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轨加注论文-李佳超,梁国柱,王夕,陈士强,王楠

在轨加注论文-李佳超,梁国柱,王夕,陈士强,王楠

导读:本文包含了在轨加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氢氧推进剂,在轨加注,蒸发量控制,在轨测量

在轨加注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超,梁国柱,王夕,陈士强,王楠[1](2019)在《氢氧推进剂在轨加注若干关键问题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深空探测和大型空间站的建设,有必要对氢氧推进剂的在轨加注技术进行研究。通过文献调研和对比,重点分析氢氧推进剂在轨加注遇到的若干热力学和流体力学问题。首先介绍了可以用于氢氧贮箱蒸发量控制的被动热防护技术,目的是实现推进剂的长期在轨贮存。其次,对9种常用的常规推进剂在轨测量技术进行比较,得出适用于氢氧贮箱内剩余推进剂的测量方法。最后,针对在轨低温推进剂的气液分离问题,分析了正推法和表面张力贮箱在氢氧贮箱气液分离中的适用性。通过对氢氧推进剂在轨加注关键问题的调研和论证,为我国氢氧推进剂在空间环境下的长期在轨使用和再加注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宇航总体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田甜,刘海印[2](2019)在《美国航空航天局机器人在轨加注任务简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2018年6月20日报道,其机器人在轨加注任务(RRM)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完成了第叁阶段一系列关键试验,为后续在"国际空间站"演示验证、应用相关技术奠定了基础。广义上的在轨加注,是指通过直接传输或模块更换等方式的在轨操作,使目标航天器具有正常的推进系统功能。美国一直致力开发机器人在轨燃料加注技术与能力,该项技术成熟后,有望增强航天器在轨机动能力,延长其寿命,并为后续"重(本文来源于《中国航天》期刊2019年04期)

安俊虎,苟永杰,郑晓军[3](2019)在《基于近似模型的在轨加注站贮箱多目标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在轨加注站贮箱的结构稳定性并减小贮箱质量,提出了以推进剂装载质量为约束条件,贮箱质量、1阶固有频率、最大形变量为目标函数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通过参数化建模、模态分析、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4阶响应面近似模型及NSGA-Ⅱ算法对贮箱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表明:在满足推进剂装载质量的条件下,贮箱质量减少32.95%,1阶固有频率提高36.30%,最大形变量减少17.03%,说明所提出的优化设计方法能够精确并高效实现对贮箱多目标优化设计。(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期刊2019年01期)

秦利,闫莉莉,刘福才,梁波[4](2018)在《在轨加注任务中变质量特性下的空间操作臂状态扩展自适应镇定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模块更换方式在轨加注任务面向不同类型的多个待加注目标与推进剂模块,过程中涉及航天器对接与分离、推进剂模块拆卸与组装等多种操作,研发时需要考虑系统中质量特性变化复杂,以及地面验证中存在的全周期、遍历性的任务级微重力模拟试验难以实现的问题。首先,针对地面调试良好时在轨加注空间操作臂系统可能被掩盖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分析了一定参数范围下,任务执行过程中负载和基座质量特性变化对空间操作臂动力学特性和控制性能的影响。随后为实现对控制对象及环境改变的自适应性,基于惯性矩阵分解与重力载荷矩阵线性化,设计g的自适应律,并扩展系统状态变量,建立系统的Hamilton模型,进而基于能量函数整形与阻尼注入的无源性控制思想,设计预置镇定控制律,提出一种可对不同工况下的系统非线性实现自适应镇定的控制方案。最后,通过仿真研究验证了所提控制方案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航空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谭迎龙,乔兵,朱啸宇,靳永强,张庆展[5](2018)在《一种以燃耗为优化目标的航天器在轨加注作业调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基于空间燃料站的多目标航天器在轨加注任务,以GEO航天器为加注对象,对"多对多"模式的航天器在轨加注作业调度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以轨道转移燃耗为优化目标,考虑时间、燃料等约束条件,建立了在轨加注作业调度问题的数学模型。模型中,通过设计优化变量,结合多圈Lambert问题中速度增量与转移时间的关系,将航天器在轨加注作业调度问题转换成整数规划问题,在此基础上,采用遗传算法对其求解。然后以14颗GEO轨道航天器作为目标航天器进行数值仿真计算,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验证解的正确性以及算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算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基于空间燃料站的在轨加注调度问题。(本文来源于《载人航天》期刊2018年02期)

朱啸宇[6](2017)在《基于空间燃料站的圆轨道航天器在轨加注服务调度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不断成熟,航天器在轨服务技术已经成为航天器在轨故障修复、设备更新升级、延长在轨寿命以及太空军事对抗的重要手段,在轨燃料补给(以下简称在轨加注)作为在轨服务的重要形式之一,近年来已成为未来空间探测任务的研究热点,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在轨加注已经成为世界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技术,因而受到各航天大国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近年来高能耗、周期长的空间探测任务时,利用轨道转移飞行器与空间站,模拟地面运输系统,构建太空运输网,将极大的提高该类任务的经济效益。综合国内外对该领域的研究情况,基于空间燃料站在轨加注任务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与科学意义。本文总结了基于空间燃料站在轨加注模式下的近地空间任务、GEO航天器任务、地月轨道任务、小行星勘测任务以及深空探测任务等任务模式和运输网络构成。结合各国基于空间燃料站的任务构想,探讨了基于空间燃料站技术的在轨加注任务的可行性,将空间燃料站技术与“一对多”在轨加注技术这二者相结合,重点开展了以多个圆轨道航天器为在轨加注对象的基于空间燃料站的在轨加注任务调度及优化算法问题研究。首先,针对不同空间轨道的目标航天器与不同的空间探测活动,结合轨道机动与交会问题,给出较为合理的空间交会路径规划以及速度增量、转移时间等目标优化参数,将复杂系统简化为多目标优化问题和整数规划问题;然后,将空间燃料站技术与运输系统理论相结合,对基于燃料站的在轨服务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聚类分析的圆轨道航天器空间燃料站部署问题;之后,分析了任务的数学模型,基于传统在轨加注策略,以圆轨道航天器为例,梳理在轨加注任务中的变量和约束条件,分析了空间燃料站的部署策略,构建了圆轨道航天器在轨加注任务调度模型,并基于模拟退火、遗传、模拟植物生长等智能算法,研究了圆轨道航天器在轨加注任务调度算法,得到了优化的服务顺序和该顺序下的时间分配策略;最后,利用MATLAB/STK仿真软件对任务调度算法进行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算法能够解决加入空间燃料站对传统在轨加注任务调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7-03-01)

陈磊,李永,刘锦涛,李文,唐飞[7](2016)在《一种板式贮箱在轨加注过程流体分布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轨加注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推进剂的在轨管理与传输,其中推进剂的在轨管理是通过板式贮箱实现的.空间环境下板式贮箱内液体定位和重复补加技术是在轨加注的关键技术,决定了在轨加注任务的成败.为了确保板式贮箱对流体的在轨管理性能,需要开展大量的仿真与试验研究.以在轨加注技术中叶片式板式贮箱进行研究,采用VOF(volume of fluid)两相流动模型对微重力条件下板式贮箱内流体行为以及加注过程中推进剂的流动特性进行数值仿真,获得流体分布规律,验证板式贮箱良好的管理特性,为板式贮箱设计与在轨加注技术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期刊2016年05期)

王磊,厉彦忠,马原,谢福寿[8](2016)在《液体推进剂在轨加注技术与加注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梳理了推进剂空间加注的关键技术,介绍了不同流体空间加注的系统组成与加注程序,提出了我国开展相关研究的思路.研究表明:1气液相分离是实现推进剂空间加注的基础,常温推进剂可采用挠性隔膜或叶片式贮箱实现气液分离,而金属网状膜通道式液体获取装置(LAD)在低温流体空间分离领域效果最佳;2低温推进剂空间加注需要结合空间热防护技术、蒸发量控制技术等;3常温推进剂采用排气型空间加注,低温推进剂采用无排气加注,且可借助热力学排气系统实现大充灌率加注;4我国可按照先常温后低温的思路开展研究,并充分借鉴现有实验平台与研究成果的支持.(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王翔[9](2016)在《看在轨加注“难关”几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轨加注的概念最早提出于上世纪60年代,那个时候主要是指用推进剂直接传输补给。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人们逐渐拓展出了推进剂贮箱更换或者整个推进系统模块更换,以及新增加推进系统模块等方式。在轨加注技术的应用以俄罗斯(苏联)、美国为典型代表。最早的(本文来源于《中国航天报》期刊2016-07-02)

陈海鹏[10](2016)在《在轨加注:让航天器重焕新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轨加注是指在空间轨道上利用服务航天器对目标航天器进行推进剂补给的在轨操作,也就是为卫星、空间站等航天器进行气、液补给,其作用类似于“空中加油机”,这是空间在轨服务操作技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传统的航天器在发射入轨后,其携带的推进剂和各组(本文来源于《中国航天报》期刊2016-07-02)

在轨加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2018年6月20日报道,其机器人在轨加注任务(RRM)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完成了第叁阶段一系列关键试验,为后续在"国际空间站"演示验证、应用相关技术奠定了基础。广义上的在轨加注,是指通过直接传输或模块更换等方式的在轨操作,使目标航天器具有正常的推进系统功能。美国一直致力开发机器人在轨燃料加注技术与能力,该项技术成熟后,有望增强航天器在轨机动能力,延长其寿命,并为后续"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在轨加注论文参考文献

[1].李佳超,梁国柱,王夕,陈士强,王楠.氢氧推进剂在轨加注若干关键问题研究进展[J].宇航总体技术.2019

[2].田甜,刘海印.美国航空航天局机器人在轨加注任务简析[J].中国航天.2019

[3].安俊虎,苟永杰,郑晓军.基于近似模型的在轨加注站贮箱多目标优化设计[J].机械设计.2019

[4].秦利,闫莉莉,刘福才,梁波.在轨加注任务中变质量特性下的空间操作臂状态扩展自适应镇定控制[J].航空学报.2018

[5].谭迎龙,乔兵,朱啸宇,靳永强,张庆展.一种以燃耗为优化目标的航天器在轨加注作业调度[J].载人航天.2018

[6].朱啸宇.基于空间燃料站的圆轨道航天器在轨加注服务调度算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

[7].陈磊,李永,刘锦涛,李文,唐飞.一种板式贮箱在轨加注过程流体分布的数值模拟[J].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2016

[8].王磊,厉彦忠,马原,谢福寿.液体推进剂在轨加注技术与加注方案[J].航空动力学报.2016

[9].王翔.看在轨加注“难关”几重[N].中国航天报.2016

[10].陈海鹏.在轨加注:让航天器重焕新生[N].中国航天报.2016

标签:;  ;  ;  ;  

在轨加注论文-李佳超,梁国柱,王夕,陈士强,王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