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动词回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现代汉语,回指,单音节动词,名词化
动词回指论文文献综述
高航[1](2019)在《现代汉语回指构式中单音节动词的名词化:认知语法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词类研究中的一个共识是,单音节动词无法发生名词化。但是,这一认识并没有理论上的根据,也得不到语言事实的支持。本文基于大规模真实语料考察《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1,351个单音节动词,结果发现许多单音节动词在回指构式中可以发生名词化。这些主要是作为动词范畴典型成员的动作动词,其名词化的功能在于实现动作的指称。这一发现可以在认知语法框架中得到解释。(本文来源于《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伟英,谢莉[2](2018)在《动词隐含因果性和语篇话题性对回指选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词隐含因果性和语篇话题性是制约回指选择的重要因素,但两者对回指选择的影响机制及交互作用仍不明确。语篇生成续写实验表明,动词隐含因果性确实会影响到后续指称对象的选择,并在原因类联结关系中得到加强;当动词语义倾向回指的对象为新引入的实体而非语篇话题时,其回指倾向最显着。这说明基于给定语境生成语篇的过程遵循省力原则,但与语篇话题性相比,动词隐含因果性对回指倾向的制约更具刚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潘美珠[3](2017)在《连词和动词隐含因果性对代词回指的影响:来自高熟练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脑电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迄今为止,已有许多研究探讨各种诸如句法、语义限制等因素如何影响代词回指,然而,人们对于连词如何影响指代加工,特别是连词如何在二语加工中影响指代加工这个问题上,还知之甚少。相对于母语者,对二语者而言,连词在建立连贯的句子表征过程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借助于高时间分辨率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本研究旨在探讨:1)在二语加工中,不同的连词(so,and, alhough和full stop/no conjunction)如何对解决指代歧义产生不同的影响? 2)连词对解决指代歧义的影响如何受到动词隐含因果性(前指向动词和后指向动词)的制约?实验结果显示,与so(控制条件),and以及full stop所连接句子中有歧义的代词相比,although所连接句子中有歧义的代词(s/he)诱发了 Nref反应。与so所连接句子中有歧义的代词相比,ful/stop所连接句子中有歧义的代词在中脑区诱发正成分,在后脑区诱发Nref,而and所连接句子中有歧义的代词没有诱发任何反应。至于动词隐含因果性对指代加工的制约,结果显示,so,and或者although所连接句子中有歧义的代词所诱发的Nref反应在前指向动词条件下和后指向动词条件下大小没有区别。然而,fullstop所连接句子中有歧义的代词在后指向动词条件下诱发的Nref反应比在前指向动词条件下所诱发的Nref反应要大。上述研究结果表明,1)在二语加工过程中,连词so和and的出现对指代歧义的解决起着促进作用,而连词aathough的出现以及连词的缺少都会增加指代歧义的解决难度;2)连词可以和动词语义偏向相互作用来共同决定指代歧义的解决。具体表现为在so和and所连接的句子中,无论是前指向动词,还是后指向动词,动词语义的偏向效应对代词回指都起着促进作用,而在although所连接的句子中,动词语义的偏向效应会消失。在没有连词连接的句子中,只有前指向动词的语义偏向对代词回指起着促进作用,后指向动词的指代偏向效应会消失。以上这些发现强调了连词在二语中建构语篇连贯性的重要作用,二语学习者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应给予其充分的重视。(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03-10)
邱明波,陈振宇[4](2014)在《汉语动词的指向对反身代词句内回指的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动词语义的角度,采用次范畴化的方法是研究代词回指问题收效较好的方法之一。根据动词指向的内容的不同,将指向分为直接指向、间接指向1和间接指向2;根据动词指向的方向的不同,把指向分为内向、双向、外向。把动词指向的内容与方向进行相互配对,可以得到动词指向的次范畴系统,动词的不同次范畴对反身代词"自己"的句内回指具有不同的制约。(本文来源于《汉语学习》期刊2014年06期)
李榕[5](2014)在《隐含因果动词对第叁人称回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回指,前人文献多提出隐含因果动词可能会影响第叁人称回指倾向。本文通过离线心理学实验发现,在汉语语篇中隐含因果动词的影响必须和相关的语境(如因果连词"因为")相配合才会对回指产生影响。可见,整体语境才是影响第叁人称回指倾向的主要原因,局部语境的作用并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汉语学习》期刊2014年06期)
徐晓东,倪传斌,陈丽娟[6](2013)在《话题结构和动词语义对代词回指的影响——一项基于语言产生和语言理解任务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20年来,回指解读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议题之一。然而,迄今为止的回指解读研究,能将语言产出与理解在句法和语义两个层面上结合起来探讨的文献却不多见。为此,本文采用句子补全和接受度评定两种方法,在115名被试中考察了话题结构和动词语义对回指解读的影响。所得结果表明:1)话题与主语相比,话题具有更高的认知突显度;2)前指向动词与后指向动词相比,前指向动词对回指对象选择的影响更大;3)话题结构和动词语义对代词回指的影响受任务模态的调控。(本文来源于《现代外语》期刊2013年04期)
邱明波[7](2011)在《动词的指向对汉语第叁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句内回指的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动词的指向为切入点,研究现代汉语第叁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句内回指问题。基本思路是:从最小的聚合关系与组合关系开始考察,逐步增加参数,不断替换参数,根据新增参数在动态的组合中对代词回指产生的影响的不同,对参数进行次范畴化,各类参数的次范畴化完成了,制约代词回指的因素也就揭示出来了。采用的方法是次范畴化、格式法、替换法。动词的指向是指动词所代表的动作或关系及于个体或个体的领域。在认知语法所谓的能性过程中,能量从施事发出,最终到达受事,从施事到受事,是能性的指向;在非能性过程中,虽然没有具体的能量流,但仍有抽象的关系,它反映了实体间的一种不对称,在观察、认识过程中,从感事到对象,这是观察的指向;在影响过程中,从致事到受事,这是因果的指向;在有方向的动作中,从动作者到朝向目标,这是动作方向的指向。动词的指向投射于句法,往往形成主谓宾结构。动词所代表的动作或关系由主语所代表的主体发出,及于宾语所代表的个体或个体的领域。动词的“指向”实际上反映了动词与其它句子主干的组配矩阵。在主谓宾句中,动词一般指向宾语。如果宾语是[+独存]性NP,动词的指向往往表示主体所发出的动作作用于个体;如果宾语是[-独存]性NP/AP/VP,甚至是小句S,动词的指向往往表示主体所发出的动作作用于个体的领域。其中,个体可能就是主体自身,这时个体往往用反身代词指代;个体也可能不是主体自身,而是客体他身,这时个体往往直接用普通名词指称,也可以用第叁人称代词指代。以[±指向自身][±指向他身]、[±指向自身的领域][±指向他身的领域]、[±指向自身的非领域][±指向他身的非领域]6对语义特征为标准对动词进行次范畴化,可以形成动词的指向的分类系统。动词的“指向”包括内容与方向两个维度。动词指向不同的内容在句法上表现为动词带不同的宾语,形成不同的格式,我们因此分出直接指向、间接指向和关涉指向叁大类;动词指向不同的方向反映动作主体与动作所及客体之间的同指或异指关系,因此把动词的指向分为外向、内向、双向叁大类。把动词指向的内容次类和方向次类相互进行配对,就得到了单个格式层面动词的指向的9个次类。动词的“指向”是第叁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回指的强制约因素之一,抓住动词的指向可以解释一大部分回指问题。在动词的指向理论框架内考察汉语第叁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回指,我们分别把“他”和“自己”代入格式中的X,并用以上6对语义特征对动词进行次范畴化,就得到了制约第叁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回指的动词分类系统S他和S自己,从而归纳出汉语第叁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句内回指规律。在对汉语第叁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回指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我们再以动词的指向的12对语义特征:[±指向自身他][±指向他身他]、[±指向自身自己][±指向他身自己]、[±指向自身的领域他][±指向他身的领域他]、[±指向自身的领域自己][±指向他身的领域自己]、[±指向自身的非领域他][±指向他身的非领域他]、[±指向自身的非领域自己][±指向他身的非领域自己]为纲,在多个格式层面把动词的两个子分类系统S他和S自己合起来对比分析,可以得到复杂外向动词、复杂内向动词、复杂双向动词、单纯外向动词、单纯内向动词、单纯双向动词6大类若干小类,形成动词的指向的复杂网络总系统S(S=S他US自己),最终达到给现代汉语动词系统定“向”的目的。又由于动词的指向的语义特征直接反映了动词指向的内容和方向,所以根据动词的总分类系统S,可以归纳出汉语第叁人称代词与反身代词的分布规律。本文共六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回顾现有代词回指的研究文献,分析它们的成就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交待动词的指向概念、动词的指向的认知模型、动词的指向的语义特征的提取、动词的指向的次范畴化操作流程,并得出单个格式层面动词的指向的分类系统。第叁部分主要以格式2/3/4为例,考察动词的指向对汉语第叁人称代词的句内回指的制约情况,得到动词的指向分类子系统S他,归纳出“他”的回指规律。第四部分主要以格式5/6/7为例,考察动词的指向对汉语反身代词的句内回指的制约情况,得到动词的指向分类子系统S自己,归纳出“自己”的回指规律。第五部分综合第叁、四部分的考察结果,在多个格式层面形成动词指向总的分类系统S(S=S他US自己),为现代汉语动词系统定“向”,总结出汉语第叁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分布规律。第六部分为结语,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指出本文的不足及今后需进一步做的工作。(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1-02-22)
动词回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动词隐含因果性和语篇话题性是制约回指选择的重要因素,但两者对回指选择的影响机制及交互作用仍不明确。语篇生成续写实验表明,动词隐含因果性确实会影响到后续指称对象的选择,并在原因类联结关系中得到加强;当动词语义倾向回指的对象为新引入的实体而非语篇话题时,其回指倾向最显着。这说明基于给定语境生成语篇的过程遵循省力原则,但与语篇话题性相比,动词隐含因果性对回指倾向的制约更具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词回指论文参考文献
[1].高航.现代汉语回指构式中单音节动词的名词化:认知语法视角[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
[2].陈伟英,谢莉.动词隐含因果性和语篇话题性对回指选择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3].潘美珠.连词和动词隐含因果性对代词回指的影响:来自高熟练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脑电证据[D].南京师范大学.2017
[4].邱明波,陈振宇.汉语动词的指向对反身代词句内回指的制约[J].汉语学习.2014
[5].李榕.隐含因果动词对第叁人称回指的影响[J].汉语学习.2014
[6].徐晓东,倪传斌,陈丽娟.话题结构和动词语义对代词回指的影响——一项基于语言产生和语言理解任务的实证研究[J].现代外语.2013
[7].邱明波.动词的指向对汉语第叁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句内回指的制约[D].复旦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