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串并联组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逆变器,组合系统,均流,均压
串并联组合论文文献综述
韩竹文,方天治,何玮[1](2015)在《串并联逆变器组合系统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介绍了四种以逆变器为标准化模块的串并联组合系统,其优点是可以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提高系统可靠性等。对该系统而言,关键是如何实现模块间的功率均衡和分布式、冗余控制。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分析讨论并总结了四种串并联逆变器组合系统的控制策略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出IPOP逆变器系统不仅实现了功率均衡,并且实现了分布式和冗余控制,而对于另外叁种逆变器系统的研究目前尚停留在功率均衡控制策略上,分布式和冗余控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电气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陈慧,吴新科,彭方正[2](2015)在《一次绕组串并联调整的电流源输入型组合推挽变流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变压器一次绕组具有串并联结构调整功能的电流源输入型两相组合推挽变流器。该变流器适用于输入电压范围宽、输入电流纹波低的升压场合。该拓扑的变压器一次绕组可以根据占空比大小进行串联或并联结构的自动调整,从而扩展了电路的电压增益范围,适合较宽的电压工作范围;另外,两相交错并联的组合拓扑,减小了输入电流纹波和电感尺寸,并解决了两相均流的问题。最后给出了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和电路设计步骤,并搭建了20~75V输入、200V/2.5A输出的电路样机,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5年18期)
郭剑,潘彬,叶遥立,成少安[3](2013)在《活性炭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放大和串并联组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体积分别为28 mL(mL-MFC)和4.5 L(L-MFC)的单室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考察了扩大化对活性炭空气阴极性能的影响。mL-MFC的最大功率密度为30 W/m3(1 200 mW/m2),L-MFC的最大功率密度为7.3 W/m3(435 mW/m2),扩大化后活性炭空气阴极性能下降是致使L-MFC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电化学阻抗(EIS)分析表明,L-MFC中阴极性能下降主要是由于工作水压增大,导致了阴极扩散电阻增大和氧气还原速率降低。通过串联或并联方式组合L-MFC,可明显提高电池的输出电压或电流;串并联组合后电池的功率密度有所下降,主要由电池连接时的接触电阻引起。(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3年10期)
方天治,阮新波[4](2010)在《两类串并联逆变器组合系统的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四种串并联逆变器组合系统分析了其各种可能的控制策略,并根据所采用控制策略的相似性以及输入端的联结方式将其分为两大类:输入并联型与输入串联型。对于前者优先考虑采用输出端的控制策略,而对于后者则需考虑采用复合式控制策略。从这两大类系统中各取一种(IPOP系统和ISOS系统)分别给出了与上述控制策略对应的具体控制方案,每个系统都引入了负载电流前馈技术但作用不尽相同。本文研制了样机,对上述控制方案进行了实验验证。(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0年08期)
陈武[5](2009)在《多变换器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多个标准化的电力电子变换器模块在输入和输出侧分别串联或并联,可以得到多变换器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它可以降低系统的开发难度、降低开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提高系统可靠性等。本文将系统研究分别以DC/DC变换器和DC/AC逆变器为基本模块组成的多变换器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叁章,研究全桥变换器的改进电路拓扑。采用移相控制方法,全桥变换器可以实现开关管的零电压开关,并且开关频率恒定,有利于优化设计变压器和滤波器,因此特别适合作为DC/DC变换器串并联组合系统的基本模块。为了消除输出整流二极管的电压尖峰,可以在全桥变换器的原边引入两只箝位二极管。但箝位二极管导通时,谐振电感被短路,其电流保持不变,导致原边导通损耗较大。为了解决此问题,第二章在全桥变换器的变压器中增加一个复位绕组,与谐振电感串联,从而使箝位二极管的电流快速减小到零,降低了原边导通损耗,提高了变换效率。但当负载较轻时,复位绕组无法使箝位二极管电流快速减小到零,造成箝位二极管的硬关断,产生较大的反向恢复损耗。为此,第叁章进一步提出加辅助变压器的全桥变换器,通过增加的辅助变压器,可以使箝位二极管电流在任意负载下都能快速减小到零,从而降低原边的导通损耗和避免箝位二极管的硬关断,提高变换器的可靠性。第二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研究以DC/DC直流变换器为基本模块的串并联组合系统控制策略。根据联结方式不同,多变换器串并联组合系统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输入并联输出并联(Input-parallel output-parallel, IPOP)、输入并联输出串联(Input-parallel output-series, IPOS)、输入串联输出并联(Input-series output-parallel, ISOP)和输入串联输出串联(Input-series output-series, ISOS)。对于DC/DC变换器串并联组合系统,已有的文献都只涉及这四类系统中的某一类或者两类,没有分析四类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第四章从输入输出功率平衡的角度,系统分析DC/DC变换器串并联组合系统中各模块的输入均压/均流与输出均压/均流的关系,指出如果保证输入均压/均流,则可自然实现输出均压/均流;反之,如果保证输出均压/均流,则自然实现输入均压/均流。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输入侧并联的组合系统既可以采用输入均流控制,也可以采用输出均流(IPOP系统)或者输出均压(IPOS系统)控制;而对于输入侧串联的组合系统,采用输出均流控制时系统不稳定,只能采用输入均压控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适用于四类串并联组合系统的通用控制策略,它不但可以实现系统中各模块的输入均压/均流或者输出均压/均流,而且还实现了输入均压/均流或者输出均压/均流控制与系统输出电压控制的解耦。进一步地,提出模块化的多变换器串并联组合结构,其特点是单个变换器模块均可以独立工作,在组成系统时,只需通过相应母线就可实现各模块的均压/均流。对于ISOP DC/DC串并联组合系统,第五章从变换器模块输入阻抗这一角度,揭示了采用输出均流控制不稳定的原因,指出各模块输入阻抗为负阻特性是系统不稳定的根本原因。为保证ISOP DC/DC系统稳定,本文提出“正阻”的概念。并由此推导出叁环控制策略以及保证系统稳定的输入均压环最低增益。第叁部分第六章和第七章,研究以DC/AC逆变器为基本模块的串并联组合系统控制策略。对于DC/AC逆变器串并联组合系统,已有文献都只涉及四类串并联组合系统中的某一类。第六章从输入输出功率平衡角度,分析各模块的输入均压/均流与输出均压/均流的关系,指出若控制各逆变器模块的输入均压/均流,只能保证各逆变器模块的输出有功功率相等,而无功功率未必相等;如保证各逆变器模块的输出均压/均流,则可自然实现各逆变器模块的输入均压/均流,但对于输入串联型组合系统(包括ISOP和ISOS系统)来说是不稳定的。因此,输入并联型逆变器组合系统(包括IPOP和IPOS系统),既可以采用输出均压/均流控制策略,也可以采用组合式输入均流控制策略,但后者实现起来较为复杂;对于输入串联型逆变器组合系统(包括ISOP和ISOS系统),只能采用组合式输入均压控制策略,即在控制各逆变器模块输入均压基础上,还需要保证各逆变器模块输出电流(ISOP系统)或者输出电压(ISOS系统)的幅值或相位相同。基于上述结论,第七章针对ISOP逆变器组合系统,提出一种采用输出电流反馈的控制策略。无论各逆变器模块的输出滤波电容是否匹配,该控制策略都可以很好地实现输出均流。同时,该控制策略还实现了输入均压闭环与系统输出电压闭环的解耦,便于对输入均压环和系统输出电压环进行设计。讨论了前级直流变换器的环路设计,指出为了减小前级直流变换器功率器件的电流应力,前级直流变换器的电压环截止频率一般取为后级逆变器输出频率的1/5左右。根据第五章提出的“正阻”概念,对控制策略中的输入均压环进行了参数设计,指出输入均压环补偿器增益大于某一特定值,否则系统将不稳定。(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09-09-01)
陈武,阮新波,颜红[6](2009)在《DC/DC多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多个标准化DC/DC变换器模块的输入和输出分别串联或并联,可以得到四类多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分别可以有效地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合。针对四类DC/DC多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本文分析了各模块的输入均压/均流与输出均压/均流的内在关系并确定了每类组合系统的控制对象。对于输入并联型系统,既可以采用输入均流控制,也可以采用输出均流控制(输入并联输出并联型系统)或者输出均压控制(输入并联输出串联型系统),而对于输入串联型系统,只能采用输入均压控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控制策略,实现了输入均压/均流(输出均压/均流)控制与输出电压控制的解耦,经进一步推导,该控制策略还可以实现串并联组合系统的模块化,不需要额外的控制环节。最后以叁台全桥变换器的串并联组合系统实验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09年07期)
陈武,阮新波,颜红[7](2009)在《多变换器模块化串并联组合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变换器串并联组合系统在很多场合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输入并联输出并联组合系统为基础,提出适合其他叁种组合(输入并联输出串联、输入串联输出并联以及输入串联输出串联)的多变换器模块化串并联组合系统。其特点是不但单个变换器模块可以正常独立工作,而且还可以将多个变换器模块仅通过母线联接的方式进行串并联组合,不需要外加任何电路,就可以组成新的变换器系统,真正实现组合系统的模块化结构。同时,针对多变换器串并联组合系统中模块可能出现故障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了具有容错功能的模块化结构,即当某个模块出现故障时,系统仍然能够维持正常工作。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结构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孙嘉宁,段继红,田啸[8](2000)在《发电机灭磁的氧化锌阀片串并联组合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氧化锌串并组合技术上,合能电气公司采用均能的原则,使用计算机对氧化锌阀片进行优化组合,并且尽量提高移能效率,留有足够的能量裕度,加强对氧化锌阀片的保护和对磁场断路器检测调试,使装置具有灭磁容量大、速度快、动作可靠、寿命长等优点。 目前国内生产的氧化锌单只阀所能承受的极限能量是15KJ~25KJ,而大型发电机励磁绕组中存贮的能量是几百万焦耳。因此必须采用大量的氧化锌阀片进行串并联组合以提供足够的能容。由于氧化锌阀片间存在着固有的离散性,因此保证氧化锌阀片串、并联组合的均衡性,是氧化锌阀片串并联组合技术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安徽科技》期刊2000年08期)
汪建,黄慕义[9](1993)在《ZnO非线性电阻串并联组合的一种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发电机的灭磁及过电压保护装置通常需大量的ZnO非线性压敏电阻进行串并联组合。由于ZnO阀片参数分散性大及显着的非线性特性,导致用人工组合时难干使各并联ZNR单柱的电流均衡达到满意的结果。本文提出了用计算机进行ZnO阀片串并联组合的一种可行的算法。(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杂志》期刊1993年05期)
串并联组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绍了一种变压器一次绕组具有串并联结构调整功能的电流源输入型两相组合推挽变流器。该变流器适用于输入电压范围宽、输入电流纹波低的升压场合。该拓扑的变压器一次绕组可以根据占空比大小进行串联或并联结构的自动调整,从而扩展了电路的电压增益范围,适合较宽的电压工作范围;另外,两相交错并联的组合拓扑,减小了输入电流纹波和电感尺寸,并解决了两相均流的问题。最后给出了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和电路设计步骤,并搭建了20~75V输入、200V/2.5A输出的电路样机,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串并联组合论文参考文献
[1].韩竹文,方天治,何玮.串并联逆变器组合系统综述[J].电气工程学报.2015
[2].陈慧,吴新科,彭方正.一次绕组串并联调整的电流源输入型组合推挽变流器[J].电工技术学报.2015
[3].郭剑,潘彬,叶遥立,成少安.活性炭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放大和串并联组合研究[J].现代化工.2013
[4].方天治,阮新波.两类串并联逆变器组合系统的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10
[5].陈武.多变换器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6].陈武,阮新波,颜红.DC/DC多模块串并联组合系统控制策略[J].电工技术学报.2009
[7].陈武,阮新波,颜红.多变换器模块化串并联组合系统[J].电工技术学报.2009
[8].孙嘉宁,段继红,田啸.发电机灭磁的氧化锌阀片串并联组合技术[J].安徽科技.2000
[9].汪建,黄慕义.ZnO非线性电阻串并联组合的一种算法[J].电工技术杂志.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