何形式的计划生育措施,造成未(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1年05期)
余小鸣,卫薇,宫露霞,冯琼,高素红[6](2010)在《未婚怀孕青少年综合干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以未婚怀孕青少年为中心的教育、服务综合干预策略,为减少青少年不安全性行为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北京、济南和广州385名前来妇幼保健机构青少年门诊就诊的未婚怀孕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对照研究,干预组190人,非干预组195人,提供围绕终止妊娠前后的干预教育。结果干预组人群在生殖健康知识,尤其是避孕知识和技能方面显着提高,且在性态度、安全性行为的选择以及应对方式、内外控制感等心理社会能力上均有所改善(P值均<0.05)。在干预后生殖健康知识总分上升为89.3分,性态度为62.7分。结论对未婚怀孕青少年提供适宜的涉及知识、态度以及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综合干预具有一定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0年02期)
余小鸣,卫薇,宫露霞,冯琼,高素红[7](2009)在《青少年未婚怀孕综合干预的初步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以未婚怀孕青少年为中心的教育、服务综合干预策略。方法选取385名前来妇幼保健机构青少年门诊就诊的未婚怀孕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对照研究,提供围绕终止妊娠前后的干预教育。结果干预组人群在生殖健康知识,尤其是避孕知识和技能方面显着提高,并在性态度、安全性行为的选择以及应对方式、内外控制感等心理社会能力上有所改善(P<0.05)。结论对未婚怀孕青少年提供适宜的涉及知识、态度以及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综合干预具有一定的效果。(本文来源于《转型期的中国公共卫生:机遇 挑战与对策——中华预防医学会第叁届学术年会暨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世界公共卫生联盟第一届西太区公共卫生大会、全球华人公共卫生协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09-10-26)
叶凤梅,叶苑琼[8](2008)在《未婚女青少年怀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597例未婚女青少年怀孕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以了解未婚女青年怀孕率上升的原因所在,从而提示了性教育知识普及的迫切要求。为我们进行卫生宣教提供依据。方法对597例来我院行计划生育术的未婚女青少年从初次性生活及人工流产的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获得性知识的途径、避孕知识、妇科疾病的了解程度、计划生育手术前、后的心理、生理改变等各方面的了解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女青少年初次性生活年龄在20岁之前占了64.5%;婚前性生活的开放程度较严重;加之对性、避孕、性病知识十分缺乏,对流产术后的心、身造成的损害不甚了解,导致未婚怀孕现象十分严重。通过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对未婚女青年及早进行性教育知识普及的必要性。从而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健康教育途径。结论把性知识和避孕知识印刷成健康教育小册子,作为进行青少年性教育的媒介,既可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又避免了青少年对在公共场合接受性知识教育的尴尬,达到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能力,避免意外妊娠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08年12期)
陈玉霜,黄美艳[9](2008)在《未婚非意愿怀孕青年人群紧急避孕知识水平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未婚非意愿怀孕的青年人群紧急避孕知识的知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期间因未婚非意愿怀孕来我站进行妊娠终止的1472名青年紧急避孕知识的知晓情况进行无记名式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472名未婚非意愿怀孕青年中有65.35%的人完全不了解紧急避孕法,且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的未婚非意愿怀孕青年紧急避孕知识知晓率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文盲、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以上知晓率分别为8.86%、13.71%、24.59%、40.76%、83.73%,公务员或科技人员、工人或服务人员、个体、农民、其他人员知晓率分别为93.05%、51.60%、22.62%、8.42%、13.82%。结论未婚非意愿怀孕青年人群紧急避孕知识知晓率较低,尤其以低文化水平、个体人员和农民紧急避孕知识缺乏明显,应加强未婚青年人群紧急避孕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以避免非意愿怀孕、降低流产率。(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08年23期)
邢江峰[10](2008)在《未婚怀孕也享受劳动法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一位读者来信咨询:我今年24岁,在某公司工作已有两年多的时间,与单位签订了5年期的劳动合同,明年准备与男朋友结婚。2007年12月,我因怀孕向单位请假做人流手术,术后医生建议我休息一周。但是在我请假期间,收到公司以邮寄方式送达给我的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他们以我未婚怀孕、影响公司形象为由,要求与我解除劳动合同。请问:单位的这种做法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本文来源于《社区》期刊2008年04期)
未婚怀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关于爱、性、婚姻的态度越来越开放及多元。在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青少年在性与生殖方面承受着巨大的风险。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女性青少年未婚怀孕在近年来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对2000—2014年研究女性青少年未婚怀孕的现状、成因、干预叁个方面成果进行分析,以期为未来的研究及服务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未婚怀孕论文参考文献
[1].王英,任洁宁,安晓娜.未婚怀孕女性流产方式选择对性生活的影响调查[J].中国性科学.2016
[2].黄丹.中国女性青少年未婚怀孕的研究综述[J].当代青年研究.2016
[3].舒怡.法律如何保护“同居的她”[N].检察日报.2014
[4].安海涛,付臻.未婚怀孕分娩后掐死男婴[N].人民法院报.2013
[5].牛建华.浅谈未婚少女怀孕的风险与危害[J].基层医学论坛.2011
[6].余小鸣,卫薇,宫露霞,冯琼,高素红.未婚怀孕青少年综合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
[7].余小鸣,卫薇,宫露霞,冯琼,高素红.青少年未婚怀孕综合干预的初步探索[C].转型期的中国公共卫生:机遇挑战与对策——中华预防医学会第叁届学术年会暨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世界公共卫生联盟第一届西太区公共卫生大会、全球华人公共卫生协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2009
[8].叶凤梅,叶苑琼.未婚女青少年怀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
[9].陈玉霜,黄美艳.未婚非意愿怀孕青年人群紧急避孕知识水平调查分析[J].中外医疗.2008
[10].邢江峰.未婚怀孕也享受劳动法保护[J].社区.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