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体用论文-马亚雄

中西体用论文-马亚雄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西体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体用不二,中体西用,中西会通,逻辑理路

中西体用论文文献综述

马亚雄[1](2019)在《“体用不二”抑或“中体西用”——熊十力中西会通的思想理路及间架结构析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熊十力以体用问题为纲展开中西哲学比较,其比较贯穿了"体用不二"的思维方式。基于比较,熊十力彻底地批判张之洞倡导的"中体西用"论及其思想影响,并以"体用不二"作为会通中西的"大通之道"。"体用不二"既是其思想的立言宗旨,又是其中西会通的内在逻辑理路与间架结构,更是其会通性运思的机杼与关键。熊十力的中西会通创新在实质意义上并非理论升级且精致化了的"中体西用"论。就中西会通以及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而言,熊十力批判地超越了"中体西用""全盘西化"论,开创了以"体用不二"为核心要义的另一种理论方案与道路选择。(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劳承万[2](2015)在《中国古文化“天人合一”中之心性功能与体用论——兼论中西文化之本义及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文化是物质之实体系统,重于实存的解剖分析;中国文化是心性之功能系统,重于德性仁心之虚灵性。中西文化之异辙异途,皆源于根系之大别,与流向之不同。欲厘定中西文化形态之异,必须沉落到其深层源头发生之处,看其如何在求生活动中,怎样处理种种求生关系。人在世界中只有叁种关系: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身。在一个民族或社会中,叁种关系不能齐头并进,只能据一而兼二(这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显示了首出者之必然与神圣。据于物者,其兼性必本乎物(西方:化事为物);据于人者,其兼性必本乎人(中土:化物为事)。前者,属物之实体性文化,主于"买—卖"关系,遵奉因果律,严依数学·逻辑之精密计算与推演,达乎逻辑体系,成就了西方之科学、哲学与艺术,故有宇宙论、本体论等等之揽物弃性之诸多名目术语出场;后者,属心性道德功能性文化,主于中和关系,遵奉仁义道德律,严依"天人合一"中心性聚汇的生命空间之功能去组织、言说心性世界的活动与程序(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达乎纲目之网状形态,成就了中土文化的道德与艺术,故只有乾坤(阴阳)说、仁义说、纲目说、体用说等等之统摄心性而弃物性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只讲一个大道理的术语之产生。以上二者即是中西文化之本色本义。中西于文化的巅峰领域里,各有其突创性的成就与杰出的开拓者。故在研究《太极图说》中,有人说,中国的周敦颐,就是西方之康德,康德以先验理性超乎经验理性之上,成为西方哲学的巅峰;周敦颐以"无极而太极"之无极功能性(阴阳恒转)超乎一切粘上感性—物性的拖累、沉滞概念,成为儒道合璧的高峰。本文侧重于追溯、论述中国文化在发生源头上之特征,其"入头处",即是"天人合一"中之生命聚汇空间及其虚灵之体用论,而贯串其间的运转主轴即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心性功能虚灵性(阴阳之道)及其纲目形态。为了更清晰地看清以上特征,必须以西方文化作为参照系,否则,不是"坐井观天",便是"黑夜里看黑牛"的理论,一片茫然而已。(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万玲玉[3](2015)在《中西文化比较再思考——《中西体用之间》读后》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西文化比较是中国人处理西学、理解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从体用范畴入手,摆脱传统以物质、制度和精神这样叁个层次来划分的弊端。通过对体用内涵的界定、对中西体用说的产生、演变与评价的分析,寻求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原则和方法。(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5年16期)

应奇[4](2014)在《哈贝马斯与中西体用之争》一文中研究指出哈贝马斯以对现代性的思考和辩护着称于世,而文化现代性与规范现代性的二元视野乃是这种思考和辩护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就是说,它既是这种辩护的前提,而它本身也是需要辩护的。从这个角度,哈贝马斯思想之介入中西体用之争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其效能也应是可以预期的。但是实(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4-12-15)

陈剑澜[5](2014)在《中西体用与损益》一文中研究指出钱钟书《谈艺录·序》自叙为学之方:凡所考论,颇采"二西"之书,以供叁隅之反。盖取资异国,岂徒色乐器用;流布四方,可征气泽芳臭。故李斯上书,有逐客之谏,郑君序谱,曰"旁行以观"。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虽宣尼书不过拔提河,每同《七音略序》所慨;而西来意即名"东土法",堪譬《借根方说》之言。非作调人,稍通骑驿。(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杨国荣[6](2014)在《体用之辩与古今中西之争》一文中研究指出"体用"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历史地看,"体"和"用"的概念在先秦就已经出现,从魏晋时期开始,"体"和"用"作为一对范畴进一步被自觉运用。魏晋玄学家们对"体用"关系给予了较多的关注,王弼便把"体用"问题与有无之辩、本末之辩联系起来,认为:"虽贵无以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舍无以为体,则失其为大矣。"(见楼宇烈,第94页)~①以后,随着中国哲学的演进,"体用"范畴得到了更广泛和深入的讨论和阐发。从中国哲学的主流看,哲学家往往都肯定"体用不二",反对分离或割裂"体用"。换言之,从"体用不二"的角度讨论理气、道器等哲学问题,构成(本文来源于《哲学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南金花,张素荣,任素梅[7](2013)在《以体用观为基础的文化危机意识——也论贺麟中西文化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贺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有影响的思想家,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的研究,在中西哲学及其比较研究中都做出了很独到的贡献。在文化意识上以他的体用观为基础,分析文化层面的"体"和"用",并在分析和介绍贺麟的体用观的基础上,对他的文化忧患意识和文化融合意识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3年24期)

杜霞[8](2013)在《再论中西体用之争——以牟宗叁“良知坎陷”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一百多年来,人们围绕"中西体用"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无论是"中体西用"、"西体中用",还是"综合创新"之论,不但没有缓解中国人在应对外来文化、思维方式时的局促和紧张,反而随着讨论的深入越加使得问题呈现出复杂的面相。力图以牟宗叁的"良知坎陷"说为例,指明这些思潮背后蕴含着一条共同的思想逻辑,不破除这样的思想方式,中西体用总也争不清楚。(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3年18期)

杨金海[9](2012)在《为何要超越中西“体用”之争》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经济的推进,中国的发展模式以及民主制度受到更多的关注与赞誉。由此,关于"西化"与"中化"的问题再次成为当前的两股重要思潮。近一百多年来,人们围绕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有"中体西用"论,有"西体中用"论,有"综合创新"论,最近有"中国模式"论,这其中蕴含着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之概念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本文来源于《传承》期刊2012年01期)

杨金海[10](2011)在《为何要超越中西“体用”之争》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汹涌而来的西方文明冲击,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转变,由闭关自守到被动学习——"中体西用",到全面接受——"西体中用",到综合创新——"中国模式",其间充满着血雨腥风、艰难曲折,应当认真总结(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期刊2011年36期)

中西体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方文化是物质之实体系统,重于实存的解剖分析;中国文化是心性之功能系统,重于德性仁心之虚灵性。中西文化之异辙异途,皆源于根系之大别,与流向之不同。欲厘定中西文化形态之异,必须沉落到其深层源头发生之处,看其如何在求生活动中,怎样处理种种求生关系。人在世界中只有叁种关系: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身。在一个民族或社会中,叁种关系不能齐头并进,只能据一而兼二(这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显示了首出者之必然与神圣。据于物者,其兼性必本乎物(西方:化事为物);据于人者,其兼性必本乎人(中土:化物为事)。前者,属物之实体性文化,主于"买—卖"关系,遵奉因果律,严依数学·逻辑之精密计算与推演,达乎逻辑体系,成就了西方之科学、哲学与艺术,故有宇宙论、本体论等等之揽物弃性之诸多名目术语出场;后者,属心性道德功能性文化,主于中和关系,遵奉仁义道德律,严依"天人合一"中心性聚汇的生命空间之功能去组织、言说心性世界的活动与程序(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达乎纲目之网状形态,成就了中土文化的道德与艺术,故只有乾坤(阴阳)说、仁义说、纲目说、体用说等等之统摄心性而弃物性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只讲一个大道理的术语之产生。以上二者即是中西文化之本色本义。中西于文化的巅峰领域里,各有其突创性的成就与杰出的开拓者。故在研究《太极图说》中,有人说,中国的周敦颐,就是西方之康德,康德以先验理性超乎经验理性之上,成为西方哲学的巅峰;周敦颐以"无极而太极"之无极功能性(阴阳恒转)超乎一切粘上感性—物性的拖累、沉滞概念,成为儒道合璧的高峰。本文侧重于追溯、论述中国文化在发生源头上之特征,其"入头处",即是"天人合一"中之生命聚汇空间及其虚灵之体用论,而贯串其间的运转主轴即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心性功能虚灵性(阴阳之道)及其纲目形态。为了更清晰地看清以上特征,必须以西方文化作为参照系,否则,不是"坐井观天",便是"黑夜里看黑牛"的理论,一片茫然而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西体用论文参考文献

[1].马亚雄.“体用不二”抑或“中体西用”——熊十力中西会通的思想理路及间架结构析论[J].人文杂志.2019

[2].劳承万.中国古文化“天人合一”中之心性功能与体用论——兼论中西文化之本义及比较[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5

[3].万玲玉.中西文化比较再思考——《中西体用之间》读后[J].文教资料.2015

[4].应奇.哈贝马斯与中西体用之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

[5].陈剑澜.中西体用与损益[J].文艺研究.2014

[6].杨国荣.体用之辩与古今中西之争[J].哲学研究.2014

[7].南金花,张素荣,任素梅.以体用观为基础的文化危机意识——也论贺麟中西文化观[J].学理论.2013

[8].杜霞.再论中西体用之争——以牟宗叁“良知坎陷”说为例[J].学理论.2013

[9].杨金海.为何要超越中西“体用”之争[J].传承.2012

[10].杨金海.为何要超越中西“体用”之争[J].人民论坛.2011

标签:;  ;  ;  ;  

中西体用论文-马亚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