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静风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高层多塔连体建筑,风洞试验,等效静力风荷载,风致响应
静风响应论文文献综述
王浩,柯世堂[1](2018)在《基于风洞试验超高层多塔连体建筑风致响应及等效静风荷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复杂体型和有气动干扰下超高层多塔连体建筑的风致响应和等效风荷载问题,以某超高层叁塔连体建筑为工程背景,首先在大型边界层风洞中模拟的B类风场、两种工况共72个风向角下对其进行了刚体模型测压试验,采集了该建筑表面的脉动风压时程,并基于已提出的可完全考虑背景、共振及其耦合项的风振精细化计算方法"一致耦合法",完成了主塔建筑在单体和考虑周边多塔干扰两种工况下的风致响应分析,得到了主塔顶部的位移、加速度响应、基底内力和位移风振系数;同时对该建筑进行了不同重现期、风向角和阻尼比时的层等效静风荷载(ESWLs)研究;最终探讨了超高层叁塔连体建筑风效应的干扰作用机理。试验方法、计算理论和主要研究结论可作为此类超高层多塔连体建筑抗风设计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8年21期)
乔云强,付曜[2](2018)在《单缆悬索桥成桥及施工阶段非线性静风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了单缆大跨悬索桥变截面主梁节段的影响,通过风洞试验获得了不同节段的静叁分力试验数据。在此基础上,考虑了结构几何非线和荷载非线性,采用ANSYS建立了单缆大跨悬索桥不同施工阶段和成桥状态的有限元计算模型,采用增量与内外两重迭代相结合的方法,运用APDL语言进行了二次开发并编制了相应的程序,对单缆大跨悬索桥的非线性静风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求解了不同风速下不同施工阶段和成桥状态的非线性静风响应。研究表明:单缆大跨悬索桥施工阶段的静风失稳临界风速随着主梁拼装率的增加而降低,在即将合拢前达到最小。成桥后结构刚度大幅提升,静风响应不会对成桥状态的单缆大跨悬索桥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应注意施工过程中,特别是即将合拢时的静风响应。(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11期)
李珂,葛耀君,赵林,夏锦林[3](2018)在《大跨度斜拉桥气弹模型对结构静风响应的反应能力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有限元方法探讨了全桥气动弹性模型主梁轴向刚度失真和主梁初内力失真的问题,以及它们对大跨度斜拉桥风致静力响应的反应能力。分析发现,两个失真因素均会较明显地导致实际结构的风致静力响应被低估,但两者对试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趋势可能相反而相互抵消。当两个失真因素同时作用时,风洞试验会低估实际结构主梁竖向风致静力位移10%左右,主梁侧向和扭转风致静力位移3%左右。由于斜拉桥风致静力失稳现象主要表现为主梁扭转发散,基于全桥气动弹性模型的风洞试验对大跨度斜拉桥风致静力响应的模拟结果在可接受的精度范围之内。(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8年03期)
柯世堂,杜凌云,刘东华,马兆荣[4](2017)在《直筒-锥段型钢结构冷却塔平均风荷载及静风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新颖的典型风敏感结构,直筒-锥段型钢结构冷却塔的动力特性和风致受力性能亟待研究。以国内拟建的某超大型钢结构冷却塔(189 m)为例,基于有限元方法分别建立主筒、主筒+加强桁架、主筒+加强桁架+附属桁架(铰接)、主筒+加强桁架+附属桁架(固接)四种钢结构冷却塔模型,并对比分析其动力特性及传力路径;然后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进行直筒-锥段型冷却塔表面平均风荷载数值模拟,有分别加载规范和数值模拟风压对四种模型进行风致响应分析,对比研究增设加强桁架、附属桁架及与主筒和地面不同连接方式对直筒-锥段型钢结构冷却塔动力特性和静风响应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可为我国此类超大型钢结构冷却塔的结构选型和抗风设计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7年07期)
徐璐,柯世堂[5](2016)在《加劲环和子午肋对特大型冷却塔静风响应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内部加劲环和外部子午向加劲肋对特大型冷却塔静风响应的影响规律,以国内在建某电厂四塔组合超规范高度限值的220m特大型冷却塔为例,针对光滑塔、加肋塔、加环塔和加肋加环塔四种塔型设计方案,进行刚体测压模型风洞试验,获得该特大型冷却塔表面风压分布模式和塔群系数,并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比分析了四种冷却塔模型动力特性和风致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加劲环和子午肋的设置对特大型冷却塔静风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加劲环的套箍作用能提高冷却塔整体结构刚度和基频,并显着减小了环基内力;子午肋通过减小塔筒负压极值明显减小了塔筒、支柱和环基的内力,同时也略微降低冷却塔的整体结构基频;同步加肋加环冷却塔整体刚度较优且受力性能更好。(本文来源于《特种结构》期刊2016年06期)
熊龙,廖海黎,卓凌骏,王骑[6](2016)在《驸马长江大桥非线性静风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驸马长江大桥为主跨1 050m的单跨简支梁悬索桥,主梁采用流线型钢箱梁。为研究该桥非线性静风响应,考虑静风荷载非线性和结构几何非线性,采用增量法与内外双重迭代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加劲梁初始攻角、附加攻角、缆索风荷载等因素对静风位移、静风失稳风速及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并将计算结果与1∶80全桥气弹模型风洞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静风位移计算值低于风洞试验实测值,这是静叁分力系数的雷诺数效应造成的;缆索风荷载约占结构总体风荷载的15%,不考虑会低估风荷载;不考虑加劲梁附加攻角会高估静风失稳风速;初始攻角、附加攻角、缆索风荷载对加劲梁静风位移响应影响较大;结构动力特性会随风速改变而改变。(本文来源于《世界桥梁》期刊2016年06期)
孔振亚[7](2016)在《钢—混凝土组合梁悬索桥静风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跨海大桥亟待建造,由于悬索桥具有跨径大的优点,自然也就成为了许多跨海工程的首选桥型,随着悬索桥的跨径越来越大,其静风稳定性问题就变得愈发突出,而且根据国内外风洞试验结果,大跨度悬索桥的静风失稳临界风速有可能小于动风失稳临界风速。目前,大跨度悬索桥的加劲梁一般采用扁平钢箱梁,很少采用钢-混凝土组合梁,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整体刚度较扁平钢箱梁更大,可能拥有更好的静风稳定性,所以有必要对钢-混凝土组合梁悬索桥静风响应进行研究。本文首先采用ANSYS中的FLUENT模块计算叁分力系数,然后综合考虑结构几何非线性和静风荷载非线性,基于大型有限元通用软件ANSYS的APDL语言,采用风荷载增量与内外双重迭代相结合的方法,编写了相应的分析程序,用于跟踪钢-混凝土组合梁悬索桥静风响应的全过程,并通过实例验证了程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接着以马普托大桥为工程背景,利用所编写的程序对该桥的静风失稳全过程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其静风失稳的特征;然后对于不同初始风攻角、静力叁分力系数、主缆与吊杆上的静风荷载、非线性因素及不同跨径对该桥静风响应的影响进行了计算分析,探究了钢-混凝土组合梁悬索桥的静风失稳机理;最后对比分析了加劲梁分别为钢-混凝土组合梁和扁平钢箱梁时悬索桥的静风响应。研究表明:在综合考虑结构几何非线性和静风荷载非线性的情况下,能够比较精确地分析钢-混凝土组合梁悬索桥的静风响应,静风荷载与桥梁结构的相互作用导致了钢-混凝土组合梁悬索桥的静风失稳,加劲梁截面的静力叁分力系数与悬索桥的静风失稳模式有着密切关系;加劲梁为钢-混凝土组合梁时的静风失稳临界风速高于扁平钢箱梁,对未来钢-混凝土组合梁在大跨度悬索桥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6-05-20)
赵心悦[8](2016)在《某超高层建筑的风振响应及等效静风荷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上高层建筑的数量迅速增长。高层结构由于质量轻、柔性大、阻尼小和自振频率低的特点,风荷载成为其主要设计控制荷载。对于超高层建筑,我国的《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建议通过风洞试验来确定其设计风荷载。为此,本文以某超高层建筑的气动弹性模型风洞试验结果为基础,以超高层建筑的风振响应和等效静力风荷载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超高层建筑基于气动弹性模型风洞试验的等效静力风荷载计算方法。在某超高层建筑的气动弹性模型风洞试验的基础上,对试验结果进行风振响应频谱分析,研究超高层建筑在风荷载作用下的随机振动特征;然后用最小二乘法根据试验测量得到的有限截面的位移和加速度响应推算任意结构层的位移和加速度响应,观测超高层建筑风致振动的振动特征,为其等效静力风荷载计算提供位移和加速度响应数据。采用SRSS振型组合方法,按位移等效和内力等效两种等效原则分别计算超高层建筑的等效静力风荷载,并进行对比研究,检验这两种方法的可行性与可靠性,提出超高层建筑等效静力风荷载计算的工程建议。分析了叁种工况下按位移等效的等效静力风荷载,并与风洞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周边环境对等效静力风荷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6-04-25)
杨智诚,饶瑞[9](2015)在《多自由度结构静风响应的GPU并行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某大型双层柱面网壳风致静力响应计算的有限元模型,建立基于GPU的MATLAB快速并行计算平台,实现CUDA框架下多自由度结构风致静力位移响应的快速求解.数值计算表明,与传统的CPU串行计算相比,通过GPU实现的大型矩阵的求逆、乘法、除法等运算速度得到大幅提高,位移计算获得23倍的最大加速比;结果误差对比分析也表明基于GPU的计算结果能够满足工程精度要求.(本文来源于《计算机辅助工程》期刊2015年04期)
梁晓晔[10](2015)在《常规大跨斜拉桥常遇与极端静风荷载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常规大跨斜拉桥的静风荷载响应,采用数值计算方法计算了一座典型大跨斜拉桥在常遇风速与极端风速下的静风荷载位移与内力响应。分析结果表明:1横桥向位移、竖桥向位移和扭转角位移均是在中跨跨中达到最大值,这说明中跨跨中是此类斜拉桥的静风位移敏感截面,在极端风速时要做好位移控制措施;2主梁各个方向的静风内力响应沿桥跨变化规律迥异,横向剪力、竖向剪力、扭矩值均是在跨中处达到最小值,塔梁处达到最大值,而侧向弯矩在中跨跨中与塔梁处同时达到最大值,但方向相反;3静风响应值与风速平方值具有一定的线性对应关系。研究分析结论可供相关桥梁设计、施工与运营阶段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湖南交通科技》期刊2015年01期)
静风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考虑了单缆大跨悬索桥变截面主梁节段的影响,通过风洞试验获得了不同节段的静叁分力试验数据。在此基础上,考虑了结构几何非线和荷载非线性,采用ANSYS建立了单缆大跨悬索桥不同施工阶段和成桥状态的有限元计算模型,采用增量与内外两重迭代相结合的方法,运用APDL语言进行了二次开发并编制了相应的程序,对单缆大跨悬索桥的非线性静风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求解了不同风速下不同施工阶段和成桥状态的非线性静风响应。研究表明:单缆大跨悬索桥施工阶段的静风失稳临界风速随着主梁拼装率的增加而降低,在即将合拢前达到最小。成桥后结构刚度大幅提升,静风响应不会对成桥状态的单缆大跨悬索桥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应注意施工过程中,特别是即将合拢时的静风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静风响应论文参考文献
[1].王浩,柯世堂.基于风洞试验超高层多塔连体建筑风致响应及等效静风荷载研究[J].建筑结构.2018
[2].乔云强,付曜.单缆悬索桥成桥及施工阶段非线性静风响应[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李珂,葛耀君,赵林,夏锦林.大跨度斜拉桥气弹模型对结构静风响应的反应能力的数值研究[J].工程力学.2018
[4].柯世堂,杜凌云,刘东华,马兆荣.直筒-锥段型钢结构冷却塔平均风荷载及静风响应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7
[5].徐璐,柯世堂.加劲环和子午肋对特大型冷却塔静风响应的影响研究[J].特种结构.2016
[6].熊龙,廖海黎,卓凌骏,王骑.驸马长江大桥非线性静风响应研究[J].世界桥梁.2016
[7].孔振亚.钢—混凝土组合梁悬索桥静风响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8].赵心悦.某超高层建筑的风振响应及等效静风荷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
[9].杨智诚,饶瑞.多自由度结构静风响应的GPU并行计算[J].计算机辅助工程.2015
[10].梁晓晔.常规大跨斜拉桥常遇与极端静风荷载响应分析[J].湖南交通科技.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