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剪接外显子论文-黄珺,郭继华,樊明文

可变剪接外显子论文-黄珺,郭继华,樊明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变剪接外显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SRSF3,CTLA-4,可变剪接

可变剪接外显子论文文献综述

黄珺,郭继华,樊明文[1](2019)在《SRSF3调控CTLA-4外显子3的可变剪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在肿瘤中高表达的可变剪接因子SRSF3对肿瘤免疫治疗相关因子CTLA-4外显子3的可变剪接的调控作用。方法:在人胚胎肾上皮细胞293细胞中分别共转染CTLA-4模拟基因和SRSF3特异性siRNA,CTLA-4模拟基因和SRSF3过表达质粒来敲低和过表达SRSF3,然后用逆转录PCR检测SRSF3敲低和过表达后对CTLA-4的两种可变剪接亚型,跨膜型CTLA-4(flCTLA-4)和可溶性CTLA-4(sCTLA-4)表达的影响。结果:在293细胞中抑制SRSF3的表达时,flCTLA-4可变剪接亚型的表达增加,sCTLA-4可变剪接亚型的表达降低,在293细胞中过表达SRSF3时,得到了相反的结果。结论:SRSF3作为肿瘤中高表达的原癌基因参与调控CTLA-4外显子3的可变剪接,并使flCTLA-4可变剪接亚型的表达降低,sCTLA-4可变剪接亚型的表达增加。(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赵宏宇,吕润超,姚林林,张凤慧,姜志艳[2](2018)在《半定量RT-PCR检测跳跃型可变剪接外显子保留率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可变剪接是基因表达调控和蛋白质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重要调节机制。多发性神经纤维瘤Ⅰ型(NF1)基因的外显子23a发生外显子跳跃型可变剪接会产生两种功能差异较大的蛋白质异构体。发展一种灵敏、简捷及特异性高的外显子保留率检测方法是研究外显子跳跃型可变剪接机制过程中最基本的实验手段。本研究分别提取了大鼠肺组织及转染含有NF1外显子23a重组质粒的He La细胞的总RNA,以荧光分子Cy3标记PCR引物,采用19个循环的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外显子23a可变剪接的保留率。实验结果显示,半定量RT-PCR可以灵敏简捷地检测NF1外显子23a可变剪接的模式,利用Cy3荧光标记的信号值计算大鼠肺组织中外显子23a的剪接保留率为(62.38±2.80)%,转染的HeLa细胞中为(75.51±2.25)%。该工作结合荧光标记和半定量RT-PCR的实验方法,为NF1等多外显子基因可变剪接外显子保留率的检测提供了有效的实验方法,有助于可变剪接调控机理的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8年11期)

王晓乐,郭继华,车晓轩,贾荣[3](2018)在《CBP1通过调控STAT3外显子23的可变剪接抑制致癌STAT3亚型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STAT3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通过多种方式对其活化和功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在临床上还是缺乏有效的抑制STAT3的治疗方法。STAT3基因转录后产生的前体mRNA通过外显子23的可变剪接产生的两种亚型:STAT3α是较长的亚型并编码全长的致癌性的STAT3α蛋白,STAT3β较短并编码较短的肿瘤抑制性的STAT3β蛋白。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倾向表达STAT3α亚型。(本文来源于《2018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2)

缪世琛,屈舒婷,陆颖,唐啸,任梁梁[4](2018)在《Myc/his-TDP-43融合蛋白对tau外显子10可变剪接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带myc/his标签的pcDNA3.1/TDP-43及其截断体质粒,探讨myc/his-TDP-43融合蛋白对tau外显子10可变剪接的影响。方法:采用PCR法扩增TDP-43基因及其各截断体,将扩增产物和载体pcDNA3.1双酶切后回收,连接载体和目的片段,获得重组质粒。在HEK-293FT细胞中转染pcDNA3.1/TDP-43·myc·his及其截断体质粒,Western印迹法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TDP-43或siTDP-43和tau迷你基因SI9/SI10共转,RT-PCR检测TDP-43对tau外显子10可变剪接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pcDNA3.1/TDP-43·myc·his全长及各截断体质粒,并在HEK-293FT细胞中检测到其蛋白表达。Myc/his-TDP-43融合蛋白可呈剂量依赖性促进4R-tau的表达(P<0.05或0.01)。结论:Myc/his-TDP-43融合蛋白可促进4R-tau的表达,携带myc/his标签不影响TDP-43对tau外显子10可变剪接的促进作用,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期刊2018年04期)

顾建兰[5](2014)在《TDP-43对tau外显子10可变剪接和tau mRNA稳定性调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TDP-43在tau外显子10可变剪接中的作用目的:研究TDP-43(transactive response DNA-binding protein of43kDa)对tau外显子10可变剪接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利用tau的迷你基因pCI/SI-SI10和pCI/SI9-LI10,研究TDP-43调节tau外显子10可变剪接的机制。构建TDP-43真核表达质粒,在SH-SY5Y、N2a、HepG2、HEK-293FT、COS7、HeLa细胞和原代皮层神经元内过表达TDP-43,在HEK-293FT细胞中表达不同浓度的TDP-43或基因沉默TDP-43,利用RT-PCR方法研究TDP-43对tau外显子10可变剪接的影响。构建TDP-43的截断体及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和泛素阳性包涵体额颞叶痴呆(frontotemporallobar degeneration with ubiquitin-positive inclusions,FTLD–U)相关的TDP-43突变体,研究其对tau外显子10可变剪接的影响的结构域依赖性和ALS/FTLD-U病理相关性突变对TDP-43调节tau外显子10可变剪接的影响。利用RNase保护实验原理探讨TDP-43与tau pre-mRNA结合的可能位点。结果:1) HEK-293FT细胞内,过表达TDP-43可以促进tau外显子10的编码,增加4R-tau的表达,这种促进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在SH-SY5Y、N2a、HepG2、COS7、HeLa细胞和原代皮层神经元中,TDP-43都可以促进tau外显子10的编码。2) TDP-43除了已经报道的一个核定位信号外,可能还含有另外一个核定位信号。3) TDP-43的C-末端是其促进tau外显子10编码的生物学功能所必需的,但N-末端对其功能有促进作用。4) ALS或FTLD-U疾病相关的TDP-43突变体促进4R-tau表达的能力比野生型TDP-43更强。5) tau迷你基因的pre-mRNA上可能存在6个潜在的TDP-43结合位点,这6个位点都位于内含子9上。结论:本研究显示TDP-43可能通过与tau pre-mRNA的结合促进tau外显子10的可变剪接。第二部分蛋白激酶和磷酸酯酶对TDP-43介导的tau外显子10可变剪接的调节目的:研究蛋白激酶和磷酸酯酶对TDP-43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及对TDP-43介导的促进tau外显子10的可变剪接作用的影响。方法: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TDP-43和哪些蛋白激酶、磷酸酯酶之间有相互作用。在HEK-293FT细胞中过表达TDP-43和酪蛋白激酶1(casein kinase,CK)或蛋白激酶A(cAMP dependent kinase,PKA),分别免疫纯化TDP-43、CK1和PKA,用CK1和PKA体外磷酸化TDP-43,放射自显影检测蛋白激酶对TDP-43的磷酸化或磷酸酯酶对TDP-43介导的tau外显子10的可变剪接有无影响。我们构建了磷酸化位点相关的突变体(TDP-43S379A,TDP-43S403/404A,TDP-43S409/410A),通过放射自显影观察突变后的TDP-43的磷酸化水平和野生型TDP-43相比有无改变。用PKA激活剂Forskolin或CK1抑制剂PF4800567或PP1抑制剂处理转染了TDP-43的细胞,观察其对TDP-43蛋白磷酸化的影响。结果:1) TDP-43和CK1、CK1有相互作用。CK1和能在体外磷酸化TDP-43。CK1抑制剂PF4800567处理能下调TDP-43的磷酸化水平。CK1抑制TDP-43促进的tau外显子10的可变剪接。2) TDP-43和PKA c、PKAc有相互作用。PKAc和能在体外磷酸化TDP-43。PKA激活剂Forskolin处理使TDP-43磷酸化水平上升。PKA抑制TDP-43促进的tau外显子10的可变剪接。3) PP1可使TDP-43的多个位点去磷酸化,抑制剂处理后磷酸化水平显着上升。PP1能抑制TDP-43促进的tau外显子10的可变剪接。4)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脑组织检测结果发现,TDP-43的pS403/404、pS409/410水平增加,3R-tau的表达也增加。结论:TDP-43的活性受蛋白激酶(CK1和PKA)和磷酸酯酶(PP1)影响,改变其磷酸化水平,抑制其促进tau外显子10可变剪接的作用。第叁部分TDP-43调节tau mRNA的稳定性目的:研究TDP-43对tau mRNA的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检测N2a细胞中内源性tau的水平,用转录抑制剂放线菌素D处理转染了TDP-43的细胞,观察其对tau mRNA水平的影响。构建tau3’-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 region,3’-UTR)质粒及其缺失突变体(缺失TDP-43和tau3’-UTR可能结合的TG重复序列)到pEGFP-C1载体上。HEK-293FT细胞内过表达TDP-43,和tau3’-UTR质粒或缺失突变体共转,光镜下观察绿色荧光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GFP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情况。TDP-43和PKA或CK1共转,观察tau3’-UTR的表达有无变化。结果:1) TDP-43降低N2a细胞中内源性tau水平,siTDP-43作用相反。放线菌素D处理后,TDP-43仍能显着降低tau mRNA水平。2) HEK-293FT细胞内,TDP-43可以呈剂量依赖性下调tau3’-UTR的表达,抑制tau mRNA的稳定性。3) TG重复序列是TDP-43抑制tau mRNA的稳定性所必需的。4) CK1或PKA和TDP-43共同作用能逆转TDP-43对tau3’-UTR表达的抑制作用。结论:TDP-43可能通过和tau3’-UTR的(TG)n位点结合,抑制tau mRNA的稳定性。CK1和PKA逆转TDP-43对tau3’-UTR表达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4-10-01)

尹晓敏,钱慰,靳娜娜,张兰,刘飞[6](2013)在《激酶Dyrk1A抑制剂EGCG对tau外显子10可变剪接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激酶Dyrk1A抑制剂-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微管相关蛋白tau基因外显子10可变剪接的影响。方法:在HEK293FT共转染mini-tau基因与和Dyrk1A或无激酶活性的Dyrk1A_(K188R)、或Dyrk1A的siRNA,用RT-PCR检测tau外显子10的编码;在维甲酸诱导分化的人神经前体细胞中,不同浓度的EGCG处理细胞24小时,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3R-tau和4R-tau的表达变化。结果:(1)Dyrk1A促进3R-tau表达。在HEK293T细胞中,过表达Dyrk1A明显的抑制tau外显子10的编码,即3R-tau表达增加。SiDyrk1A作用于HEK293FT细胞,则明显观察到3R-tau表达受抑制,4R-tau水平增高。(2)EGCG促进4R-tau的表达。人神经前体细胞经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后,可表达3R-tau和4R-tau,用不同浓度的EGCG处理24小时,发现Dyrk1A表达水平下降,并计算4R-tau和3R-tau的比值,发现其比值随着EGCG浓度升高,说明EGCG促进tau外显子10表达。结论:激酶Dyrk1A在细胞内抑制tau外显子10编码,导致3R-tau水平增加;绿茶提取物EGCG作为激酶Dyrk1A的抑制剂,通过抑制Dyrk1A表达从而促进4R-tau水平增加。为tau可变剪接紊乱相关疾病如Pick病的药物开发利用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第十一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13-10-25)

王文峰[7](2013)在《RNA二级结构在果蝇Dscam基因外显子4和6互斥可变剪接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RNA可变剪接是真核生物基因转录后表达调控的重要环节,可极大的增加蛋白质的多样性与生物体的复杂性,RNA的互斥可变剪接是其中一种最复杂的类型,它的机制目前尚无定论。RNA互斥可变剪接即在基因转录生成的前体mRNA中,一组可变剪接外显子(两个及以上)连续排列在一起,但在成熟的mRNA中只有其中的一个成员能被选择剪接保留下来。RNA互斥可变剪接很早就已经被发现,但直至目前,科研人员对互斥可变剪接的调控机制仍知之甚少。模式生物黑腹果蝇(D. melanogaster) Dscam基因是互斥可变剪接研究中最着名的基因,该基因含有四组互斥外显子,可以通过互斥可变剪接形成38016种不同的异构体。尽管RNA互斥可变剪调控机制存在多种假说,并且科学家Gravely在2005年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提出了锚定位点-选择序列模型,解释了其中一组互斥外显子的调控模型,然而,这个机制没有在其它的的互斥外显子剪接中发现,不能很好的解释该基因如何巧妙的产生如此多的可变剪接形式。由此,在本实验室前期的工作基础上,我们在本研究中特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深入分析果蝇20个物种Dscam基因的4号互斥可变外显子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在可变外显子4相关的内含子中存在一些保守的序列元件,类似于Gravely所提出的锚定位点-选择序列剪接机制模型,选择序列位于每个互斥外显子后面的内含子中,锚定位点位于最后面的内含子中,选择序列和锚定位点反向互补形成茎环状的二级结构,选择序列竞争配对锚定位点从而指导外显子4的互斥可变剪接。不同果蝇物种的这些保守选择序列和锚定位点形成的二级结构具有惊人的保守性,提示这些序列保守的元件很可能指导并左右着互斥外显子4的可变剪接情况。随后开展的一系列严谨的实验研究数据证实了我们对这些特定序列功能的猜想。此外,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我们发现,在20个果蝇物种的Dscam基因外显子6的锚定位点前面存在一段复杂的内含子序列,它可以形成六个串联排列的紧凑RNA茎环结构,并且该相似的RNA二级结构在其它昆虫物种中具有较好的进化保守性。我们由此推测这段内含子序列是调控果蝇Dscam基因外显子6互斥可变剪接的重要元件。在此科学设想的基础上,我们利用果蝇永生化S2细胞株对Dscam基因表达展开了一些实验研究:通过破坏、互补突变、插入、删除部分保守序列等手段我们检测了该基因互斥外显子6的可变剪接情况。所有的实验结果分析表明:这段可形成六个茎环状的RNA配对结构的内含子序列参与了果蝇Dscam基因外显子6的各互斥外显子的可变剪接,该保守RNA二级结构在互斥可变剪接中起到了极重要的调控作用。最后一部分,我们利用EMSA实验技术对果蝇14-3-3ζ基因的互斥可变外显子序列、与其内含子序列以及果蝇Dscam外显子6前面的类增强子茎环结构序列与RNA结合蛋白的结合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互斥外显子序列倾向于结合SR蛋白、其内含子序列倾向于结合hnRNP蛋白、类增强子序列倾向于结合SR蛋白。这些实验数据说明除了RNA形成的特殊二级结构,一些RNA剪接蛋白可与RNA的序列元件特异结合共同参与RNA互斥可变外显子的可变剪接,后续实验仍在进行中。综上所述,我们对RNA二级结构在模式生物果蝇Dscam基因的互斥可变外显子4和6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发展了科学家Gravely所提出的RNA互斥可变剪接假说,同时,揭示了这些RNA元件的二级结构在对互斥可变剪接的调控机制的重要意义及其存在的广泛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5-01)

徐佳熹[8](2011)在《基于比较基因组学和mRNA高通量测序的可变剪接外显子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变剪接作为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普遍存在的基因调控机制,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多种疾病的发生都有着密切关系。在漫长的物种演化过程中,可变剪接以外显子为基本单位不断进化,其进化结果表现为可变剪接外显子在不同物种中剪接方式、调控元件、表达量、对应蛋白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可变剪接外显子的出现与进化不但提高了基因组的使用效率,也成为生物体获得新基因功能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可变剪接外显子的进化及其对基因调控、基因调控以及物(?)种进化的影响就成为了分子遗传学与进化生物学中一个有趣的研究方向。近年来,随着基因组计划的大规模开展、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方法的日趋成熟以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科研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利用比较基因组学和高通量测序大规模的开展可变剪接外显子进化研究成为可能。本文中,我们通过多种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和人类、大鼠、小鼠多物种Solexa高通量测序、荧光定量PCR等实验手段在不同水平上对可变剪接外显子的进化规律和生物学意义进行了研究。首先,我们通过约100个自编perl程序脚本(12个核心程序详见第二章方法部分)及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首次构建了可变剪接外显子进化分析系统(Alternative Splicing Exon Evolution Analyzer, ASEEA), ASEEA涵盖了Ensembl数据库中2万多条人类基因、20多万个外显子,系统整合了外显子进化选择压蛋白结构域、剪接调控元件、重复序列以及基于多物种Solexa测序的外显子表达量等进化相关信息,为系统性研究可变剪接外显子进化规律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同时ASEEA也是首次使用高通量测序研究可变剪接外显子的相对表达量,其中部分程序对其它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可变剪接研究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利用ASEEA,我们首次结合比较基因组学与mRNA高通量测序系统性总结了可变剪接外显子的进化规律。分析结果显示,可变剪接外显子的保守性低于组成型外显子,在可变剪接外显子中,古老外显子的进化选择压较大、表达量较高、重复序列包含率较低、与蛋白结构域重合的比例也较高,而年轻外显子则正好相反。该趋势体现了外显子进化中‘序列-表达-功能’的一致性,反映了可变剪接外显子从被引入转录本(exon recruiting)到获得功能(gain-of-function)进而固定在转录本中(fixation)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重复序列的插入和正选择事件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还发现,可变剪接外显子对基因功能获得的贡献度在进化中不断上升。通过对比不同物种的Solexa数据我们观察到直系同源外显子表达量上存在明显的种问差异,提示可变剪接对高等生物的表型差异有重要贡献,而可变剪接外显子在物种进化中也存在相对表达量提高的趋势。此外,我们还首次对非盒式可变剪接外显子(特别是内含子保留型可变剪接,intron retention)的部分进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其次,我们利用ASEEA对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肿瘤相关基因数据库中的2006条肿瘤相关基因进行了可变剪接外显子进化研究。结果显示肿瘤相关基因中可变剪接外显子的进化符合可变剪接外显子进化的一般规律。同时,我们首次报道了肿瘤相关基因外显子在外显子年龄、进化选择压、蛋白结构域、剪接调控元件和表达量等方面的进化保守性倾向,说明肿瘤相关基因受到更严格的剪接调控,在引入新外显子时更具选择性。此外,我们还构建了基于MySQL的肿瘤相关基因可变剪接外显子进化数据片(OncoAS),并通过综合数据检索筛选出了部分可能发生重要进化事件的可变剪接外显子最后,根据OncoAS数据库的提示,我们选取了VEGFA和PPAR-gamma进行进一步研究。在VEGFA的研究中,我们在小鼠、家兔中首次报道了包含可变剪接外显子exon8b的抑制血管生成型VEGFA转录本,定量分析显示该转录本相对表达量在进化中持续上升,exon8b经历了从低等哺乳动物中低相对表达量外显子(minor form exon)到人类中高相对表达量外显子(major form exon)的转变并伴有剪接调控元件的强化。根据实验结果我们提出了VEGF基因调控机制形成的假说,提示exon8b与另一可变剪接外显子exon6的引入都是基因调控机制形成的重要步骤,对蛋自产物的细胞定位与生理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在PPAR-gamma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该基因中的四个可变剪接外显子处在从外显子招募到获得功能的不同进化阶段,其中exonB作为唯一一个编码的可变剪接外显子仍处在快速进化中,其在啮齿类中可能发生了正选择事件并获得了与脂肪贮存相关的功能。这些发现不仅在个体基因水平上进一步验证了我们总结的可变剪接外显子进化规律,也为研究人员未来对更多OncoAS筛选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提供了参考的范例。(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1-04-10)

靳娜娜,钱慰,刘飞,施建华[9](2011)在《蛋白激酶A催化亚基差异性地调节tau外显子10的可变剪接》一文中研究指出tau外显子10的可变剪接使得tau变异体含有3个或4个微管结合片段,分别称为3R-tau和4R-tau。正常人脑表达等量的3R-tau和4R-tau,它们的表达失衡可引起神经纤维退行性疾病。本文利用迷你tau基因,通过过表达和RNA沉默技术,研究了PKA的催化亚基(PKA-Cα)和(PKA-Cβ)对tau外显子10可变剪接的调节,发现PKA-Cα促进tau外显子10的编码,PKA-Cβ抑制外显子10的编码。这2种催化亚基在细胞内的定位也不尽相同,在HeLa细胞中PKA-Cα的定位以细胞核为主,而PKA-Cβ则以细胞浆为主。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中PKA的活性和表达均下降,通过引起tau外显子10的可变剪接的失调,使得3R-tau和4R-tau的表达失衡,加速神经纤维退行性病变。(本文来源于《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丁绍红,尹晓敏,施建华,钱慰,刘飞[10](2010)在《糖原合酶激酶-3β调节9G8介导的tau外显子10的可变剪接》一文中研究指出Tau外显子10的可变剪接产生含3个微管结合片段或4个微管结合片段的tau蛋白变异体(3R-tau和4R-tau).正常成年人脑中,3R-tau和4R-tau的表达水平相近,这种比例对于维持正常脑功能非常重要.9G8是剪接因子SR蛋白家族中的成员之一,参与多种基因转录产物的剪接调控,它的功能和活性受磷酸化高度调节.糖原合酶激酶(GSK)-3β是体内重要的蛋白激酶,已有研究显示它参与调节tau外显子10的可变剪接.利用微型tau基因研究了9G8在不同细胞系中对tau外显子10可变剪接的作用以及GSK-3β对9G8介导的tau外显子10可变剪接的影响.结果显示,过表达9G8抑制tau外显子10的表达,GSK-3β在体外可催化9G8的磷酸化,GSK-3β可以被9G8从大鼠脑匀浆中沉降(pull-down),提示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在培养的细胞中,GSK-3β与9G8之间存在共定位,过表达GSK-3β抑制9G8对外显子10可变剪接的作用,有利于4R-tau的产生.这些结果显示GSK-3β影响9G8介导的tau外显子10的剪接.(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期刊2010年02期)

可变剪接外显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可变剪接是基因表达调控和蛋白质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重要调节机制。多发性神经纤维瘤Ⅰ型(NF1)基因的外显子23a发生外显子跳跃型可变剪接会产生两种功能差异较大的蛋白质异构体。发展一种灵敏、简捷及特异性高的外显子保留率检测方法是研究外显子跳跃型可变剪接机制过程中最基本的实验手段。本研究分别提取了大鼠肺组织及转染含有NF1外显子23a重组质粒的He La细胞的总RNA,以荧光分子Cy3标记PCR引物,采用19个循环的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外显子23a可变剪接的保留率。实验结果显示,半定量RT-PCR可以灵敏简捷地检测NF1外显子23a可变剪接的模式,利用Cy3荧光标记的信号值计算大鼠肺组织中外显子23a的剪接保留率为(62.38±2.80)%,转染的HeLa细胞中为(75.51±2.25)%。该工作结合荧光标记和半定量RT-PCR的实验方法,为NF1等多外显子基因可变剪接外显子保留率的检测提供了有效的实验方法,有助于可变剪接调控机理的进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变剪接外显子论文参考文献

[1].黄珺,郭继华,樊明文.SRSF3调控CTLA-4外显子3的可变剪接的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9

[2].赵宏宇,吕润超,姚林林,张凤慧,姜志艳.半定量RT-PCR检测跳跃型可变剪接外显子保留率的方法[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8

[3].王晓乐,郭继华,车晓轩,贾荣.CBP1通过调控STAT3外显子23的可变剪接抑制致癌STAT3亚型的表达[C].2018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8

[4].缪世琛,屈舒婷,陆颖,唐啸,任梁梁.Myc/his-TDP-43融合蛋白对tau外显子10可变剪接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学.2018

[5].顾建兰.TDP-43对tau外显子10可变剪接和taumRNA稳定性调节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4

[6].尹晓敏,钱慰,靳娜娜,张兰,刘飞.激酶Dyrk1A抑制剂EGCG对tau外显子10可变剪接的影响[C].第十一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13

[7].王文峰.RNA二级结构在果蝇Dscam基因外显子4和6互斥可变剪接中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3

[8].徐佳熹.基于比较基因组学和mRNA高通量测序的可变剪接外显子进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1

[9].靳娜娜,钱慰,刘飞,施建华.蛋白激酶A催化亚基差异性地调节tau外显子10的可变剪接[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

[10].丁绍红,尹晓敏,施建华,钱慰,刘飞.糖原合酶激酶-3β调节9G8介导的tau外显子10的可变剪接[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0

标签:;  ;  ;  

可变剪接外显子论文-黄珺,郭继华,樊明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