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烃降解菌株论文-高鹏飞,刘虹,丛唯一,曾繁城,杜小彦

石油烃降解菌株论文-高鹏飞,刘虹,丛唯一,曾繁城,杜小彦

导读:本文包含了石油烃降解菌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石油烃,降解菌株,复配,降解特性

石油烃降解菌株论文文献综述

高鹏飞,刘虹,丛唯一,曾繁城,杜小彦[1](2019)在《石油烃降解菌株的复配及其降解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松原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3种高效降解石油烃的菌株分别为微嗜酸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acidaminiphila)YH、类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TM和红球菌(Rhodococcus sp.)K1,对其菌落、菌体形态进行观察,并将3种菌株以不同比例进行复配,研究了3种单菌株及其复配菌株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以及其间的协同降解作用。结果表明:复配菌株与单菌株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有所差异;3种菌株具有协同降解石油烃的作用;3种菌株的复配比例(YH∶TM∶K1)为1∶0.5∶1.5时,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最好;初始浓度为2 000 mg/L的石油烃,加入3 mL复配菌株,在130 r/min、30℃下振荡培养6 d后,石油烃的降解率达94.3%;当石油烃的初始浓度为2 000 mg/L时,复配菌株对石油烃的降解动力学曲线与零级动力学方程的拟合效果良好,其降解动力学方程为y=-309.6x+2 045.0(R~2为0.931),降解半衰期为3.4 d。(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高鹏飞,刘虹,刘翠珠,温钢[2](2018)在《炼油废水中筛选的一株高效降解石油烃菌株的鉴定及降解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石油污染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寻找高效的石油降解菌株成为石油污染微生物修复的关键因素。通过对炼油废水中筛选出的一株高效降解石油烃菌株L4进行菌株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实验以及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ciceri)。并对L4降解石油烃效果、降解动力学及降解过程中的菌体浓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初始质量浓度为4 000mg/L的石油烃中加入该菌株,120r/min、30℃下振荡培养6d后,石油烃降解率高达98.98%。L4降解石油烃的动力学曲线与零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效果良好,半衰期为2.3d。L4在降解石油烃的0~1d,菌体生长较为迟缓,随后进入对数生长期;4d后,生长速率逐渐降低直至为零,石油烃降解率也缓慢增加,直至趋于稳定。(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8年12期)

邓振山,商荣芳,陈凯凯,王小江[3](2019)在《陕北地区提高石油采收率菌株筛选及其降解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筛选出可提高石油采收率的降解菌株。采用富集培养和稀释平板法,从陕北某采油厂附近长期受原油污染的水域和油污泥中筛选获得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降油菌株,并对其生长条件、排油圈能力、代谢产物表面活性物质、表面张力与乳化性及原油降解实验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含油废水和油污泥中筛选出10株细菌,从中选择了6株优势菌作为供试菌株进行后续研究,6株供试菌株均可使原油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菌株B与原油作用后,使原油黏度降低了49.02%,菌株A-08、菌株5-13、菌株1-2及菌株A和菌株A-08复合菌群可使原油乳化为细小的圆型颗粒,与原油作用后,降解率达到43.25%-60.00%。(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9年02期)

袁野,张梦琦,吴乔峰,张莹,颜佳兴[4](2017)在《沈抚灌渠底泥石油降解菌株“ODF-3”的筛选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沈抚污灌渠叁宝屯附近采集长期被石油严重污染的底泥样品,以原油为唯一碳源,采用富集培养、平板涂布、平板划线等方法,筛选得到9株石油降解菌,其中4株为细菌、5株为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8S r DNA序列比对分析,对其中1株真菌菌株(ODF-3)进行鉴定,确定其为烟曲霉(Aspergillus sp.),与模式种Aspergillus fumigatus的相似度为99%。将菌株在偏酸环境中培养2 d后投放使用,其稳定性与降解速率最好。(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17年13期)

夏钱华,尤朝阳,张攀,张路广,许学峰[5](2017)在《微波和紫外诱变选育高效石油烃降解菌株》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紫外和微波发生器对实验室分离得到的1株石油降解菌Enterobacter sp.MX1进行紫外微波和微波紫外复合诱变。根据致死率曲线,在紫外照射功率15 W、时间3 min条件下得到突变菌株MXU2,并对其进行微波复合诱变30 s后筛选得到1株稳定高效石油烃降解菌株MXU2W2;微波照射50 s筛选得到MXW3,并对其紫外复合诱变4 min后筛选到1株稳定的高效石油烃降解菌MXW3U2。紫外微波MXU2W2和微波紫外MXW3U2这2珠菌降解石油烃7 d后,MXW3U2的对柴油体积分数1%的培养基降解率达到57.62%。正交实验确定微波紫外复合诱变的突变菌株MXW3U2优化生长条件为:温度30℃、pH为5、盐度4%、接种体积分数4%,在此条件下,菌株MXW3U2对柴油体积分数1%的培养基降解率达66.20%。(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7年04期)

李亚龙[6](2016)在《芳烃类石油污染物降解优势菌株的筛选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作为当代工业社会的血液,对于当今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石油开采、运输、加工与使用过程中由于泄露和排放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已经越来越严重。本研究以典型芳烃类石油污染物苯、甲苯和萘作为目标污染物,以膜生物反应器(MBR)中活性污泥为原始菌群对上述叁种污染物的优势降解菌株进行筛选以及菌株特性与降解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本研究共得以下结论:(1)将本实验室中小型MBR中的活性污泥分别以苯、甲苯和萘浓度递增法进行数月驯化后,对叁种污染物各自的优势降解菌进行筛选。共筛选出:苯降解菌五株,降解能力最强的菌株为MB-2,其对苯的降解率达到94.36%;甲苯降解菌四株,降解能力最强的为菌株MJ-1,对甲苯的降解率达到93.67%;萘降解菌五株,降解能力最强的为MN-5,对萘的降解率达到99.38%。上述降解实验底物浓度均为10 mg/L。(2)经16S r DNA基因鉴定以及电子扫描显微镜形态学研究发现:苯降解菌株MB-2为Ochrobactrum sp.(苍白杆菌属),革兰氏染色为阴性,长度为0.75-1.1μm,宽度为0.5-0.6 um的呈椭圆形球杆菌,未观察到鞭毛及菌毛;甲苯降解菌株MJ-1为Stenotrophomonas sp.(寡养单胞菌属),革兰氏染色为阴性,长度为1.9-2.4μm,宽度为0.21-0.3μm的长杆菌,未观察到鞭毛及菌毛;萘降解菌株MN-5为Sphingobacterium sp.(鞘氨醇杆菌属),革兰氏染色为阴性,长度为2.5-3μm,宽度为1.1-1.3μm的呈椭圆形的杆菌,观察到其具有长度为0.26-0.6μm的菌毛,但并未观察到鞭毛。(3)在p H=7.0,转速为150时,以不同污染物为基质探讨了叁株菌株的降解动力学及热力学。叁株菌株对各自底物的降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降解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大而减小;菌株Ochrobactrum sp.MB-2、Stenotrophomonas sp.MJ-1和Sphingobacterium sp.MN-5的最佳降解温度分别为35、30和35℃;活化能Ea分别为:75.66、17.27、91.60 k J/mol.(4)据叁株菌株对其各自底物的降级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发现,菌株Sphingobacterium sp.MN-5对底物的降解效率最高;其次是菌株Ochrobactrum sp.MB-2;最差的是菌株Stenotrophomonas sp.MJ-1;热力学研究也证明菌株Sphingobacterium sp.MN-5和Ochrobactrum sp.MB-2对于其底物的生化降解反应较易发生,而Stenotrophomonas sp.MJ-1对其底物的生化降解不易发生;叁种菌株在实验温度范围内的吉布斯自由能均符合生物酶触反应特点。(5)通过正交实验所得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得出:菌株Sphingobacterium sp.MN-5对萘的最佳降解条件为:T=35℃、p H=7、菌悬液投加量为15%(v/v);影响强度由强到弱排列为:接种量,温度,p H值,表面活性剂的投加;表面活性剂的投加并没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影响可忽略。(6)萘降解菌株Sphingobacterium sp.MN-5共代谢降解0-40μg/L氯仿(CF)发现:在20 mg/L萘作为第一基质的情况下,该菌株处于最适降解条件时,对10、20和30μg/L的CF共代谢降解率分别达65.93、43.02和36.31%,降解率与萘浓度呈反比;CF的投加对菌株生长及该菌株对于萘的降解产生一定的抑制效应,抑制效应随CF的投加量增长而增长。(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6-04-01)

刘虹,王航,汪雪格,刘娜,温钢[7](2015)在《一株既产表面活性剂又高效降解石油烃菌株的鉴定及降解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修复石油烃污染的环境时,多采用表面活性剂增强修复效果,而一些微生物既能降解石油烃,又能代谢分泌表面活性剂,从而促进油的乳化,提高油的分散程度,增大菌株和油珠的接触面积,提高其对石油烃的降解,增强修复效果。该研究从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一株既产生物表面活性剂又高效降解石油烃的菌株B-6。通过观察形态特征、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 D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并研究了菌株产生物表面活性剂及降解石油烃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B-6初步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菌株B-6的发酵液经粗提后,得到黄褐色粘稠状生物表面活性剂粗品,其产量为2.19 g·L~(-1)。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菌株B-6在代谢过程中能产生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物质。该菌株用于水中石油烃的降解,石油烃初始浓度为2 000 mg·L~(-1),120 r·min~(-1)、30℃下振荡培养5 d后,菌株对石油烃的降解率达99.13%。(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徐志霞,张颖,金显敏,梁晨,李丹[8](2015)在《高效石油降解菌株的筛选及菌群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海南澄迈油井周围污染的土壤中采集样品,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经初筛、复筛得到13株具降解石油性能的微生物,其中J-2、J-4、J-12、J-13菌株在培养10 d后,其石油降解率分别可达到27.92%、37.36%、30.98%和14.10%.选择这4株菌进行2株菌、3株菌、4株菌的混合培养,构建了11个降解石油的微生物体系,研究发现J-2与J-4混合菌群降解效果最好,高达71.58%,明显优于其他的混合菌群体系和单菌株的降解效果.根据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对这4种菌株进行鉴定,初步确定为粉红头孢霉属(Cephaesosp),青霉属(Penicillium),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和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王军[9](2015)在《海洋丝状真菌石油高效降解菌株的筛选及其酯酶基因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海洋石油开采和运输过程常因石油泄漏造成海洋严重污染。据初步统计,我国沿海近四十年来(1973-2011年)发生船舶溢油事故约3000起,平均4-5天发生一起污染事故。其中,一次性泄漏50吨以上的溢油事故95起,年均2.5起,平均每起污染事故溢油量537吨,溢油总量达38500吨。以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为例,大量石油类污染物进入水体和沉积物,造成蓬莱19-3油田周边及其西北部总计870平方公里海域海水受到严重污染,其海水中石油类含量超过背景值53倍之多。该次溢油事故导致污染海域的浮游生物种类和多样性降低,海洋生物幼虫幼体及鱼卵仔稚鱼受到损害,底栖生物体内石油烃含量明显升高,海洋生物栖息环境遭到破坏,《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直到2014年,溢油造成的影响仍然存在。因此,开展海洋石油污染科学快速治理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生物修复是环保、无再次污染、安全可靠的海洋石油污染处理措施,筛选获得高效的海洋石油污染降解菌株是重要环节。由于海洋水资源属于高盐环境,海洋石油降解菌必须具备抗盐特性、易于漂浮水面并与石油结合特性,以及以石油为碳源并利用其生存的能力。实践证明,丝状真菌可能具有上述叁个特性,因此筛选海洋中的丝状真菌是泄漏石油处理的前提。本研究从石油污染海洋水域中筛选获得4株石油降解丝状真菌,以其中一株生长速度快的真菌为材料,进行了酯酶的基因克隆和原核表达,获得了高活性的重组酯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渤海湾石油污染区的海洋真菌进行了分离。利用石油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筛选了4株可利用石油生存的真菌。通过生物学观察、IST序列扩增和测序鉴定,确定了该4种真菌为赤散囊菌(Eurotium rubrum SH58)、大刀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 S21)、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SH4)和微小根毛霉(Rhizomucor pusillus CC2)。其中,Eurotium rubrum SH58的生长速度最快,生物学特性稳定。因此,选择该菌株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研究。2、在对Eurotium rubrum SH58生物学特性研究基础上,本研究对其酯酶进行了研究。以E.rubrum SH58的m RNA为材料,通过反转录PCR合成c DNA,我们克隆了一个酯酶基因Erlipase;并对其进行了原核表达和融合蛋白的纯化。通过对酯类降解的活性测定,证明该基因的原核表达产物具有较高的酯酶活性。以上结果表明,E.rubrum SH58具有石油降解特性,并且这种特性这与其Erlipase基因的表达相关。研究不仅提供了可用于海洋石油污染治理的生物材料,同时也为环境污染处理和相关微生物的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12-01)

张威威,刘丽红,许红,卢树参,张海洋[10](2015)在《基于响应曲面法对石油降解菌株S2-的培养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石油的开采、储存、运输、冶炼等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技术以其迅速、无残留、低成本等特点受到各国研究者的重视。针对工业化生产中存在着活菌数量低、培养成本高等问题,该研究基于响应曲面法对石油降解菌株S2-的培养基进行优化。首先利用单因素实验,从葡萄糖、蔗糖和可溶性淀粉中优选出最佳碳源。从氯化铵、硝酸铵和尿素中优选出最佳氮源。结果显示,葡萄糖和氯化铵是实验菌株S2-生长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再利用软件Design-Expert 8.0中的Miscellaneous程序对碳源和氮源含量进行设计。第一步:微生物生长的C:N大致为10:1,所以首先把葡萄糖的量定为10~1g/L,步长为4.5g/L;氯化铵的量定为5~1g/L,步长为2g/L。结果显示:碳源量为10g/L、氮源为1g/L时菌株S2-生长最优。第二步:缩小碳、氮源的步长,把葡萄糖量定为12~8g/L,步长为2g/L,氯化铵量定为1.5~0.5g/L,步长为0.5g/L。结果显示:基于响应曲面分析葡萄糖的量为12g/L,氯化铵的量为1g/L时最利于菌株S2-生长。结论:葡萄糖为最优碳源,氯化铵为最优氮源。当葡萄糖和氯化铵的量分别为12g/L、1g/L时最有利于石油降解菌株S2-的生长。(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0-24)

石油烃降解菌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石油污染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寻找高效的石油降解菌株成为石油污染微生物修复的关键因素。通过对炼油废水中筛选出的一株高效降解石油烃菌株L4进行菌株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实验以及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ciceri)。并对L4降解石油烃效果、降解动力学及降解过程中的菌体浓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初始质量浓度为4 000mg/L的石油烃中加入该菌株,120r/min、30℃下振荡培养6d后,石油烃降解率高达98.98%。L4降解石油烃的动力学曲线与零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效果良好,半衰期为2.3d。L4在降解石油烃的0~1d,菌体生长较为迟缓,随后进入对数生长期;4d后,生长速率逐渐降低直至为零,石油烃降解率也缓慢增加,直至趋于稳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石油烃降解菌株论文参考文献

[1].高鹏飞,刘虹,丛唯一,曾繁城,杜小彦.石油烃降解菌株的复配及其降解特性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9

[2].高鹏飞,刘虹,刘翠珠,温钢.炼油废水中筛选的一株高效降解石油烃菌株的鉴定及降解特性[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8

[3].邓振山,商荣芳,陈凯凯,王小江.陕北地区提高石油采收率菌株筛选及其降解性能评价[J].生物技术通报.2019

[4].袁野,张梦琦,吴乔峰,张莹,颜佳兴.沈抚灌渠底泥石油降解菌株“ODF-3”的筛选和鉴定[J].南方农业.2017

[5].夏钱华,尤朝阳,张攀,张路广,许学峰.微波和紫外诱变选育高效石油烃降解菌株[J].水处理技术.2017

[6].李亚龙.芳烃类石油污染物降解优势菌株的筛选与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

[7].刘虹,王航,汪雪格,刘娜,温钢.一株既产表面活性剂又高效降解石油烃菌株的鉴定及降解效果[J].生态环境学报.2015

[8].徐志霞,张颖,金显敏,梁晨,李丹.高效石油降解菌株的筛选及菌群的构建[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9].王军.海洋丝状真菌石油高效降解菌株的筛选及其酯酶基因克隆[D].吉林大学.2015

[10].张威威,刘丽红,许红,卢树参,张海洋.基于响应曲面法对石油降解菌株S2-的培养基优化[C].2015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沉积学与非常规资源论文摘要集.2015

标签:;  ;  ;  ;  

石油烃降解菌株论文-高鹏飞,刘虹,丛唯一,曾繁城,杜小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