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摆式减振器论文-何佩芸,苏楚奇,王东,武俊杰

离心摆式减振器论文-何佩芸,苏楚奇,王东,武俊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离心摆式减振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离心摆式减振器,传动系统,扭转振动,仿真分析

离心摆式减振器论文文献综述

何佩芸,苏楚奇,王东,武俊杰[1](2018)在《离心摆式从动盘减振器减振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离合器从动盘弹簧转角范围较小,减振效果有限的缺点,重点研究离心摆式减振器在离合器从动盘上的应用,系统介绍了CPVA的基本结构及减振机理。基于某前置后驱汽车,应用AMESim软件建立动力传动系统扭振模型,并通过扭振试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建立离心摆式从动盘减振器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离心摆式从动盘减振器能有效降低车辆加速过程中的转速波动峰值,减振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数字制造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何佩芸[2](2018)在《离心摆式减振器的动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弹性系统,其扭转振动引起的动载荷会影响动力传动系统的正常工作和整车的乘坐舒适性,也会加速零件的磨损和疲劳损坏。因此,开展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控制一直是汽车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的课题。传统的离合器从动盘,减振弹簧较短且变形量有限,减振效果有限。双质量飞轮对于低缸数的发动机,减振效果仍然有限,且生产成本较高,无法普及至经济型车辆。离心摆式减振器的出现,为控制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离心摆式减振器具有良好的减振性能,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汽车领域的应用较少。本文基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工程研究院与国内某知名汽车企业的合作项目——前置后驱车型CM3C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控制,以多用途汽车CM3C为依托,进行了离心摆式减振器及扭转振动控制的相关研究。首先,本文对离心摆式减振器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了总结分析,论述了离心摆式减振器研究的必要性。在分析总结国内外离心摆式减振器研究现状与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控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定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其次,对离心摆式减振器的结构进行了阐述,并选择合适的广义坐标系,利用拉格朗日方程推导了离心摆式减振器运动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随后,重点推导了圆形运动轨迹下的运动微分方程。由此推导出了其固有频率表达式,并对减振机理进行了分析。然后,对扭转振动的基本理论、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当量模型的建立及离心摆式减振器的匹配设计进行了探讨。根据简化后的当量模型及匹配设计,利用软件AMESim建立CM3C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模型及离心摆式减振器仿真模型。并在底盘测功机上通过实车试验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最后,针对研究对象CM3C,仿真结果表明离心摆式减振器可以显着地降低常用转速范围内的扭转振动幅值。并进一步对离心摆式减振器在动力传动系统上的安装位置及匹配质量进行了研究。仿真结果表明,离心摆式减振器安装于靠近发动机的一侧减振效果更好,且在安装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大的匹配摆块质量。(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吴虎威,吴光强[3](2017)在《离心摆吸振器及其在大转角扭转减振器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对离心摆吸振器原理及其在大转角扭转减振器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首先,创新性地提出将离心摆安装于减振器从动盘毂上,分析了离心摆吸振器的减振原理,并推导了相应的数学方程;然后,在专用台架上进行试验,测得新型大转角离合器转矩传递特性;接着,利用集中质量建模方法,建立车辆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与变速器齿轮敲击的振敲耦合模型和整车纵向运动与受力分析模型,对比分析带与不带离心摆吸振器的大转角减振器性能。最后,利用实车试验分析大转角扭转减振器性能和验证数值仿真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7年12期)

石承志[4](2013)在《离心摆减振器系统的模态特性、稳定性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心摆减振器系统广泛应用于转动机械中转子的平动安定转动振动的减振。本研究项目开发了离心摆减振器系统的解析模型并利用此模型研究系统的振动模态特性。本项目首先研究了平面的离心摆减振器模型。包含单组与多组的循环对称减振器的系统均在此项目的研究范围内。该平面模型拥有一个包含了两个平动和一个转动自由度的转子以及多个包含沿减振器弧形路径的单自由度的减振器。本研究中涉及了系统的陀螺效应。在对系统关键值问题的研究中可发现由各减振器组的循环对称特性所导致的特有的系统振动模态特性结构。系统振动模态被分类为转动、平动以及减振器叁种模态。本研究运用了解析方法证明了这叁种模态的特性,并推导出了减振器调级对这些模态特性的影响。在减振器被置于转动轴一端的系统中,叁维模型被用于研究系统倾振的影响。系统倾振对转动和减振器模态不造成影响。只有平动模态包含了倾振,并被称为平动倾振模态。本研究以解析方法研究了系统关键值轨迹的转向与交叉现象,并且利用解析和数值方法研究了系统的关键速度和颤振失稳。本研究推导出的系统振动模态特性结构被用于研究运用在含有N个循环对称子结构的系统中的平动与转动减振的离心摆减振器最优调级。子结构(如直升机旋翼叶片和风力发电机叶片)作用在系统转子上的作用力被首先研究。陀螺效应系统模态分析步骤则被应用于系统线性运动方程的分析。由分析结果可发现,系统转子的平动振动可由一组调至N-1级和另一组调至N+1级的减振器组减小。分析结果同时也显示了可运用一组调至N级的减振器组来减小系统转子的转动振动这一广为人知的结论。这一研究为运用于减小系统转子平动和转动振动的离心摆减振器提供了设计指导。我们需要两组被调至jN±1级的减振器组以抵消系统转子的j级平动振动,而只需一组被调至jN级的减振器组来抵消系统转子的j级转动振动。这些减振器组在系统中的应用可导致其他级的系统振动。这些其他级的系统振动可通过添加调至这些级的减振器组进行抵消。当系统包含的子结构数N或我们所研究的系统振动级j很大时,被调至介于jN±1级之间的减振器组能有效地减小系统转子在此级的平动和转动振动。(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3-03-01)

李伟,龙岩,史文库[5](2009)在《离心摆式DMF-CS扭振减振器隔振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离心摆式DMF-CS减振器的结构,运用Lagrange原理建立了离心摆式DMF-CS减振器的运动微分方程,推导出离心摆固有频率的表达式,并发现其固有频率与所在飞轮的稳定转速成正比。利用该特性,合理调整离心摆的结构参数,可在理论上完全消除发动机点火频率引起的扭矩波动。同时,对影响离心摆隔振性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09年15期)

张伟,霍拳忠[6](1995)在《离心摆式减振器变参数振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多尺度法研究了参数与强迫激励联合作用下离心摆式减振器的振动,分析了系统的1/2亚谐共振──主参数共振以及主共振──基本参数共振时的动态特性,得出了参数平面上的稳定和不稳定区域。利用后继函数方法研究了主共振──基本参数共振时定常解的稳定性。所得结果揭示了一些新的规律,为离心摆式减振器的设计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学院学报》期刊1995年01期)

离心摆式减振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弹性系统,其扭转振动引起的动载荷会影响动力传动系统的正常工作和整车的乘坐舒适性,也会加速零件的磨损和疲劳损坏。因此,开展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控制一直是汽车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的课题。传统的离合器从动盘,减振弹簧较短且变形量有限,减振效果有限。双质量飞轮对于低缸数的发动机,减振效果仍然有限,且生产成本较高,无法普及至经济型车辆。离心摆式减振器的出现,为控制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离心摆式减振器具有良好的减振性能,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汽车领域的应用较少。本文基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工程研究院与国内某知名汽车企业的合作项目——前置后驱车型CM3C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控制,以多用途汽车CM3C为依托,进行了离心摆式减振器及扭转振动控制的相关研究。首先,本文对离心摆式减振器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了总结分析,论述了离心摆式减振器研究的必要性。在分析总结国内外离心摆式减振器研究现状与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控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定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其次,对离心摆式减振器的结构进行了阐述,并选择合适的广义坐标系,利用拉格朗日方程推导了离心摆式减振器运动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随后,重点推导了圆形运动轨迹下的运动微分方程。由此推导出了其固有频率表达式,并对减振机理进行了分析。然后,对扭转振动的基本理论、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当量模型的建立及离心摆式减振器的匹配设计进行了探讨。根据简化后的当量模型及匹配设计,利用软件AMESim建立CM3C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模型及离心摆式减振器仿真模型。并在底盘测功机上通过实车试验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最后,针对研究对象CM3C,仿真结果表明离心摆式减振器可以显着地降低常用转速范围内的扭转振动幅值。并进一步对离心摆式减振器在动力传动系统上的安装位置及匹配质量进行了研究。仿真结果表明,离心摆式减振器安装于靠近发动机的一侧减振效果更好,且在安装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大的匹配摆块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离心摆式减振器论文参考文献

[1].何佩芸,苏楚奇,王东,武俊杰.离心摆式从动盘减振器减振仿真分析[J].数字制造科学.2018

[2].何佩芸.离心摆式减振器的动力学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

[3].吴虎威,吴光强.离心摆吸振器及其在大转角扭转减振器上的应用[J].汽车工程.2017

[4].石承志.离心摆减振器系统的模态特性、稳定性及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3

[5].李伟,龙岩,史文库.离心摆式DMF-CS扭振减振器隔振性能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09

[6].张伟,霍拳忠.离心摆式减振器变参数振动的研究[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1995

标签:;  ;  ;  ;  

离心摆式减振器论文-何佩芸,苏楚奇,王东,武俊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