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未来时间知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未来时间知觉,情绪调节,老年抑郁
未来时间知觉论文文献综述
骆贵[1](2018)在《未来时间知觉和情绪调节对老年抑郁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社会情绪选择理论(SST)是解释老化心理的动机毕生发展理论,以未来时间知觉为出发点,认为对未来时间的认知评估会影响老年人的社会目标,社会目标进而会影响老年群体的情绪状态和社会行为。本研究立足于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目的是为了测量中国老年人的抑郁水平,探究未来时间知觉、情绪调节和老年抑郁之间的内在关系。采用未来时间知觉问卷(FTP)、情绪调节问卷(ERQ)和老年抑郁量表(GDS)为测量工具,以235名老年被试作为研究对象,依次分析未来时间知觉、情绪调节和老年抑郁情绪的现状特点。研究结果如下:(1)老年人的未来时间知觉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患身心疾病老年人的未来时间知觉显着低于无身心疾病的老年人。(2)老年人群体倾向采用认知重评策略。认知重评在性别、有无养老金、是否患身心疾病、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月收入变量上差异显着;表达抑制在受教育程度变量上差异显着。(3)老年抑郁情绪检出率为51.6%。其中轻度抑郁占总比42.6%;中重度抑郁占比8.1%。有养老金、无身心疾病和高家庭月收入是老年抑郁的保护性因素。(4)老年抑郁与未来时间知觉、认知重评和情绪调节显着负相关;未来时间知觉与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和情绪调节显着正相关。(5)认知重评在未来时间知觉和老年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8-05-01)
叶凌青[2](2014)在《未来时间知觉与积极效应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老化是老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学者对老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活动方面,提出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如工作记忆和知觉速度等方面,出现下降的趋势。认知功能的衰退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但在情绪方面,并没有表现出减弱的趋势,而表现出较高的情绪、情感体验和幸福感。近些年来,研究者将这一认知功能下降,情感体验上升的现象称为“老化悖论”,并且将老年人出现较高的情绪、情感体验的现象称为“积极效应”在许多发现老年人“积极效应”的研究中,大都是将年轻人与老年人进行对比,得出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倾向于关注、回忆、再认更多的积极信息。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个体对未来时间的知觉上存在差异(Carstensen,Isaacowitz,&Charles,1999;LOckenhoff&Carstensen,2004), Carstensen及其同事(1999)提出个体对未来时间的知觉会影响其社会目标的选择和情绪调节等过程,当人们知觉到未来时间很充足时,更倾向于关注未来导向的目标,例如对知识的追寻,学习适应社会的获得性行为,而当个体知觉到未来时间有限时,会更倾向于情绪控制目标,回避消极信息,趋向积极信息。故而老年人出现积极效应是因为老年人对未来时间的知觉短,进而选择了情感控制的目标,表现出回避消极情绪状态,趋向积极情绪状态。可以看出未来时间知觉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对情绪的选择和体验,而老年人对积极体验的寻求与关注,能提高老年人对信息的记忆,这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因基本认知能力下降所带来的不便和影响。因此如何改变老年人对未来时间的知觉,对于老年人适应老年生活,促进积极和成功老龄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目前的实证研究中,研究者只探讨了未来时问知觉与积极效应的某些领域,如同伴目标、积极情感等的关系,缺乏将未来时间知觉与大量实证研究领域(如:注意、记忆等)体现出的积极效应进行探讨,不能充分的说明未来时间知觉与积极效应的关系。并且大多数研究者用年龄来替代未来时间知觉,考察年龄与积极效应之间的关系,这一方法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最后,以往有关改变未来时间知觉的研究方法,是通过让被试想象即将离家出国来体现未来时间知觉有限,这与老年人告知到的时日不多这种未来时间知觉的有限存在本质的区别。从实证的角度直接对未来时间知觉与积极效应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同时探讨年龄与未来时间知觉的关系,对老年个体加强情绪调节,促进其成功老龄化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未来时间知觉与积极效应的关系,并探讨年龄和未来时间知觉的关系。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的方法,随机选取50个年轻人和50个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HeleneH.Fung(2001)翻译的未来时间知觉量表测量个体的未来时间知觉,使用注意和记忆领域经典的研究范式——点探测范式和再认任务,来测量个体的积极效应,并通过想象设置(即让年轻人想象自己70岁的情况;老年人想象自己20岁的情况),从而改变个体的未来时间知觉,再运用未来时间知觉量表测量想象状态下个体的未来时间知觉,使用相同的范式,来测量想象状态下个体的积极效应。通过对不同状态下年龄、未来时间知觉和积极效应的差异分析,对不同状态下未来时间知觉与积极效应的相关和回归分析,以及对未来时间知觉和年龄的相关分析,结果发现:(1)现在状态下,未来时间知觉在积极效应(点探测偏向)中没有表现出显着性差异;未来时间知觉在积极效应(再认偏向)中表现出显着性差异,未来时间知觉与再认偏向交互作用显着,未来时间知觉与再认悲伤偏向呈显着正相关,且回归分析发现,未来时间知觉对再认悲伤偏向有显着的预测作用;(2)想象状态下,未来时间知觉在积极效应(点探测偏向、再认偏向)中没有表现出显着差异;(3)总体上,未来时间知觉在积极效应(点探测偏向)中没有表现出显着性差异;未来时间知觉在积极效应(再认偏向)中表现出显着性差异,未来时间知觉与再认偏向交互作用显着;(4)未来时间知觉与年轻人呈弱的正相关,在现在状态、想象状态和总体上,年龄与积极效应(点探测偏向、再认偏向)的交互作用均不显着。(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4-04-29)
马鑫,甘怡群[3](2013)在《预先能力、时间知觉对高中生未来学业事件感知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旨在检测个体预先能力、时间感知是否对其未来学业事件的感知有所影响。方法:实验被试群体为重庆某高中学生,采用被试在预先能力量表上的得分,取其中位数作为分界点,确定高/低预先分组各21名。最终确立了42名学生参加了行为实验。实验中会给被试呈现一些与未来学业相关的情景,并要求被试对于情景所引起的应激量和主观时间距离进行评估。实验记录了被试对于未来应激事件的主观时间距离和事件所带来的应激影响。结果:结果显示高分组被试对于未来学业事件距离现在的时间距离感知得更近(P<0.05)。而低分组被试在未来学业事件发生的较近时间范围内,其报告出的应激感更高(P<0.05)。结论:实验证实了之前的假设,个体预先能力、时间感知影响了其对未来学业事件的感知。(本文来源于《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3-11-01)
张方[4](2013)在《数字结合背景对未来时间知觉及潜在消费偏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时间、数量和空间的表征是个体认知加工的基本内容,且时间和数量加工之间存在密切联系。Walsh(2003)的ATOM指出,时间、数量、空间有共同的度量体系,所有的信息(可数和不可数)都可被表征为心理数量,在个体的认知系统中时间、数量、空间之间可能会存在相互影响。时间知觉可以分为:经历时间知觉和未来时间知觉。在经历时间知觉的研究中表明,数字量的大小会对经历时间知觉产生影响,大数量呈现时个体倾向于高估时间,小数量呈现时个体倾向于低估时间。当数字结合背景时,其对经历时间知觉的影响也是如此。关于未来时间知觉的研究甚少,只有部分研究表明,当数字结合背景时其对未来时间知觉会产生影响,但没有说明具体的影响结果。未来时间知觉又分为延迟时间知觉和提前时间知觉。以往研究表明个体对未来时间的知觉在消费选择中起着关键作用,在对未来延迟等待的消费选择中,人们都愿意及时消费。同时研究发现存在延迟兑现和提前兑现时间贴现不对称现象。本研究从数字结合背景对经历时间知觉的影响出发,以ATOM为理论背景,把数字结合背景与未来时间知觉及潜在消费偏好联系起来,来探讨数字结合背景对未来延迟时间知觉和提前时间知觉及潜在消费偏好的影响。本研究共有叁个实验,均采用对未来时间的复制法,均为被试内设计。实验一分为叁种条件:首先回答问题:“假如你现在中奖了,领奖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立即领取500元,而另一种需要等待“3个月”或“13周”或“91天”,那么你觉得到时候至少领取多少现金才值得?”,接着屏幕中央会呈现“3个月”或“13周”或“91天”,分别让被试想象“从今天开始到X后的这段时间有多长”,然后进行复制,结果表明较小数字结合背景表示时间时,被试对未来延迟时间的时间贴现率显着小于呈现大数字结合背景时的时间贴现率,被试对未来延迟时间的估计显着短于呈现大数字结合背景时的估计值。实验二也分为叁个条件:首先回答问题:“假如你现在中奖了,领奖方式有两种,一种是X后领取1000元,而另一种是立即领取,那么你觉得立即领取多少现金与X后领取1000元等效?”,接着屏幕中央会呈现“3个月”、“13周”、“91天”,分别让被试想象“从X后的今天到今天的这段时间有多长”,然后进行复制,结果表明较小数字结合背景表示时间时,被试对未来提前时间的时间贴现率显着大于呈现大数字结合背景时的时间贴现率,被试对未来提前时间的估计显着短于呈现大数字结合背景时的估计值。实验叁也分为叁个条件:首先回答问题:“假如你现在中奖了,领奖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半年后领取现金3000元,而另一种是提前X领取,那么你觉得提前X领取多少现金与半年后领取现金3000元等效?”,接着屏幕中央会呈现“3个月”、“13周”、“91天”,分别让被试想象“从半年后的一天开始向前倒推X的这段时间有多长”,然后进行复制,结果表明较小数字结合背景表示时间时,被试对未来相对提前时间的时间贴现率显着大于呈现大数字结合背景时的时间贴现率,被试对未来相对提前时间的估计显着短于呈现大数字结合背景时的估计值。经过叁个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数字结合背景对未来时间知觉有影响,且数字越大,个体对未来时间知觉越长,且与未来时间的方向无关。未来时间知觉的加工机制可能与经历时间知觉的加工机制存在部分相同,也有可能存在“时间数字线”。(2)数字结合背景对未来时间知觉产生影响,进一步影响个体的潜在消费偏好,且无论在未来延迟时间情境中还是未来提前及相对提前时间的情境中,被试都愿意选择及时消费。(3)个体对未来时间的知觉存在不对称现象,在未来延迟时间情境中个体对其的知觉大于在未来提前及相对提前时间的情境,对未来延迟时间进行加工和未来提前时间进行加工时可能会有不同的机制,也就说方向是未来时间加工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个体对未来时间的知觉的不对称也极有可能是未来延迟兑现和提前兑现时间贴现不对称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3-03-05)
何小璐,甘怡群[5](2011)在《中国人的人际取向和未来时间知觉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不同人际关系启动下人际取向和时间知觉的关系,以便理解中国人的未来时间知觉机制。方法: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到135个大学生样本,运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处理数据。111名被试参加了研究二,在作答人际取向量表后被随机分到人际参与或排斥启动组参与Cyberball实验,随后作答操作检验问卷,最后完成延迟折扣任务。结果:(1)人际取向量表测量模型拟合较好,适用所选样本;(2)人际取向(高、低)和人际启动(参与、排斥)交互作用显着(F=7.865,P<0.01);和参与情境相比,低人际取向组在排斥情境中K值较高,而高人际取向组的K值较小;在人际排斥中,低人际取向组的K值大于高人际取向组;而在人际参与中,前者K值小于后者。结论:人际关系取向由和谐性、人情、节约--奢侈、传统--现代化和人际触觉组成,为研究中国人的未来时间知觉机制提供新视角;与低人际取向者相比,高人际取向者在人际排斥情境下时间前瞻性好、冲动性低,而在参与情境下前瞻性差、冲动性高。(本文来源于《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0-21)
韩冰[6](2009)在《社会情绪选择理论:未来时间知觉、年龄和社会目标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情绪选择理论(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简称为SST)是毕生发展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较新的理论。从本质上讲,社会情绪选择理论可以算一个动机理论。与过去许多动机理论的着眼点不同,它更多地关注影响社会目标选择的因素,探求其与社会目标之间的关系,以此来解释个体的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准确的预测。该理论试图在时间知觉和社会目标上,找寻到某种合理的关系。它认为,在认知层面上对时间所作的判断(cognitive appraisal of time)能帮助人们在长期与短期目标之间找到平衡。当人们觉得时间非常宽裕时,他们更多地关注未来导向的目标(future-oriented goals),倾向于选择与知识追寻相关的目标(knowledge-related goals);而当人们认为时间非常有限时,他们则会更多地关注现时导向的目标(present-oriented goals),包括注重当下的感受、追寻生命的真谛、体验情感上的满足感。简言之,即,人们对时间的评估,直接影响社会目标选择。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认为,驱使人们行动的目标有两类:一类为知识追寻目标,一类为情感控制目标。所谓知识追寻目标,即是指以获得知识为目的的动机;而所谓情感控制目标,则是旨在控制纷繁的情绪状态。在日常生活中,二者时常处于相互竞争的状态。本研究在对社会情绪选择理论及其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测量了成年被试未来时间知觉的水平;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探索出社会目标选择的因子;并初步探讨了未来时间知觉、年龄与社会目标选择之间的关系。结论如下:(1)年龄与未来时间知觉呈显着负相关。(2)虽然社会目标被社会情绪理论定义为两大类,但仍然可以提取出诸多因子,细分出更多的差异与不同。(3)未来时间知觉与部分社会目标提取因子之间存在可预测的关系;即,在一定程度上,未来时间知觉可以解释社会目标的选择情况。(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未来时间知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老化是老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学者对老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活动方面,提出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如工作记忆和知觉速度等方面,出现下降的趋势。认知功能的衰退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但在情绪方面,并没有表现出减弱的趋势,而表现出较高的情绪、情感体验和幸福感。近些年来,研究者将这一认知功能下降,情感体验上升的现象称为“老化悖论”,并且将老年人出现较高的情绪、情感体验的现象称为“积极效应”在许多发现老年人“积极效应”的研究中,大都是将年轻人与老年人进行对比,得出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倾向于关注、回忆、再认更多的积极信息。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个体对未来时间的知觉上存在差异(Carstensen,Isaacowitz,&Charles,1999;LOckenhoff&Carstensen,2004), Carstensen及其同事(1999)提出个体对未来时间的知觉会影响其社会目标的选择和情绪调节等过程,当人们知觉到未来时间很充足时,更倾向于关注未来导向的目标,例如对知识的追寻,学习适应社会的获得性行为,而当个体知觉到未来时间有限时,会更倾向于情绪控制目标,回避消极信息,趋向积极信息。故而老年人出现积极效应是因为老年人对未来时间的知觉短,进而选择了情感控制的目标,表现出回避消极情绪状态,趋向积极情绪状态。可以看出未来时间知觉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对情绪的选择和体验,而老年人对积极体验的寻求与关注,能提高老年人对信息的记忆,这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因基本认知能力下降所带来的不便和影响。因此如何改变老年人对未来时间的知觉,对于老年人适应老年生活,促进积极和成功老龄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目前的实证研究中,研究者只探讨了未来时问知觉与积极效应的某些领域,如同伴目标、积极情感等的关系,缺乏将未来时间知觉与大量实证研究领域(如:注意、记忆等)体现出的积极效应进行探讨,不能充分的说明未来时间知觉与积极效应的关系。并且大多数研究者用年龄来替代未来时间知觉,考察年龄与积极效应之间的关系,这一方法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最后,以往有关改变未来时间知觉的研究方法,是通过让被试想象即将离家出国来体现未来时间知觉有限,这与老年人告知到的时日不多这种未来时间知觉的有限存在本质的区别。从实证的角度直接对未来时间知觉与积极效应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同时探讨年龄与未来时间知觉的关系,对老年个体加强情绪调节,促进其成功老龄化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未来时间知觉与积极效应的关系,并探讨年龄和未来时间知觉的关系。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的方法,随机选取50个年轻人和50个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HeleneH.Fung(2001)翻译的未来时间知觉量表测量个体的未来时间知觉,使用注意和记忆领域经典的研究范式——点探测范式和再认任务,来测量个体的积极效应,并通过想象设置(即让年轻人想象自己70岁的情况;老年人想象自己20岁的情况),从而改变个体的未来时间知觉,再运用未来时间知觉量表测量想象状态下个体的未来时间知觉,使用相同的范式,来测量想象状态下个体的积极效应。通过对不同状态下年龄、未来时间知觉和积极效应的差异分析,对不同状态下未来时间知觉与积极效应的相关和回归分析,以及对未来时间知觉和年龄的相关分析,结果发现:(1)现在状态下,未来时间知觉在积极效应(点探测偏向)中没有表现出显着性差异;未来时间知觉在积极效应(再认偏向)中表现出显着性差异,未来时间知觉与再认偏向交互作用显着,未来时间知觉与再认悲伤偏向呈显着正相关,且回归分析发现,未来时间知觉对再认悲伤偏向有显着的预测作用;(2)想象状态下,未来时间知觉在积极效应(点探测偏向、再认偏向)中没有表现出显着差异;(3)总体上,未来时间知觉在积极效应(点探测偏向)中没有表现出显着性差异;未来时间知觉在积极效应(再认偏向)中表现出显着性差异,未来时间知觉与再认偏向交互作用显着;(4)未来时间知觉与年轻人呈弱的正相关,在现在状态、想象状态和总体上,年龄与积极效应(点探测偏向、再认偏向)的交互作用均不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未来时间知觉论文参考文献
[1].骆贵.未来时间知觉和情绪调节对老年抑郁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8
[2].叶凌青.未来时间知觉与积极效应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马鑫,甘怡群.预先能力、时间知觉对高中生未来学业事件感知的影响[C].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
[4].张方.数字结合背景对未来时间知觉及潜在消费偏好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3
[5].何小璐,甘怡群.中国人的人际取向和未来时间知觉的关系[C].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
[6].韩冰.社会情绪选择理论:未来时间知觉、年龄和社会目标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