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居住空间组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景中村,居住空间,自组织特征,触媒
居住空间组织论文文献综述
金桐羽[1](2019)在《景中村居住空间自组织特征与触媒更新策略——以武汉东头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背景下,景中村以其优美的乡土景观风貌和纯粹的乡村生活方式吸引着城市人群,但现存的城中村问题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武汉东湖风景区内的东头村为研究对象,抓住景村分割的重要矛盾点——景中村居住空间,以自组织理论为研究基础,将东头村的居住空间分为"村落居住空间"与"单元居住空间"的两级层次,分析各层次居住空间自组织营造的现状,总结出"自生长、自适应"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结合"选择触媒因子,塑造触媒链条——引导触媒网络,持续触媒效应"的触媒发生过程,提出"挖掘·活力原点"、"动态·适应性改造"、"激活·生长动力"与"约束·无序生长"的景中村居住空间更新策略。本论文是对"自下而上"规划路径的一次有益探索,对城中村整治、景中村风貌协调、提升人居环境和乡村振兴的实现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期刊2019-10-19)
朱文婷[2](2019)在《小型居住空间的理性空间组织和人文环境思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小型住宅的需求量逐渐增大,说明小型住宅是符合国情的趋势之一,而合理的空间设计对于改善部分居民的居住条件有很大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小型居住空间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对于设计的可行性进行探讨以及分析目前市场上小型居住空间在房地产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绿色环保建材》期刊2019年04期)
徐港昌,刘义,陈星[3](2015)在《极小居住空间气流组织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极小居住空间室内气流组织的特性,搭建了1∶1实体尺寸的建筑模型,采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模拟软件,通过实测的边界条件,应用RNG(re-normalization group)κ-ε高度紊流控制方程,分析了室内任意空间点气流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对于布局既定的极小居住空间,室内空气的流动明显受限于室内布局,且相互干扰;局部空间因家具的阻挡作用,空气能得到及时更换.通过模拟可预测极小居住空间的通风效果,对合理改善和全面提高极小空间室内通风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道路[4](2015)在《2000年至今我国主要住宅居住空间组织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世纪初期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经济技术水平的飞跃,城市住宅分配制的终结,加之政府对房地产政策的推动,商品住房迅速发展,房地产行业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之一,住宅也成为热门话题。伴随人们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对于物质和精神的追求也愈加多样,住宅设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从2000年至今我国商品住宅已发展了15年,笔者希望对住宅过往的发展历程做回顾,做出剖析和总结,从中抽取出规律性的设计思维和经验。万科地产作为国内着名的房地产企业,一直处于行业内领先状态。它的住宅设计肯定有其独特性,才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和关注。万科旗下的四季花城系列小区,是万科集团针对国内中产阶级开发研制的小区住宅。众所周知,中产阶级是人口最庞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群体,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人群结构种类繁多复杂,年龄参差不齐,对住宅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所以对这类专门针对中产阶级开发的小区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客观具体的体现新世纪以来,中国主要住宅居住空间组织模式的特点及演变。笔者选取了从2000年至今,在四个不同时间节点设计建造的四季花城小区,他们都坐落于中国大中型城市内,针对的客户人群相似,所以有其可比较性。对小区内户型进行实例调研后,对其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包括对建筑面积、功能空间种类、以及空间组合模式等的变化进行分析。试图将这些变化用最直观简洁的方式呈现出来。从中提取设计经验,也期盼能寻找到这些年住宅设计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5-04-01)
寇晓东,杨琳[5](2013)在《基于多主体系统的自组织城市居住空间建模及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自组织城市的概念及内涵,选择多主体系统方法针对其居住空间系统进行建模。在分析自组织城市居住空间演化特性基础上,建立自组织城市居住空间演化系统的多主体系统模型及机制,给出模型两个组成部分即住宅单元和居民主体的详细描述。结合模型开发了对象系统自组织特性及结构稳定性研究的Swarm仿真程序。仿真结果显示,居民的文化、经济属性作为序参量,各自对自组织城市居住空间演化系统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发挥了显着影响,不同构成的移民则会对原有城市居住空间结构产生不同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杜浩,甄峰[6](2011)在《中等城市就业与居住空间组织特征及拓展模式——以广东省清远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表明,城市用地、交通环境、同城效应等宏观因素和住房市场、学区房、通勤成本等中观因素对以清远市为代表的中等城市的就业与居住空间组织具有较大的影响,可采用居住新城先导、产业园区带动、综合配套更新、对外交通导向和同城效应影响五种模式来推动我国中等城市的就业与居住空间拓展,以促进城市就业与居住空间的平衡发展。(本文来源于《规划师》期刊2011年05期)
夏鹏,龙元[7](2011)在《自组织方式下的旧城居住空间发展与更新——以中部城市某旧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从自组织角度来考察一个较为完整居住空间的发展与更新过程,探讨在自组织方式下的空间架构和组织逻辑。(本文来源于《南方建筑》期刊2011年02期)
何新兵[8](2010)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扬州地区村庄居住空间组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推进,村庄规划建设日益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村庄的居住空间组织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以扬州地区村庄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扬州地区村庄居住空间组织的影响因素、演化过程和组织模式,并提出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扬州地区村庄居住空间组织优化对策。论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内容:首先在对村庄建设背景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村庄居住空间和扬州地区村庄居住空间等各个层面的相关研究和建设实践;其次,构建了村庄居住空间的内容体系,认为村庄居住空间除由显性的物质形态要素构成外,还包括了隐性的精神形态要素。前者可以按照点、线、面的叁级结构分析,后者则包含了与村庄居住相关的需求、行为、文化、制度等社会文化的总和;再次,重点具体分析了在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影响下的扬州地区村庄的居住空间形态,并按照时间演进序列,对扬州地区历史进程中的村庄居住空间组织的构成要素、居住空间组织方式和居住空间形态叁方面的演变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扬州地区村庄居住空间组织现状进行了模式分类,分析了不同模式类型村庄居住空间组织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对扬州地区村庄居住空间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扬州地区村庄居住空间组织优化的目标、原则以及优化内容和路径,并对村庄居住空间优化的个案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学院》期刊2010-06-01)
刘明[9](2009)在《苏南地区乡村居住空间组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乡村规划和建设日益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研究热点,乡村居住空间组织也成为城市规划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苏南地区的叁个村庄为案例,探讨了乡村居住空间组织的影响因素、演化过程和模式。全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与文献综述。主要评述了国内外乡村居住空间的相关研究和建设实践,梳理了国内外乡村聚落、乡村社区、乡村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理论。第二部分分析了影响苏南居住空间组织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认为河网密布是影响乡村居住空间组织的基础因素;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乡村居住空间的土地利用方式;吴文化是塑造苏南地区乡村居住空间特色的关键因素。第叁部分是对乡村经济功能与乡村居住空间变化关系的讨论。认为乡村经济功能是决定乡村居住空间变化的主导因素,它直接影响了乡村居住空间组织的变化,不同的经济功能对应着不同的居住空间组织形式。第四部分是对叁个乡村案例的实证研究。分别选择林屋、蒋巷和后埠村叁个村庄,剖析了叁个村庄居住空间组织的主要影响因素,设计了居住空间组织模式。(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学院》期刊2009-05-01)
李雪铭,杜晶玉[10](2007)在《大连市私家车与居住空间组织形式关系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交通系统的发展是触发城市成长的诱导因素,私家车数量的增长改变了交通结构,增强了空间可达性,从而拓展了城市居住范围。在居住区位的选择问题上,时空替代效应为居住选址决策提供了新的方法,从居住—就业的通勤角度,利用时空效应分析,私家车节省了通勤时间,使家庭效用增长,扩大了居民选址范围,促使居住区向更远空间扩散。同时,以GIS技术与计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大连私家车与居住空间组织形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者有较大的相关性,私家车数量随居住空间扩展而增长。(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4期)
居住空间组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小型住宅的需求量逐渐增大,说明小型住宅是符合国情的趋势之一,而合理的空间设计对于改善部分居民的居住条件有很大的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小型居住空间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对于设计的可行性进行探讨以及分析目前市场上小型居住空间在房地产中的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居住空间组织论文参考文献
[1].金桐羽.景中村居住空间自组织特征与触媒更新策略——以武汉东头村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2019
[2].朱文婷.小型居住空间的理性空间组织和人文环境思辨[J].绿色环保建材.2019
[3].徐港昌,刘义,陈星.极小居住空间气流组织的特性[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4].道路.2000年至今我国主要住宅居住空间组织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
[5].寇晓东,杨琳.基于多主体系统的自组织城市居住空间建模及仿真[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6].杜浩,甄峰.中等城市就业与居住空间组织特征及拓展模式——以广东省清远市为例[J].规划师.2011
[7].夏鹏,龙元.自组织方式下的旧城居住空间发展与更新——以中部城市某旧城区为例[J].南方建筑.2011
[8].何新兵.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扬州地区村庄居住空间组织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0
[9].刘明.苏南地区乡村居住空间组织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9
[10].李雪铭,杜晶玉.大连市私家车与居住空间组织形式关系初步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