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蛇性之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蛇性之淫》,底本,述本
蛇性之淫论文文献综述
欧婧[1](2019)在《中国文学“蛇妖”形象在日本的传播——分析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到《蛇性之淫》的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朝冯梦龙编撰的《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与日本江户时代上田秋成撰写的《雨月物语·蛇性之淫》,这两个同时以"蛇妖"为情节主线的小说文本,在情节、形象等要素上呈现出了诸多相似与差异性,体现了中国文学向日本传播,并施加影响的过程。运用"述本与底本"的叙述学观点分析两篇小说的结构特点,同时意识到日本作为接受国所固有的民族文化与审美能动性,是如何体现在述本对底本的选择上的。分析两个"蛇妖"文本的深层联系,明确中日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过滤"作用是比较文学变异学相关思想的一大体现。(本文来源于《华文文学》期刊2019年03期)
赵云磊[2](2019)在《《蛇性之淫》中的富子形象——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蛇性之淫》是上田秋成于1768年所着《雨月物语》的第九篇志怪小说,后人大都认为其是冯梦龙收录编撰进《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翻案小说。文章认为富子这个形象是上田秋成的独创,在《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并没有原型。文章以富子为中心,通过考察两则故事中的女性形象,探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中日两国女性的地位以及富子形象出现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周海杰[3](2019)在《《蛇性之淫》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江户时代,日本兴起一股翻译改写中国小说的热潮,其中日本作家上田秋成的作品《雨月物语》最为着名。其中卷四《蛇性之淫》翻案于中国明代小说《警世通言》之卷二十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但内容有所改写,使之更接近于日本风味的小说。本文通过比较两文之间的不同来看中日不同的文化差异。(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06期)
颜景义[4](2018)在《略论日本读本小说《蛇性之淫》的文化过滤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江户时代,上田秋成翻改中国《醒世恒言》中的《白娘子》创作了读本小说《蛇性之淫》。由于中日两国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秋成在吸收中国小说文本元素的同时,对中国文化元素进行过滤改造,融入日本文化元素,使《蛇性之淫》表现出鲜明的日本文化特征。本文对《白娘子》和《蛇性之淫》进行比较,探讨秋成独特的翻改手法。(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8年11期)
欧婧[5](2016)在《从变异学视角考察日本江户文学与“叁言”的深层联系——以《梦应鲤鱼》《蛇性之淫》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的"文化过滤"与"他国化"研究思想,把握日本江户时期作家上田秋成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雨月物语》中的《梦应鲤鱼》《蛇性之淫》与中国明朝冯梦龙纂辑的短篇小说集"叁言"的异同,结合接受国的文化背景与上田秋成文学创作观念中的佛教观念与反复古主义思想,探讨明朝文学在传播到日本所受到的选择、移植等变异作用,以及"叁言"内部作品精神与日本文化现状相结合,演变出的富有接受国文学特征的崭新意义,这一深层次变异下的"他国化"现象是古代中国文化在东亚文化圈得以广泛传播的良好例证,通过文学过滤等变异作用而建构起了不同民族之间良好的文化交流,在国家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依然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明清小说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杨利[6](2015)在《《蛇性之淫》和《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法海”人物形象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雨月物语》是日本江户时代读本小说的代表作,其中最杰出的篇章便是《蛇性之淫》。《蛇性之淫》在翻案中国明代冯梦龙所创作《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基础之上,融入了日本特有的文化元素,呈现出异样的文学性。两部作品表达主题的不同使得人物形象也产生差异。文中重点比较了"法海"这个唯一同时出现在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探究其人物形象出现偏差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学园》期刊2015年29期)
张振会[7](2014)在《《蛇性之淫》中的日本特色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是现实的反映,文学作品不可能脱离其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而独立存在,上田秋成以中国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为蓝本创作的《蛇性之淫》自然具有浓厚的日本特色。本文主要从社会风俗、民族文学、民族文化及审美观四个方面解读《蛇性之淫》中的日本特色。(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4年17期)
常凌雯[8](2014)在《《蛇性之淫》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男主人公形象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雨月物语》是日本江户时代读本小说的代表作,由9篇短篇志怪小说组成。其中《蛇性之淫》翻案中国的白话小说《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主要讲述的是男主人公丰雄与蛇女真女儿的故事。本文详细分析比较了作品中的男主人公形象,并从这一侧面考察了中国明代白话小说传播到日本并逐渐"日本化"的过程(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苏调和[9](2013)在《《蛇性之淫》与《雷峰怪迹》——以两蛇女的人物形象比较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蛇性之淫》是上田秋成的18世纪小说《雨月物语》中的一篇,被誉为《雨月物语》中最杰出的一篇,但中国杭州西湖的传说着作《西湖佳话》中的《雷峰怪迹》却是它的原版。两部作品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本文通过对比真女儿和白娘子两个人物形象的相似和不同之处,来探讨其中的缘由。(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3年12期)
丁月香[10](2012)在《《蛇性之淫》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读本小说《雨月物语》卷四《蛇性之淫》是对于中国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一次成功的借鉴。上田秋成通过背景、道具、情节的更改,赋予其本土化的文学内涵,显示出浓郁的日本风气。(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2年01期)
蛇性之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蛇性之淫》是上田秋成于1768年所着《雨月物语》的第九篇志怪小说,后人大都认为其是冯梦龙收录编撰进《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翻案小说。文章认为富子这个形象是上田秋成的独创,在《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并没有原型。文章以富子为中心,通过考察两则故事中的女性形象,探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中日两国女性的地位以及富子形象出现的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蛇性之淫论文参考文献
[1].欧婧.中国文学“蛇妖”形象在日本的传播——分析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到《蛇性之淫》的变异[J].华文文学.2019
[2].赵云磊.《蛇性之淫》中的富子形象——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比较[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9
[3].周海杰.《蛇性之淫》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比较研究[J].北方文学.2019
[4].颜景义.略论日本读本小说《蛇性之淫》的文化过滤现象[J].青春岁月.2018
[5].欧婧.从变异学视角考察日本江户文学与“叁言”的深层联系——以《梦应鲤鱼》《蛇性之淫》为例[J].明清小说研究.2016
[6].杨利.《蛇性之淫》和《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法海”人物形象的比较[J].学园.2015
[7].张振会.《蛇性之淫》中的日本特色解读[J].芒种.2014
[8].常凌雯.《蛇性之淫》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男主人公形象比较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
[9].苏调和.《蛇性之淫》与《雷峰怪迹》——以两蛇女的人物形象比较为中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
[10].丁月香.《蛇性之淫》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比较[J].青年文学家.2012
标签:《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蛇性之淫》; 底本; 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