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枯水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轮次分析法,周期,枯水段,天然年径流
枯水段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山,王志勇,芮江峰,李玉珍[1](2012)在《青铜峡站天然年径流量枯水段周期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轮次分析法的概念和负轮长的计算方法,并对黄河青铜峡水文站1922—1933年的12 a枯水段进行了分析,对其重现期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青铜峡站1723—2000年天然径流量的多年平均负轮长为1.976 a;连续12 a枯水段在整个天然年径流量系列中的重现期约为419 a。(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2年06期)
王正发[2](2011)在《黄河上游玛曲~唐乃亥河段连续11年枯水段存在性分析论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中游陕县站1922—1932年出现了连续11a枯水段,水量比正常年份水量偏枯近30%。从玛曲站、唐乃亥站的年径流与位于龙羊峡以下的贵德站、兰州站、陕县站年径流的同步性、一致性及调查资料等方面,分析论证黄河上游龙羊峡以上玛曲~唐乃亥河段也存在1922—1932年连续11a枯水段,在黄河上游湖口至羊曲河段各梯级水电站的设计中应予以考虑。(本文来源于《西北水电》期刊2011年02期)
毕慈芬,郭岗,沈梅,常照波,王金花[3](2009)在《1933~2007年黄河上中游连续枯水段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按照颜济奎分析黄河上中游连续枯水段的方法,根据潼关站1960~2007年实测年均径流量,依据龙门、华县、河津、状头四站多年年均径流量为基础,具体分析1960~2007年黄河上中游径流量丰枯的变化情况,获得1969~1982年和1985~2007年两个连续枯水段确实存在。从连续枯水长短和程度来看,1985~2007年居黄河上中游538年中11个连续枯水段之首。得到黄河上中游水文周期平均在70~80年之间的结论。(本文来源于《水文》期刊2009年04期)
金双彦,徐建华,田中岳,毛利强[4](2006)在《黄河叁门峡站天然年径流量枯水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绘制多年均值和天然年径流量过程线以及模比系数差积曲线,得出叁门峡站1919~2002年系列中存在1922~1932年和1990~2002年两个连续枯水段,并对这两个连续枯水段在长系列中的重现期做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连续11年枯水段重现期为70~80年,连续13年枯水段重现期为130~140年。(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06年07期)
王衡[5](2005)在《黄河上游水丰枯,由太阳黑子决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华社兰州6月28日专电(王衡)黄河上游地区来水呈现枯水段与丰水段交替的规律,而太阳黑子的活动也有一定的周期变化。有关专家发现,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活动其实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汤懋苍等叁名专家最近通过(本文来源于《新华每日电讯》期刊2005/06/29)
蒋昕晖[6](2005)在《黄河叁门峡站天然年径流量系列周期性分析及枯水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水文学和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手段,认真研究了黄河历年天然年径流量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和枯水时段重现期的确定。通过对黄河流域天然年径流量周期性变化的研究,提出了天然年径流量波动的周期性和连续枯水段的重现期。 在分析研究过程中,本文采用自相关和方差谱密度分析方法,对黄河叁门峡站1470~2002年、1919~2002年和1949~2002年3个系列天然年径流量的近似周期成分作了识别、表示和提取。为了论证长系列天然年径流量存在11年周期的合理性,对1756~2000年的太阳黑子数的周期成分进行了分析。 通过绘制多年均值和天然年径流量过程线以及模比系数差积曲线,得出黄河叁门峡站1919~2002年系列中存在1922~1932年和1990~2002年两个连续枯水段。并对这两个连续枯水段在长系列中的重现期作了分析研究。序列1470~2002年中,1922~1932年连续11年的枯水段出现了7次,重现期约70~80年;1990~2002年连续13年的枯水段出现了4次,重现期约130~140年。(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期刊2005-06-01)
史辅成,慕平[7](1999)在《90年代以来的枯水段与1922~1932年枯水段的对比分析及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90年以来,黄河流域降水偏少,用水增加,黄河下游断流日益加剧,出现了一个历时较长的枯水段。在历史上,1922~1932年也是一个连续11a的枯水段,两个枯水系列相对照,可以使我们了解到1990年以来的枯水段尚达不到最枯的程度,如再遭遇1922~1932年枯水段,将使黄河流域的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用水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1999年03期)
刘洪滨,吴祥定[8](1996)在《黄河中游1922~1932年枯水段时空尺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中游在本世纪20年代存在枯水段。本文旨在讨论其时间和空间尺度,并试图寻求其所处的全球大气环流背景。采用统计方法指出陕县径流量同全球网格点降水的相关关系;采用谱分析研究陕县径流量的周期特征,如10.0年、3.5年和准两年的周期振动,并认为它们分别与太阳活动和ENSO现象有关。(本文来源于《陕西气象》期刊1996年06期)
王维第,孙汉贤,施嘉斌[9](1991)在《黄河上游连续枯水段分析与设计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实测、调查、历史和模拟生成四种水文资料,对黄河上游年径流的干旱持续现象,进行了综合分析论证。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干旱持续现象是明显的,1922~1932年连续11年枯水段是存在的。利用水文模拟技术生成的系列,对各种不同干旱持续长度的年径流,进行了频率分析,并对具有多年调节水库的龙羊峡水电站的水能规划设计进行了合理性检验。认为1922~1932年连续干旱的程度特别严重,其重现期远较过去的估值为高。运用本研究成果,分析龙羊峡水库和电站的运行设计,可以取得更大的水能和综合利用效益。(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1991年04期)
史辅成,王国安,高治定,慕平,马贵安[10](1991)在《黄河1922~1932年连续11年枯水段的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大量实测及历史资料,论证了黄河上游存在与中游同步的1922~1932年连续11年枯水段,该枯水段的出现机率为200年一遇。建议以1951~1975年水文系列作为黄河水资源规划和水利计算的代表系列。(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1991年04期)
枯水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河中游陕县站1922—1932年出现了连续11a枯水段,水量比正常年份水量偏枯近30%。从玛曲站、唐乃亥站的年径流与位于龙羊峡以下的贵德站、兰州站、陕县站年径流的同步性、一致性及调查资料等方面,分析论证黄河上游龙羊峡以上玛曲~唐乃亥河段也存在1922—1932年连续11a枯水段,在黄河上游湖口至羊曲河段各梯级水电站的设计中应予以考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枯水段论文参考文献
[1].李玉山,王志勇,芮江峰,李玉珍.青铜峡站天然年径流量枯水段周期变化分析[J].人民黄河.2012
[2].王正发.黄河上游玛曲~唐乃亥河段连续11年枯水段存在性分析论证[J].西北水电.2011
[3].毕慈芬,郭岗,沈梅,常照波,王金花.1933~2007年黄河上中游连续枯水段的研究[J].水文.2009
[4].金双彦,徐建华,田中岳,毛利强.黄河叁门峡站天然年径流量枯水段分析[J].人民黄河.2006
[5].王衡.黄河上游水丰枯,由太阳黑子决定[N].新华每日电讯.2005
[6].蒋昕晖.黄河叁门峡站天然年径流量系列周期性分析及枯水段研究[D].河海大学.2005
[7].史辅成,慕平.90年代以来的枯水段与1922~1932年枯水段的对比分析及思考[J].人民黄河.1999
[8].刘洪滨,吴祥定.黄河中游1922~1932年枯水段时空尺度分析[J].陕西气象.1996
[9].王维第,孙汉贤,施嘉斌.黄河上游连续枯水段分析与设计检验[J].水科学进展.1991
[10].史辅成,王国安,高治定,慕平,马贵安.黄河1922~1932年连续11年枯水段的分析研究[J].水科学进展.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