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科学知识生产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知识生产新模式,科学理论,库恩,吉本斯
科学知识生产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郝丹,郭文革[1](2019)在《知识生产新模式的基本特征与反思——基于库恩科学理论评价标准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及互联网技术带来了社会情境的变革,并催生知识生产新模式。新模式跨越学科和组织边界,挑战了大学作为知识生产中心的传统地位。吉本斯等人将当下知识生产中的变革归结为"知识生产新模式(亦即‘模式2’)",并将之前的知识生产模式命名为"模式1"。我国学界普遍将模式2作为科学理论并理所当然地加以接受,少见关于其合理性的深入探讨。但模式2是否是一个科学理论,以及该理论的有效性、新颖性,在西方历来颇受质疑。文章基于库恩的科学理论评价标准,从精确性、一致性、广泛性、简单性和有效性五个维度,评述了知识生产新模式作为理论的合理性。研究发现",知识生产新模式"更像是一个正在成熟的理论阐述,具备了作为理论的基本框架,但因其理论根基的不足,加之现实变动不居,没能上升为纯粹稳定的理论范畴。(本文来源于《教育学术月刊》期刊2019年03期)
丁大尉,胡志强,王衍行[2](2014)在《网络信息共享与当代科学知识生产的新特征——基于对arXiv知识共享模式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等新技术已嵌入科学知识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基于网络的知识共享与协同创作已成为当代科学知识生产的重要特征。文章以arXiv知识协同创作模式为例,分析了网络信息空间中知识共生产的内涵与功能,进而指出:基于网络的科学知识生产活动已经呈现出知识发表与学术评价的开放性、知识传播与科研合作的广泛性、知识的协同创作与科学共同体的虚拟重构、知识生产与知识增长的历时性等新特征,并认为当代科学家只有注意学习和利用网络资源,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本文来源于《科学学研究》期刊2014年04期)
李志峰,高慧,张忠家[3](2014)在《知识生产模式的现代转型与大学科学研究的模式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生产方式正在发生重要变化,表现出知识生产的情境化、集体性和跨学科协同性,知识生产的主体多元性和组织多样性,知识生产的社会责任性和杂合式的质量控制标准等特征。知识生产方式的变化对大学科研的理念、目的、地位、组织结构、科研评价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兴趣主导、以学科为基础、"为知识而知识"的知识生产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代知识生产的内在复杂性及大学科学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知识生产模式的现代转型打破了既有的大学科学研究的学科依附壁垒,改变了大学科学研究的组织方式。因此,基于国家和社会需求导向的跨学科协同研究等多种知识生产模式,成为个体自由探索研究之外的重要研究范式和大学科学研究的必然选择。(本文来源于《教育研究》期刊2014年03期)
刘细文[4](2012)在《突破精英科学时代的知识生产方式——评《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世纪末期和新世纪之交,知识经济的理论研究如火如荼,提出了在工业化文明后的新社会组织形态和文明形态,普遍认为知识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运行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广义的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为核心增长要素的经济形态,知识成为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克(本文来源于《科学与社会》期刊2012年03期)
赵鑫[5](2010)在《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社会中科学知识生产活动已经并正在发生着许多重要的变化,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理论概括。针对科学知识生产模式转变理论的系统化研究,对于我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为科学技术哲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本文旨在对科学知识生产模式转变及其意义展开哲学分析。本文首先提出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及其意义,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简要述评,提出自己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接着,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分析评论关于科学知识生产模式转变的六种典型理论;然后,阐述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主要受到新科技革命的浪潮、知识经济的兴起、后现代主义的影响等叁方面的作用;重点分析了当代社会中科学知识生产出现的语境依赖性、超学科性、主体多元性、组织异质性、社会责任性等新特征并进行比较分析;接下来,说明科学知识生产模式转变的深刻影响:导致知识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和性质发生变革;使得知识生产力成为首要生产力,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引起整个管理范式的根本性革命——知识管理的出现;要求建立知识导向的文化和有利于知识创新的文化;最后,为了加快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出了明确知识发展战略、优化知识生产系统、完善知识转化机制、培育知识创新文化等四方面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0-06-01)
王浩友[6](2010)在《转型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换及其限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国以来,尤其是自改革开放叁十年来,我国高校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了理论支持和智力保障的社会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科研社会评价体系的建立、CSSCT成果体系的引入、社会经济发展对科学研究的影响等都使得人文社会科学资源获取模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本文运用知识社会学的相关原理,采用典型个案选择法、微型调查法、个案拓展法等研究方法,以J大学为调研目标,详细分析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资源获取模式变化的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限制,并提出合理的理念建构,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部门提供指导和管理的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0-04-01)
赵万里,李军纪[7](1999)在《知识生产和科学的自组织─—科劳恩的科学建构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构论是国际上目前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简要的历史回顾,引出了对一种建构论─—科劳恩的自织组建物论的描述和评论。(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通讯》期刊1999年01期)
樊春良[8](1997)在《科学知识的生产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科学社会学观点,分析科学知识生产的两种模式:学科模式和超学科模式的知识生产特征,揭示出学科生产模式的变化动力是科学与社会其他部分的相互作用。由此,本文指出:科学与社会是共生关系(本文来源于《科学学研究》期刊1997年03期)
科学知识生产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网络等新技术已嵌入科学知识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基于网络的知识共享与协同创作已成为当代科学知识生产的重要特征。文章以arXiv知识协同创作模式为例,分析了网络信息空间中知识共生产的内涵与功能,进而指出:基于网络的科学知识生产活动已经呈现出知识发表与学术评价的开放性、知识传播与科研合作的广泛性、知识的协同创作与科学共同体的虚拟重构、知识生产与知识增长的历时性等新特征,并认为当代科学家只有注意学习和利用网络资源,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科学知识生产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郝丹,郭文革.知识生产新模式的基本特征与反思——基于库恩科学理论评价标准的考察[J].教育学术月刊.2019
[2].丁大尉,胡志强,王衍行.网络信息共享与当代科学知识生产的新特征——基于对arXiv知识共享模式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4
[3].李志峰,高慧,张忠家.知识生产模式的现代转型与大学科学研究的模式创新[J].教育研究.2014
[4].刘细文.突破精英科学时代的知识生产方式——评《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J].科学与社会.2012
[5].赵鑫.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6].王浩友.转型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换及其限制[D].吉林大学.2010
[7].赵万里,李军纪.知识生产和科学的自组织─—科劳恩的科学建构模式研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
[8].樊春良.科学知识的生产模式分析[J].科学学研究.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