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色地带论文-刘建芳

棕色地带论文-刘建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棕色地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美国,大都市,棕色地带

棕色地带论文文献综述

刘建芳[1](2015)在《美国大都市特定区域“棕色地带”的治理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以后,美国成为一个大都市化国家,大型大都市区优先增长。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美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开始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环境保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先在城市中的工业区逐步搬出城市或转移到郊区甚至更偏僻的地区,许多城市留下了大片旧工业废地,在美国称之为"棕地"。棕地是美国20世纪以来工业发展遗留给城市的特殊"遗产"。美国各级政府、开发商和非营利机构对其进行长期治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满足了城市转型发展的用地需求,也改善了城市的面貌。由于改造者在棕地的治理和再开发中承担的任务不同,也就决定了不同的制度安排。(本文来源于《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郭霞[2](2013)在《美国棕色地带的治理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棕色地带是美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副产品",也是郊区化蔓延的结果,其形成也受美国人传统价值观和最初法律弊端的影响。针对棕色地带问题,美国政府设计了有效的制度,鼓励利益相关方参与合作,并随着执行情况的变化,使制度与时俱进,从而使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美国棕色地带的治理对我国类似问题具有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管理现代化》期刊2013年04期)

程树武,程贤达,胡铂[3](2012)在《“棕色地带”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棕色地带既是一个环境问题也是一个城市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棕色地带的含义及其产生的背景,并对当前国内外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以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景德镇高专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程树武,方建,吴国华[4](2012)在《景德镇“棕色地带”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棕色地带既是一个环境问题也是一个城市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本文概述了景德镇棕色地带问题的现状,简要分析了产生棕色地带问题的原因,论述了景德镇对棕色地带的再开发和利用。(本文来源于《湘潮(下半月)》期刊2012年03期)

申晓英,陈剑敏[5](2009)在《棕色地带再开发:美国经济增长的“新边疆”》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各级政府高度关注棕色地带再开发,将其视为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新边疆"。美国人有着浓厚的"边疆"情结。"边疆"概念可追溯到1893年特纳提出的"边疆假说",就美国而言,指的就是存在着广大的"自由土地"的西部。自此之后人们把"移动的边疆"(本文来源于《经济导刊》期刊2009年11期)

申晓英,陈剑敏,田鸿雁[6](2009)在《美国理性增长与棕色地带再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城市的蔓延发展成为联邦、州和地方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认为其引发了很多环境和社会问题,而理性增长则被认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剂良药。文章介绍了理性增长的几大原则和主要目标,对棕色地带再开发具有其他理性增长选择所不具有的优势进行了研究。鉴于理性增长在美国遭遇到巨大阻力,提出未来应把棕色地带再开发作为独立政策来推行,这更有利于对蔓延发展施加影响。(本文来源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期刊2009年08期)

杨辛,钱晓岚[7](2009)在《走近世博:宝山在行动 从棕色地带到绿色滨江的变奏曲》一文中研究指出宝山,北上海坐拥叁江的工业重镇,也是上海沉寂多年的棕色地带。可如今的宝山,早已今非昔比。自2003年建成"上海市园林城区"后,宝山区进一步提出了"加快绿化建设步伐,创建生态良好城区"的目标,绿化年增长量连续五年保持在250公顷以上(占全市发展总量的1/6)。至2008年底,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4148.3公顷(建区前10.5倍),绿化覆盖率达到41% (全市38%),人均公共绿地达到20平方米(全市12.5平方米),为宝山从"传统工业重镇"向"现代化滨江新区"逐步转型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本文来源于《园林》期刊2009年08期)

穆丽丽[8](2008)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美国棕色地带问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意识到棕色地带问题,并在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棕色地带再开发活动。本文选取匹兹堡市作为个案,结合匹兹堡的情况分析美国棕色地带问题产生的原因、相关的治理情况,以及治理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叁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相关的研究综述以及文章的几点说明。正文第一部分首先回顾匹兹堡的工业发展与衰落的过程,以及其工业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从而为下文分析这一地区的再开发做一铺垫。正文第二部分主要结合匹兹堡市的案例,从工业结构的调整、区域经济的变迁、郊区化的兴起和交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棕色地带产生的原因。正文第叁、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第叁部分对棕色地带治理过程的分析,主要从棕色地带的评估、治理过程中的公私合作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重点介绍了华盛顿登陆地的治理情况。正文第四部分是对棕色地带治理的一个经验介绍,主要介绍了匹兹堡棕色地带再开发的经验及其可持续性。结语部分结合匹兹堡再开发的成功分析棕色地带再开发与可持续性发展的关系,强调棕色地带再开发过程中尤其注重其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8-05-01)

申晓英,田鸿雁[9](2008)在《美国棕色地带再开发与理性增长对中国城市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国内重大污染事件频频发生,凸显环境污染严重性。十七大报告规定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借鉴国外发展经验,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美国棕色地带再开发的过程;其次论述棕色地带再开发与理性增长的关系;最后探讨了美国棕色地带再开发对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的启示。(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上旬刊)》期刊2008年03期)

申晓英,陈剑敏,田鸿雁[10](2007)在《美国棕色地带再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对中国城市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国内重大污染事件频频发生,凸显环境污染严重性。本文首先考察了美国棕色地带(即已知或可能有污染的废弃工商业设施)再开发和相关立法,其次论述棕色地带再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最后探讨了美国棕色地带再开发对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棕色地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棕色地带是美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副产品",也是郊区化蔓延的结果,其形成也受美国人传统价值观和最初法律弊端的影响。针对棕色地带问题,美国政府设计了有效的制度,鼓励利益相关方参与合作,并随着执行情况的变化,使制度与时俱进,从而使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美国棕色地带的治理对我国类似问题具有借鉴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棕色地带论文参考文献

[1].刘建芳.美国大都市特定区域“棕色地带”的治理及启示[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2].郭霞.美国棕色地带的治理及启示[J].管理现代化.2013

[3].程树武,程贤达,胡铂.“棕色地带”研究综述[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

[4].程树武,方建,吴国华.景德镇“棕色地带”问题研究[J].湘潮(下半月).2012

[5].申晓英,陈剑敏.棕色地带再开发:美国经济增长的“新边疆”[J].经济导刊.2009

[6].申晓英,陈剑敏,田鸿雁.美国理性增长与棕色地带再开发[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

[7].杨辛,钱晓岚.走近世博:宝山在行动从棕色地带到绿色滨江的变奏曲[J].园林.2009

[8].穆丽丽.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美国棕色地带问题分析[D].厦门大学.2008

[9].申晓英,田鸿雁.美国棕色地带再开发与理性增长对中国城市的启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

[10].申晓英,陈剑敏,田鸿雁.美国棕色地带再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对中国城市的启示[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

标签:;  ;  ;  

棕色地带论文-刘建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