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桃花源的价值取向(论文文献综述)
郭漫[1](2019)在《部编版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由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和作业系统四部分组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教科书要帮助学生自学。而助读系统作为连接编者、教师和学生的桥梁,不仅能反映编者的意图,更能帮助教师明确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自学能力。助读系统的内容补充于教材,反映于教学,落实于语文课标。对助读系统的研究既是对教材的研究,也是对教学的研究。2011年我国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一纲多本”理念下出现的8种版本的初中教材奠定了基础。其中,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和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最为突出。本文选取了使用时间久范围广的人教版教材与目前最具示范性的部编版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文言文助读系统进行比较研究。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对两版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展开细致的对比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部编版教材的使用和修订建议。据此,本文分为七个部分来论述。第一章,主要论述部编版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比较研究的缘由及意义,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分析,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指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主要论述文言文助读系统在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先对助读系统以及文言文这两个概念进行界定,再论述文言文助读系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都具有的重要作用。第三章,主要对两版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编写理念进行比较。先是总结出部编版文言文助读系统的编写理念,再通过对比两版语文课标总结出人教版文言文助读系统的编写理念。最后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分析归纳出两版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编写理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四章,主要对两版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的构成与编排进行比较分析。部编版文言文助读系统的构成与编排分为教读、自读和课外古诗词三种课型来讨论,人教版则是分为精读、略读和课外古诗词三种课型来讨论。第五章,主要对两版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在这部分论述中,将初中语文文言文助读系统分为提示类、注释类、插图类、练习类以及资料类五部分来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第六章,主要对两版教材相同文言文选文助读系统进行比较分析。先概述两版教材相同文言文选文的概况,再按照助读系统内容分类对两版教材相同文言文选文的助读系统进行比较。第七章,主要对两版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比较的思考和建议。通过对比,归纳出部编版文言文助读系统的优势与不足,再根据调查结果的分析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使用建议和修订建议。本文选取部编版与人教版文言文助读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文言文助读系统的编写理念、构成与编排以及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两版教材相同文言文选文助读系统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归纳出部编版文言文助读系统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使用建议和修订建议。
蒙金含[2](2017)在《从文本到影像:动漫《桃花源记》的审美转换与改编得失》文中指出陈明执导的《桃花源记》是近十年来的优秀国产动漫,也是我国动漫产业以民族品牌形象走向国际化的一次成功尝试。影片被誉为"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是利用现代三维数码技术传播传统文化的一个经典案例。但是,作为改编自文学经典的影视作品,该影片在文本解读、叙事内涵等方面与原着有明显的误差。从文学经典到动漫影像,《桃花源记》的审美转换和改编得失,对促进影视与文学的互动发展有一定的借鉴和反思意义。
宋瑞荣[3](2016)在《新世纪小说乌托邦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当代文学历史中,围绕乌托邦展开的文学叙事是引人注目的。长期以来,对国家、民族和革命的乌托邦想象曾经占据乌托邦叙事的中心位置。随着时代政治语境的转型,传统乌托邦叙事裂解并逐渐演变为反乌托邦叙事。新世纪以来的乌托邦叙事延续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反乌托邦叙事惯性并有新的演变和发展。随着人文精神的失落,乌托邦理想主义内涵遭到解构。对恶托邦与异托邦的书写成为乌托邦文学叙事的突出特征,这也曲折表现出乌托邦写作对现实的介入功能。面对现代社会的弊端与病症,新世纪乌托邦叙事深入表现了人的精神“异化”和伦理道德的崩塌,同时对现代社会政治与意识形态进行了反思,对人类未来命运表现出关注与忧虑,这些内容构建起了新世纪乌托邦叙事的复杂图景。新世纪以来的乌托邦叙事整体呈现出精神的沉重、悲观的特点,凝聚在文学作品中的消极倾向占据着乌托邦写作的精神主流。无论是对当下现代社会的反映,还是对未来时空的想象,乌托邦叙事中都弥漫着悲观与绝望的情绪。理想与崇高、积极昂扬的精神与价值形态在90年代后的商品大潮的冲击之下溃败崩塌。乌托邦理想主义不断遭遇到现实的失败。如何破除理想主义面临的精神困顿并廓清围绕在乌托邦写作周围的精神迷雾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要求。因此,重新确立乌托邦叙事理想主义的精神向度,批判性的审视反乌托邦叙事的贡献与局限并据此作为构筑面向现实与未来生活的精神原乡是当下思考乌托邦问题的关键。
王怀义[4](2013)在《陶渊明与柏拉图:中西方洞穴喻的分野》文中认为作为人类居住和生活了上百万年之久的场所,洞穴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国,洞穴神话较为零散,但人们对洞穴意象关注的历史颇为悠久;道家"洞同天地"思想促进了原始洞穴意象精神意蕴在后世文化中的转化和渗透,在此基础上,人们以洞穴意象为基点,建立了现实与理想、形象与理性相互转化的同一性文化心理结构,洞穴对主体的存在本体价值被凸显出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典型代表。在西方,以地母神崇拜为基础的洞穴神话较为丰富,"洞穴"是古希腊文化中的核心意象之一。随后,人们在以洞穴为基点建立文化思想体系时,洞穴意象的本原性情感价值逐渐被逻辑理性抽空而让位给主体的冥思和玄想,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典型代表。这种情况反映出中西方神话乃至艺术和哲学在思维方式和本体论思想等方面的根本差异。
彭继媛[5](2011)在《道家自然精神与中国当代文学》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道家自然精神在新时期文学的复归,中国当代作家积极构建自然的精神家园、追求理想的自然人性、保持无为超然的生活态度,从而使中国当代文学充溢着轻盈的气韵、飞扬的思绪和空灵的气息。然而道家自然精神本身固有的缺陷和弱点使中国当代文学整体上呈现出虚妄、无奈的荒凉诗意。
贾军[6](2011)在《植物意象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国内有关植物意象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调研,结合数据统计分析,总结出国内植物意象研究的现状特点,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初步的展望,立足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其在园林学科的潜在价值,对植物意象这一普遍的植物文化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文章从关于“意象”概念的讨论入手,对“植物意象”的范畴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论证给出了“植物意象”的定义,即所谓“植物意象”,Plant Image,就是指具有含义的植物类物象。并通过植物意象具有普遍性、差异性、发展性、趋同性和间接性的特点的论述及类别的划分强化了对植物意象的认识。且首次提出“植物意象类群系统”的概念,即植物意象按一定的类群关系所组成的整体,英文缩写PIGS (Plant Image Group System)。2.文章以植物意象含义的溯源为引线,全面深入地发掘了植物意象生成的物质前提、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并构筑了植物意象生成的典型模式。植物意象的生成是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植物意象生成的审美客体的植物所具有的形、色、香、味,以及生活习性、生态习性、群体状貌和四时应物等自然属性为植物的意象审美提供了广泛的审美性征,植物的名称、功用和机遇性等社会属性为植物的意象审美提供了巨大的审美潜力,此2者为植物意象的生成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前提。作为植物意象生成的审美主体的人所具备的审美移情、相似律和条件反射的心理机制为植物意象的生成奠定了必要的心理基础。而影响植物意象生成的因素主要来自历史、民族、阶层、宗教4个方面。3.文章详细阐明了植物意象的作用与价值,进而强调了植物意象的园林意义。植物意象具有丰富美感的审美作用、沟通交流的语言作用、提升素养的化育功能和抚慰心灵的疗养功能,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经济的繁荣。植物意象在园林领域占据特殊的地位,分别作为意境的构成基素、艺术的基本符号、市场的活跃商品,以及植物的重要类群,彰显其重要的园林价值。植物意象研究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园林艺术、插花艺术和盆景艺术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和增强植物类艺术设计及创作水平和实力的必要环节,还可服务于园林植物的育种工作,完善园林植物的教学,指导园林植物的应用。因此,植物意象的研究对园林学科的未来发展意义深远。本文针对国内植物意象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从概念、特点、类别、生成、作用与价值6个方面,首次对植物意象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基本构筑并完善了植物意象的理论体系;首次全面深入地剖析了植物意象在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清楚地揭示了植物意象的园林意义;原创性地提出了“植物意象类群系统”的概念,并以“目—类—群”的3级分类标准完成了该系统基本框架的构建,为该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以抛砖引玉之势,于植物意象之厚土独辟蹊径,对该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将对植物文化研究的广泛开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王泽夫[7](2011)在《沅水中下游流域旅游开发研究 ——以边缘文化为核心》文中指出文化旅游是21世纪的旅游热点。沅水流域作为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文化上的边缘地带,具有明显的旅游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相得益彰。本文在归纳沅水中下游流域的旅游资源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释沅水流域“边缘”的特征及成因,并从边缘文化的视角对其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设计。本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论文的选题依据,指出论文的研究意义等;第二部分对沅水中下游流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等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第三部分用SWOT模型对沅水中下游流域旅游开发进行了详细论证;第四部分提出了对沅水中下游流域进行旅游开发的原则、目标、主题、形象等构想与对策;第五部分把典型景区作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第六部分为结论。本文对沅水中下游流域这个旅游开发不具备绝对优势的地域提供个性化开发方案,是出于对现代性旅游项目的反思考;对当代都市人舒缓巨大精神压力的方式提出设想;对传统旅游方式的人文回归寻找支撑;和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旅游开发探寻新的思路。沅水流域旅游开发的成功,不仅将为沅水的临水型城市复苏兴盛提供坚实的基础,也将为湖南整体的经济发展以及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有力的保证。
卢派清[8](2006)在《一曲缓解精神苦闷的恋歌——浅谈《桃花源记》的价值取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桃花源记》是东晋田园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千古绝唱”。《桃花源记》的写作年代大约是宋代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
汪树东[9](2004)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然精神取向 ——中国现代文学精神立场初探之一》文中认为本论文是从精神立场角度对中国现代文学整体特质的初步探索。在中国现代文学诸种精神立场中,由于受既有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自然精神显得尤其突出,影响尤其深远,而且它与其他诸种精神立场互相勾联,处于关键地位,通过它可以更好地透视中国现代文学整体精神格局; 因此本论文拟深入地探讨自然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基本形态、表现特征、意义与界限。这种探讨将有助于我们从深层上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特质,以及较为彻底地反思在人类文明史中绵绵不绝的自然精神。为便于论文的展开,绪论部分对精神立场以及自然精神等概念作了一定的界定,关于中国文学的精神立场问题也作了必不可少的初步清理工作。本文所说的精神立场乃是人在与世界的交往中所采取的主观立场,它包含着我们对人性的认识、对世界的把握以及对价值秩序的设定等。中国古代文学基本上是在儒家实用理性与道家自然精神这两种精神立场上展开的,与之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营构出来的世界图景与人之图景也都打着它们各自的鲜明烙印,它们还直接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核心品质:现世品格与和谐之美。中国现代文学精神立场的总体格局却是在实用理性、历史理性、虚无主义、自然精神以及超越精神这五者之间展开的,它们互相生发又互相转化,互相征用又互相改造,互相质疑又互相拆解,共同演化出中国现代文学复杂多变的壮阔景象。第一章旨在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道家自然精神的基本特征、意义以及界限诸问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鲁迅、周作人、废名、郁达夫、丰子恺、沈从文、孙犁、汪曾祺、阿城、贾平凹、迟子建等作家的许多作品中,道家自然精神的面影都极为鲜明,尤其是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汪曾祺等人更是对道家自然精神魂牵梦萦。废名的《竹林的故事》、《桥》,郁达夫的《迟桂花》,沈从文的《边城》,汪曾祺的《受戒》等作品中,道家自然精神所钟情的天人合一、美奂美仑的桃花源价值理想再次得到展现; 至于对道家自然精神的安柔守雌、完美和谐的赤子之心的追寻同样在许多中国现代作家们那里进行得如火如荼,在他们看来,这种本真的自然人性才是对现实人生进行批判的终极标准,才是人们应该确立起来的价值基点; 当然,道家自然精神无为超脱的价值原则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同样得到许多的作家的心仪、青睐乃至忠实的践履。然而,无论是在价值理想、价值基点上,还是在价值原则上,中国现代文学中道家自然精神的意义与界限都极其分明,它的自我瓦解是无法避免的; 这尤其表现在它对赤子型的自然人形象与超脱型的自然人形象的塑造上。第二章旨在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酒神自然精神的基本特征、意义以及界限诸问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启蒙理性与历史理性为达成自身的目的都在一定程度上征用了酒神自然精神,像鲁迅、郭沫若、路翎、牛汉等启蒙文学家在他们的许多作品中都表现了对
董芳远[10](2003)在《谈桃花源的价值取向》文中认为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在他的寓言性质的作品《桃花源诗并序》中,通过主观抒情和客观叙事,虚构了一幅环境优美、人人劳动、充满情趣的社会生活图画——武陵桃花源,以此来反映善良的人们追求美
二、谈桃花源的价值取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桃花源的价值取向(论文提纲范文)
(1)部编版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及意义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关于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研究 |
二、关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研究 |
三、研究现状的问题与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言文助读系统在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
第一节 助读系统概述 |
一、助读系统的发展历程 |
二、助读系统的含义 |
第二节 文言文助读系统的地位及作用 |
一、文言文的界定 |
二、文言文助读系统的地位及作用 |
第三章 两版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编写理念比较 |
第一节 部编版与人教版文言文助读系统编写理念 |
一、部编版文言文助读系统编写理念 |
二、人教版文言文助读系统编写理念 |
第二节 两版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编写理念的比较分析 |
一、两版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编写理念的相同之处 |
二、两版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编写理念的不同之处 |
第四章 两版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构成与编排比较 |
第一节 部编版文言文助读系统的构成与编排 |
一、部编“教读”文言文助读系统的构成要素与编排 |
二、部编“自读”文言文助读系统的构成要素与编排 |
三、部编“课外古诗词”文言文助读系统的构成要素与编排 |
第二节 人教版文言文助读系统的构成与编排 |
一、人教“精读略读”文言文助读系统的构成要素与编排 |
二、人教“课外古诗词”文言文助读系统的构成要素与编排 |
第三节 两版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构成与编排的比较分析 |
一、两版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构成与编排的相同之处 |
二、两版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构成与编排的不同之处 |
第五章 两版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内容比较 |
第一节 两版教材文言文提示类助读比较分析 |
一、两版教材文言文单元导语比较分析 |
二、两版教材文言文课文提示比较分析 |
第二节 两版教材文言文注释类助读比较分析 |
一、部编“教读”与人教“精读”注释比较分析 |
二、部编“自读”与人教“略读”注释比较分析 |
三、两版教材“课外古诗词”注释比较分析 |
第三节 两版教材文言文插图、练习及资料类助读比较分析 |
一、两版教材文言文插图类助读比较分析 |
二、两版教材文言文练习类助读比较分析 |
三、两版教材文言文资料类助读比较分析 |
第六章 两版教材相同文言文选文助读系统比较 |
第一节 两版教材相同文言文选文的基本概况 |
一、相同选文在两版教材中的位置比较分析 |
二、相同选文在两版教材中的课型比较分析 |
第二节 两版教材相同文言文选文助读系统的比较分析 |
一、相同文言文选文提示类助读的比较分析 |
二、相同文言文选文注释类助读的比较分析 |
第七章 基于两版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比较的思考和建议 |
第一节 从比较看部编版文言文助读系统的优势与不足 |
一、部编版文言文助读系统的优势 |
二、部编版文言文助读系统的问题与不足 |
第二节 关于部编版文言文助读系统的建议 |
一、部编版文言文助读系统使用现状调查 |
二、关于部编版文言文助读系统的使用建议 |
三、关于部编版文言文助读系统的修订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图表 |
附录二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图表 |
附录三 调查问卷 |
附录四 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2)从文本到影像:动漫《桃花源记》的审美转换与改编得失(论文提纲范文)
一、迷失:《桃花源记》文本误区 |
二、错位:《桃花源记》的政治叙事 |
三、死亡:《桃花源记》的悲情结局 |
四、复活:《桃花源记》的艺术生命 |
(3)新世纪小说乌托邦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乌托邦的概念及中国乌托邦文学的演变 |
(一)乌托邦与乌托邦文学的概念 |
(二) 中国现代乌托邦文学叙事概述 |
1、对国家与民族的乌托邦想象 |
2、革命乌托邦的文学表现 |
3、八九十年代乌托邦想象的裂变 |
二 反乌托邦倾向:新世纪以来乌托邦叙事 |
(一)历史和革命乌托邦叙事 |
(二)乡土乌托邦叙事 |
(三)城市乌托邦叙事 |
三 理想的消逝:新世纪以来乌托邦叙事的精神问题 |
(一) 精神的退场 |
(二) 社会主体的转变与人的异化 |
(三) 异托邦的存在 |
四 温情的孤岛:反乌托邦的理想内涵 |
(一) 苦难中的温情:乌托邦的退守 |
(二) 以温暖化解暴力:人性乌托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4)陶渊明与柏拉图:中西方洞穴喻的分野(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5)道家自然精神与中国当代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建自然的精神家园 |
二、追求理想的自然人性 |
三、崇尚无为超然的生命方式 |
(6)植物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1 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 |
1.2.2 不同植物范畴的研究现状 |
1.3 国外研究管窥 |
1.4 国内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
1.4.1 学科间差异显着,园林中关注不足 |
1.4.2 各学科平行发展,学科间融汇不足 |
1.4.3 具体性研究普遍,整体性研究贫乏 |
1.4.4 具体种类较集中,丰富度不足 |
1.5 研究规划 |
1.5.1 定位与宗旨 |
1.5.2 目的与意义 |
1.5.3 范畴与主要问题 |
1.5.4 研究路线 |
1.5.5 创新性 |
2 植物意象的界定与分类 |
2.1 何谓植物意象 |
2.1.1 意象 |
2.1.2 植物意象 |
2.1.3 植物意象并非花语 |
2.2 植物意象的特点 |
2.2.1 植物意象的普遍性 |
2.2.2 植物意象的差异性 |
2.2.3 植物意象的发展性 |
2.2.4 植物意象的趋同性 |
2.2.5 植物意象的间接性 |
2.3 植物意象的分类 |
2.3.1 意象的分类 |
2.3.2 植物意象的分类 |
2.3.3 植物意象的类群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3 植物意象的生成 |
3.1 植物意象含义的由来——引线 |
3.1.1 由自物象本身的属性与特点 |
3.1.2 由自人为因素的作用与影响 |
3.2 植物意象生成的物质前提 |
3.2.1 植物自然属性的审美特征 |
3.2.2 植物社会属性的审美潜质 |
3.3 植物意象生成的心理机制 |
3.3.1 审美移情 |
3.3.2 相似律 |
3.3.3 条件反射 |
3.4 植物意象生成的影响因素 |
3.4.1 历史 |
3.4.2 民族 |
3.4.3 阶层 |
3.4.4 宗教 |
3.5 植物意象生成的典型模式 |
3.6 本章小结 |
4 植物意象的作用与价值 |
4.1 植物意象的作用 |
4.1.1 丰富美感的审美作用 |
4.1.2 沟通交流的语言作用 |
4.1.3 提升素养的化育功能 |
4.1.4 抚慰心灵的疗养功能 |
4.2 植物意象的价值 |
4.2.1 社会价值 |
4.2.2 经济价值 |
4.3 植物意象的园林意义 |
4.3.1 意境的构成基素 |
4.3.2 艺术的语言符号 |
4.3.3 市场的活跃商品 |
4.3.4 植物的重要类群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沅水中下游流域旅游开发研究 ——以边缘文化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范围 |
第四节 研究目的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查阅与野外调研相结合的方法 |
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 |
三、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 |
第二章 沅水中下游流域开发相关理论与现状分析 |
第一节 边缘文化相关概念与分析 |
一、原生性 |
二、隐逸性 |
三、神秘性 |
四、多元性 |
五、浪漫性 |
第二节 基本理论 |
一、区位论 |
二、体验经济理论 |
第三节 沅水中下游流域相关城市旅游业概况 |
一、常德市 |
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三、怀化市 |
四、邵阳市 |
第三章 沅水中下游流域旅游资源开发SWOT 分析 |
第一节 沅水中下游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
一、资源优势 |
二、民俗优势 |
三、区位交通优势 |
四、名人优势 |
第二节 沅水中下游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的劣势 |
一、潜力没有充分体现部分建设存在冲突 |
二、整体导向欠缺行政区域限制 |
三、旅游资源分散弱小接待设施改善困难 |
第三节 沅水中下游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机遇 |
一、旅游稳定发展流域组合良好 |
二、旅游资源符合潮流交通发展前景喜人 |
第四节 沅水中下游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挑战 |
一、旅游市场混乱无序旅游产品重复雷同 |
二、旅游市场发展不平衡旅游市场结构不合理 |
三、文化冲突不可避免流域合作存在风险 |
第四章 开发边缘旅游的战略构想与对策 |
第一节 优势机遇战略——发挥优势,把握机遇 |
一、注重市场需求坚持原始自然 |
二、加强流域合作合理配置资源 |
三、开发旅游精品挖掘区域内涵 |
第二节 劣势机遇战略——克服劣势,抓住机遇 |
一、保护开发资源实现科学发展 |
二、提升特有品位增大市场规模 |
三、加深交通协作提倡低碳消费 |
第三节 优势威胁战略——巩固优势,应对威胁 |
一、树立边缘品牌形象提升旅游产品卖点 |
二、利用湖南传媒优势加大旅游宣传力度 |
三、把握旅游客源市场针对目标群体营销 |
第四节 劣势威胁战略——克服劣势,规避威胁 |
一、政府部门通力配合强大旅游保障体系 |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硬件环境 |
三、改进管理服务水平提高旅游畅爽体验 |
四、紧跟游客需求变化拓展新型旅游方式 |
第五章 沅水中下游流域景区案例分析 |
第一节 以边缘文学作品构建景区——桃花源为例 |
一、桃花源景区简介 |
二、桃花源景区存在的问题 |
三、对策分析 |
第二节 以人气世外边城——湘西凤凰为例 |
一、凤凰古城简介 |
二、凤凰古城存在的问题 |
三、对策分析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9)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然精神取向 ——中国现代文学精神立场初探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精神立场与中国文学的精神立场 |
一、世界的划分与精神立场的呈现 |
二、中国古代文学精神立场简要回顾 |
三、中国现代文学精神立场的总体格局 |
四、自然精神的凸显及本论文的立论主旨 |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家自然精神 |
一、桃花源理想世界的营构 |
二、赤子之心的价值基点 |
三、无为超脱的生命之道 |
四、道家自然人形象分析 |
1、赤子型的自然人形象——翠翠论 |
2、超脱型的自然人形象——王一生论 |
第二章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酒神自然精神 |
一、启蒙理性叙事中的酒神自然精神取向 |
二、历史理性叙事中的酒神自然精神取向 |
三、自觉追寻酒神自然精神的文学叙事 |
四、强力型的自然人形象:余占鳌论 |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自然精神 |
一、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母神崇拜取向 |
二、母神型的自然人形象:李玉儿论 |
第四章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后自然精神 |
一、当代诗歌中的后自然精神取向 |
二、于坚诗歌中的后自然精神辨析 |
结语:对中国现代文学中自然精神取向的未尽之思 |
一、自然精神审美风貌的整体鸟瞰 |
二、现代性语境中的自然精神选择及其前景 |
三、自然精神的界限及超越它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参考文献 |
四、谈桃花源的价值取向(论文参考文献)
- [1]部编版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比较研究[D]. 郭漫. 重庆三峡学院, 2019(03)
- [2]从文本到影像:动漫《桃花源记》的审美转换与改编得失[J]. 蒙金含. 四川戏剧, 2017(06)
- [3]新世纪小说乌托邦叙事研究[D]. 宋瑞荣. 渤海大学, 2016(08)
- [4]陶渊明与柏拉图:中西方洞穴喻的分野[J]. 王怀义. 民族艺术, 2013(04)
- [5]道家自然精神与中国当代文学[J]. 彭继媛. 中国文学研究, 2011(04)
- [6]植物意象研究[D]. 贾军. 东北林业大学, 2011(11)
- [7]沅水中下游流域旅游开发研究 ——以边缘文化为核心[D]. 王泽夫. 四川师范大学, 2011(07)
- [8]一曲缓解精神苦闷的恋歌——浅谈《桃花源记》的价值取向[J]. 卢派清. 语文天地, 2006(24)
- [9]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然精神取向 ——中国现代文学精神立场初探之一[D]. 汪树东. 武汉大学, 2004(11)
- [10]谈桃花源的价值取向[J]. 董芳远. 中学语文,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