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驿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1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治在脾胃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脾胃病患者88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给予中医辨证施治,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时间明显缩短,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中医辨证施治用于脾胃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且可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脾胃病;中医;辨证施治;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6-0030-02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applicationvalueofTCMsyndromedifferentiationinpatientswithspleenandstomach.MethodsEighty-eightcasesofpatientswithSpleenandstomachdiseasewereselected,randomlypidedintotwogroups,thecontrolgroup(44cases)andtheobservationgroup(44cases),Thecontrolgroupweregivenconventionalwesternmedicinetreatment,theobservationgroupweregive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yndromedifferentiation,thetherapeuticeffectsofthetwogroupswerecompared.ResultsThetotaleffectiverateoftheobservationgroup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P<0.05).Comparedwiththecontrolgroup,theobservationgroupwassignificantlyshortertreatmenttime,recurrencerateandincidenceofadversereactionsweresignificantlylower(P<0.05).ConclusionTCMtreatmentfortheclinicaltreatmentofspleenandstomachhasasignificanteffect,andcanshortenthetreatmenttime,reducetherecurrencerateandtheincidenceofadversereactions,whichwithhighclinicalvalue.
【Keywords】Spleenandstomachdiseas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yndromedifferentiation;Clinicaleffect
脾胃病属于临床常见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脾胃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具有独特且完善的理论体系。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脾胃共为饮食消化、吸收以及水谷精气输布的重要脏腑[1]。因此脾胃之气的盛衰与否,常常关系到疾病的预后,对其施以中医辨证施治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特选择脾胃病患者展开研究,对其施以中医辨证施治,获得了满意效果,现特将具体研究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中,选取2015年12月到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8例脾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纳入标准:患者均经相关标准得以确诊;均了解本次研究,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非自愿参与者;合并有其它严重器质性疾病或肿瘤疾病者。采用双色球法,按照1:1的比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44):31例为男性,13例为女性,年龄27~70岁,平均年龄(44.82±6.24)岁,疾病类型为:15例为慢性腹泻,11例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例为便秘,5例为萎缩性胃炎,3例为胆石症,3例为胃食管反流。观察组(n=44):30例为男性,14例为女性,年龄28~69岁,平均年龄(44.02±6.33)岁,疾病类型为:16例为慢性腹泻,10例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8例为便秘,6例为萎缩性胃炎,2例为胆石症,2例为胃食管反流。采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结果显示P>0.05,表明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主要为促胃动力药物、胃粘膜保护剂以及抑酸剂等,并给予营养支持。观察组给予中医辨证施治,具体方法为:将患者根据症状表现进行分型治疗。(1)胃阴虚型:石斛、北沙参、麦冬、鸡内金、焦三仙、天花粉各15g,莱菔子20g,郁金、陈皮各10g。若患者伴有脏腑燥热症状,则在上述方中加入12g地骨皮和10g牡丹皮。加水煎服,得药剂300mL,分三剂各100mL,早中晚各一剂。(2)脾胃湿热型:大黄10g,黄连和黄芩各5g。若患者伴有呕吐清水症状,则在上述方中加入藿香、生姜各10g;若患者伴有胃脘刺痛症状,则在上述方中加入白芍和乌贼骨各12g,延胡索10g,桂枝9g。加水煎服,得药剂300mL,分三剂各100mL,早中晚各一剂。(3)脾气亏虚型:采用砂仁10g,党参30g,陈皮、厚朴、白术、茯苓、法半夏、木香各15g,炙甘草10g。若患者伴有便溏症状,则在上述方中加入桂枝和山楂各10g;若患者伴有大便干结或脂肪肝,则上述方中加入草决明15g和荷叶10g。加水煎服,得药剂300mL,分三剂各100mL,早中晚各一剂。(4)肝气犯胃型:采用柴胡、枳壳各15g,陈皮、白芍、香附、焦三仙各10g,若患者伴有发热、口苦症状,则上述方中加入栀子和黄芩各10g;若患者伴有呕吐症状,则上述方中加入紫苏、法半夏、生姜各10g;若患者伴有腹泻、食少症状,则上述方中加入黄芪、党参各30g,白扁豆15g;若患者伴有便秘症状,则上述方中加入大黄、槟榔、枳实各10g。加水煎服,得药剂300mL,分三剂各100mL,早中晚各一剂。(5)脾胃虚寒型:采用黄芪30g,肉桂、干姜、大枣、炙甘草各10g,白芍、山药各15g,若患者伴有泛吐清水症状,则上述方中加入吴茱萸、法半夏各10g;若患者伴有腹泻症状,则上述方中加入附子、炮姜各10g;若患者伴有便秘症状,则上述方中加入附子、大黄、木香各10g,肉苁蓉20g。加水煎服,得药剂300mL,分三剂各100mL,早中晚各一剂。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时间、复发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查病灶完全消失,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胃镜检查病灶部分消失,为有效;临床症状和胃镜检查病灶均无明显变化,为无效[2]。以显效例数和有效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MicrosoftOfficeExcel2003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记录和计算,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用卡方检验,所有检验结果以P<0.05作为评定差异有显著性的标准。
2.结果
2.1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脾胃病主要是胃肠道消化功能异常而引起的脾胃方面的疾病,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分为三类:一是胃肠道症状,以胃痛、胃胀、腹痛、腹胀、呕吐、嗳气等为主要表现;二是纳食与排便失调,以纳差、早饱、易饥、腹泻、便秘等为主要表现;三是消化道以外症状,以睡眠不佳、多梦易醒、潮热盗汗、烦躁焦虑、手足冰凉为主要表现。该疾病在中医和西医中的判断标准和认知概念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在西医理论中认为,脾胃病主要是指胃肠道发生功能性病变的疾病,在治疗中主要是通过药物对脏器功能进行恢复,并没有寻找疾病的根本,治疗方案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治疗效果不佳[3]。且西医治疗中具有病程长,起效慢,且容易引发不良反应等缺陷,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不利于疾病的康复。而中医理论认为脾胃病可根据致病原因的不同而分为胃阴虚型、脾胃湿热型、脾气亏虚型、肝气犯胃型以及脾胃虚寒型这五种类型,在治疗中通过辩证施治可获得良好的效果。故此次研究中特选择脾胃病,对其给予中医辨证施治,并将其与常规西医治疗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升,且治疗时间明显缩短,这与其他相关文献研究结果相符[4],提示中医辨证施治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从整体上对患者机体进行调节,从而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并缩短了治疗时间,有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研究结果还显示,在治疗中,观察组患者复发率明显降低,于文珍等[5]也得出相同结论,提示中医辨证施治通过对药物的灵活运用,不仅治标,同时也除本,从而有效预防病情的反复发作。另外,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调查中,观察组患者皮疹、腹泻等发生率均明显降低,提示中医辨证施治安全性更高。分析其原因是由于相较于西药来说,中药的毒副作用更小,且可从整体上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从而使患者耐受更强。
总的来说,中医辨证施治用于脾胃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且可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媛.对200例脾胃病进行中医辨证施治的临床效果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2):31-32.
[2]王永胜,高丽娟.探讨脾胃病证的中医辨证诊断及辨证治疗效果[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7):2-3.
[3]陈康宜,陈千勇.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5):55-55.
[4]杨强德,杨林,杨勇.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42):131-132.
[5]于文珍.对34例脾胃病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施治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5):26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