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纪之交的自动化仪表──检测仪表与执行器的技术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荣芳,韦星明,章表明,何思莲,秦荣欢[1](2022)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教学改革研究》文中指出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化工类专业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更新较快,使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考核制度等方面对《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乔艳丽[2](2021)在《基于S7-300 PLC的油库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文中指出油库是储存油料的基地,油库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直接影响着整个产业的工艺生产和经济效益。因此,设计一个安全高效的油库监控系统,对于提高油库生产效率和提升系统自动化监管水平是极其重要的。本课题以西安市某油库为研究对象,按照厂家要求和油库工艺特点确定了控制需求,设计了基于西门子S7-300 PLC和PROFINET与PROFIBUS-DP总线相结合的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方案。在确定总体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硬件部分设计和软件部分设计,硬件部分采用了IPC+PLC+ET200M分站的架构形式,并对PLC模块和现场硬件设备进行了选型。软件部分采用King View 6.55设计上位监控计算机程序,运用STEP 7 V5.6完成PLC控制程序编写,使用Win CC Flexible 2008完成触摸屏程序设计。在油库工艺生产过程中,为实现对厂区供油管道内流量的恒定控制,本文根据管道内流量控制对象的特性,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PID的控制策略,并通过MATLAB仿真对比实验,验证了基于BP神经网络PID算法的优越性和可靠性。实际应用表明,本文设计的基于S7-300 PLC的油库监控系统稳定性高、可靠性强、控制效果显着,可以满足该油库监控自动化的需求。
陈春华[3](2020)在《糖厂压榨车间3000t/d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制糖生产的发展状况,描述了制糖的工艺流程,通过对制糖工艺流程的分析,重点研究了制糖工艺流程中的“龙头”——压榨车间,得出了压榨车间的关键指标、重点参数及控制要求;根据控制要求,结合市面上现有的传感器,深化设计了压榨车间的控制策略,将压榨车间的整个生产过程融入到一套完整的控制系统中;糖厂压榨车间自动控制系统投入到西南某3000t/d的糖厂使用后,提高了车间的安全性,确保了生产过程的连续性,降低了设备的故障率。制糖的工艺流程主要包含压榨、澄清、蒸发、煮糖、分蜜、干燥、筛分、包装等过程,其中第一道工序是在压榨车间完成的,主要原理是对甘蔗进行压榨,从而提取甘蔗中含有的糖汁。通过对糖厂压榨车间常用的传感器及执行器的选型,着重介绍了输送带入榨控制系统的检测参数以及检测方式。对均衡入榨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从而实现均衡进蔗、均衡用电、均衡出蔗渣、均衡出蔗汁的要求;介绍了糖厂榨机高位槽料位控制系统,详细介绍了其控制策略以及控制流程;对渗透水的温度流量以及液位加以控制,在保证渗透水的温度可以使糖分的抽出率最大的同时维持渗透水水箱及流量的相对稳定状态。液位变送器实时监测各座闸机的出汁状态,采用变频控制控制电机的转速使压出汁与混合汁均匀的泵送。最后,设计了一个由程序进行控制的联锁保护系统,在某一台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反应,及时报警通知相关操作人员进行查看修理。为了及时了解生产一线的情况,设计了糖厂车间的无线网络通信系统。以无线wifi网络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安装便捷、使用灵活、稳定可靠无线调度指挥系统。本系统以指挥调度室为中心,实现了工业数据网络的互联互通。同时,建立糖厂统一的生产监控和管理平台,提升了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及经济效益。
罗杰[4](2020)在《垃圾焚烧发电厂DC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垃圾焚烧发电技术是国家有关部门正大力推广的生活垃圾处理新主体技术,垃圾焚烧发电厂是该技术的具体工程实施形式。要使垃圾焚烧发电厂能够保持经济运行和排放达标,控制系统的选择十分重要。我国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控制系统早期以引进为主,其控制采用PLC控制系统较多,且型号品牌各有不同,随着主要工艺设备国产化,控制系统也改为以一体化程度高,开放性强的分散型控制系统-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系统为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控制系统与传统火电行业的DCS系统差别不大,二者的差别主要在二次污染控制技术上,而在具体工程中,垃圾焚烧发电厂的二次污染控制系统如烟气处理系统、渗滤液处理系统、飞灰固化系统等基本以厂家成套供应控制系统为主。故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控制系统采取DCS系统技术成熟,也能很好的满足工艺控制要求。本文把垃圾焚烧发电厂DCS系统的设计分为总体设计和工程设计两个阶段。其中总体设计的内容包括总体架构设计和总体功能设计。总体架构设计主要确定DCS主系统的控制网络方案和其他独立控制系统与主DCS系统的通信协议、接口形式、传输介质等,总体功能设计确定DCS系统的组成和控制规律,保证DCS系统最终能达到工程预期的控制要求。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开展详细的工程设计,其设计内容包括根据过程工艺要求绘制测控流程图、现场一次仪表与执行机构选型、IO清册统计、DCS控制功能设计等。在DCS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工程设计完成后,可以开展DCS系统的工程实现工作。主要内容是根据工程项目施工图纸和技术规范书等的要求进行DCS系统的硬件设计选型和软件组态设计。DCS系统的硬件是软件运行的平台,而应用软件设计的好坏又决定硬件性能能否充分发挥,二者相互约束,共同决定了DCS系统的硬件配置,控制算法组态功能,人机画面丰富性、实时性等内容。在完成硬件设计和软件组态工作后应对DCS系统进行出厂验收测试(FAT)、现场验收测试(SAT)工作,合格后即可进行DCS系统现场调试。调试时DCS系统既是被调试对象,又是整个垃圾焚烧发电厂调试的重要调试工具,需做好与相关各方的配合与协调工作,调试还应注意到人身、设备安全方面的措施。确保正常投运后DCS系统在自动控制时达得到理想的运行效果。
张明蓝[5](2020)在《管内壁类金刚石薄膜制备工艺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属管道一般应用于比较严苛和恶劣的环境中,管道内壁容易受到腐蚀与损坏,而类金刚石薄膜由于其优异的性能而成为管道内壁新型防护材料之一。某金属管内壁类金刚石薄膜制备系统主要是仪表控制,制备过程中工艺参数波动比较大,所以系统稳定性和精度都比较低,制备的薄膜性能不优异,不能满足智能化的生产过程。本文以管内壁类金刚石薄膜制备工艺控制系统为研究课题,设计了管内壁类金刚石薄膜制备工艺综合控制系统方案,还介绍了工艺控制系统中所涉及的关键参数并分析了现有仪表的问题,根据不同参数的特点选择了符合工艺参数特点的控制算法对其进行控制,基于Matlab软件的Simulink工具分别对各个控制算法进行设计和仿真,分析了仿真结果并得出结论,最后,利用了现有设备实地做实验研究电源频率与电源脉宽对薄膜性能的影响。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部分:了解了管内壁制备类金刚石薄膜的生产工艺流程和工艺要求后,设计了一种管内壁类金刚石薄膜制备工艺综合控制系统方案。对仪表控制和PID(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PID)控制进行了介绍,分析了仪表控制现有的一些问题并详细介绍了PID控制的特点及其控制原理。根据管内壁类金刚石薄膜制备工艺控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参数的不同特点,分别选择了合适的控制算法对其进行控制。利用双闭环比值控制算法对气流量进行控制,并进行设计与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乙炔与硅烷的气流量比值能够保持恒定。采用前馈控制算法对压强进行控制,并进行设计与仿真,仿真结果显示控制效果良好,抗扰动性能优异。使用串级控制算法对电源频率和电源脉宽进行控制,并进行设计与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随着电源频率和电源脉宽的升高,系统的超调量和超调时间增大。另外,借助于现有平台与设备,研究了电源频率和电源脉宽对管内壁薄膜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低电源频率和低电源脉宽的条件下,薄膜的均匀性都是最好的,该实验结果间接说明仿真结果是有效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使管内壁类金刚石薄膜制备工艺控制系统能够趋近于自动化控制系统,最大可能地减少误差和操作失误,提高控制的精确度。本文的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为实际控制系统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而综合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也为控制系统的搭建提供了参考。该管内壁类金刚石薄膜制备工艺控制系统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最大可能的节约人力物力。
乔雪薇[6](2020)在《柴油加氢装置质量升级改造的自控设计》文中认为如今,世界对环境保护及石油产品质量标准都越发严苛,硫含量成为衡量油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推动汽柴油质量升级的关键。国Ⅵ标准计划于2020年开始实施,现在国内已经有部分炼油厂成功生产出满足国Ⅵ标准的车用柴油。本文研究的柴油加氢质量升级就是在国内某350万吨/年柴油加氢精制装置基础上改造,致力于生产满足国Ⅵ标准的柴油产品;同时降低柴汽比,增产乙烯原料和重整原料。本文以此改造后装置为例,介绍了大型柴油加氢精制装置的自控系统设计。首先,本文对柴油加氢精制装置改造后整体的工艺技术进行描述,从反应、分馏、公用工程三个部分介绍了工艺流程,并将装置改造前后的工艺方案进行了对比,为自控系统设计提供了基础输入。其次,论述了柴油加氢精制装置的主要改进的控制方案和安全联锁方案。改进的控制方案主要包括了滤后原料油缓冲罐液位、压力控制;高压反应进料油泵进/出流量控制;高压换热系统控制;反应系统温度、压力控制;高压分离器液位控制等内容。在安全联锁控制方面,举例介绍了装置事故紧急泄压联锁;热高压分离器液位低低联锁;循环氢入口分液罐液位高高联锁;反应进料加热炉联锁;压缩机、高压机泵自身安全联锁保护等。接着,从装置大型化的角度研究了柴油加氢精制装置反应部分高温/高压的仪表选型的改进。改进方案主要包括反应器温度监测;热高压分离器液位监测与控制;反应进料泵出口流量监测;高压紧急联锁切断阀选型的改进。最后,重点介绍了柴油加氢质量升级改造装置分散型控制系统DCS的设计与投运。原装置自动控制系统为横河电机CS3000系统,经过多年的生产运行,出现了控制参数不精准、故障率高、使用效率低等缺点。根据DCS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改造I/O点的数量,选用升级后的CENTUM VP综合生产控制系统。从DCS系统结构和功能出发,论述了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并从现场检测变送单元、最终执行单元、逻辑控制运算单元、过程接口单元等方面进行系统硬件配置和设计。系统工程师在自动控制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对DCS系统进行组态、生成、下装、调试及投运。
李亚斌[7](2020)在《基于DCS的生物发酵工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生物发酵是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21世纪工业化的生物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能源、材料、农业等多个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人类的食品健康、疾病预防与治疗、环境治理作出重大贡献。生物发酵工艺生产流程复杂。发酵培养过程的难点在于需要控制的工艺指标数量多、控制精度要求高,各参数之间互相影响大、部分工艺参数无法快速实施检测,且发酵生产特有的灭菌操作导致生产现场环境恶劣、操作危险性高,灭菌失败会出现大量原料损失和废料污染问题。目前大多数生物发酵企业技术装备落后,自动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稳定。本文将如何提高生物发酵生产的自动化控制水平作为研究课题,不仅有着相应的实用价值,同时还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以生物发酵过程为工程背景,对发酵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研究。综合分析了发酵罐生产过程中需要重点控制的工艺参数,结合消毒操作需求,设计了一套发酵罐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方案。该方案能够摒弃非必须的人为干预,实现发酵罐工段工艺曲线的平滑稳定,在操作准确性和产品优良率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基于上述发酵生产控制系统方案,实现了一套完整的发酵控制系统。本文选用和利时公司MACS-K系列系统作为控制单元,通过Profibus-DP现场总线与I/O模块进行通讯,现场仪表完成信号采集与转换工作并接入I/O模块进行处理,现场阀门根据I/O模块的输出信号进行控制。将复杂的生产控制过程解耦为几个单回路控制方式,将消毒操作固化为统一的操作动作,并采用SFC方式写入程序,通过HMI界面可直观监视SFC顺控执行的状态并可在紧急情况下转到人工干预模式。依据现场试验结果证明方案有效,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张岚[8](2020)在《基于工业机器人的柔性铣削加工生产线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制造业中定制化和个性化产品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产品不断升级换代导致需求频繁变更,柔性自动化生产系统可以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增减生产规模,能够满足当前中小批量和多品种以及快速交付的生产需求,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在企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并且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安全稳定,装配灵活,是迎合当前动态市场需求的重要举措。在柔性自动化生产系统中,生产制造所需设备基本上是数控机床,完成产品的制造需要多台数控机床协调配合完成,如何快速精准的收集和整理这些设备工作中产生的信息,并迅速对这些有用信息进行集成处理,从而实现对柔性自动化生产线的集中控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对柔性自动化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安川MH5F工业机器人、铣床和PLC等构建了一条能够完成零件搬运、铣削加工和打磨的柔性自动化零件加工生产线,并能够对所加工的铣削件自动检测,对合格品和不合格品进行分类,阐述了构建一条完整的柔性自动化生产线的具体过程,论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如下:1.在详细分析国内外柔性自动生产线和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根据现有的机器人和铣床以及PLC等设备,设计柔性自动化生产线的总体方案。2.对安川机器人的关节运动进行规划仿真,在使用标准D-H参数法对机器人建模的基础上使用MATLAB软件对机器人运动轨迹进行规划仿真。3.使用PLC作为整个柔性自动化系统的中心控制工具,利用WinCC组态软件作为上位机的组态软件,研究组态软件中数据的归档以及存储,使用PROFIBUS DP网络在上位机和PLC之间进行通讯和对整个柔性自动化生产系统组网连接,由上位机统一分配控制各工作单元的工作,最后使用STEP 7硬件组态与PLC通过WinCC组态软件实时监测动态工作画面和对整个柔性自动化生产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
高鹏[9](2016)在《DeltaV自动控制系统在多晶硅工厂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近年来,微电子芯片制造及太阳能发电行业在我国迅猛发展,它们的上游原材料——多晶硅的消耗量也呈现逐年快速递增趋势。随着下游行业对多晶硅的产量和纯度要求越来越高,对多晶硅生产关系紧密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要求也愈来愈高。集散控制系统(DCS)是目前精细化工行业在控制系统中的主流产品,它的广泛应用使得工艺人员能够更加准确的掌控产品的成产过程。针对多晶硅生产行业特点,本论文主要研究了艾默生公司开发的DeltaV集散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完成对针对多晶硅生产工厂的控制系统的设计和组态。论文首先介绍了工程项目背景,多晶硅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工业硅粉的准备、三氯氢硅制备及精馏提纯,多晶硅的还原工艺,同时对生产过程用到的中大型成套设备进行了介绍。结合多晶硅制造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控制系统的控制目标要求。其次,从控制系统的实际硬件组态方式开始,介绍DeltaV DCS系统功能特点,包括通讯卡件的物理参数、系统画面的开发过程、软件逻辑的组态流程以及远程通讯功能等等。其中详细介绍了几种典型控制回路的控制原理及开发过程,以及顺序控制的开发思想与编写过程。再次,控制系统开发完成以后,对项目的所有功能进行了调试,包括人机界面,软硬件系统测试与修改。最终,试生产过程中系统控制的功能达到了预期效果,完全满足工艺操作人员对自控系统功能的使用需求。
胡小东[10](2014)在《油田转油联合站监控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在工业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提高开发效率,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我国油气生产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油田生产的各个作业环节都进行了油田自动化系统的改造。联合站是油田集输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完成油田来油的油气水三相分离、净化及加热,最后外输。联合站自动化要求能够实现整个联合站工艺过程重要参数的采集、控制、监视,以保证生产系统稳定可靠的运行。本课题以新疆油田公司石西联合站自动化监控系统为研究对象,设计一个将集散控制系统、工业以太网和现场总线技术相结合的自动控制系统,实现联合站注水、加药、油气水分离、天然气脱水、加压等工艺流程的远程自动化监控。系统通过现场仪表进行数据采集,利用模拟量、数字量信号或现场总线将采集到的信号传送至现场控制站;现场控制站、操作员站、数据服务器及工程师站通过工业以太网相连接,从而实现各站和服务器的数据交换;利用工程师站上安装运行的相应组态程序,对整个联合站的生产进行组态;通过操作员站运行实时监控程序,对整个系统进行监视和控制。设计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硬件设计包括现场控制柜组件、检测仪表和执行机构以及控制网络的选型、安装和调试。软件设计包括设备、数据库、服务器算法、控制器算法、监控图形画面等软件组态,并将工程文件下装到现场控制站、数据站和操作员站。通过软件和硬件调试确保系统正常的进行试车和投运。本设计采用和利时仿真软件模拟现场控制站来进行软件初步调试,大大的缩短了系统开发的周期和成本。在算法上采用选择性PID控制,保证了生产的稳定性和高效性。系统投产后工作稳定、可靠、故障率低,证明了设计的合理有效。
二、世纪之交的自动化仪表──检测仪表与执行器的技术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纪之交的自动化仪表──检测仪表与执行器的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精选教学内容 |
2 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进 |
2.1 应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
2.2 应用讨论式教学,提高学生积极性 |
2.3 应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2.4 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
3 实践环节的实施 |
4 建立以能力考核为本的考核方式,科学评价学生 |
5 结语 |
(2)基于S7-300 PLC的油库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油库计算机监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油库项目介绍 |
2.1.1 油库简介 |
2.1.2 工艺流程原理 |
2.2 油库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
2.2.1 油库监控系统建设需求分析 |
2.2.2 监控系统变量分析与统计 |
2.3 油库监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3.1 油库监控系统设计依据 |
2.3.2 油库监控系统总体架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油库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3.1 油库监控系统硬件架构 |
3.2 监控系统硬件选型 |
3.2.1 上位监控计算机选型 |
3.2.2 PLC选型 |
3.2.3 传感器选型 |
3.2.4 触摸屏选型 |
3.3 控制系统硬件接线设计 |
3.4 监控系统控制柜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油库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
4.1 油库供油系统控制策略分析 |
4.2 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设计 |
4.2.1 PID控制器设计 |
4.2.2 BP神经网络设计 |
4.2.3 BP神经网络PID控制系统结构 |
4.3 系统仿真 |
4.3.1 流量控制系统建模 |
4.3.2 控制系统仿真及结果分析 |
4.3.3 MATLAB与组态王通讯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油库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5.1 上位监控计算机软件设计 |
5.1.1 组态软件配置 |
5.1.2 登陆界面设计 |
5.1.3 主画面设计 |
5.1.4 实时参数画面设计 |
5.1.5 实时曲线画面设计 |
5.1.6 实时报警画面设计 |
5.1.7 实时报表画面设计 |
5.2 PLC程序设计 |
5.2.1 硬件组态与通讯设置 |
5.2.2 PLC主程序设计 |
5.2.3 PLC子程序设计 |
5.3 触摸屏程序设计 |
5.4 控制系统调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3)糖厂压榨车间3000t/d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糖厂蔗糖压榨的工艺流程 |
2.1 甘蔗的压榨提汁 |
2.1.1 蔗糖的压榨 |
2.1.2 蔗糖压榨汁的渗浸 |
2.2 甘蔗的渗出提汁 |
2.2.1 蔗糖渗出提汁的基本原理 |
2.2.2 蔗糖渗出提汁的渗出方法 |
2.3 蔗糖渗出提汁后的蔗汁清净 |
2.3.1 蔗汁的基本成分及性质 |
2.3.2 蔗汁的清净方法及原理 |
2.4 压榨机组生产能力的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糖厂压榨的检测及传感器选型 |
3.1 压榨车间常用的传感器及检测仪表 |
3.2 输送带进榨控制系统的检测 |
3.2.1 核子称 |
3.2.2 甘蔗的水分检测 |
3.2.3 传送带速度的检测 |
3.2.4 传送带机械结构温度的检测 |
3.3 入榨控制系统的检测 |
3.3.1 常见的料位检测方式 |
3.3.2 接触式与非接触式料位传感器对比 |
3.3.3 单法兰液位变送器 |
3.4 超声波流量计 |
3.5 本章小节 |
第4章 压榨车间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设计 |
4.1 引言 |
4.2 均衡入榨控制系统 |
4.2.1 入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
4.2.2 系统的计量标定及控制效果 |
4.3 榨机高位槽料位控制系统 |
4.3.1 压榨机系统的控制策略 |
4.3.2 槽料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
4.4 渗透水控制系统 |
4.4.1 渗透水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
4.4.2 渗透水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策略 |
4.4.3 系统自动控制的设计 |
4.5 压出汁与混合汁的匀速控制系统 |
4.5.1 压出汁与混合汁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
4.5.2 系统控制策略 |
4.5.3 系统自动控制设计 |
4.6 联锁保护自动控制系统 |
4.6.1 机械联锁保护 |
4.6.2 制糖车间压榨联锁的设计 |
4.6.3 联锁系统的控制框图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糖厂车间的无线网络通信系统与调度系统 |
5.1 引言 |
5.2 糖厂通信网络的总体结构设计 |
5.3 糖厂 Wi-Fi 核心网络的建设 |
5.3.1 建设原则 |
5.3.2 总体组网架构 |
5.3.3 Wi-Fi核心网VLAN规划 |
5.4 生产调度指挥系统的构建 |
5.4.1 生产调度概论 |
5.4.2 视频监控子系统的建设 |
5.4.3 语音对讲子系统的建设 |
5.4.4 工业数据通信子网的建设 |
5.4.5 生产调度指挥系统软件的设计和开发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垃圾焚烧发电厂DC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 |
1.1.2 .国内外垃圾处理的现状 |
1.2 .垃圾焚烧发电的意义和工艺流程 |
1.2.1 .垃圾焚烧发电的意义 |
1.2.2 .垃圾焚烧发电的工艺流程 |
1.3 .垃圾焚烧发电的控制技术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 |
第二章 垃圾焚烧发电厂DCS系统总体设计 |
2.1 .垃圾焚烧发电DCS系统的控制方式 |
2.2 .垃圾焚烧发电DCS系统控制网络 |
2.3 .垃圾焚烧发电DCS控制的组成 |
2.4 .垃圾焚烧发电厂DCS系统的控制规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垃圾焚烧发电DCS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 |
3.1 .DCS控制系统工程设计的内容 |
3.2 .过程检测及控制流程图的设计 |
3.2.1 .测控流程图的仪表功能标志与仪表回路号 |
3.2.2 .测控流程图的图形符号 |
3.3 .设备表选型 |
3.4 .IO清册统计 |
3.5 .DCS控制功能的设计 |
3.5.1 .数据采集系统(DAS) |
3.5.2 .模拟量控制系统(MCS) |
3.5.3 .顺序控制系统(SCS) |
3.5.4 .热工保护系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垃圾焚烧发电DCS硬件系统设计 |
4.1 .DCS硬件系统组成 |
4.2 .DCS硬件技术要求 |
4.3 .DCS硬件选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垃圾焚烧发电DCS软件组态设计 |
5.1 .DCS软件设计工具简介 |
5.2 .DCS软件组态流程 |
5.3 .DCS软件组态实现 |
5.3.1 .DCS控制策略组态实现 |
5.3.2 .DCS人机界面组态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垃圾焚烧发电厂DCS系统调试及运行 |
6.1 .单体回路调试 |
6.2 .冷态调试 |
6.3 .热态调试 |
6.4 .运行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管内壁类金刚石薄膜制备工艺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过程控制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管内壁类金刚石薄膜制备工艺控制系统设计 |
2.1 管内壁类金刚石薄膜制备工艺控制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2.1.1 管内壁类金刚石薄膜制备生产工艺流程与控制方案 |
2.1.2 管内壁类金刚石薄膜制备工艺控制系统综合方案设计 |
2.2 仪表控制与PID控制 |
2.2.1 仪表控制 |
2.2.2 PID控制 |
2.3 气流量的控制 |
2.3.1 流量仪表存在问题 |
2.3.2 双闭环比值控制算法 |
2.4 压强的控制 |
2.4.1 压力仪表存在问题 |
2.4.2 前馈控制算法 |
2.5 电源参数的控制 |
2.5.1 影响电源参数的因素 |
2.5.2 串级控制算法 |
2.6 本章小结 |
3 控制算法设计与仿真 |
3.1 双闭环比值控制系统 |
3.1.1 双闭环比值控制算法设计 |
3.1.2 双闭环比值控制系统建模 |
3.1.3 双闭环比值控制系统仿真 |
3.2 前馈控制系统 |
3.2.1 前馈控制算法设计 |
3.2.2 前馈控制系统仿真 |
3.3 串级控制系统 |
3.3.1 串级控制算法设计 |
3.3.2 串级控制系统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HC-PECVD的管内壁类金刚石薄膜制备 |
4.1 电源频率对薄膜性能的影响 |
4.1.1 实验准备 |
4.1.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1.3 实验结论 |
4.2 电源脉宽对薄膜性能的影响 |
4.2.1 实验准备 |
4.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2.3 实验结论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柴油加氢装置质量升级改造的自控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柴油加氢精制技术 |
1.3 DCS控制系统的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选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柴油质量升级改造后装置整体工艺流程介绍 |
2.1 反应部分工艺流程介绍 |
2.2 分馏部分工艺流程介绍 |
2.3 公用工程部分工艺流程介绍 |
2.4 装置改造前后工艺方案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3 改进的控制及安全联锁方案设计 |
3.1 主要控制方案改进设计 |
3.1.1 改进后滤后原料油缓冲罐的液位控制 |
3.1.2 滤后原料油缓冲罐的压力控制 |
3.1.3 高压反应进料油泵进/出流量控制 |
3.1.4 高压换热系统控制 |
3.1.5 反应系统温度控制 |
3.1.6 反应系统压力控制 |
3.1.7 高压分离器液位控制 |
3.2 主要安全联锁设计 |
3.2.1 装置事故紧急泄压联锁系统 |
3.2.2 热高压分离器液位低低联锁 |
3.2.3 循环氢入口分液罐液位高高联锁 |
3.2.4 反应进料加热炉联锁 |
3.2.5 压缩机、高压机泵等成套机组自身安全联锁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柴油加氢装置现场监测仪表改进方案 |
4.1 仪表选型总体原则 |
4.2 反应器温度监测改进方案 |
4.3 热高压分离器液位监测及控制改进方案 |
4.3.1 热高压分离器液位监测 |
4.3.2 热高压分离器液位控制 |
4.4 反应进料泵出口流量监测改进方案 |
4.5 高压紧急联锁切断阀选型改进方案 |
4.6 本章小结 |
5 柴油加氢质量升级改造装置DCS系统设计 |
5.1 DCS系统设计原则 |
5.1.1 总体设计原则 |
5.1.2 本装置DCS系统设计原则 |
5.2 装置DCS系统改造I/O点汇总 |
5.3 CENTUM VP DCS控制系统 |
5.3.1 CENTUM VP系统结构 |
5.3.2 CENTUM VP系统功能 |
5.3.3 现场控制站FCS |
5.4 DCS系统硬件设计 |
5.4.1 总体设计方案 |
5.4.2 DCS硬件配置 |
5.5 DCS系统可靠性、可用性 |
5.5.1 DCS系统可靠性 |
5.5.2 DCS系统可用性 |
5.6 DCS系统自控方案设计 |
5.6.1 根据工况选择控制回路 |
5.6.2 根据工况选择串级控制回路 |
5.6.3 分程控制回路 |
5.6.4 串级控制回路 |
5.6.5 温压补偿控制回路 |
5.6.6 压力补偿控制回路 |
5.6.7 产品分馏塔入口温度分程控制回路 |
5.6.8 冷高压分离器液位选择控制回路 |
5.7 DCS系统配置 |
5.8 DCS系统投运 |
5.8.1 DCS系统组态 |
5.8.2 DCS控制方案组态 |
5.8.3 DCS流程图画面组态 |
5.8.4 DCS投运实时画面显示 |
5.8.5 DCS投运历史趋势曲线画面 |
5.8.6 DCS投运报警界面 |
5.8.7 DCS投运操作数据记录显示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基于DCS的生物发酵工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生物发酵关键技术 |
2.1 发酵工艺关键技术描述 |
2.2 发酵重要控制参数 |
2.2.1 温度影响及控制难点 |
2.2.2 pH值影响及控制难点 |
2.2.3 溶氧影响及控制难点 |
2.2.4 泡沫影响及控制难点 |
2.2.5 基质影响控制难点 |
2.3 发酵消毒控制难点 |
第三章 基于DCS的控制系统设计 |
3.1 发酵基本控制参数 |
3.1.1 发酵罐温度控制 |
3.1.2 发酵罐pH控制 |
3.1.3 发酵罐溶解氧控制 |
3.1.4 发酵罐泡沫控制 |
3.1.5 发酵罐基质及补料控制 |
3.2 发酵消毒控制 |
3.2.1 发酵罐空消顺控 |
3.2.2 流加糖消毒顺控 |
3.2.3 消泡剂消毒顺控 |
3.2.4 物料连消顺控 |
第四章 发酵罐DCS系统控制实现及验证 |
4.1 总体设计 |
4.2 系统设计 |
4.2.1 系统选型 |
4.2.2 控制器 |
4.2.3 现场仪表及执行器 |
4.2.4 系统软件及组态 |
4.2.5 硬件及底层组态 |
4.2.6 人机界面组态 |
4.3 工艺控制功能实现 |
4.3.1 复杂温度控制 |
4.3.2 自动空消 |
4.3.3 流加糖消毒 |
4.3.4 消泡剂消毒 |
4.3.5 物料连续消毒 |
4.4 系统效果验证 |
4.5 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在发酵工艺中的作用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基于工业机器人的柔性铣削加工生产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1.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1.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工业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工业机器人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工业机器人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柔性自动化生产线概述 |
2.1 柔性自动化生产线的物流系统 |
2.1.1 物流系统的功能 |
2.2 柔性自动化生产线中的执行系统 |
2.2.1 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对设备的要求 |
2.2.2 执行系统中的常用设备 |
2.3 柔性自动化生产线中的控制系统 |
2.3.1 控制系统的控制技术 |
2.3.2 面向柔性自动化控制的数控技术 |
2.3.3 控制系统中的监控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柔性自动化生产线整体设计规划 |
3.1 柔性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目标 |
3.2 柔性自动化生产线的工艺流程 |
3.3 柔性自动化生产线的整体设计 |
3.4 系统硬件设计 |
3.4.1 柔性自动化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
3.4.2 柔性自动化系统电气部分设计 |
3.4.3 柔性系统气动回路的设计 |
3.5 工业机器人路径规划设计 |
3.5.1 机器人建模 |
3.5.2 机器人正运动学分析 |
3.5.3 机器人逆运动学分析 |
3.5.4 机器人轨迹规划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柔性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系统的设计 |
4.1 连线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4.1.1 PROFIBUS—DP现场总线概述 |
4.1.2 现场总线的优点 |
4.1.3 基于PROFIBUS-DP的控制系统结构 |
4.2 机器人程序设计 |
4.3 PLC程序设计 |
4.4 基于Win CC的监控与组网设计 |
4.4.1 WinCC简介 |
4.4.2 柔性自动化生产线监控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 |
4.4.3 触摸屏调试 |
4.5 整机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9)DeltaV自动控制系统在多晶硅工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意义与工程项目背景 |
1.2 集散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小结 |
2 多晶硅的生产过程及控制要求 |
2.1 多晶硅生产工艺流程 |
2.2 主要单体设备 |
2.3 多晶硅生产控制系统的总体需求 |
2.4 小结 |
3 DELTAV DCS系统设计 |
3.1 DELTAV DCS系统概述 |
3.2 DELTAV DCS系统硬件构成 |
3.2.1 DeltaV DCS系统网络结构 |
3.2.2 DeltaV卡件功能 |
3.2.3 FF总线标准 |
3.2.4 FF总线仪表的组态 |
3.3 仪表的选型 |
3.4 PI系统 |
3.5 DELTAV系统冗余功能 |
3.6 小结 |
4 多晶硅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多晶硅控制系统的主要内容 |
4.2 DELTAV人机界面HMI组态 |
4.3 基本控制回路的研究与组态实现 |
4.3.1 PID技术的基本原理 |
4.3.2 复杂控制系统的应用 |
4.4 顺序控制SFC |
4.4.1 硅粉的风送系统流程 |
4.4.2 顺控PLM模块的组态 |
4.4.3 顺控EQM模块的组态 |
4.5 小结 |
5 DCS的系统调试 |
5.1 进行FAT的前提条件 |
5.1.1 硬件FAT的前提条件 |
5.1.2 软件FAT的前提条件 |
5.2 系统FAT步骤 |
5.2.1 系统硬件FAT |
5.2.2 控制系统工厂测试FAT |
5.2.3 控制系统现场测试SAT |
5.3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油田转油联合站监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其研究意义 |
1.2 转油联合站监控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1 DCS控制系统 |
1.2.2 转油联合站工艺 |
1.2.3 转油联合站自动化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转油联合站监控系统结构 |
2.1 监控系统硬件构成 |
2.2 软件体系结构 |
3 联合站监控系统的硬件系统构建 |
3.1 硬件系统需求分析及设备选型 |
3.1.1 联合站工艺流程及监控内容分析 |
3.1.2 控制站硬件选型 |
3.1.3 检测仪表与执行机构选型 |
3.2 联合站监控系统的组建 |
3.2.1 控制机柜的组装 |
3.2.2 信号检测系统的实现 |
3.2.3 控制网络的构建 |
4 联合站软件组态的设计及实现 |
4.1 基础组态 |
4.1.1 前期准备工作 |
4.1.2 新建工程 |
4.1.3 域组号组态 |
4.1.4 设备组态 |
4.2 数据库组态 |
4.2.1 手工录入数据 |
4.2.2 批量导入数据 |
4.3 服务器算法组态 |
4.3.1 新建服务器负荷组态 |
4.3.2 设置服务器算法属性 |
4.3.3 服务器算法编译 |
4.4 控制器算法组态 |
4.4.1 控制算法库 |
4.4.2 程序组织单元 |
4.4.3 控制系统算法及实现 |
4.4.4 源程序下装 |
4.5 图形组态 |
4.6 工程文件载入 |
4.6.1 程序编译 |
4.6.2 程序下装 |
5 联合站监控系统的调试及运行 |
5.1 系统的调试 |
5.1.1 软件仿真调试 |
5.1.2 仪表单体校验 |
5.1.3 控制室内部设备调试 |
5.1.4 DCS联校 |
5.2 系统运行效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世纪之交的自动化仪表──检测仪表与执行器的技术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教学改革研究[J]. 王荣芳,韦星明,章表明,何思莲,秦荣欢. 广东化工, 2022(06)
- [2]基于S7-300 PLC的油库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D]. 乔艳丽.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糖厂压榨车间3000t/d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陈春华. 广西大学, 2020(07)
- [4]垃圾焚烧发电厂DC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罗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5]管内壁类金刚石薄膜制备工艺控制系统研究[D]. 张明蓝.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6]柴油加氢装置质量升级改造的自控设计[D]. 乔雪薇.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20(04)
- [7]基于DCS的生物发酵工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亚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8]基于工业机器人的柔性铣削加工生产线研究[D]. 张岚.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7)
- [9]DeltaV自动控制系统在多晶硅工厂中的应用[D]. 高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1)
- [10]油田转油联合站监控系统的研究[D]. 胡小东.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