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耦合论文-赵齐,李二兵,王永超,濮仕坤,段建立

力耦合论文-赵齐,李二兵,王永超,濮仕坤,段建立

导读:本文包含了力耦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北山花岗岩,热-力耦合,单轴压缩试验,声发射

力耦合论文文献综述

赵齐,李二兵,王永超,濮仕坤,段建立[1](2019)在《北山花岗岩热-力耦合力学特性及损伤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北山花岗岩在热-力耦合作用下的力学特性,进行了实时高温状态下北山花岗岩的单轴压缩及声发射试验,得到了能量计数率和能量累计数参数与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提出了由声发射量表征的力损伤变量和由弹性模量表征的热损伤变量,然后根据这两个损伤变量建立了北山花岗岩热-力耦合损伤本构模型。研究表明:北山花岗岩声发射曲线与应力-应变曲线吻合得较好,主要分为平静段、上升段、峰值段3个阶段,声发射信号都较为集中在应力-应变曲线突变点,表征了岩石内部能量的释放和损伤的产生;热-力耦合损伤本构模型理论曲线与试验曲线变化规律较为一致,理论曲线较好地反映了实时高温状态下花岗岩由脆性向塑形的转化过程。(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梁建峰[2](2019)在《液力耦合器在输送带过载保护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保带式输送机在过载工况下运行时降低对设备及相关传动部件的损坏,将液力耦合器应用于带式输送机的驱动系统中,并详细阐述了液力耦合器在输送带过载保护中的应用机理和选型原则,为实现电机与减速器之间的非刚性连接,减少了传动部件之间的磨损提供了扎实了理论基础,并在实践生产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山西冶金》期刊2019年05期)

赵亮,刘平,焦大丁,杨鸿锐,王家杰[3](2019)在《高放废物处置库缓冲回填材料热-水-力耦合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于高放废物处置库中的缓冲回填材料,在处置库运行期间产生的热-水-力耦合作用下,其性状发生改变,这将对缓冲回填材料的防护性能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引发一系列安全稳定性问题。因此,关于缓冲回填材料热-水-力耦合研究愈来愈受到广泛关注。在总结和分析国内外有关膨润土热-水-力耦合作用研究的基础上,从温度场、应力场和变形场等方面对当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基于室内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成果,开展深层地下现场试验研究是该领域当前发展的重要趋势,相关研究可为处置库运行时热-水-力耦合行为预测及处置库的规划、设计及建造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9年20期)

梅文昕,王青松,孙金华[4](2019)在《基于电化学-力耦合模型的锂离子电池充电过程中石墨颗粒的应力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随着电极颗粒中锂的嵌入和脱出,颗粒会发生膨胀和收缩而导致应力的产生,应力过大时会发生电极材料的脱落,破裂,致使电池内阻增加,循环性能下降,容量衰减,最终导致电池失效。本文对正负极椭球颗粒建立叁维电化学-力耦合模型,计算了充电过程中电极颗粒的锂浓度分布以及负极石墨颗粒的应力分布,结果表明两个颗粒接触的部位应力较大,且过大的应力会削弱锂离子的脱嵌能力,导致两个负极颗粒接触的部位锂浓度较低而两个正极颗粒接触的部位锂浓度较高。此外,颗粒表面径向应力为零,径向应力最大值出现在颗粒中心;最大切向应力出现在两个颗粒接触的表面。(本文来源于《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期刊2019-10-18)

秦爱芳,傅贤雷,孙德安,阮坤林,李天义[5](2019)在《化–力耦合条件下膨润土的体变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处置库长期运营中,由于地下水水位、温度等变化导致地下水离子浓度变化,围岩和废物罐的限制产生反压力,不可预知的地质构造活动或者地质环境变化导致附加应力变化都会影响缓冲/回填材料的体变。为模拟缓冲/回填材料在地下水离子浓度和附加应力变化下的体变情况,在不同化学–力学应力路径下,以不同浓度NaCl溶液和去离子水作为入渗溶液,采用高压固结仪对干密度1.6 g/cm~3的膨润土试样进行膨胀–压缩–回弹试验,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系统地分析膨润土在化–力耦合条件下的体变特性。结果表明,随着NaCl溶液浓度增加,膨润土试样的最终膨胀率及压缩指数减小。通过对经历淡化(入渗溶液由盐溶液替换为去离子水)–盐化(入渗溶液由去离子水替换为原盐溶液)循环与未经历该循环的试样体变特性对比发现宏观结构塑性性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不可逆性状,而微观结构性状是可逆的。在淡化循环下,随着循环前溶液浓度的增加以及循环时竖向应力的减小,循环膨胀率随之增加。(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2期)

蒋刚,李仁飞,王昊,陈根,路宏伟[6](2019)在《摩擦型能源桩热–力耦合全过程承载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集地源热泵换热管路与建筑桩基为一体的能源桩长度越长,换热性能越好,但其热–力耦合承载性能却愈加复杂且少有关注。利用简化热–力耦合数值方法建立昆山某40m长摩擦型能源桩的数值模型,研究其全过程荷载–温度耦合作用下的荷载传递特征与桩顶位移变化。分析表明摩擦型能源桩在荷载–受热/受冷耦合作用下,桩顶荷载小于50%极限荷载P_u,即荷载水平较低(≤50%P_u)时,桩身轴力、桩侧摩阻力和桩顶沉降明显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桩身轴力变化最大达到3.1倍(25%P_u)和1.6倍(50%P_u),桩顶沉降变化幅度达到了66%(25%P_u)和25%(50%P_u)以上;当桩顶荷载水平较高(>75%P_u)时,桩顶荷载对能源桩荷载传递特征起主导作用,受冷/受热作用下的温度变化引起的桩身轴力和桩侧摩阻力变化幅度逐渐减小,但受冷工况下桩顶沉降却会有明显增加,桩顶沉降的变化使其已不适合继续作为能源桩使用。因此,工程桩基作为能源桩使用应控制荷载小于75%P_u,且应关注热–力耦合效应对承载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张勤,朱小鹏,雷明凯[7](2019)在《强流脉冲离子束辐照金属表面残余应力的热-力耦合形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强流脉冲离子束(HIPIB)与材料表面相互作用的热学和力学耦合响应行为,以高熔点金属W为对象分析HIPIB辐照金属材料表面残余应力形成规律。建立了HIPIB辐照金属W的热-力耦合模型,充分考虑了温度、应变和应变率对材料流变应力的影响,采用热-弹-塑性完全耦合法计算了相同能量密度4.2 J/cm~2下,3种不同脉冲宽度70 ns、7μs、70μs辐照的热-力耦合效应,分析了辐照金属材料的温度场、温度梯度场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其耦合的力学响应规律,基于能量传递、转换和耗散过程揭示了金属表面残余应力的产生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脉冲宽度70μs辐照的传热时间最长,热影响区最深、大于200μm,表面峰值温度仅约501 K,只发生了弹性变形,冷却后弹性变形完全回复,未形成残余应力;脉冲宽度7μs辐照表面峰值温度为978 K,冷却开始时热应力σ=671 MPa,低于该时刻的材料动态屈服强度,只在加热阶段发生塑性变形,最终表面塑性应变量为2.4×10~(-3),残余应力为1.2 GPa;脉冲宽度70 ns辐照的极短脉冲作用下,热能主要被材料近表层吸收,导致表层约1μm发生熔化,凝固冷却表层的塑性应变最大值处于2.5~10.0μm深度,冷却阶段还存在与升温阶段不同方向的塑性变形现象,最终塑性应变约3.0×10~(-3),残余应力为1.5 GPa。HIPIB辐照短脉冲作用过程中,离子动能转换为热能,快速加热材料并伴随着弹性或弹塑性热变形,且塑性变形过程中约96%的塑性功以热能形式耗散,HIPIB辐照金属W发生塑性变形的临界条件为热应力高于动态屈服强度,即σ(T)≥σ_y(T),材料缺陷中存储的弹性应变能是表面残余应力形成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19年09期)

许韬[8](2019)在《含施工接缝的非饱和膨润土缓冲材料热-水-力耦合过程及愈合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核能的发展伴随着大量放射性核废料的产生,目前国际上普遍的处理方法是建立地质处置库,通过工程屏障将核废料隔离在远离人类生活圈的地质体中。缓冲材料是工程屏障中的重要一环,一般以高压实膨润土砌块拼接的形式回填在废物罐周围,罐体、砌块、围岩之间的缝隙通过接缝材料进行填充,缓冲材料会经历热(thermal)水(hydraulic)力(mechanical)溶质运移(migration)共同作用的过程。本文研究了接缝对缓冲材料工作性能产生的影响及接缝的愈合效应,对膨润土本构模型方程和计算方法进行改进,以更好地通过数值计算分析各因素间的影响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针对缓冲材料的物理力学特性,以及存在施工接缝的情况,利用非饱和土的相关理论,建立非饱和土的热-水-力耦合及溶质运移模型。该模型可研究土体的传热、渗流、蒸发/凝结、溶质运移、吸湿膨胀、热膨胀、压缩变形等问题。利用多场耦合有限元软件进行求解,以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进行的China-Mock-up试验为算例,将数值计算的结果与监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2)通过计算完整的叁维砌块-接缝模型,分析了缓冲材料工作过程中砌块和接缝的多物理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饱和过程中,砌块会产生较大的膨胀力将接缝材料压缩,产生愈合效应,改善缓冲材料的工作性能。研究了接缝设计参数,如接缝的类型、数量、宽度、拼接形式、干密度等,对缓冲材料整体导热系数、渗透率、扩散系数和膨胀力等性能指标的影响,发现缓冲材料饱和后的工作性能主要受平均干密度影响,而与砌块的拼接形式关系不大,可为缓冲材料的设计提供参考。(3)在膨润土砌块多场耦合的计算中,为解决目前有限元软件不便计算的某些问题,研究光滑粒子法(SPH)在热-水-蒸汽迁移等传导类问题中的应用,可作为数值计算中的辅助性手段。为此提出了新的核函数形式,用于求解抛物线形数理方程,相比于传统的高斯型核函数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快的求解速度。以膨润土砌块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该核函数研究了非饱和土在热-水-蒸汽迁移过程中,蒸发效应对渗流的影响和渗流对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蒸发效应会增强温度梯度对水分迁移的影响。渗流对传热的影响与流速有关,低渗透性粘土中的渗流对传热影响可以忽略。对膨润土砌块的饱和过程进行计算,发现膨润土的饱和速率与外界水压和热源温度成正相关。(4)针对非饱和土热驱动引起的干湿循环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土水特征曲线滞回模型,编写了可处理非饱和土干湿循环下的热-水耦合过程计算的SPH算法程序。设计了相应的土柱试验,研究了非饱和粘土在升降温的作用下,温度场及含水率分布的动态响应,发现土体的水分迁移有明显的滞后作用,利用新的滞回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滞后作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9-01)

杨昊天,王瑜鑫,王永翔[9](2019)在《灌浆凝结体强度参数的水—力耦合试验研究及参数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美国产MTS815 Flex GT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对高压旋喷灌浆凝结体进行了水—力耦合的叁轴试验。在同时考虑围压和水压对凝结体力学参数影响的情况下,建立了凝结体强度参数关于围压和水压的非线性函数关系的预测模型,实现了对工程中不同深度、不同层位灌浆凝结体强度参数的预测。(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13期)

王苹,刘永,常荷茜,董平沙[10](2019)在《焊接结构学中的热–力耦合问题简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热加工制造中的热力耦合基础问题,借助基本力学理论,分别研究了一维刚性约束杆、二维平板及满足刚性约束的3-Bar模型在升降温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演化规律.结果表明,3-Bar模型中加热条带的宽度即为焊接塑性区的宽度;焊接塑性区的纵向残余应力接近材料屈服强度;塑性区大小,塑性区尺寸及其所在位置为焊后变形控制及焊接接头设计关键所在,焊缝塑性区应尽可能接近并对称于结构中性轴分布,以避免产生附加变形;将加热温度峰值与加热宽度输入3-Bar模型,可预测火焰调修控制变形效果.火焰调修时自第二个热循环作用起,残余应力与塑性应变均无法发生改变,调修中反复加热同一区域为无用功.(本文来源于《焊接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力耦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确保带式输送机在过载工况下运行时降低对设备及相关传动部件的损坏,将液力耦合器应用于带式输送机的驱动系统中,并详细阐述了液力耦合器在输送带过载保护中的应用机理和选型原则,为实现电机与减速器之间的非刚性连接,减少了传动部件之间的磨损提供了扎实了理论基础,并在实践生产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力耦合论文参考文献

[1].赵齐,李二兵,王永超,濮仕坤,段建立.北山花岗岩热-力耦合力学特性及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梁建峰.液力耦合器在输送带过载保护的应用[J].山西冶金.2019

[3].赵亮,刘平,焦大丁,杨鸿锐,王家杰.高放废物处置库缓冲回填材料热-水-力耦合研究进展[J].甘肃科技.2019

[4].梅文昕,王青松,孙金华.基于电化学-力耦合模型的锂离子电池充电过程中石墨颗粒的应力模拟[C].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2019

[5].秦爱芳,傅贤雷,孙德安,阮坤林,李天义.化–力耦合条件下膨润土的体变特性[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6].蒋刚,李仁飞,王昊,陈根,路宏伟.摩擦型能源桩热–力耦合全过程承载性能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7].张勤,朱小鹏,雷明凯.强流脉冲离子束辐照金属表面残余应力的热-力耦合形成机制研究[J].材料保护.2019

[8].许韬.含施工接缝的非饱和膨润土缓冲材料热-水-力耦合过程及愈合效应[D].北京交通大学.2019

[9].杨昊天,王瑜鑫,王永翔.灌浆凝结体强度参数的水—力耦合试验研究及参数预测[J].山西建筑.2019

[10].王苹,刘永,常荷茜,董平沙.焊接结构学中的热–力耦合问题简析[J].焊接学报.2019

标签:;  ;  ;  ;  

力耦合论文-赵齐,李二兵,王永超,濮仕坤,段建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