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菌株论文-潘海亮,王灿,赵筱,王永泽,王金华

混合菌株论文-潘海亮,王灿,赵筱,王永泽,王金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合菌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肠杆菌,Red同源重组,混合糖,L-丙氨酸

混合菌株论文文献综述

潘海亮,王灿,赵筱,王永泽,王金华[1](2019)在《大肠杆菌ptsG基因缺陷菌株的构建及其发酵混合糖产L-丙氨酸》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增强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JH-B2利用混合糖产L-丙氨酸的能力,通过Red同源重组技术敲除了转运葡萄糖的关键基因ptsG,构建新菌株JH-B3。结果表明,以10%混合糖(5%葡萄糖和5%木糖)为碳源,ptsG基因缺陷菌株JH-B3同时利用葡萄糖和木糖,且在32 h时利用完葡萄糖,表明了ptsG基因的敲除大幅减弱了葡萄糖效应;而菌株JH-B2在发酵24 h时利用完葡萄糖,在28 h时才开始利用木糖,表现出葡萄糖效应。发酵至98 h,ptsG基因缺陷菌株JH-B3已经利用完木糖,其丙氨酸产量为94.1 g/L,生产强度为0.96 g/(L·h),而菌株JH-B2在同等时间内还剩18.10 g/L木糖未利用,其丙氨酸产量为77.6 g/L,生产强度为0.79 g/(L·h)。ptsG基因缺陷菌株JH-B3的丙氨酸生产强度较JH-B2提高了21.5%,能够同时利用混合糖发酵产丙氨酸,为利用木质纤维素糖源生产丙氨酸提供了工业应用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9年11期)

贺羽,李慧,王帅[2](2019)在《混合菌株发酵白菊薄荷红茶调味醋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红茶、黄山贡菊、薄荷为主要原料,利用混合乳酸菌在适宜条件下发酵,制备一种新型发酵风味调味醋;利用单因素法与响应面法达到优化发酵茶菌调味醋发酵工艺的目的,结合总糖利用率(以葡萄糖计)、感官评定、色度、pH值得到最佳工艺条件:红茶加入量为6g/L,黄山贡菊加入量为8g/L,薄荷加入量为8.2g/L,混合乳酸菌菌株接种量为10%,糖加入量为50g/L,发酵温度为37℃。该实验将黄山贡菊、薄荷添加到复合乳酸菌发酵的过程中,在保持茶调味醋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使复合菌种发酵液的营养成分更加丰富,在保健调味醋及醋饮料领域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9年10期)

王帅,李慧,贺羽[3](2019)在《混合菌株复合调味发酵牛蒡茶味调味醋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牛蒡为原料,添加嗜热链球菌、嗜酸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3种复合菌株对牛蒡浸提液进行发酵,制作乳酸菌保健茶味调味醋,以期探究茶味调味醋添加乳酸菌对色泽、香气、口感的改善及牛蒡-乳酸菌复合发酵调味醋的生产工艺条件、品质及不同原料配比对其风味的影响。通过初步试验确定3个因素(牛蒡含量、菌株接种量、糖的添加量)的3个水平,采取L_9(3~4)正交表做正交试验,牛蒡-乳酸菌复合发酵调味醋制作完成后,对9瓶饮料进行感官评分及数据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最佳配方是A_2B_2C_3,即牛蒡用量为17%,混合菌种用量为12%,白砂糖添加量为13%。此时酸甜适中,风味最佳,口感最好,营养品质优良,可做茶味调味醋用于食品加工,亦可作为饮料直接饮用。同时,经过检测,该配方的复合发酵调味醋各项营养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适合日常养生饮用,是较为理想的复合发酵型保健茶味调味醋。(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9年10期)

贺羽,李慧,王帅[4](2019)在《混合菌株发酵香菇下脚料调味品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香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香菇脚为研究对象,添加嗜热链球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5种复合菌株对加工过的香菇脚进行发酵,粉碎后将发酵过的菇类下脚料粉末作为天然提鲜调味品。在前期样品处理过程中,研究在开发过程中各工艺参数对产品感官品质的影响。选取真空微波干燥时间、油炸时间和油炸温度进行正交试验设计,采用Box-Behnken设计进行方差分析得到模拟回归模型;通过响应面法分析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真空微波干燥时间3.5min,油炸时间5.6min,油炸温度165℃。该研究为香菇脚等副产物的加工利用和今后的产品开发提供了思路参考和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9年08期)

郑志颖,周晶,袁丽,高瑞昌[5](2019)在《混合菌株和外源赖氨酸对鱼酱发酵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中度嗜盐菌混合菌株及外源赖氨酸对鱼酱发酵品质的影响。通过对pH值、总酸、氨基酸态氮、挥发性盐基氮、游离氨基酸、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及感官评定,探讨发酵60 d混合菌株(Halobacillus campisalis、Halobacillus faecis、Bacillus aquimaris、Bacillus hwajinpoensis)和外源赖氨酸对鱼酱品质的影响。以鮰鱼碎鱼肉为原料,4种处理:第1组只添加15%食盐(鱼酱a),第2组添加15%食盐和0.1%赖氨酸(鱼酱b),第3组添加15%食盐和混合发酵剂(鱼酱c),第4组添加15%食盐、0.1%赖氨酸和混合发酵剂(鱼酱d)。结果表明:发酵60 d时,4组不同处理鱼酱的总酸质量分数分别为0.382 5%、0.63%、0.607 5%和0.585%,与鱼酱a相比,鱼酱b、c、d均能显着提高总酸含量(P<0.05);与鱼酱a相比,鱼酱c中的氨基酸态氮含量无显着变化(P>0.05),鱼酱b和d中的氨基酸态氮含量显着上升(P<0.05);与鱼酱a相比,b、c和d叁组鱼酱的挥发性盐基氮含量显着下降(P<0.05),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更加丰富,挥发性风味物质更加丰富,鱼酱的感官评分和风味更好。(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王敏,赵兴青,汤鼎,王晖,张文艺[6](2019)在《混合菌株诱导碳酸钙沉淀修复Cd污染水》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微生物的酶化作用对水体中重金属镉(Cd)进行矿化固定,以减少交换态重金属在环境中的危害;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谱(FT-IR)等分析测试手段对2株产脲酶矿化菌株(CZW-1和CZW-3)在单一和混合培养体系下生成的矿化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混合培养能提高细菌脲酶活性、提高细菌对Cd的耐受性及对Cd的去除率。单一培养菌株CZW-1和CZW-3的产脲酶活性分别为17.09 U·mL~(-1)和18.23 U·mL~(-1),对Cd的耐受性为2 mmol·L~(-1),对Cd的去除率为78.15%、80.32%;混合培养细菌脲酶活性为20.79 U·mL~(-1),对Cd耐受性为2.5 mmol·L~(-1),对Cd的去除率为85.50%。3组矿化体系矿化产物均为晶格掺杂、椭球状的CdCO_3和CaCO_3,但细菌混合体系矿化产物的粒度更大。混合培养体系由于微生物协同作用对于重金属污染修复具有更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麦玉芬[7](2019)在《双菌株混合发酵 桑葚果醋生产更高效》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原料与制作材料和设备。实验主料:桑葚、砂糖、醋酸菌培养基、乳酸菌培养基、保藏培养基。仪器设备:榨汁机、恒温培养皿、高温灭菌器皿、洁净工作台、酒精计量仪、电子天平、手持糖分计量仪器。制作步骤。挑选个头较大的桑葚,清洗干净后去果柄,用榨汁机榨汁,再用干净的纱布滤汁,由此取得桑葚原果汁;调节汁液的pH值,加入白砂糖调节糖分含量,进行灭菌处(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期刊2019年10期)

任季平,李发康,丁有来,王雪,薛应钰[8](2019)在《木霉T6和青霉K菌株混合培养的溶磷促生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拓展木霉T6与青霉K两种生防菌的使用范围,将二者混合培养后测定其溶磷能力及其培养液的促生作用。解磷试验结果表明:木霉T6和青霉K混合培养溶磷量呈现先增高后逐渐稳定的趋势,混合培养溶磷量较木霉T6和青霉K单独培养时的解磷量分别增加了646.52%和17.82%。第7 d的溶磷量达到最大,为614.06μg/mL。且两种菌株混合培养后溶磷量的变化趋势与混合发酵液pH值的变化趋势相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木霉T6与青霉K的混合培养液对小麦和白菜幼苗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生作用,能够显着增加幼苗根长、株高、鲜干重及叶绿素含量,且促生效果高于木霉T6和青霉K单独处理后的效果。由此得出,木霉T6与青霉K菌株混合培养具有很好的溶磷促生作用。(本文来源于《草原与草坪》期刊2019年02期)

郑志颖,周晶,袁丽,高瑞昌[9](2018)在《混合菌株和外源赖氨酸对鱼酱发酵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中度嗜盐菌混合菌株及外源赖氨酸对鱼酱发酵品质的影响。通过对pH、总酸、氨基酸态氮、挥发性盐基氮、游离氨基酸、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及感官评定,探讨发酵60 d混合菌株(Halobacillus campisalis、Halobacillus faecis、Bacillus aquimaris、Bacillus hwajinpoensis)和外源赖氨酸对鱼酱品质的影响。以鮰鱼碎鱼肉为原料,分为四种处理,第一组只添加15%的盐(a组)、第二组添加15%的盐和0.1%的赖氨酸(b组)、第叁组添加15%的盐和混合发酵剂(c组)、第四组添加15%的盐、0.1%的赖氨酸和混合发酵剂(d组)。结果表明:发酵60 d时,四组鱼酱的总酸含量分别为0.3825、0.63、0.6075和0.585 g/100 g,与a组相比,其它叁组的总酸含量显着提高(P<0.05);b组和d组的氨基酸态氮含量显着上升(P<0.05),c组无显着变化(P>0.05),可能与混合发酵剂直接利用氨基酸态氮为营养物质有关。与a组相比,其它叁组鱼酱的挥发性盐基氮含量显着降低(P<0.05),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更加丰富,挥发性风味物质更加丰富,鱼酱的感官评分更好,鱼酱风味更好。(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07)

李天贤[10](2018)在《养殖场鸭和鹅混养导致鸭疫里默氏菌多血清型菌株混合感染》一文中研究指出鸭疫里默氏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 RA)可感染鸭、鹅、鸡和火鸡等多种家禽及野鸟发病,也有正常健康鸭、猪、水产鱼类等带菌的报道~([1~3])。RA对水禽的危害最大,主要侵害2~8周龄雏鸭和幼鹅。感染发病鸭、鹅的死亡率高,主要病理表现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耐过动物的生长性能差及禽肉品质下降。RA的血清型众多,目前有超过21种血清型报道~([4~6]),不同的血清型制作的灭活疫苗之间缺乏交叉保护。本文对某鸭和鹅混养场同时爆发(本文来源于《江西畜牧兽医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混合菌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红茶、黄山贡菊、薄荷为主要原料,利用混合乳酸菌在适宜条件下发酵,制备一种新型发酵风味调味醋;利用单因素法与响应面法达到优化发酵茶菌调味醋发酵工艺的目的,结合总糖利用率(以葡萄糖计)、感官评定、色度、pH值得到最佳工艺条件:红茶加入量为6g/L,黄山贡菊加入量为8g/L,薄荷加入量为8.2g/L,混合乳酸菌菌株接种量为10%,糖加入量为50g/L,发酵温度为37℃。该实验将黄山贡菊、薄荷添加到复合乳酸菌发酵的过程中,在保持茶调味醋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使复合菌种发酵液的营养成分更加丰富,在保健调味醋及醋饮料领域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合菌株论文参考文献

[1].潘海亮,王灿,赵筱,王永泽,王金华.大肠杆菌ptsG基因缺陷菌株的构建及其发酵混合糖产L-丙氨酸[J].中国酿造.2019

[2].贺羽,李慧,王帅.混合菌株发酵白菊薄荷红茶调味醋的研制[J].中国调味品.2019

[3].王帅,李慧,贺羽.混合菌株复合调味发酵牛蒡茶味调味醋的研制[J].中国调味品.2019

[4].贺羽,李慧,王帅.混合菌株发酵香菇下脚料调味品的研制[J].中国调味品.2019

[5].郑志颖,周晶,袁丽,高瑞昌.混合菌株和外源赖氨酸对鱼酱发酵品质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9

[6].王敏,赵兴青,汤鼎,王晖,张文艺.混合菌株诱导碳酸钙沉淀修复Cd污染水[J].环境工程学报.2019

[7].麦玉芬.双菌株混合发酵桑葚果醋生产更高效[J].中国食品.2019

[8].任季平,李发康,丁有来,王雪,薛应钰.木霉T6和青霉K菌株混合培养的溶磷促生效应[J].草原与草坪.2019

[9].郑志颖,周晶,袁丽,高瑞昌.混合菌株和外源赖氨酸对鱼酱发酵品质的影响[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10].李天贤.养殖场鸭和鹅混养导致鸭疫里默氏菌多血清型菌株混合感染[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18

标签:;  ;  ;  ;  

混合菌株论文-潘海亮,王灿,赵筱,王永泽,王金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